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读后感1
今天,我阅读了由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写得《乞丐》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乞丐向作者乞讨,但是作者没有带钱,于是就很客气的向那位乞讨者说了句:“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没想到作者说完这番话后,乞丐竟然紧紧握着作者的手对作者说:“哪儿的话,兄弟,这也应当谢谢你了。这也是一种施舍!”
读了这个故事,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与乞丐之间的信任和爱。虽然在这个故事当中一个是一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是生活在下流社会的乞丐,但是从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作者对这个生乞丐有任何歧视心理,反而从中显现出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是啊,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正如作者听了乞丐的一番话之后反而觉得是乞丐施舍了他。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给别人一些帮助,多理解别人,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平等、和谐!
《乞丐》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乞丐》,读了以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个叫卢什科夫的人因为酿酒而丢了工作,从此在街上当上了乞丐,到处骗钱。有一天,乞丐正在向上帝倾诉他的不幸时,被一个名叫斯克沃尔佐夫的律师发现了,于是乞丐便向律师要钱,还编出一套谎话,说自己曾经是一名乡村教师后来丢了工作,但是斯克沃尔佐夫当场揭穿了乞丐骗钱的阴谋,并给他找了一份劈柴的工作,而且告诉他幸福生活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当律师再一次见到卢什科夫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了。卢什科夫感激地对律师说,当年自己的律师家劈柴时,身体很虚弱,所有的柴,都是厨娘奥莉加帮他劈的,奥莉加这样做是为了用自己的行动感动我的心灵,是奥莉加挽救了自己!
是啊,当今的社会上不是也有许多装成乞丐骗钱的人吗?人们总是抱怨骗钱的人多,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去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那些乞丐的心灵?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不是缺少给予别人帮助的人,而是缺少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别人心灵的人。”“幸福生活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乞丐》读后感3
《乞丐》中的主人翁尼古拉`图森,处处受到人们的厌弃、趋赶,一无藏身之地,二无生活来源,以乞讨为生,他的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吃’。有时从四处乞讨来的食物够吃时,他可以一连四、五天躲着不出来。他是病残得什么都不能做吗?不是的,他的躲藏和逃生本领很强。为了躲避宪兵,他马上变得矫捷起来;为了找到藏身的地方,他简直象神话里的怪物那样灵敏。他的双臂出奇地有力,可以单凭手腕的力量就能爬到堆放草料的顶楼上。
他的来历人们不知道,是弃婴,从小靠慈善施舍长大,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一开始人们没有抛弃他,施舍给他衣服食物,使他慢慢长大。后来由于车祸使他成为残废,靠着乞讨勉强延续着生命。天长日久,他和人们从不交往,也不爱任何一个人,所以人们厌恶他,不愿意再施舍他,实在饿急了,就偷了希凯大爷的鸡,被宪兵抓走,直至饿死。人们为什么不再施舍他,女人们站在各自家门口发表意见:‘’大家总不能整年养着这么一个一事不做的人啊!
