《有话说》读后感1
一直敬仰崔永元,因为他身体力行实话实说,因为他在转基因大战中的坚毅,因为他战胜了抑郁。
吸引我打开这本书的是书友分享的一个细节:看到大哥在单位谈笑风生让一直认为大哥木讷老实的小崔惊讶不已。
合上书本,久米宏可以喝茶赏景的演播棚、指定首个采访问题并在之后打开话匣子的姜文、刚做主持人为口吐莲花准备充分而到头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的小崔、医生给小崔递进式的分析、三次爬梯子给顾客勺黑糖的店主……这些鲜活的形象和场景让我久久回味。
书中还分享了谈话诀窍:有质量,会总结,主客精神,若即若离;要成事莫拆桥,与人为善;赤橙黄绿青蓝紫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目,生活就是这样,谁又能说它不美呢!
书本给我带来的小tips:放低自己,回归谈话的主题;说话的自由需要包括说错话的自由;尊重说话本身及说话的人;运用比较科学成功化解不懂专业的尴尬,并提高谈话质量;幽默要基于正确的逻辑;调取同情及紧扣大家都关注的话题是演讲常用技巧。
书的最后,崔永元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是完美的,你的所有经历和故事都无比精彩,都对这个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价值。
你就是你自己,你有你自己的路。
《有话说》读后感2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竟然感到了悲哀。
我想到了,我,我的同学,很多很多的孩子们,一直都是浑浑噩噩的长大。似乎,在中国,教育的目的只
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拿学位。很多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更没有职业规划,甚至包括很多大学生也没有足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学生没有职业意识,没有足够的技能和专业化的态度,大学毕业时也没有很强的、立即工作的能力,这样就很难就业。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是拼高考,届时凭着分数在几天时间内临时选择专业,把孩子送进大学,糊里糊涂地塞进一个专业,糊里糊涂地锁定自己的人生,哪里谈得上什么人生设计。
美国,虽然是个崇尚自由独立人格的国家,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但美国并不是提倡没有职业意识,没有职业目标的教育。相反,美国很多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寻求升学顾问的服务。升学顾问以超前的眼光和专业的高度,从小对孩子进行专业化的人生设计和职业规划。
没有理想,人生迷茫,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生活和奋斗的人生目标,这种教育害了很多孩子,使孩子在宝贵的童年、少年时代,错失了可能塑造孩子辉煌一生的.机会
我希望,中国的父母以后要从小关心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一个好的规划,也希望中国以后有升学顾问这样一个新兴职业的产生。
由一份《暑假活动表》所看到的
——阅读《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有感
春游结束,本来是应该好好休息的,神死鬼差又走进书店。自认为这一两年来的阅读量足以在三年二班同学面前好好吹嘘一番,但越是读书,越是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就越发爱读书。在新华书店一呆又是三个小时,原来疲劳的双腿三个小时后,居然一点也不酸了,这不得不说是“书虫”的奇妙感受。
买了《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这本书,回家就遭人质疑:“又是教学的,你自己是当老师的,还要看教育书?”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他:“幸好我还有自知之明,确实是觉得教育这门学问,我还没入行!”赖在沙发上,又手不释卷地看了起来。
的确是一本好书!我想能给许多作家长和教师的一些启发。这本书不同于以前看到的成才励志故事书的,是作者本身就是八十年代旅美,任教美国a&m大学,而且还是独立升学顾问,也就是专门研究职业教育问题的。书中的很多教育思维融合了中西方的特点,最主要的是通过他女儿高倩的教育实例,让我们领略美国教育文化和教育现状,改变了我们以前许多的片面观点。这并不是一本猎奇、记趣的书。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在美国教育女儿的过程,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进行第一手的深入体验和分析后,写成的书。
毕竟我的博客要面对我的广大学生,因此我想在这里把一个小姑娘的暑假活动表发给大家。请大家详细读一读,然后我再作说明:
