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麟囊》是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代表作,是程派艺术的精品,是中国京剧艺术中标志性的代表作,对于这样一部流传了近百年的经典剧目,人们一直对它是高山仰止,《锁麟囊》在戏迷的耳和心中,只有京腔京韵。昨晚观看了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的展演剧目,由甘肃省秦剧团移植传统京剧《锁麟囊》,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实力不俗的演员,幽默跌宕的剧情,韵味十足的唱腔,适当巧妙的改编,无不感染着现场的戏迷们。
《锁麟囊》在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主要讲述了登州富家女薛湘灵出嫁之日,偶闻同日出阁的贫家女赵守贞在破轿中因贫而泣,因父遭嘲痛哭,短短几句传话应答,湘灵隔帘慨赠装满珠宝的锁麟囊,不留名性匆匆而别。六年后湘灵因大水九死一生,与家人失散后流落莱州,不得已入富室为佣,又巧遇供奉于该家的锁麟囊,竟是当年赠人之囊,物是人非,感慨哀哭,被主妇得知,于是当年的神交之友相认,湘灵也全家团圆。然而秦腔《锁麟囊》的成功,除了和故事的本身有很大关系外,主要是该剧移植了京剧的经典剧目,这是更吸引人的看点之一。
我觉得秦腔《锁麟囊》的移植,实际上就是二次创作,该剧的二次创作成功之处主要有继承了京剧原有的服饰和唱词,保持了京剧原有的故事情节,唯独在音乐和唱腔上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戏曲各剧种的“四功五法”和舞美、服装、化妆等表现形式都基本一致,而惟独音乐和唱腔、道白有着较大差异,真因为这种差异故将我国戏剧剧种区别开来。这次的'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继承了秦腔的传统音乐, 在唱腔设计上坚持了秦腔的传统,但不失新意;在板式设计上多运用哭音板式,与凄婉哀怨低回婉转的程派唱腔有着神通韵和的异曲同工之妙。京剧《锁麟囊》因程派唱腔而存在,如果秦腔《锁麟囊》能因几段好唱而存在则会更有价值。
秦腔《锁麟囊》一剧中薛湘灵饰演者苏凤丽系秦腔大家肖玉玲的亲传弟子,她对薛湘灵这一人物理解透彻,把握准确,不浮不躁,沉稳大方,收放有度,拿捏到位,成功塑造了薛湘灵几分娇矜几分善良命途多舛大起大落的豪门玉女形象。 秦腔《锁麟囊》这出戏,总体而言是非常不错的,这出戏和《周仁回府》,《玉堂春》等相似,可以说是独角戏,这就对演员的要求极高,否则很容易凉场,苏凤丽的表演可圈可点。但是苏凤丽在表演上,应该注意人物身份的转换,薛湘灵从小旦转到正旦再到青衣,这个感情的把握一定要准确。
秦腔《锁麟囊》这台戏保留了京剧的精髓,很精练,同时又体现了秦腔的特色,很精彩,尤其是剧目本身在当前很有现实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提倡的扶贫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纵观《锁麟囊》全剧,主要围绕着薛女的先富后贫,和赵女的先贫后富故事,清晰地向世人宣扬一个道理:世事无定,祸福难料,此一时或有彼一时;为人要有德有善,为贫要有志有气,为富要有仁有义;授人之义不图报,受人之恩不可忘,好人终将是有好报的道理。
一早来上班,单位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人,自在!一边健身,一边听《锁麟囊》录音,听着听着不由心猿意马,又想看戏了!
这段录音是2015年5月底在国家大剧院看张火丁的《锁麟囊》时录的,除了第一场那段四平调少录半句外,其他都非常完整,效果也很好。一个人时,听听这些现场录音,回味当日的种种美好,非常惬意。
《锁麟囊》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出戏,唱腔文本都是大爱。短短一出戏,翁偶虹先生把人物的性格、命运写得那么细致伏贴,那么符合生活真实,而又意蕴无穷,引人深思,实在令人佩服!