他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自尊,因而也不可能自力,最后被社会抛弃,也是情理这中的事。
《乞丐》读后感4
世界上有一种爱是平等的。正如阳光,它不管俊美丑陋,不分贵贱高低,他总是将温暖播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无私的给他们关爱。
在《乞丐》这篇文章中,一位老态龙钟的乞丐,向“我”伸手乞求帮助。但是“我”一无所有。情急之下,“我”握着他那双肮脏、颤抖的手,给了他话语的温暖。
读完了这篇文章,屠格涅夫的最后一句“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让我感受到了他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是啊,任何施舍都是平等的,任何帮助都是相互的,施舍者给予他人物质上的帮助时,同时他自己也获得了精神上的回报,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是一种满足。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冷漠无情的人。去商场的路上,碰见了几个残疾人再卖艺。他告诉人们,他是从安徽来的。因为是残疾人,所以没有生活来源,为了生存,最后不得不去卖艺。有人上去给他们钱,然而,我听到有人说,那是骗子!为什么?为什么在他们眼里他是骗子?弱势群体所做的事情就是骗人的吗?还有大街上四处乞讨的老人。我宁愿相信那是真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一颗温柔的心去对待他们?两块钱在我们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不能发挥自己的一点点爱心吗?我们的一点点爱心还不值两块钱吗?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可是我们的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于是,仅存的善良也渐渐麻木了。
现在的我们因该学会用善良的心去看待世界,关怀那些需要我们的人。把心灵的灰尘擦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就让我们伸出双手,给那些需要我们的人送去温暖。
《乞丐》读后感5
《乞丐》一文以一个乞丐的口吻记叙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和悲惨遭遇——按理说,没有多少人愿意光顾“黑暗的小巷”,因此当“我走在黑暗的小巷”而无人理睬时也在意料之中,可是当一个乞丐出现在阳光下,其褴褛之衣与周围多数人的穿红戴绿不相称时却无人理睬不仅让人纳闷,当“他”走进公园并躺在椅子上时仍无人过问不仅又让人心中搭上一个大问号——实认识在逃避还是视而不见,难道人心真的冷淡到了极点?最后两句“我暴毙”在一家店铺的门口,却吸引成群看热闹的人,却笔锋一转,跑掉了原先的那份冷清,多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和成群看热闹的人,然而这一句却更能把世人对不幸者冷酷的嘴脸和充当看客的心态刻画的入木三分,读罢,一股悲凉之情涌上我悲哀的心头。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也曾批判地剖析过国人爱当看客着一癖性。邵燕祥的《中国多看客》更把国人爱看热闹的姿态描绘的惟妙惟肖。“看遛鸟,看游行,看出殡,看出嫁,看车祸,看打假,看杀猪宰羊,看杀人流血”等等。看热闹若是看一些“好事”的热闹笔触看出嫁看满月倒还说得过去,但若是看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场面的.热闹却未免让人吃惊。想想吧,当被看热闹的人正处于绝望或无助状态时,你却站在一旁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人家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在上述提到的集中看热闹的人中我最难忘的便是那群看送殡的人。
在农村,家里有过世的人,自家人便身穿孝服顺着大街浩浩荡荡到土地老爷哪里去哭上几声,而在此途中得到两旁便站满了“看客”,他们看孝子们哭的姿态,听哭的声音,看他们悲痛欲绝的深情,看他们本家人口的兴旺——,尤其一些“资深看客”(一般是一些头发已经很白的那一类)可以触景生情,联想到许多许多。他们从不担心自己家也有送殡的那一天,因为他们在此已经看够了别人的热闹,即使将来有一天被别人看回去,自己也不舍本。
看可以另一种表现形式便是与不利己的事逃避或者对发生事件视而不见。正如《乞丐》一文所写的,没有人可怜她,没有人同情他,更没有人施舍给他,哪怕是发自内心的一句安慰鼓励的话。不是人们看不见那个乞丐而是在极力逃避,打心眼不想面对,冷酷无情之风愈刮愈烈,一时的人们变成了“一世界的陌生人”。
世界虽然并不十分像本事中描写的那个样。但诗是源于生活的。它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和提炼。诗人将现实生活中的冷淡自私写入诗中,不能不让人感慨颇深。
《乞丐》读后感6
“我遇到了一个年迈不堪的老乞丐,他向我伸出一只浮肿、发红的脏手,喃喃地乞求施舍。我搜尽全身所有的口袋,却发现无物可赠。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难堪万分地说:‘别见怪,老兄,我什么也没带。’可他反过来握了握我的手指说道:‘没关系,老弟,就为这一点,也应该说声谢谢,这也是一种施舍呀!’”
这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带给我们的一个简单却又感人的故事。这样一个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是同情与友善。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真的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在赠予的同时自己也体验着着温情与快乐。可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时我们匆忙来去,脸上挂着淡漠的表情,对需要帮助的人毫不关心,甚至抱以怀疑、鄙视之心。孰不知内心冷漠之际我们已经成了十足的“乞丐”!
