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是迈克尔贝的野心之作,他大胆尝试把爱情放入弘大的战争背景中,谱写了一曲血水交融的战争史诗之作,这是迈克尔贝新世纪的大手笔,试图把战争动作片引入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二战经典影片《偷袭珍珠港》
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演译的一段悲壮的三个人之间的恋情故事,电影《珍珠港》以其好莱坞大片式震撼的场面,曲折波澜的主人公恋爱故事情节以及自始至终贯穿全片的欧美式英雄主义浪漫主义色彩深深的吸引着我。这本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演绎的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影片和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有很大相似之处,同有相似的沉船场面,相似的生死离别,甚至极为相似的浪漫场景。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独有的曲折情节,在爱情,友情,爱国情种种矛盾面前,主人公所做出的艰难取舍,对当代青年的人生选择有很大的现实引导意义。影片《珍珠港》不失为一部
男一号雷夫和男二号丹尼从小因为共同的狂热的飞行爱好成为挚交。然而,两人却同时爱上了女主人公部队医生伊雯琳。矛盾由此产生,并在男二号丹尼的死中结束。
爱情能够催生出伟大的力量使人挣脱出死亡线,绝地复生。雷夫为了实现自己儿时当一名飞行英雄的梦想,同时亦为了保护被自己当作亲弟弟的丹尼而毅然选择了暂时离开女友伊雯琳,远赴最危险的战争前线。一场战役中雷夫的战机被击落,然而,爱情的`力量使他奇迹般的生存下来,却于远方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爱情的来临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的,恋爱中的人亦往往是盲目的,难免伤害到身边的人。都以为雷夫已死,丹尼和伊雯琳彼此互相照顾,共同渡过一个个没有雷夫的日子,丹尼带着伊雯琳在云端翱翔,在海边吹柔和的海风,赏日出日落。日久生情,很快两人生活在了一起…当死而复生的雷夫完好无损兴奋地出现在伊雯琳面前时,原本以为伊雯琳会惊喜万分,然而,伊雯琳的脸上却露出不仅仅是喜悦的尴尬表情。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再是你。当毫不知情的丹尼向往常一样跑到伊雯琳家,撞见雷夫与伊雯琳,雷夫全明白了,无法忍受这样的结果,最好的兄弟与最爱的人成为恋人…他只有选择放手,选择离开。雷夫毫不客气的和丹尼大打出手,自小至今的兄弟情谊不再可能继续…
生活不可能永远平静。当国家陷入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每个人都应放下个人恩怨,一致对外抗敌。在三人关系正陷入窘境的时候,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爆发,影片进入高潮。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所有人都像往常一样慵懒的在午睡。突然,成群的日本轰炸机从头顶掠过,周围炸开了,一瞬间珍珠港消失了往日的平静。影片通过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现场感很强的高超摄影技术再现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历史真实。战争中的一场场生死离别,伴着哀婉凄凉的背景音乐,让人惊恐感动到落泪。伊雯琳忙忙碌碌的救救不过来的伤员,蓦地发现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幸停止呼吸,倒在众多尸体旁。天昏地暗,难以置信的悲剧在女主人公面前演绎。同时,雷夫和丹尼却因为战争的紧迫又走到一起。两人驾驶战机并肩作战,尽显出欧式英雄主义风范。
生活往往带有戏剧性,悲剧可能不断重演,像是永无止境的轮回。在日本的偷袭刚刚结束时,美国的报复行动又紧接着开始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大义面前,在整个美国都陷入浓厚的情绪时,身为飞行员的雷夫和丹尼毫不犹豫,毅然选择了自杀式的远赴日本。而此时已有丹尼的身孕的伊雯琳只有守在珍珠港等待两人的音讯。英雄主义始终贯穿着全片。雷夫从小就把丹尼当作亲弟弟一样保护照顾。此时,满心愧疚的丹尼早已不顾生死,决心一死以保护雷夫,最终,他用身体挡住射向雷夫的子弹。当伊雯琳看着机仓里缓缓走出的雷夫而一阵欣喜时,紧接着,又看到缓缓抬出的丹尼的棺木,恰似当年雷夫死时的噩耗又一次降临…
当然,影片的结局是光明美好的。在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小地方,战斗英雄雷夫和伊雯琳还有她和丹尼的儿子小丹尼三人与世无争的生活在一起…音乐响起,是那首浪漫的《有你相依》,“在我的梦里我总是看见你在天空飞翔…在我的心中永远有你一个位置,对于我这一生”。
爱情友情爱国情的真谛在这部电影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人的本能情感在发生矛盾冲撞时,如何去面对,影片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同时,这部电影又揭示出了战争的残酷,警示我们珍爱和平,乐享安定。
二战经典影片《偷袭珍珠港》观后感二:
离首映日期相距十年之久,我才第一次看《珍珠港》。一个人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看,哭得痛彻心扉。在豆瓣上找到它,发现被提名了好几个金酸梅奖,有点意外。也许从专业的角度看,影片《珍珠港》有很多瑕疵,甚至是硬伤,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普通观众,我不得不说太震撼了。
历史课本上的珍珠港事件,轻描淡写,不过是历史这袭华美的袍上的一个虱子。文字在还原历史方面总比镜头差一分力道。清晨,被偷袭前的珍珠港,一片宁静美好,大家各安其所,绝大部分人都还在享受着海风的清新,沉浸在美好的睡梦中。灾难前夕,总是有点回光返照的意味,用过分的祥和平静来麻痹人的警惕神经。该来的总是要来,当战斗机在离头顶不远的上空盘旋呼啸,当导弹在耳边穿梭轰炸,当鱼雷在海平面以下横冲直撞,一瞬间天崩地裂,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哭天抢地。漫天只有黑烟与红血,慌乱的指挥与哭喊,撕裂人的每一寸心肺。红色的珍珠港,翻转的甲板,浮沉跌宕着民族与个人的命运。