高倩13年暑假活动表: 从幼儿园到高中(1987~1999年,5~8月)
幼儿园 做数学题、看书、看电视。
一年级 用打字机学打字,做数学题、看书。
二年级 随父母驾车北上3周,游历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共十几座大中城市。做数学练习题( 舒尔蒙成人教育系列《初等数学习题集》,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习题共2 500道 )。阅读英文版的中外小说,包括《青春之歌》、《红岩》、《子夜》。
三年级 到大学课堂跟班上《大学代数》,后退出,改为自学。背诵sat/gre 词汇词典。大量阅读英文版的中外经典文学原著,包括中国作品《红楼梦》等。自学汉语( 用北京语言学院编《实用汉语课本》,1981年版 )。
四年级 同时自学法语、西班牙语( 使用大学课本 )。第二次重背sat/gre 词汇词典。大量阅读英美经典文学名著。
五年级 继续自学大学法语、西班牙语。获选参加得克萨斯a&m大学工学院为优秀小学生开设的暑期课程。再次重背sat/gre词汇词典。
六年级 写作《西方到东方》。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奖学金,参加天才少年中心暑期课程《数学物理之困惑》。
七年级 获选参加得州a&m大学为优秀中学生开设的数学课程。
八年级 选修计入高中学分的代数课程。
九年级 获奖学金参加贝勒大学钢琴夏令营。到北京的中学学习两周。随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到中国北京、西安、福州、福建山区农村拍摄纪录片《长大》,前后共4周。
十年级 参加暑假州长荣誉项目3周。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在美拍摄《东方女孩》。担任交响乐夏令营辅导员。
十一年级 担任州长荣誉项目辅导员3周。在得克萨斯a&m大学选修具有大学学分的经济学课程。
十二年级 高中毕业。白天在得克萨斯a&m大学地质学院当会计助理(全职,每周40小时 ),晚上到中国饭馆当服务员( 每周工作30小时 )。阅读有关法学院的学习和申请的书籍,自学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习题,“超前”为4年后上法学院作准备。
补充说明:高倩是作者的女儿,五岁随父母定居美国。如今,她从哈佛大学毕业,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录龋她的背景丰富多彩:充当少年法庭律师;担任中学交响乐团主席;筹款18万美元的中国之旅;每周课余工作20小时;两年写作314篇共45万字的作文、书信、杂文;选美、演讲、出书,懂得四国语言……
那么,这样一个在作者眼里“智商中等”的女孩,如何成长起来?我们的同学大约可以从人家的暑假活动表上看出一点成长轨迹来。
家长们,可以了解一下作者的几大观点:
1、美国《国家职业发展之道方针》规定,孩子从6岁开始进行职业发展指导。(中国的教育目的是考上名牌大学,根本没有职业意识,更不知道自己将来走向社会要做些什么。)
2、“美国的高中生,根本就没觉睡。”所谓的“美国孩子都自由发展”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说“美国孩子上学轻松得不得了”更是片面之词。书中详细描述了许多美国高中生一天只睡4个小时,每天喝4杯咖啡,熬夜写论文的故事。很显然,西方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
3 、阅读一定要阅读经典。书中再三强调:从小阅读名著的孩子,感情细腻,懂得如何分析复杂事物。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教诲,有批判,有鞭挞,有颂扬,有歌唱。让心灵一片空白的孩子从小就浸淫在这样的文化营养中,慢慢地吸收,慢慢地渗透到内心深处,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4、自学能力要从小抓起。美国的小学教育环境宽松,孩子大量的时间用来自学。我们看到的高倩的暑假安排表,满满当当,一分一秒都没有浪费。在小学,她就已经阅读学习了大学教程。
也许有些家长要说:“我的孩子不需要成为如此出色的人才,毕竟,这个社会、精英充其量是少数。我只要我的孩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有份舒服稳定的工作,就好了!”对此,我的看法是:素质永远是培养人所追求的目标。有了这些综合能力,今后在社会上的各个岗位上都能够游刃有余。况且,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还有充满激情的社会参与能力,这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必需的。精英教育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普通教育。
我再次发现: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需要家长的高瞻远瞩!