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仍有着从善的原动力。那年,同样是面对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我送上了手中仅有的一袋水果,虽然轻如鸿毛,但若干年后我仍忘不了寒风中他感激的眼神,至今我仍为自己的这一小小善举而感动着、自豪着。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特别是在他人困难的时候,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安慰,哪怕是一个轻轻的拥抱、肩头的一个轻拍,都会让人感受温暖,永生难忘。总记得每一次让座,打扫一下楼道,为邻居开一下廊灯……我都会很激动、很快乐地告诉妈妈,也都会赢得妈妈由衷的赞许。虽然有时遇到不知感恩的人,心头也会有所失落,但妈妈那句“帮助他人能增添自己的美德”又会让我重拾快乐。是啊,如果我们的一个小小举动能给别人以帮助和方便,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吗?当我们有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时,收获的是一份会心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给予真的是快乐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传递温暖的同时,自己的心也会感到无比的温暖。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与人为美,与人为善,与人为真,让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玫瑰的芳香。
一个微笑,一句安慰,一声哀叹,都会让人永生难忘。俄国作家伊·屠格涅夫写的小说《乞丐》就应证了这个道理。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我在街上走着,一个看上去很衰弱的老乞丐挡住了我。我用手搜索了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于是,我便握住他那双冰冷的手,说:“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那位老人也照样握住我的手,吃力地说道:“哪儿的话,兄弟,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受到,作者其实也明白自己也已从“自己的兄弟”——老乞丐那得到了施舍。“兄弟”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对乞丐有所厌恶和鄙视。正是作者简单的一句话而给予了老乞丐一种爱或是同情,而同时,“我”得到了老乞丐的给予——感激。
在我们身边也有过像小说中的不幸者,你碰到后是否对他们有所同情和施舍呢?我想:应该有的吧。起初,当他向“我”伸出手,呻吟着、乞求着,而“我”什么都没带,可结果“我”和老乞丐都从对方那儿得到了施舍。通过这个小故事,不能不让我们感慨: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是同情和友善,不分身份和贵贱。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不公平的时候,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能把阳光照耀到每个角落。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
《大染坊》观后感1
《大染坊》是首部描写我国民族印染工业的历史剧,以丰厚的生活积淀与丰富的艺术才情,既不自恋自弃又不媚雅媚俗的叙述风度,讲述了一个商界英才的传奇故事,唱出了一曲中国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一部电视剧或电影,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精美和音乐的冲击,孕育在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才是观众最终所铭记的。《大染坊》即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它以文化的视角演绎故事,注重故事的“言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因此,《大染坊》的主人公所进行的种种活动也充满了文化的深刻和复杂。