医院里死伤遍地,这突如其来的伤痛让医护人员都紧张地不知所措,战战兢兢。对护士嗫嚅着我不想死,颤抖地问医生我会不会死,得到的答复都是肯定的——你不会死,会好起来的,结果往往却是,话音刚落就安息了。在生死一线时刻对生的渴求,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最基本的信念。如果还能活下去,一切苦难又算什么呢。不要说既要生得伟大,又要死得光荣,因为这不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英勇就义,而完全是因战争造成的无辜牺牲。也不要故作姿态地说与其苟且偷生,不如痛快死去,因为我们没有面临措手不及的别无选择,英勇就义的至少还有选择去死的权利,而饱受战争荼毒的难民是被选择去死!
战争,非要假以国家主权的名义去伤害无辜的国民,非要打着正义的旗号为自己的心虚壮胆饯行。以小集团意志出发的伤天害理的行径,何必要为自己一手造成的生灵涂炭粉饰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欲盖弥彰而已。
影片里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山本五十六冷冽地说:这只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美国。我陡然一惊,觉得这话很耳熟。是不是每一个沉睡的国家都非要在挨打后才能觉醒?是不是每个人都非要在跌倒后才会真正走路?是这个道理吗?一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吗?
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一: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 是美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开始时的目的在于让美军知道美国为何参战,到后来,索性向美国民众公开,以争取举国上下支持联邦政府打胜这场战争。
该片由好莱坞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执导,他曾因一部[一夜风流]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
于是,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便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八部影片:《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纳粹的进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与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国战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国战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国战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战争迫近美国》(War Comes to America,1945)和《认识你的`敌人日本》( Know Your Enemy: Japan1945)。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
在《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中,法兰克‧凯普拉舍弃述说加入战斗的正确性,转而诉诸于美国一贯的,企图维持世界正义的角色,它将民主与暴政、自由与奴役之间的选择加诸于战争的必要性之上,扩大了美国非战不可的使命,使得美国的宣战充满了拯救世界的正义感,而不仅仅是为了珍珠港事变的攻击而已。
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二:
这是美国人编辑的截至1944年的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片子。当时作者是以中国“战友”的盟国立场编辑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义勇军进行曲》(现我国国歌)是贯穿全片的主题音乐。片子首先全面介绍中国是怎样一个古老而和善的大国,日本为什么要通过征服中国霸占世界。
片中既有蒋介石的正面战场,也有的游击抗日。片子对上海激战、南京大屠杀、全国西撤、重庆大轰炸、 修建中缅公路供给线、中国远征军、飞虎队、全国团结抗日大反攻、中美英苏盟国联手反击......都以罕见的珍贵镜头加以反映。整片条理清晰,思路递进,宏观微观交相陈述,明白易懂。其惨烈、其英勇、其震撼,出乎一般想象。“千百纤夫拉船运输”、“千万军民修筑中缅盘山公路”、中日空战.....场面十分壮观,令人振奋,催人泪下。
美国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观后感三:
最感人也最真实的抗日战争——《我们为何而战》中国篇,不带有任何政治性质,没有政党之争,有的只是坚强的中国人。非常遗憾的是,如此真实如此感人肺腑的纪录片居然是美国人拍的。
爲了向美國人解釋爲什麽要去中國抗日,美國政府制作了這部短片。開始時的目的在于讓美軍知道美國爲何參戰,到後來,索性向美國民衆公開,以争取舉國上下支持聯邦政府打勝這戰争。
《拯救大兵瑞恩》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下面是相关的
二战感人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一: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直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在某个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接受那血腥的战争场面,而这一部影片,它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这部影片主要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马歇尔将军怕这颗独苗再出意外,使伤心的母亲绝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8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
