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读后感1
今天刷完了《商战》这本书,看跨领域的书真的是会睡着。在地铁上看了四天,才全部看完。这些经典的书在表达上真是啰嗦。可能是外国人写的,年代久远。那时候的人信息接收量远远没有今天的大,所以阅读习惯和阅读量的改变,让我们对于这些书的收获感知不同。
以战争的模式,我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什么是“商战”?这里边有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我们是要根据自身品牌所处的江湖地位来决定自己要采用的作战模式。这些作战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候可能需要交叉操作执行。所以我们要对我们产品有清晰的定位,才能打赢这场商战。讲得大概就是这些了。然后用事例具体论述这些战术怎么帮我们赢得战争。
我自己的收获呢?感受一般般,用不上,自己也没有处在这样的商战环境。可能未来的某一天,在其位了,会思考怎么打赢这样的战斗。所以也不太推荐大家去看,缺乏过往经验,或者工作中没接触到,是没办法理解的。
《商战》读后感2
《商战》的基本理论来自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如同《品牌的起源》的基本理论来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样。战争行为作为人类所有行为中的最高潮,将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劳特和里斯将战争的理论应用到商业和营销中来,也无可厚非。
像我们这些平凡人,读书就应该一方面读“道”,另一方面也读“术”。只读“道”,可能很难消化掉那些“大道理”,以我们年轻人的知识积淀和阅历,不可能将《物种起源》、《战争论》的理论系统地应用到自己工作中来的;只读“术”,就很难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体系,贪多嚼不烂,积累了一堆牛逼哄哄的“方法论”,不小心就来一个左手搏右手。所以说,读书如同打战,经典是绕不过的据点。
《商战》整本书主要讲了四种营销战,简单总结如下:
1、防御战(第1名):不是第一不考虑、敢于进攻自我、时刻准备狙击挑战者。
2、进攻战(第2名):盯紧领先者、攻击对手软肋、在狭窄的战线发动。
3、侧翼战(第3、4、5名,小公司):无人区展开、优先战术奇袭、追击。
4、游击战(6~100名,区域性公司):根据地要小且易守难攻、卧薪尝胆有饥饿感、打不过就跑。
也有几个问题:
1、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比如单车出行,摩拜单车和OFO的混战,这属于营销战中的哪类?
2、一个新生的、快速增长的品类,有没有可能在一定时间段不像战争那么残酷(有你没我),存在一段时间的市场共赢期?
3、根据二元法则,一个不是很成熟、很大的品类,有没有必要保留对手一段时间?比如滴滴收购了UBER,就开始被政府管制了。
《商战》读后感3
都说“商场如战场”,特劳特用战场来阐述商场的行为是个很好的切入点,虽然个人比较不喜欢这样牵强的联系,但是定位的理论的确颇为受用,所以便抱着能学习一点算一点的心态看完了本书。
定位的核心是抢占客户的心理认知,而过程始终离不开同竞争对手的战斗,定位第一步便是找到竞争对手是谁,他们的价值是什么,然后避开竞争对手的强势,寻找到其中的弱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并且将其贯彻在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特劳特看来,战争最核心的.便是兵力,在绝对力量面前,小的奇袭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在商业中也是如此,不能指望员工优秀便能打胜仗,而需要依靠企业的资本来确定合理的定位。
四种战斗的方法书里写的很详细,也提到了众多的案例,比如可乐行业,快餐行业,啤酒行业的竞争,不过在我看来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任何的案例几乎都可以套用这四种情况,失败了便说没有利用好这样的说辞实在是太烂~
朋友圈的干货文章里也总是说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一以贯之的执行下去,却忽视了这个社会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匠人精神的确是一条路,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一条。跟随时代的步伐,可能才是大多数人可以选择的比较轻松的路线。
所谓定位也是这样,成功了可以说是定位的功劳,失败了便是固步自封了。
《商战》读后感4
著名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创始人特劳特和艾里斯写的《商战》,整本书都是从定位理论出发来看商战的,具体是四种常见的战略形势,即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和游击战。
整本书讲到的战争要义,特别是前三名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要找到一块细分市场,这块细分市场应该大得足以赢利,而小得不足以引起其他市场领先者的兴趣,说白了就是另辟蹊径,避其锋芒。
