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是央视的一档节目。以下是朗读者第一期的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600字1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 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董卿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实在是少见。
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600字2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朗读者第观后感(一)
我的印象中,电视黄金档不是播放电视连续剧,就是播放综艺文艺节目,《朗读者》是一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怎么会在央视一台黄金档时间播出?我带着这个疑惑,怀着好奇心,观看了已经播出的《朗读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满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为什么。也明白了为什么它还被微信的各个公众号大肆宣传!
这档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第一期的“遇见”,既是一个好的开端,也让我们遇见了《朗读者》这档节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让人感到了各种温暖;第三期的“选择”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是由各种选择组成的。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人生轨迹就会把你带向光明的未来。
来参加节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国际医生蒋励,她遇见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们;童话大王郑渊洁,因为他的父母改变了一生……
愿更多的人看到这档节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了解更多的好书!
2月18日,《朗读者》开播,董卿自己任制作人、导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动人的是那些朗读者背后的真实情感故事,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第观后感(二)
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作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只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读者,将书籍的底蕴与魅力放在了一个聚光点上,让那些书籍中难以言会的一切都像蜡烛般在骤时间明亮起来。本期朗读者来请来了一位我十分喜爱的明星嘉宾——王源。作为一个年少成名的高一学生,年纪轻轻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台的灯光和无数粉丝的追捧。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梦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节目中的他却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绝不是这样。一个人的能力与名声越大,他所承受光鲜的同时,也决然少不了质疑和否定。
一个16岁正值意气风发的少年,却承受着同龄人绝不能及的关注,也许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语,无异于是一座山的压力。然而他,16岁的王源,并没有泄气或停滞不前。面对那些糟心的种种,他选择了坦然。
正如他的朗读里: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清楚别人该怎么过活,而对自己却一无所知。在他去联合国发言时,他看见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竖立着“china”,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那种真实,灿烂,洒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在这个和我同龄的人气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读里,在他温柔灵动的声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颗红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种能让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朗读者的魅力,在朗读里,温柔而又透彻的剖析每一个我们所熟识的明星,或者说是偶像。在某些灵魂清澈的池里,他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并不因为自己备受瞩目,而忘记了生活,在他们身上,依然能透过《朗读者》,找到人性的光辉,拾取我们都不舍得丢弃的.最初的美好。
朗读者第观后感(三)
“眼泪是无色的,但它饱含着生命丰富的色彩”。这是《朗读者》第六期的引子。在这一期四位朗读者的朗读中,最最打动我的是演员斯琴高娃的朗读,从她的朗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位一直饰演妈妈的演员,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斯琴高娃无可不表现出自己的坚强,拍片时受的再重的伤,她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可当她说自己的老年妆使母亲流泪时,我心里的那根弦被深深地触动了———天下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快块的老去,她希望儿女青春永驻。在母亲心中,儿女永远是年轻地模样。
斯琴高娃已成为举世瞩目地出色演员,可她母亲仍处处为她担忧,为她牵肠挂肚。要知道,在母亲眼中,儿女永远是儿女,不管你地年龄,身份或是地位怎么改变,儿女永远是母亲牵挂地心头肉。这让我联想到我和我的母亲。
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妈妈比我还着急,每天帮我找错因,出题目,反复练习,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回来妈妈一见到我放松,拖拉时间,就无心备
