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
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完了。这是一部优秀的反腐倡廉历史剧,讲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洁、为民办事、为国尽忠的故事。有时一晚连播三集,我不顾劳累也要坚持看完。我边看边思考,于成龙一介书生,45岁才出仕,最后官至一品,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死后又得康熙加封。他出身平民,没有背景,朝中无人,不请客送礼,不朋党营私,一生中却三次被推举为 "卓异",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条值得思考:
一是打铁还还需自身硬。于成龙所做之事,皆是公事、民事,没有一件是私事、亲事。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他的生活俭朴到极点,长年吃素不开荤,有"于青菜"之称,像个"苦行僧"。他不按常规出牌,经常顶撞上司甚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比如在黄州力排众议,坚持剿抚并用招安刘君孚;又如在福建公然对朝廷的禁海令表示异议不执行;更有甚者,竟然先斩后奏,惩治了朝廷的外甥、江宁大将军赫里。所有这些,有多少人不理解,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少人参劾,但他都有惊无险。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主要就是他做的事都是为百姓、为国家、为江山社稷。这也印证 了那句
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于成龙廉洁从政,和官场的不良风气是格格不入,每到一地都是惊心动魄,纵有天大的本事,单枪匹马也是难以成事的。但于成龙有"福气",有一个同心同德干事的团队。这个团队和他一样,不图名图利,不贪财爱财,甘于清贫、坚持操守。像幕宾师爷周先生、刀笔小吏柳晋阳、神勇捕头雷翠亭、忠实管家石玉林、石玉兰兄妹等。这一行人合作共事几十年,性格差异、阅历不同,生活习俗也不相同,在处事决策中有时意见也不尽一致,但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风雨同舟无怨无悔。他们目标一致、志趣相同,彼此欣赏、胸怀坦荡。有时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和争执,不仅没有形成隔阂,反而形成了互补,使他们的决策更民主、更周详,方案更完整、更可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于成龙的成功,也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三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于成龙为官一世,造福一方,虽有沟坎,但总的来说仕途坦荡。于成龙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建立之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发展的时代。经过顺治皇帝十多年的征战,天下初定。但清王朝大业还不太平稳,内忧外患仍然威胁着这个新生的王朝。胸存大志的康熙皇帝励精图治,急需要于成龙这样的务实官员出仕干事。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当时,朝野上下亲民干事的不少,公道正派的官员很多,他们惺惺相惜,直言敢谏,比如陈廷敬、张朝珍等。对于成龙的实干为民,朝廷是认可的,百姓是拥戴的。于成龙杀贪的官、压豪强,三次荣获"卓异",这有清一代,实属罕见。一个人要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这不仅需要自已有能力、想干事,还有客观因素、还有周围环境。比如得有人认可你、欣赏你,而且认可你、欣赏你的人水平更高,能够给你施展本领提供更宽阔的舞台。于成龙以他那宽广的胸怀、务实的态度、坚定的立场,赢得了世人称赞。他初任广西罗城知县,治乱世用重典,就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在湖北期间,知武昌、理黄州、平叛乱,受到了湖北巡抚张朝珍的保举;在福建期间,审冤案、开海禁,又得康亲王、巡抚吴兴祚等的理解认可,第三次当选"卓异",并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和欣赏。他生在一个好时代,遇到了开明的领导。当时的从政环境,也有利于廉吏能臣的成长。这可能就是于成龙干事成事的原因吧。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二
近期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于成龙》,感触颇深。看着于成龙躹躬尽瘁,殁于任上的镜头,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内心呼唤着:于成龙真乃一代廉吏。
这部电视剧讲述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出仕后,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勤政爱民、勇于担当、三举卓异的从政实践,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康熙帝盛赞为"古今廉吏第一"。
本剧通过其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生动故事,再现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
"于青菜" "于大胆" "于青天"这些美称并非空穴来风,他罗城治盗丶湖北平匪丶福建平冤丶直隶救灾、两江惩恶,从一个边远山陲的小小县令,一步步成长为封疆大吏,他爱民如子,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好品质深受百姓爱戴,赢得康熙帝最高褒奖"古今廉吏第一"。
当观看于成龙与康熙帝在上书房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这一幕,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与康熙帝简直是惺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他告诉皇上,自己是贫苦人家出身,勤俭习以为常,还说"上有所好,下便投其好"。
皇上便引用李商隐两句诗:历贤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说自己虽比不上殷周古代明君圣贤,但时时警示自己,勤政爱民,奉行节俭,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视于成龙为知已。
其实,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历行勤政节俭,才有希望;小到一个家族,也是同出一辙的。猛然想起爷爷当年说的话,富从升个起(升:古时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个:指一粒米,一根线,指数量极少。),穷人家做事没算计。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懂得财富的积累,而穷人呢,往往没有过多地考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看一个家族有没有希望,主要观其后代是否勤劳节俭,励精图志。当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让希望之光普照大地之时,便是其灿烂辉煌的美好人生。
观电视剧《于成龙》,还可
剧中再现了于成龙赴广西罗城县就任时艰难困苦的情景,和家人分别无异于一场生离死别,典卖田产一百两银子作为赴任的盘缠,如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五名同乡跟班,一人病亡,两人看到蛮荒之地,弃之返乡。
且不说从山西老家到广西罗城的路途遥远及条件艰苦,就是那赴任的罗城县,地处荒蛮,匪盗横行,杀人越货,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前两任知县,一人逃走一人被杀,自己这个新知县赴任途中险些被盗匪活埋,官印官服被抢,这哪里是赴任?简直是赴死!