《大染坊》能够如此地打动人,在于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染坊》中大量引用“三十六计”中的计策,使该剧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写出了现代戏中少有的智慧。陈寿亭这一形象的传奇性体现在传统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间智慧方面,他虽然目不识丁,但又胆识过人,“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在民间流传的传统民间智慧成了他获胜的法宝,面对商场的尔虞我诈,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他总能游刃有余,出奇制胜,势如破竹。他的很多商战谋略堪称经典,即使在现代商战中,也堪称高招,极有借鉴价值。
同《子夜》中一出场就已经是成功的实业家的吴荪甫不同,陈寿亭是“要饭的”的出身,接受的是民间文化的教育。幼年陈寿亭的两大任务就是“要饭”、“听说书”。“要饭”锻炼了他的意志,“听说书”得到的侠义故事和民间计谋成为他开办“大染坊”的管理之道。陈寿亭堪称商界“奇侠”,虽然他不识字、脾气急。他的血液里融入了传统文化的亲情伦理观、处世理念以及人生哲学。他身上浓郁的仁、义、礼、智、信、孝气息,集中了对传统美德的个性化弘扬,讴歌了隐忍、顽强、勇敢等高贵品质,强调人的经济素质和道德素质相结合的行为准则,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也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周村刘家饭铺挑帘的锁子叔经常接济要饭的小寿亭。寿亭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年供米月供柴一直为他们养老送终。
陈寿亭的染厂是不打卡的,他的厂子里也没有什么打手和大狼狗。穷苦出身的陈寿亭爱给员工发肘子,因为发了钱工人们都不舍得吃,过年过节发“喜面儿”也很大方。他在青岛把大华染厂卖给日本人后,工人又全部跑到济南继续在他的麾下。就是因为过年的时候他给每个人发了20块大洋,而当时两块大洋基本可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
他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在薪酬上领风气之先,从而取得产品开发和市场的主动。在厂子里陈寿亭不用说教,就很容易赢得员工发自内心的尊重。在青岛时,陈寿亭一直和工人吃在一起。账房老吴说:“(不让寿亭和工人一起吃饭)怕是不行。别说和你(大华东家卢家驹)一块儿吃饭,就是伙房里给他碗里多盛上块肉,他都骂。”“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在这里没有了市场,相反的是他实行人性化管理,靠仁爱、理解和同情,工人们“根本不用管,就玩命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陈寿亭是一个为人宽厚正派的人物,在陈寿亭身上体现出了以“仁义”为代表的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包括他对救命恩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善举,对工人的呵护,他对妻子始终不渝的爱情,对被救“妹子”责任感,甚至还体现在对敌人和对手的宽容上。他与竞争对手孙明祖等人在战场上不含糊,但总抱宽容与爱护的心态,孙明祖工厂被日本人强行买去失业在家,他请孙明祖做了自己的区域总代理。在他退出青岛时,把青岛仅自己才有的汽车送给了孙明祖,让他防着日本人的子弹。“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后来孙明祖说“我们彼此吵吵闹闹,但互相壮胆”,决非妄言。现实中的竞争对手,想必会得到启发。好友卢家驹评价陈寿亭说:“六哥没骂过孩子一句,他说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骂更不管用。你只要让他觉得你挺看重他,这就行了。他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他管工厂也是这一套。天津开埠他根本不管,可干得还真不错。”就是对他的证明。
他身上所蕴涵的人性光芒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这种浓厚真情氛围的营造,无疑滋润着现代社会快节奏中忙碌的人们日益麻木冷漠的心灵,给人以心灵慰藉与温暖。它告诉人们情义远远重于利益。