京剧多是演绎帝王将相、忠孝节义、道德教化的,像《锁麟囊》这样,演绎普通人人生际遇、悲欢离合的戏码还是比较少见的`。
每看这出戏,你会不由自主随着主人公薛湘灵的命运起伏或悲或喜。
她本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因遭遇洪水,夫离子散,沦为人家的老妈子。富贵时她也曾颐指气使,撒娇使性,当老院公因为她的挑剔为难落泪时,她却能立刻收敛性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歉意。这就是湘灵的可爱之处,骄矜却不失善良。
出嫁路上春秋亭避雨,遇到贫家女赵守贞,问明她痛哭悲啼的前因后果,湘灵满腹骄矜顿雪消,她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于是她慷慨解囊,相赠何止千金。
几年后,湘灵因遭遇洪水流落异乡,机缘巧合到了守贞家里做老妈子。天上人间的命运反差,世态炎凉,激起她巨大的心灵震荡。难得的是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我反省:“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生,早悟兰因。”
这是《锁麟囊》中我深爱的一段戏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一场灾难,让湘灵彻悟:富贵本无常,世事多变幻,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有检点自我,方获救赎。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有谁知人生数顷该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一番劫难,让湘灵感悟到了穿越富贵贫贱的道理,这会让她以后的人生有更坚实的底蕴。
这番道理,也给看戏人很深的人生启示:世事无常,风云多变,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无缘无故寻愁觅恨。其实,何止富贵,权势、荣耀、地位、美貌、青春、亲朋等等皆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自然规律如此,谁也无法更改,唯有且行且珍惜!
再来说说戏,守贞知道了湘灵就是当年春秋亭赠囊的恩人,奉其为上宾,帮助她与家人团聚,二人又义结金兰,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好人有好报的大团圆结局。
团圆时湘灵唱到:“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得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这就是《锁麟囊》,正如一篇文章里说的:它演绎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情的炎凉,却又哀而不伤,余韵无穷,有彻悟的欢喜。
三娘教子观后感400字【篇一】
宋人薛子约,娶有三妻,薛子约之次妻刘氏生子薛乙哥。妻张氏生妒,家庭不合。子约往苏州探亲,途中行医救了王义。圣上患疾,广求名医,子约被荐进京为皇帝治病。圣上病愈,封子约为御史,兼理太医院。
当初薛子约离家之后,其妻张、刘而妇偷情求欢,为三娘王春娥发现,刘氏反诬三娘不良。王义假冒薛子约之名行医,病死店中,家人薛宝误为子约,搬尸回家。张、刘二妇遂弃子盗物另嫁。三娘含辛茹苦抚养薛乙哥。
乙哥终于成人得中状元,与其父薛子约同回乡祭祖,为三娘求回了“双官诰”,御赐“忠孝节义”牌匾。
三娘教子观后感400字【篇二】
一、剧情介绍
薛家有兄弟三人,大哥早亡,大娘张氏守寡多年,膝下无子;二哥薛奇,靠出外经商维持整个家庭的吃穿用度,二娘刘氏生有一子,大名薛科,小名薛倚儿;三弟薛广,自幼苦读诗书,以求金榜题名,三娘王春娥,未有子嗣。某日,薛奇经商薛广赶考,兄弟二人一同离家。途中告别,薛广进京,薛奇被大水卷走丧命。
家中,大娘二娘为分割家产,假传薛广进京途中暴病而亡的消息,逼三娘改嫁。三娘不从,愤而离开薛家。二人正欣喜之时,薛奇死讯传来,二娘在大娘的鼓动下,抛弃亲生子薛科,二人卷走薛家全部家财,各自改嫁。
老家奴薛保痛恨张、刘二氏丧心病狂,不忍小主人无人照看,便带着薛科与三娘到自己乡下的茅草屋居住,三娘纺纱织布,薛保卖草鞋,以抚养薛科成人。是谓“三娘教子”。
二、人物形象分析
2010年1月以来,共看了五部京剧,除“铁弓缘”之外,其余四部都是程派青衣戏。故,特于此,将“锁麟囊”、“孔雀东南飞”、“玉堂春”、“三娘教子”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做一对比。
对比人物:薛湘灵、赵守贞(锁麟囊),刘兰芝(孔雀东南飞),苏三(玉堂春)
从出身来看,王春娥是破落书香门第的小姐出身。
书香门第,王春娥首先是知书达礼。薛家变故之前,她一心一意陪伴丈夫苦读诗书;薛家变故之后,她严慈并用,教导薛科。
娘家在王春娥出嫁前就破落了,塑造了王春娥的坚强和有主见。薛广死讯传来,大娘二娘逼她改嫁,她坚决不从;生活落泊,她不怕艰辛,受尽苦难也要抚养儿子。
与之对比,薛湘灵出身富贵人家,自然也是知书达礼:她举止端庄,对服饰器物颇有品位,还能讲出“多藏亦讳盗”之类的道理。但是,到薛湘灵长大成人出嫁之前,都不曾经历过任何变故,没有过任何人生磨练。她的善良是单纯而软弱的,是不知世事艰辛的。如果说王春娥抚养薛科长大,除了本性善良外还有希望自己老来有靠的想法,那么薛湘灵几次助人,都没有思考过自己,而完全是一种本能。
同样出自“锁麟囊”的赵守贞,是贫寒人家的女儿,甚至于为了剧情需要,她的父亲就叫赵禄寒。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赵守贞坚强、独立,凡事以父亲为先,受人恩惠也可以多年不忘,以思日后报答。但是,因为出身过于贫寒,所以从小读书肯定是有限的,这就与王春娥形成对比:王春娥会教育孩子,赵守贞则一味宠爱孩子。