《有话说》读后感3
20xx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崔永元的《有话说》,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崔永元是一个十分会说话的人,无论是他主持的节目还是他被采访的视频,我经常看的过程中被他的幽默逗笑,还会被他讲的一些故事感动,我很喜欢崔永元的说话方式,所以买了他的书来读。
《有话说》这本书读完后,我给它打三颗星(满分五颗星),我认为喜欢崔永元的人可以读读,读也不要抱有学到什么的期望,就当是“听”崔永元聊天讲故事;不喜欢崔永元的人不建议读,因为本书逻辑性不强,大多内容类似聊天,怕是不喜欢崔永元的人觉得本书在扯淡。
我理解本书的内容是崔永元从“道”和“术”讲述这么多年自己“说话”的经验及故事。所谓说话的“道”我理解是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对于要说的东西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个接受不同观点的心态、有能提炼重点的能力;在“道”的基础上,说话的“术”包括如何化解尴尬、如何将话讲鲜明、如何让自己和别人说话最舒服、如何幽默等等。
总之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利用休息的时光读读还是不错的。
柴静《穹顶之下》,这个山西老乡为空气清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作为资深记者对事情的影响,应该说正能量是巨大的。在每年一度的两会之前,如同把一块巨石抛向这个前行疲乏进而经济转型的社会生活中。也或者说是大河涌动之中的抛下一枚深水炸弹,激起的浪涛足以撼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和习惯势力。但愿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层面对解决污染有所推动,有所进步。
柴静《穹顶之下》有感
昨天,沉寂1年的柴静,带给我们《穹顶之下》,很震撼,也感到挺悲哀。终于知道柴静为啥要去美国生孩子,为啥要移民了。的确,她已经移民了,她没必要这样做,但她还是用她的稿费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了,所以她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现在也特别能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宝宝健康平安,其他真的无所谓。
柴静和小崔做了一样事,个人出资,费时费力,苦口婆心的向全国人民讲道理,只不过一个人说的是雾霾,另一个是说转基因。俩人勇气可嘉,说了话做了事,还是被五毛狗狂喷,为啥?跟风的人的确很多,满嘴爱国,却只做旁观者。看评论,特别搞笑说什么干涉内政,说什么美国人应该回美国去~
与其说喷子跟风,不如说大家都太麻木了,对雾霾太麻木,对社会太麻木。也许在我们昆明,看得到蓝天白云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对雾霾的理解真的不多。但今早看到2014全国空气质量的调查报告,昆明的空气质量也仅排在全国第10…前9名不过集中在海南,福建,广州,西藏和云南…而昆明的Pm2.5也超过国标,所以就算我们每天都看的到蓝天白云,也在呼吸着有害的空气,更别说京津冀地区,还有长三角~特别震惊的是河北,还有杭州,真是万万没想到。
2013年5月,我们反Px,闹的轰轰烈烈。今年3月,我们谈雾霾。可是那么多那么多的煤和油在燃烧,那么多那么多的毒工厂在排污,那么多那么多的超标汽车在奔跑,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次,又像上次那样,没有下文了么?
