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参观了绩溪县名人档案馆,档案馆中的档案是历史的见证,它们清楚地记下了绩溪历代名人的成长经历和辉煌业绩,使它们千古流传,永垂不朽。
从资料中,我知道绩溪名人档案馆建于2012年8月30日,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以悠久的绩溪历史文化为脉络,以众多的绩溪名人为重点,以今日绩溪跨越发展取得的建筑为铺垫,分序厅、文化名城、邑小士多、应运腾飞、未来宏图、领导关怀和多媒体播放七大展区。其中,各个展厅所陈列的谱牒、字画、书籍、光盘、匾额、碑刻及契约等1200余件档案资料,不仅反映出了绩溪历代故事,还集中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名人在国内外或各个历史朝代为革命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走进档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位历史名人铜像,走进他们身边,就好像回到了古代。接着往前走,可以看见一些名人的图片和生平简介。从古至今,有两晋之交的胡炎,唐越国公汪华,抗金名将胡舜涉,明户部尚书胡富,公部尚书胡松,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首创中西医结合和医学教育的汪惕予,还有制墨巨将胡开文。而进入近现代则有着辛亥老人汪孟邹,新文化“五四”运动的先驱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着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徐家朋,出版家王子野,两院院士章基嘉、鞠躬和洪德元,水轮机专家程良俊,“泪液学之父”张汗等名人。
参观完展厅后,我们又参观了存放档案的地方,随后,便离开了档案馆。
今天,我有幸目睹了绩溪县城昔日的风光和风采,了解到了名人们生平故事和家族档案等内容。为此,我相信将来的我也会出现在档案馆的档案之中。
您的朋友凯旋归来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下载播放播放器加载中...正在发送...此邮件已成功发送。再回一封快捷回复给所有人...切换到完整写信模式发送下一封未读
九十年风雨沉淀,千万载浙江沉思;――记赴樟村实践团参观宁波《光辉历程生动实践》图;党的九十华诞已悄然过去,但历史回音却在耳畔无法消;十几日的积淀,党那光荣的红色已晕染了整个心头,7;怀揣着如是的心情我们走进了宁波市档案馆;随后我们走进了主目的地――《光辉历程生动实践》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时至1945年,新四军苏浙军区正式成立九十年风雨沉淀,千万载浙江沉思
――记赴樟村实践团参观宁波《光辉历程 生动实践》图片展党的九十华诞已悄然过去,但历史回音却在耳畔无法消散。为了能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党的历史,7月16号,在结束章水镇樟村十几日的红色之行后,我组一行13人参观了由中共浙江省委主办,宣传部、组织部、档案局、党史研究室承办的《光辉历程 生动实践》――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展览。
十几日的积淀,党那光荣的红色已晕染了整个心头, 7点30余分乘坐上501公交后,不同以往,一路上,我们少了份聒噪,多了份期待。
怀揣着如是的心情我们走进了宁波市档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宁波市硬笔书法协会主办的毛笔书法作品展。字帖或雍容华贵,或天真古朴,或清理端庄,或飘逸俊秀,内容更多是革命党人的词作品。我们看到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脉的继承,也看到了现代创新气息的流布。不禁欣喜地感叹,华夏又再一次聚首在一起――庆祝建党九十周年。
随后我们走进了主目的地――《光辉历程 生动实践》展览厅。面积不大的展厅内有序地悬挂了诸多印有历史事件与图片的展板。展览内容以浙江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主线,分为前言、序篇、革命洪流、探索前进、开创新局与结束语共六大版块,精练地尽现浙江儿女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淬炼与砥砺中殊死奋进的光辉历程,整个展览既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令观者深感震撼与激越之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日出东方,浙江是马克思主义曙光最早照耀的地方之一。自1921年8月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胜利闭幕以来,浙江工人阶级慢慢登上历史舞台,其中一些先进积极分子,如陈望道、邵力子、沈密一等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20、30与40年代初,中共杭州小组、中共浙江省委、浙南红军总指挥部――红十三军陆续成立;衙前运动,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1939年)、余姚梁弄浙东敌后各界临时大会、新四军电讯小组等活动相继爆发和召开,这表明浙江党委逐步完善了的组织建设,也充分展现了浙江党员们的先进性、积极性。
时至1945年,新四军苏浙军区正式成立,展开了对日军的`大反攻。战斗中涌现了一大批革命英雄,其中第一师师长粟裕被我们尊称为“常胜将军”,一生从未打过败仗。1949年解放军渡江,开展了护厂、护校、护桥和保卫城市的斗争。为了配合中共作战,浙江人民也积极投入其中,浙大曾便修筑了应变墙来阻碍敌军进攻。
经过多方的共同配合和英勇奋战,杭州、宁波、舟山分别于49年5月3日,49年5月23日及50年5月成功解放,自此浙江大地上的迷雾开始散去。
中国革命、浙江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解放后,浙江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迅速医治创伤,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了由新民族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较之解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无疑离不开七大至十二大工作方针的明确,离不开“包产到户”、土地革命,离不开领导人的考察和关注,离不开浙江人民的努力。昆剧文化、大陈岛、“枫桥经验”、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等都是浙江奋斗的结晶。
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在科技强省、平安浙江、文化大省的正确定位下,浙江三农工作,重点(交通、水利、电力)建设、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浙江精神、城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生态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顺应时代,浙江省委与省政府也坚持和谐社会的构建。
历史是发展的,社会是发展的,十二五为浙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迎来了新的台阶。新的目标鼓舞和召唤着浙江人民奋勇拼搏,新的使命鞭策和鼓励着浙江人民毅然前行。
中国共产党在浙江90年的历史,如同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一座指引航向的灯塔,我们骄傲,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在参观的途中我们遇到了诸多机关领导和社会人士,他们热情地与我们交流,并向我们讲述了抗战的细节,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我们能尽早实现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对这一简短却内涵丰富的参观,印象倍加深刻,因为聆听与感悟同行,观看与思考共存,熟知与升华一并。
暑期社会实践让我们走进了历史,让我们明白过去太过沉重,我们无法忘记,这一抹红色,我们将竭力传承。
《国家记忆》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来展现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的内容是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欢迎大家阅读。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篇1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篇2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在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高标准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该片共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神舟5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24位专家,拍摄了原国防部五院旧址、火箭研制厂、风洞实验室、钱学森图书馆等10多处现场,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
首次展现了系统工程的重要作用。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钱学森带领航天人探索出来的系统工程方法;该片反映了航天系统工程产生、发展和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全过程。
首次披露了许多重要历史事实,包括苏联专家帮助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国家困难时期航天工程“下马”之争、两次启动卫星研制工程等。该片在历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新高度。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篇3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篇4
今天观看了中央四台《国家记忆》关于许渊冲的报道,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的感受颇深。许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显自己的翻译才能。他对翻译工作的颇高造诣令我佩服,但他作为一个97岁高龄的老人,在痛失伴侣后仍能争分夺秒工作的精神更让我惊叹。这也为我们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做出了优秀示范,惜时如金,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当他由于翻译“不爱红装爱武装”而遭受自我认同危机时,恩师钱钟书的回信使他豁然开朗。正如他自己所说,做学问既要继承前人,又要敢于突破,惟有此才能有所成就。这也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她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断进步。
同时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们也要做到敢于质疑权威,严谨治学,坚持真理,永远不停下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