周村说书场成就了陈寿亭“恶”的谋略的雏形。“这朱元璋原来是一个要饭的。史书说他初为丐,也就是要饭;后为僧,就是和尚;终为帝,最后当上皇上。这人呐,要成就大事,就是本着两个字———”“一是要善,该发善心的时候一定要发善心;再一个字就是狠,该狠心的时候一定要狠。朱元璋就有这两下子。他善的时候可以自己不吃饭,把饭让给那些当兵的吃;但他发起狠来———比谁都狠!那么多名将跟着他出生入死,可是坐了江山之后呢———哪个也别想活!为我朱家的江山———”啪!又是一下醒木,“拔了这些蒺藜!”所以,在通和染坊,陈寿亭偷偷学会了傲慢的刘师傅的手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退他的师傅。寿亭对周掌柜说:“我来这年把儿,翻来覆去看了,咱周家没有对不住他(刘师傅)的地方。咱这条街上的染坊我也全去过,没有一个师傅有他那么大的谱儿。咱不是卸磨杀驴,咱这是提前除害。说书的也说了,‘慈不带兵,义不养财’。”
周掌柜未置可否。寿亭向前跨一步:“爹,这善和狠,你得分对谁。”当年他仅15岁。
济南时期,是陈寿亭印染生涯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他最为出彩的时期。此一阶段,陈寿亭发挥其民间智慧,化装成叫花子“骗买”上海林祥荣的八千件“虞美人”花布;后来又因林祥荣在报纸上骂他是“叫花子”出身,作为报复,以一尺二分钱的价格贱卖“虞美人”,从而上演了一场“飞虎戏美人”的好戏,彻底摧毁了林氏集团的信心。在这中间,他还利用“拖刀计”败中求胜,先是让上海林祥荣的六合染织厂挤垮了天津的染厂,然后自己又兼并了天津染厂,并且最终折服了上海林祥荣。同时,陈寿亭与同在济南的赵东俊、赵东初兄弟的三元染厂也存在既合作又磨擦的复杂关系。
而与日本商人滕井的斗争则更看得出是两个最优秀的″恶″商人之间智慧的游戏和过招。陈寿亭胜滕井胜在智慧上。他把竞争对手给支走,成为滕井唯一的买主。当然滕井完全了解陈寿亭的招术。但他必须尽快把手中的布甩出去,好去运军粮,否则会带来杀身之祸。所以他只能主动拱手让给陈寿亭一个生意上的大便宜。还得装出痛哭流涕感谢陈寿亭。其实滕井也知道陈寿亭的弱点——他这么一哭陈寿亭就不再穷追猛打,他就可以减少损失。果然如此。所以这两人智慧并不相上下。作品正是在这个层次上写出了商界人生,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商战中的智慧较量的魅力,陈寿亭的形象才显得不同凡响。
在与其他民族资本家的争斗中,陈寿亭充分表现了他的聪明和智慧、勇气和胆量、狡猾和残酷,表现了他“恶”的一面。另一方面,陈寿亭身上也体现着从“说书”等民间文艺形式中得来的儒家传统道德力量“善”的影响,体现着“过犹不及”、“穷寇勿追”的人生智慧和处世谋略。正如剧中林老爷子所说:“陈寿亭是生意人中的江湖派,要的就是面子”。陈寿亭的“仁义”在于先要战胜对方,然后再放对方一马,打一棒再给个甜枣吃。在周村,王掌柜和他的小舅子雇用土匪绑了陈寿亭的票,陈寿亭利用筒子香“自残”脱身后,也决不报复;临离开青岛,陈寿亭把自己的染织秘方和“私家汽车”留给了老对手孙明祖;济南时期,即使在“飞虎戏美人”的高潮时节,也仍然能把握住分寸,并没有直捣林祥荣的老巢上海。纵观陈寿亭与其他民族资本家争斗的过程和结果,对手都变成了朋友。似乎《大染坊》在这样告诉我们:“这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内部的事”。
相比成书于1931年—1932年《子夜》,《大染坊》更加突出了20世纪上半叶民族实业家的家国情仇、爱国情怀,它在主题上更发人深省,它昭示了这样一个不容辩驳的真理:一个人的成功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稳定,如果国家不强大,个人再强也不行,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剧中陈寿亭多次说过这样经典的话:“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我能把买卖做到全中国”,“如果国家强盛了,我能把产品卖到整个世界。”
在主题上,《大染坊》被赋予了更多主旋律的色彩,借古说今更有建设性。中国民族工业在日本入侵时的昙花一现,主人公那种在夹缝中挣扎的艰苦生存状态,那一代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都让人为之扼腕。最令人叹惋的是该剧的大结局:陈寿亭50岁生日宴会上,大家在工厂里给寿亭祝寿,在大伙要“为韩主席守住济南干杯”的时候,他听到了韩复榘弃守济南的消息。陈寿亭悲愤地说到:“这是什么样的军队,这是什么样的国家……”最后吐血而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舍利取义”,下令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宏巨染厂付之一炬也不给日本人留下。
他的悲剧也是那个年代的民族工业者们共同的悲剧,而悲剧更具震撼力,更能引人深思。难得的是,作者虽未正面阐释启蒙与救亡、反帝与爱国等当时社会的重大命题,但却通过其在社会面貌和政治体制上浮光掠影的闪现,把“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提升到了被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的境界。
《大染坊》观后感2
《大染坊》,过了追电视剧的年代,还好有网络,好这部值得看的电视连续剧给修补了一番!