斯琴高娃的朗读让我为自己当时的逆反羞愧不已。高娃老师用《写给母亲》来表达自己的心事。她的朗读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那样亲切,那样深沉,读到高潮处,朗读者与听众都会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其实,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早已被感动的泣不成声……
文中作者的母亲走了,母亲在世时,他嫌母亲啰嗦,可等他们娘俩阴阳两隔了,他却时刻都在怀念母亲,怀念她对自己的叮咛,呵护,怀念母亲生前说过的每句话,做过的每件事情……
人们往往都会如此,失去才倍感珍惜。庆幸的是,我终于意识到,我能每天听到母亲的啰嗦,听到妈妈发自肺腑的教诲,何尝不比斯琴高娃等名人幸福呢?我想,我不能向他们一样,任着母亲的叮咛、啰嗦与爱随着时光一起悄然溜走……
无色的泪,多彩的情。我要牢牢把握住母亲对儿女的这份爱,这份情,我决不等时间老去而蹉跎了岁月……
朗读者第观后感(四)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火了,引起的网络热议也多了,作为一名热心观众,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这档节目的一些看法。
我是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偶尔能借着“积累
我喜爱节目中一个又一个让人潸然泪下又让人莞尔一笑的小访谈,乐于倾听沾满尘世烟火的记忆里毫发毕现的真实经历,热衷于用双眼去窥探人性中鲜为人知的光辉。
有人说这档节目中朗读者的故事的吸引力盖过了朗读者本身所朗读的内容,造成了文学的忽略和贫瘠。但是我想说,不可否认的是,故事的确引人入胜,部分朗读者的朗读水准也确实不孚众望,但至少像我这样的欣赏者并没有忽略朗读者所朗读的文学本身。相反,我觉得正是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小故事,才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普遍共鸣。更何况,这些小故事能赋予观众“抛砖引玉”的感觉,能激活观众更多更深层的精神需求。
“最好的电影不是你说了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什么。你不要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没有人在看你,他们是在看自己。”导演李安说得好,我们在艺术中能更好地“看自己”。
智能手机正在把这个时代变得膨胀起来。当太多人都在膨胀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沉潜自己,真正地去读一本书,去感受生活在文字里鲜活的角色,体验其中描绘的时代色彩?《朗读者》只是变换一种形式,通过个人故事里裹挟着的情感让听众去领悟文学作品里潜藏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由这些真实故事所引发的我们的思考也升华了这档节目的核心价值。它唤醒人们内心沉睡的柔软,呼唤脑海中历历在目的我们所经历过的场景。
董卿说,“主题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它的情感张力。我希望所有的观众,在听到这个主题词的时候,都会有很丰富的生命联想。”在每期节目最开始的部分,董卿都会在谈论主题的选择的同时也常常会引用很多文学作品来阐述这期节目主题词的内涵以及选择它的原因。而在阐释的过程中,为了使观众能够对主题词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她往往会引用许多文学作品以及一些作家、诗人所说过的话。这些话语也往往会给我们提供一种想要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冲动”,从而形成一种全民阅读的氛围,只是这大概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在时间的沉淀中显其光华。
像是一剂强心针的注射,尽管每期节目的主题词都平淡无奇,恰如走马灯的生活里一抹浮光掠影,但是当我们真正再次听到并思考这些词时,我们又仿佛领略其深刻的底蕴了。陪伴、遇见、勇气、礼物等等等等,正是这些琐碎的事物构成了生活的总和,给予我们继续向前的力量。
“人总是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理想指引的,并借此跳脱柴米油盐的生活庸常,凝望世俗之上的价值期许。”《朗读者》这档节目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又能丰富自己内在的精神平台。
希望《朗读者》的观众们可以对节目中的朗读者多一些理解,毕竟他们也只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很细致又饱含深情的朗读。我们的目光不该囿于这些无足轻重的形式,朗读本身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我们应更多关注和尊重的是千姿百态的故事和灿若新生的文学。
cctv第一期朗读者观后感1
最近在追《朗读者》,不仅又一次被董卿的才华和博览群书所深深折服,也认识了很多以前不认识或者只是知道名字却没有更多了解的牛人,比如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比如柳传志先生。
许渊冲老爷爷今年已经九十六岁高龄了,每天依然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2007年被诊断患有直肠癌,医生断言只剩七年生命,许老爷爷却依旧积极乐观,不仅好好的活到了现在,并且还在医生所说的大限七年生命之后的2014年获得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可见精神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勤奋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许老先生说:“生命可以自己掌握。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在生活中也总是发现,越是那些勤奋的、永远在工作在思考的人,反而比那些悠闲的没有任何压力的人,看起来更年轻更有活力,原来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我们只知道柳传志创办了联想,却不知道他在生活中还是一个如此温暖如此平凡的父亲。他说他其实挺怕儿子的,因为如果公司里的员工犯错误,一次两次沟通不成你可以把他炒了,可儿子不能炒啊,所以只能用朋友的方式和缓的方式与他相处。
许老爷爷翻译第一首诗是在他18岁的时候,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虽然女同学最后并没有成为他的女朋友,但老爷爷现在回想起来却依旧觉得很美,他说“失败有失败的美”。柳传志说当年如果真的当了飞行员,不仅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下来,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维修工,而且也不会遇到自己的妻子不会有现在的家人,更不会有联想。