在发展中国家,谈环保奢侈吗?这个问题很搞笑。从小学课本里,就一直在谈环保,大量考题里也在谈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企业,是完全不合环保理念的,这是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而如今的小朋友们,他们满口环保,甚至
片中,大量的科学实证和数据表明,我国环境问题的尖锐矛盾,触目惊心的画面,各部门发言人无奈的表情和柴静苦口婆心的话语,让我们心寒心酸。
…
我们生活在 “终生暴露的实验仓” … “而重雾霾期间对儿童和老人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和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它都在。”同呼吸,共命运。
“颗粒物,是人类的一级致癌物。”
“煤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最重要的要么降下来,要么洗干净…”
法律的模糊性,大气法53条执法主体的不明确,“不执法就是逼人做假。”
“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
…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100年完成的工业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片尾,列举了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对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保的解决办法。
…
从“煤炭时代到油气时代”的转变,一个产业的衰落,另一个产业的创新…
天然气和石油的使用,天然气石油公司和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匮乏,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
若开放市场,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探明储量翻翻”。
还有关于能源体制改革…
环保部门的监督电话:“12369”,不是一串数字。
以及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小事…
最终归结到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的迫切。
看到最后,真的特别感动…这是一位公民,一位母亲,一位媒体人对社会的控诉和呼吁:
“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不要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但愿这部震撼的公益作品,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生活,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行动起来。
《穹顶之下》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好久没写文字,认认真真的看完了《穹顶之下》,昨晚1遍,今早1遍,看了2遍,还是想矫情一下。
…………小柳,有话要说………
喜欢柴静,可能是从她的《看见》开始。那还是2年前,2012-12-15《看见》新书发布会。视频一出,就被这个有力量的女子吸引住了。
“好精彩!《看见》___独立,犯错,疑问,推翻,重建...这些词,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心灵和魔石之间的关系,还有关于“准确”“人”“平等”的定义...犀利,带感...我想:成功的媒体人必须务实,真正回归“刚性”报道。”这是它,对我22岁的人生启发~
而昨天,沉寂1年的柴静,带给我们《穹顶之下》,很震撼,也感到挺悲哀。终于知道柴静为啥要去美国生孩子,为啥要移民了。的确,她已经移民了,她没必要这样做,但她还是用她的稿费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了,所以她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现在也特别能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宝宝健康平安,其他真的无所谓。
柴静和小崔做了一样事,个人出资,费时费力,苦口婆心的向全国人民讲道理,只不过一个人说的是雾霾,另一个是说转基因。俩人勇气可嘉,说了话做了事,还是被五毛狗狂喷,为啥?跟风的人的确很多,满嘴爱国,却只做旁观者。看评论,特别搞笑说什么干涉内政,说什么美国人应该回美国去~
与其说喷子跟风,不如说大家都太麻木了,对雾霾太麻木,对社会太麻木。也许在我们昆明,看得到蓝天白云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对雾霾的理解真的不多。但今早看到2014全国空气质量的调查报告,昆明的空气质量也仅排在全国第10…前9名不过集中在海南,福建,广州,西藏和云南…而昆明的Pm2.5也超过国标,所以就算我们每天都看的到蓝天白云,也在呼吸着有害的空气,更别说京津冀地区,还有长三角~特别震惊的是河北,还有杭州,真是万万没想到。
2013年5月,我们反Px,闹的轰轰烈烈。今年3月,我们谈雾霾。可是那么多那么多的煤和油在燃烧,那么多那么多的毒工厂在排污,那么多那么多的超标汽车在奔跑,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次,又像上次那样,没有下文了么?
在发展中国家,谈环保奢侈吗?这个问题很搞笑。从小学课本里,就一直在谈环保,大量考题里也在谈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企业,是完全不合环保理念的,这是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而如今的小朋友们,他们满口环保,甚至
片中,大量的科学实证和数据表明,我国环境问题的尖锐矛盾,触目惊心的画面,各部门发言人无奈的表情和柴静苦口婆心的`话语,让我们心寒心酸。
…
我们生活在 “终生暴露的实验仓” … “而重雾霾期间对儿童和老人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和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它都在。”同呼吸,共命运。
“颗粒物,是人类的一级致癌物。”
“煤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最重要的要么降下来,要么洗干净…”
法律的模糊性,大气法53条执法主体的不明确,“不执法就是逼人做假。”
“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
…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100年完成的工业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片尾,列举了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对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保的解决办法。
…
从“煤炭时代到油气时代”的转变,一个产业的衰落,另一个产业的创新…
天然气和石油的使用,天然气石油公司和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匮乏,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
若开放市场,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探明储量翻翻”。
还有关于能源体制改革…
环保部门的监督电话:“12369”,不是一串数字。
以及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小事…
最终归结到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的迫切。
看到最后,真的特别感动…这是一位公民,一位母亲,一位媒体人对社会的控诉和呼吁:
“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不要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但愿这部震撼的公益作品,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生活,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