再看“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薛湘灵是大家闺秀,刘兰芝则是小家碧玉。不过虽然是小家出身,刘兰芝自小也是受尽了母亲的宠爱,就连她不成器的哥哥,也是一心保护她。刘兰芝读书不多,甚至可能不识字。她的所学都是纺纱织布,学做一个合格的妻子和儿媳妇。没文化的女人自然不会有主见,所以在被其兄长逼迫改嫁的时候,她的选择是顺从,并日后想办法自杀,而不像王春娥,可以在死路中走出活路来。刘兰芝不是薛湘灵,没什么几世家奴为她服务;不是赵守贞,没有从小持家的智慧和坚强;不是苏三,没有在社会底层磨练过自己的身心。
“玉堂春”中的名妓苏三,出身社会最底层,从小尝遍人情冷暖,看透世态炎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苏三是阅人无数的',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在那个时代,对于苏三来说,情人也好,丈夫也罢,都是她脱离苦海的唯一途径。这就使得苏三对王金龙的感情比其他几位女主角对自己男人的感觉更加炽热,更加强烈。当然,比起其他几位女主角,王春娥和苏三身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理性。她们二人会对自己的举动进行思索和设计。如果说,薛湘灵的美满结局是老天保佑的,赵守贞的美满结局是好心人赠与的,刘兰芝的悲剧结局是众人共同缔造的,那么苏三和王春娥的美满结局则完全是她二人自己争取来的。
三、观后感
这一篇观后感断断续续拖了不少时日了。每次看到这部戏,看到养母带大养子的艰辛,就会忍不住落泪。心中一时波涛滚滚,却什么都写不出来。那日跟妈妈说起,已经去世的姥姥之类的旧时的女人,目不识丁,竟然懂得很多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懂的道理,就是从戏中学来的。这戏中的学问,大了。
在人物分析中我们已经说到王春娥为什么教养薛科长大成人并进京科举: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我们现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状元之后,张、刘二氏来薛家捣乱,讨要钱财。彼时,薛科连声叫“天啊”,哭着站在一边。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亲生母亲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对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亲娘。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亲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万一真的闹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亲生母亲的死活?薛科一筹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来,她心疼儿子,做主打赏钱财,送给张、刘二氏回家度日。王春娥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薛科。王春娥此举,彻底收复了薛科的心。故事到这里虽然结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与母亲王春娥以后的生活。欲擒故纵。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剧吧。
三娘教子观后感400字【篇三】
《三娘教子》中的三娘这个角色,按说她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村妇的形象,至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妻妾。她的丈夫起码也是秀才级别的。因此,一举一动上不能把她和在寒窑里和村妇相处了十八年的王宝氚一样完全演成一个泼妇式的人物。杜晓琴把王春鹅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而郭明霞的王春鹅和王宝钏之类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大概是她就善于演这类人物的缘故。可能我这样说会被很多戏迷指责,郭明霞的《三娘教子》一直被当作不可超越的经典,她的弟子也没有很好的继承她的艺术精髓,有的是小旦的嗓子,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角色,有的身段瘦弱没有舞台形象而不能成为经典的王春鹅,所以本以为郭明霞之后《三娘教子》就绝后了。谁曾想就在民间,有着这么一位活三娘。杜晓琴只是一个县剧团的演员,她没有郭明霞那么好的条件,没有华丽的舞台让她展示,没有耀眼的灯光,也没有震撼的伴奏。就在几把板胡的伴奏下,她把王春鹅演义得令人叫绝。
随后又看了她的《杀庙》。和别人不同的是她的杀庙是做工戏,两跳一闪,大段的水袖,没有十分的功力是不行的。她不会象陕西研究员的演员一样把水袖增到七尺和九尺长,她玩的是真工夫,不靠包装。从网上了解到,陇西剧团的戏能够连年占领天水,宝鸡一带的市场,就是因为有杜晓琴,张卫军这样的实力派演员。
看完杜晓琴的戏,我想起了80年代武山县剧团的王彩霞,那个当地有名的“王大嘴”。那时候我还很小,王彩霞的《窦鹅冤》迷倒了邻近多少个县的人。那时候马友仙来过天水演出,人们不买票去看那些名家的戏,就看王彩霞在土台子上演窦鹅。原来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无名,他们都在民间默默无闻的唱戏。他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们淡薄名利,所以才心中装的是戏。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职称评定,不为了评国家级别而斗得你死我活。他们拿着足够生活的工资却唱着人们心悦诚服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