这部电视剧主要是介绍了在抗日战争前的民族工业的前辈们创业的故事。主人公陈寿亭,也就是陈六子,的确是个商界奇才。典型的传奇人物,传奇故事。首先里面借主人公的嘴道出了做生意的原则,一是善,二是狠。电视里对陈寿亭的描述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二个字,第一个字在很多方面也有体现,比如对锁子叔,对工人。但是还是狠更能说明陈寿亭的过人之处,特别是逼着日本商人藤井以35元的价格出售的那一万五千匹布匹,装的的确是滴水不漏,不动声色,火候把握的也是恰到好处。聊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卢老爷子,虽然戏不多,但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是他那些经典的语言,比如关于啥叫走运,他说:“遇见明白人就是人生最大的走运”,再如关于办事情要谨慎,严密,他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这句话和言多必失一个道理,但是这句话从陈六子嘴里说出来时让我浑身一颤,因为一般人都有的毛病就是心里存不住话,常以知道某事为能,岂不知这样一来常常即为君子所轻,亦为小人所妒。
这部电视剧给人最大的启迪我认为是我们要认识到人的心智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事情的转机往往就在于一念之际。关键是我们要用心去考虑,正像陈寿亭说的: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心智的事情要靠个人的悟性,要多琢磨。
电视里还讲了人和人相处的三种境界,第一是相互信任,信任是相处的基础,第二是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交往的持久而不掉颜色,第三,也是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如果两个人交往是相互欣赏的,那交往的过程就是欢悦,舒心,轻松,甚至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快乐感觉。
《大染坊》观后感3
我就喜欢看《大染坊》这部电视剧,被主人公陈寿亭的英雄气概、浩然正气和高尚人格所深深地吸引着,并为之感动不已。一个商界传奇式的人物,对敌人能够巧施手段,对朋友可以推心置腹,对恩人不忘知恩图报,对妻子是从一而终,可以说除了没有世俗眼中的家世、学历、背景之外,他绝对是个教科书式的人物。没有家世,反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没有学历,但却不能说他没文化,他拥有很多读书人终生难以参透的人生智慧;没有背景,才使得他的成功更加值得敬重,或许也正是因为没有外在的那些“优势”才使得他的成功被称之为传奇。正是那些世俗因素的残缺才铸就了他人格上的完美。陈寿亭的经商之道和超前意识以及在商海中独具慧眼的见地令人钦佩,他的职业道德令人肃然起敬。一口气看完了《大染坊》,深深被陈寿亭独特地为人处世的魅力所折服,并知道了很多。
我知道了人的命,并非天注定:有人说,人的命,天注定,这一切命中注定。故事刚开始的一段话告诉我们,老天很残忍,难道这就是命?从要饭的到伙计到掌柜的再到民族工业家,从周村到张店到青岛再到济南,这里面的每一步都浸透了一个人不认命努力拼搏的气节。或许有人会说,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在,可是,我想说的是,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是有很多很多的机遇或是运气的,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把握住而已。陈寿亭在要饭的时候,都能把握住机遇,听了那么多书,长了那么多的见识。假如他要饭的时候,要到了就找个草垛一睡,像猪一样得过且过;要不到就自暴自弃,去偷去抢,想想他可能早就饿死了或是被人打死了,(用他的话说,“那个饿啊,可是再饿我也没有去抢过人家一个包子;那个冷啊,可是再冷我也没有把人家的棉鞋偷过来自己穿”)所以要饭也是需要把握机遇的,也是一个人生难得的机遇。
我知道了主人公不识字,可是他似乎比那些“识字”的人更懂许多道理:他唯一的学堂,是每天都去听的说书。当别人都把听书当作一种娱乐消遣,他却悟出了不少道理,他跟家驹说过:“这书呀,不在读多读少,关键是你会用。”能够活学活用,不正是我们学习读书的真正目的么,可又有多少人把所学的真正用上了?这个不识字的寿亭却把所学好好地利用上了,面对染布的手艺师傅要求高薪,当收养他的周掌柜犹疑时,当时的他已学会了其手艺,他是这么劝周掌柜辞退他的“俗话说‘慈不带兵,义不养财’,没了他,咱们照样干得好!这善与狠,咱也要分对谁。”而这种作法,恰恰是他听书所悟,周掌柜在他离开后,感叹了句“才十五啊”!。