我想起了我爸。我爸十九岁的时候差一点当了警察,和柳传志的经历相似,也是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最后没有当成,最终还是从事了自己从一开始就决定要远离的建筑行业。我们小的时候还老听爸爸说起这件事,每次说起,口语间都充满了惋惜和感叹。后来妈妈说:“根本一点都不用觉得可惜,没干成那个说明老天爷爱惜你,你说就像你这急撩脾气,有一点火就着的人,要是真的当了警察,没准儿早就为公牺牲了!”我觉得我妈说得特有道理。先不说是不是老天爷明眼慈悲,单按科学道理,我就确定像我爸那样刚正不阿、脾气又急又倔又火大的人是绝对不适合当警察的,所有的事业单位他都不适合。所以,如果真当了警察,不仅可能会因公牺牲,就算不牺牲,也肯定不会开心,不仅不开心,更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还有我妈。我妈经常说她年轻时候的唯一梦想就当一个乡供销社的售货员,穿着高跟鞋、喇叭裤、白衬衫,在屋子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站着,裤子永远展绷绷的没有一点褶皱,这样的工作真的太让人羡慕了。
我妈那时候相亲对象都够一个连了,乡里的有,县里的也有,有钱的有,有权有势的也有,哪一个都能让她实现自己当供销社售货员的梦想,可是她一个都相不中,最后竟然嫁给了来自村儿里的大帅哥——我爸。我爸,帅,那是真帅;穷,也是真穷。但是初次见面时穿的带补丁的裤子都没有挡住一丝一毫我爸由里而外的帅气,那么穷也丝毫没阻止我妈嫁给我爸的决心。
从此,供销社的售货员是当不成了,高跟鞋喇叭裤白衬衫也没什么机会穿了,只有撸起袖子养娃种地了。可是,我妈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中的帅老公果真不是只有帅皮囊啊,我妈嫁过去以后,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我妈也真没吃几年苦,高跟鞋喇叭裤白衬衫不仅想穿就穿,还穿到了首都。这日子,当年可是谁都不会想到的啊!(我妈原话)
就像董卿说的,人生太难预测,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抱有一份希望。
有一本书叫《水知道一切》,也告诉我们一个原理,就是,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
所谓命运,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
cctv第一期朗读者观后感2
2017年1月8日,筹划了将近一年的《朗读者》开始了第一场录制。当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中国一共有28位无国界医生,有4位来到了录制现场。妇产科医生蒋励不无激动地分享着令她难忘的经历。
对录制追求完美的董卿和节目组,为了更好地呈现朗读时的意境,特意让舞美团队对现场灯光进行了调试。在调试灯光和音效时,董卿还为这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了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又对观众说:“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
《朗读者》把这对夫妻请到现场,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洁开始讲述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结婚26年中所发生的浪漫故事。他们用
这句话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车不正是北汽的车吗?他们20多年前就有这个梦想了!周小林回忆起那时他们经常在祖国西南的横断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车最为合适,每次出行他们都租用这种车。通过那段日记,我们能体会到丈夫对妻子的爱,对北汽的信任和向往。而今他们站在北汽集团冠名的《朗读者》舞台上,董卿幽默地说到:“你们应该获得一个北汽颁发的‘最佳梦想奖’。”
正如董卿所说:“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她与观众互动道:“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先生,分享了他第一次“遇见失败”的经历。董卿夸赞他气色好,他说:“这份鼓励我接受20%。”在柳传志先生朗读完一段特殊的献词后,董卿说她很受感动。柳传志先生笑着说:“这话我接受80%!”
舞台上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屏幕上出现了一段美丽译文(原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就这样,我们遇见了许渊冲先生。
他告诉我们:“生活有不同状态,要懂得欣赏每一处的美。”十位特别朗读嘉宾中,有许渊冲先生的学生,和他学生的学生。十个人不同语言的接力朗读,让观众体会到不同的美。
几天前董卿采访了濮存昕先生。这次录制,他带着一本书来到了采访间《老舍散文》。濮存昕先生演绎了很多经典角色,他依然在潜心研究作者创造一个角色的中心思想。在舞台上朗读,他仿佛来到了剧场中,用声音再次塑造了一段鲜活的人生。
钢琴的声音空灵且荡气回肠。现场听着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弹唱,观众们乘着歌声的翅膀,仿佛随着他唱出的一首千年古诗去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享受着岁月沉淀的甜美和安宁。此刻的小朗仿佛成了老朗,品味到了时光的智慧和如陈年之酒般香醇的情操。
国际钢琴家李云迪献上了天籁般的钢琴伴奏,在他琴声的熏陶下,朗读者感情更充沛地读着美丽的篇章,听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李云迪也朗读了一段与音乐有关的文字。
在《朗读者》第一场录制接近尾声时,每个人都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朗读者》的舞台有一扇门,打开就能通向采访间。当董卿风趣地说到“芝麻开门”时,相信我们的心灵之门也随之打开,我们心意相通,期待遇见。
cctv第一期朗读者观后感3
2月18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很多反馈,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另外还有观众发现了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导演娄乃鸣评价说:“用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