“一只颤抖的手、一句临终时的遗言、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这三个情结构了火爆的美国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题。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角色,那就是米勒上尉。那一只颤抖的手,在影片中用了四个特写的镜头来表现这只手。米勒上尉最初是中学老师,战争的不断升级和扩大改变了他原有的平静生活。戎马倥偬,硝烟弥漫,使他的身体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战争的烙印,这种伤痛本身就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看完影片我们依然无法得悉他的手是如何负的伤。但是总是在战争场面就要一触即发之前,导演都有意地让这只手出现我们的眼帘中。影片中这一只颤抖的手不是说米勒上尉在战争前的心理恐惧,而无非是要说明战争给人留下的无法抹灭的苦痛的记忆。
从这一只颤抖的手,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或惊栗,或惨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伤痛。
在战场中找一名士兵,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更难,那不仅仅只是漫无边际的找寻,还时时刻刻面临的是生命的危险。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战争的需要驱使着米勒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枪在做着实际上是无谓的抵抗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是把最小的瑞恩从战争中拯救出来,能够安全地回到母亲的身边。因此,当生命即将离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边说道: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一定要活下去。这句临终的遗言,不仅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而我们的观众也会因为这句话而更加激起内心对法西斯发动这场战争的仇恨,所以在剧中瑞恩是一定要活着回到母亲身边。
“生命诚可贵”而在战场上,那一张张长长的死亡名单,是那么轻易地从报音员的口中读出。“用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这样的生命价值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队的一些成员的想法也是可以让人理解和同情的,“为什么用我们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难道我们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不是一样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凭什么他就有这个特权?”这样的生命价值观也只有在战争中才可能出现。战争是无情的,在战争中这样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导演的刻意,无非的意图是:珍惜生命和帮助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队员因为帮助瑞恩而知道家庭的温暖和生命的可贵,而瑞恩因为米勒上尉和拯救队而感悟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照顾更多需要拯救和帮助人们。爆发战争对于每个人是不能选择和左右的,但帮助他人是自己可以选择和作决定的。
《拯救大兵瑞恩》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血流成河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那感觉中还带有一种惶恐。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
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我们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一样惨烈,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深思。
二战感人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二:
对这部电影的接触很有偶然性,当时我去租碟,老板和我不错向推荐了这部,当时没当回事,回家后一看我就惊呆了。不用说那就是开头奥马哈海滩登陆战,那时的我对电影还处在无知阶段,看电影只是打发时间而已,战争电影更了解甚少。以前也只是看看《地雷战》《地道战》,看后很欢乐,的确很欢乐。这部电影一改我对战争电影的观念,因为太真实了,看得我热血澎湃。
至于这部影片主题大家一直褒贬不一,瑞恩到底值不值得救,有人说这是一种英雄主义宣传,我说这是对的,要不然拍这部电影就没有意义了。说实话我小时候对战争还抱有一种欢迎态度,以为战争不过就像影视剧中那么简单,现在想想是多么的脑残。奥马哈海滩登陆战让我见识了战争,一段二十五分钟的血腥纪录片。在那一刻我如梦方醒,这就是战争,我还那么期待吗?
关于米勒上尉我一直很纠结,诺曼底登陆战中他一直想减少伤亡,可能那种情况下只是无能为力,在奥马哈海滩德军对美军简直是一场屠杀,据史料记载那一战伤亡高达2500多人,被称为“血腥奥马哈”。在战役反击阶段美军也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这里没有俘虏也不会接受投降。而米勒却无视了一切,他也只能这样。他是一个恶人吗?不是。他是一个好人吗?也不是。这种纠结一直继续下去,接到救出瑞恩命令的时候,其实米勒也和其他人一样表示怀疑,可是这就是命令,你只能服从。随着剧情的推进,米勒本人的特点也显示出来,不管是攻克机枪堡还是放回德军俘虏,都显示了他坚定善良的一面,也许放走德军俘虏是错误的,在后面的剧情也说明了这点,但就像米勒说的,他还是愿意做一个好人。
关于厄本这个角色,很多人只记住了最后保卫战中的畏战行为,这的确印象深刻。可是这恰恰反映出真实的一面,你难道不害怕吗?厄本这个人身上的特点早在影片一开始就显露出来,怯懦天真。但这些只能靠血的经历去慢慢改变,所以不要去嘲笑他,他比任何人都要强,因为他活到了最后。他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天真的好人,当他击毙被米勒曾经放走的那个德军的时候,也许他明白了,战争就是战争,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八个人救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我认为是值得的,从个人利益来讲这是得不偿失。从大局利益讲,这是美军的一次最好的宣传,他们是最重视人道主义的军队,他们是一支在任何地方都受到欢迎并且战无不胜的部队。这种英雄主义一直延续到现在,它不可能被消亡,在危机时刻英雄主义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