我知道了“大染坊”精神:“善”和“狠”。陈寿亭的“善”主要体现在对恩人锁子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属下关怀备至,出手大方;对国家抗日事业义无顾不计成本的付出。而不动声色、滴水不漏地逼日本商人藤井哭着以35元的价格售出那一万五千匹布匹;用计摆平汉奸厂,挤垮汉奸银行;及到后来日军占领了济南,他毅然决然炸掉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工厂也决不便宜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则反映出陈寿亭的“狠”。
我知道了陈寿亭与事业伙伴卢家驹:陈寿亭很佩服家驹,他说:“一般的男人之间最怕的是争,而家驹总是让,像我这样在前边上窜下跳的不是高人,叫别人肯为你上窜下跳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而家驹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卢家驹最初只投资了6000大洋,几年里,陈寿亭为他赚回了几十万大洋,他对他的六哥充满了佩服和感激。陈寿亭在家驹同意把大华卖给日本人时,日本人只肯出7万,但是陈寿亭用他的智慧卖了14万大洋,当他把钱给家驹时,家驹不想要这么多,但是,陈寿亭说:“如果没有你当初的6000块大洋,就没有今天的大华,我陈寿亭就还是街边的一个小染匠”,知遇之恩溢于言表。他们之间相互欣赏、相互信任。我还要学习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与同事在单位共同渡过,怀着感恩、诚恳的心与同事之间和睦相处,会让自己的工作事半功倍。
我知道了陈寿亭与妻子:对于成功了的陈寿亭来说,也许外界诱惑会很多,他的妻子也诚恳地让他纳妾,却被他断然拒绝。他对采芹说:“不论是男人对男人,还是男人对女人,第一要信任对方,第二要理解对方,这第三个境界最高,就是互相欣赏。家驹说我们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马!”他道出了夫妻之间真正的相处之道啊!这又是我们该学习的。
我知道了陈寿亭与锁子叔:陈寿亭,当初是一个沿街乞讨的叫花子,缺衣少食。每次锁子叔都会可怜他、关照他、困难的时候接济他。中华民族有着优久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当他成为大华染厂的掌柜后每次都会带着妻子去看看锁子叔的生活状况,并妥善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他用自已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华民族的孝道。俗话说:头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我们应当感谢我们的父母亲,把我们培养成人。我们已经长大,父母亲却日渐年迈,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的心,让我们的“孝”贯穿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也让我们的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孝道”。就像那首歌《常回家看看》中写的那样:“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只奔个平平安安”。
我知道了面对国家的兴亡,他充满责任感:当局势动荡,济南当局要求捐款时,他愤然的说了句,要是能够保住济南,就是要他把厂子捐了他也情愿。这种愤慨也只有真正关心国家兴亡的人才能发出来吧,可是保住济南的愿望到最后也没能实现,当那个济南人民寄托全部希望的韩复渠弃城逃跑时,这个心存国家商界奇才,对国家彻底失望,吐血而亡,死前,他还让工人把厂子炸了,不给侵略都留下一丝好处,这也是他对国家能尽的最后一点责任。
《大染坊》是一个小乞丐的故事,是一个民族工业家的故事,是一个奋斗的故事,是一个人在困境时能激发人斗志的故事,是一个在任何年代都不会落伍的故事。看到一部好电视剧,就象在黑夜里点亮了一盏明灯,在明灯的指引下,相信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至少可以少走弯路、少跌跟头。这部电视剧使我领悟到主人公面对社会的方法和态度,并从中汲取他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学到了这一点,我们应当兢兢业业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秀出风采、彰显自我、体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