这本书中讲了很多商战的案例,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皇冠可乐的竞争,百威、喜力、莱特啤酒之间的竞争,麦当劳、汉堡王的竞争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在国内并不是十分之名的品牌之间的竞争。整本书看起来冲击力画面感比较强,有很多你来我往,见招拆招的场面,两位作者还时不时地在书中给这些企业支几招。
特劳特定位理论在中国也服务了不少客户,老板电器、长城汽车、真功夫、西南航空等等。定位说白了就是在让产品在用户心中有一个独有的位置,让用户记住并印象深刻,特劳特的主张是在强大的对手一时之间不太能改变的地方寻求突破,比如可口可乐最早的时候用的都是流线型玻璃瓶,这已经深入人心,后来百事可乐就是在瓶子上做文章,推出新瓶子,而且还加量,现在国内的饮料厂商喊出来的“加量不加价,大瓶更尽兴”就是从那个时候学来的。
《商战》读后感5
我们都说商场如战场,既然是战争,就应该有战争里面的一些要素,本书重点阐述了四种常见的战略形式,如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和游击战。并且针对每一种形式又提出三条应该遵循的战术原则,并结合实际例子对上述四大战略和十二大战术原则进行详细的讲述,而例子的选择都是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可乐战、啤酒战、汉堡包战和计算机战。
防御战的三条原则为只有市场领导者才能打防御战;最佳的防御就是有勇气攻击自己;强大的进攻必须加以封锁。企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打败对手,赢得市场,一直是企业经营者在思考的问题,遗憾的是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大多都只知积极进攻,主动开战,而很少去思考怎样防守,其实,防守也是一种打败竞争对手的利器,而自我攻击又是防守的一大绝技。
进攻战的三条原则为领导者位置的强势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要在领导者强势中找到弱点,并向这一弱点发起进攻;在尽可能狭窄的战线上发起进攻。当下对这一战略使用最为有效和高效的当属360的周鸿伟,在360推出特供机前,周鸿伟在微博上对小米手机进行轮番言论攻击,并取得巨大的成功。360对小米发起的商业战争完全准备进攻战的原则,在互联网行业做手机这个领域中,小米公司是行业内做的最成功的一家公司,在此360把战争的敌人直接选定为行业老大;小米公司有米聊、米OS和小米手机三大产品线,小米公司盈利最高是小米手机,在此360只选择小米手机,即在狭窄的战线上发起进攻,避免与小米公司其他产品发生正面战争;最后一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是360找到小米手机的弱点(产品质量不稳定、售后服务落后等)并对其弱点进行猛烈的攻击。
侧翼战的三条原则为最佳的侧翼行动应该在无争的地带进行;战术奇袭应该成为计划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击与进攻同等重要。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分为低价位侧翼战、高价位侧翼战、小型产品侧翼战、渠道侧翼战等等,比亚迪的F3轿车发动的低价位侧翼战,并取得非常不错的结果。在F3投入市场之前紧凑型三厢轿车的价格基本上在8wRMB以前,低价位使F3进入一个无争的市场空间,且比亚迪增加后续汽车型号的研发如速锐、秦、G6、G3、F6、L3、F0、S6、e6、k9等。
游击战的三条原则为找一个细分市场,要小得足以守得住;不管你多么成功,永远不要像领导者那样行动;一旦有失败的迹象,随时准备撤退。我觉的草根创业者应该更多的准备游击战,我们比较少听说哪家公司因为把力量集中在很小的市场上而衰败,相关,我们去听说有的公司因过度扩张而分裂,还有的公司在太大的地理范围、太多的市场中投入了太多的产品而衰落。
01
净瓶彩釉,勾画的是百年之前的文明;悠悠瓷路,传递的古老中国之强音。纪录片《瓷路》系列第六集《窑变》讲述了18世纪至当代中外陶瓷业发生的剧变,重现跨越海洋的瓷路文明,着眼史之变化,照亮未来之路。该纪录片整体风格淡雅恬静,以代表东方审美的瓷器为载体,在告诉观众古代瓷器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告诫我们:要想瓷窑欣欣向荣,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瓷之华贵,享誉世界;但是如果自闭院中,只会等来血腥盛宴。瓷之于中国,是5000年文明变迁的见证,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难舍难分,是可触摸的史书。该纪录片以“瓷”为“本”,讲述了许多中外文明与瓷发生的许多故事,在带领我们了解瓷文明的同时,也通过讲述清末窑之剧变,以史为鉴,揭露“故步自封只会带来衰落与灭亡”的主题。
该片整体以线性叙事为主,局部以空间板块叙事为主。线性叙事,将瓷器的历史变迁通过时间串联起来,展现了一个连贯的瓷器发展史;空间板块叙事,通过对比蒙太奇将三个不同国度、不同目标的人串联起来,影射出18世纪世界各地瓷器的发展情况。在巧合中体现不同,在不同中发现相同:同样是制瓷,清朝窑官朗廷极面对的是要制出康熙大帝喜爱的祭红,这不正反映康乾盛世瓷器的繁荣前景吗?同是制瓷,法国人殷弘绪的目的是研究出制作瓷器的配方,这不正揭示了欧洲社会制瓷业停滞不前的原因吗?同是制瓷,德国人波特格的目标是研制出欧洲本土的原创瓷器,这不就侧面衬托出欧洲人对瓷器的狂热吗?当欧洲制瓷业迎头并进,而中国帝王却选择闭关锁国,此时,三条线发生分歧,而这,正酝酿着中国瓷窑即将发生的剧变。
该片画面整体风格精致,音乐轻快灵动以展示瓷器美时,也不失以庄严、激昂曲调来赋予历史厚重感。片中大量运用中外专家专访与历史文献资料,在提高叙述的说服力的同时,也赋予纪录片学术气质;大量的CG动画,以精致的构图生动地讲述历史事件,使观众身临其境;还原度极高的情景再现,在保留纪录片历史感的同时,也增强叙述的真实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解说词恢弘大气、厚重,符合该片的基本基调;最值一提的是用法语读殷弘绪书信的部分,既拉近了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也使观众更能融入当时的情景。
瓷器是中国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使者,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民族精神,于漫漫瓷路中留下了无数中国记号,数千年来,瓷器一直焕发着绚丽的光彩,可是,进入19世纪,当世界的游戏规则改变,天朝上国不再是全世界的共识,中国,连带瓷器,成为列强的战利品,任人宰割。在经历复杂多变、五味杂陈的100年后,我们知道:纵使素胚上用釉彩绘制了多么富丽的牡丹花,在失控高温下,它还是会出现剧烈的窑变。只有于乱世中稳定火焰,平静中保持火焰,才能使国色天香,洗浴烈火后,涅盘重生!
02
陶器被青铜从礼器目录取代,因为青铜更明亮夺目;
东汉就有了瓷器,但是不上釉的瓷器有没有那么神奇漂亮,敲击也不是那么清脆如玉;
最早的油料是草木灰釉;
唐三彩是陶器,是殉葬品,属于釉下彩,所以看着漂亮。但是依然存在透水问题;
宋代因为不使用高岭土还没有大器型的瓷器;
元青花是外销用的,真正的元朝政府喜欢卵白釉;
明朝青花依然是外销用途多于内销生活用途。明朝斗彩到是随着明中后期的腐化、奢靡越来越艳俗流行。
高岭土在明朝建国前后才开始大规模使用,有了高岭土才有了大器型的瓷器。
宋人喝茶规矩繁复,喜欢喝半熟的白色茶汤(此处记得不是特别清楚,可以再求证),目前日本查到承袭宋制,改进而来。
宋襄在《茶录》也有云”茶色白宜黑盏“
宋人喜欢“兔毫盏”喝茶,后来的曜变盏在日本更加盛行。
03
这次的`《瓷路》依稀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拍的那部《china·瓷》。如果说那部纪录片只是尝试着以商业国际化的角度来解读瓷器这件特殊的商品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话,那么这部《瓷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看来,则显得目的性更强,气势也更为磅礴大气。这种大气,不仅在于它在时间广度上的跨越,更在于它看待瓷器的贸易,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产生的财富与贪婪,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视野”。
整部纪录片,遵循时间的脉络,从远古时期开始说起,讲述了瓷器是如何一步一步从陶器演化而来的。从汉代的高光陶,到南北朝时的密色瓷,唐三彩,北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明清的五彩瓷,追寻窑址的变迁,探寻他们曾经的辉煌与衰落。
其实上述所说的内容,很多纪录片或单独介绍过,或在拍断代史时也着重说过,这部片子我觉得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不再是其对这些为人所熟知的东西的刻画,而是它对此之外其他民窑的刻画。比如宋时非常流行的黑瓷的介绍,真的把这种黑色的器物拍的非常美。在光线的照耀下,隐约可以看见光在其中流转,就像它真的活过来了一样,让人无法忘记那种迷醉。
这部记录片中,除了对中国瓷器的介绍,也有很大篇幅介绍了日本和欧洲,因为对中国瓷器的迷醉,而不断尝试,想要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瓷器的实验。这也是非常大的一个看点。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之后,纪录片中越来越多的运用了对其制作过程的拍摄。这种细腻的描述手法非常吸引人,亲眼见证一件瓷器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就好像亲身参与了其中一样令人激动。
这部《瓷路》是获得了2014年纪录片奖的。确实,这两年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和中国其他方面一样在各方面慢慢追赶上了世界的脚步。尤其是他的配乐,气势庞大的交响乐,委婉叙事时的婉转轻柔,到出海贸易时的激情磅礴。真的非常切合画面表现的背景。
无论是大航海时代,抑或是之前的时代,中国的瓷器都作为一种昂贵的器物,在西方受到追捧。瓷器贸易在那个时代,即意味着财富。无论后世对于大航海的起因有多少争议,逐利是人类永远不变的追求。
因为,伴随它的不仅是光荣,还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