就在这挑战生存的一线希望,他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一民心向背,团结民众惩治恶匪,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顾个人安危,他执意闯进苗寨,与老百姓站在一起,和来势凶凶的匪徒展开生死较量,斗智斗勇,终于取得初战的告捷,为自己在老百姓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电视剧《于成龙》的确是一部好剧,无论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是在国家大政方针方面,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敬己、敬人、敬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们每个人只要心中有爱,弘扬正气,在生活实践中勤于动脑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你的人生也为之光芒四射。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三
看完电视剧《于成龙》后,对我的启发很大,特别是创业与职场方面的感悟。所以,我不得不打开电脑向大家再次分享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一、英雄不怕出生低,只要心中有理想
于成龙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44岁才开始出仕为官,是大器晚成型的人物。
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从六品知县开始做起。他要去工作的这个地方是遥远的边荒之地——罗城。他的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要去,因为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不到两年,而且局势未稳,十分荒乱。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但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了清廷委任。
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与他一同去的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但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在罗城,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治理方法。不到三年的时间,于成龙就使罗城摆脱原来混乱和贫穷的景象,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由于政绩突出,于成龙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
后来,于成龙被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再之后,青云直上,直至总制两江总督(一品封疆大臣)。
这就应了一句古话:"英雄不怕出生低。"
只要心中有理想,只要你有能力,无论在哪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不要太在乎一时的处境和一时的得失,做好当下的工作,不仅是做给现在的老板看的,更是做给下一任老板看的。
其实,哪怕你现在所做的努力没人看得到,只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苦着也是幸福的!
二、个人可成为英雄,团队却可以无敌
于成龙从罗城做六品知县开始,他就开始搭自己的班子。那他的这个班子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呢?
于成龙的班子里,有一个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兄弟。他们曾一起读书,一起赶考,也曾劝于成龙不要赶往广西罗城这个是非之地。这个人也一直跟随于成龙从知县到两江总督,他就是于成龙的师爷柳晋阳,是于成龙的智囊团之一。
在去赶往罗城的路上,于成龙历经艰辛与匪寇,(范_文_先_生_网)幸好有游侠相助,经这位游侠观察,发现于成龙是个好官,于是便一直跟随于成龙,成了他的捕快。这个人就是于成龙的贴身保镖雷翠亭。
原山西学政衙门副学政周瑞和因科考题目泄露一案受到牵连,被革职为民永不叙用。于成龙刚到罗城时,周瑞和扮作乞丐,一路跋山涉水来到罗城投奔于成龙。后来,他成了于成龙的幕宾,也是于成龙的智囊团之一。
此外,还有一直从山西老家跟随着于成龙的贴身大管家石玉林,以及帮于成龙解决衣食问题的石玉林的妹妹石玉兰。
这四个人,无论于成龙到哪里,他们都忠心耿耿跟随到哪里。这样,于成龙就可以专心为老百姓办事了。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这四个人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也是一样的,想要自己有所作为,可能自己就可以了,但是想要有大作为,那就必须有一个与你志同道合的团队,无论遇到什么,酸甜苦辣酱醋茶,大家一起分担或共享。
只有这样,你这个"英雄"才能"所向无敌"。
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于成龙之所以能够在短暂的23年仕途中青云直上,除了他自己的才能与才华。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应该归于他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和遇到了伯乐。
说他生在一个好时代,那是因为他恰逢"康乾盛世"的康熙年间;说他遇到了伯乐,是因为仕途路上一直有人赏识,并且遇到了一代开明君主和为贤是用的君王。
在去罗城任县令时,他遇到余光祖这样的好上司。于成龙在罗城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三年之间,他使罗城摆脱混乱,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这便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时任两广总督的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在合州任知府时,不到二年的时间,他使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因为招民垦荒政绩显著,1669年(清康熙八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在黄州任同知四年,又任知府四年。因其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政绩突出,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于成龙再次被举"卓异"。再次举"卓异"后,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将擢武昌知府,由于平息xx有功,又加上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时年八月份,于成龙被调任黄州知府,在他的指挥下,又平定了黄州叛乱。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褒奖。之后四年左右,(范文先生网)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
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他因重审"通海案"等政绩卓越,便被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从此,于成龙得到清廷的赏识和破格招用。又未逾两年,他被康熙帝所器重,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
其实,于成龙这一路走来,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这一路青云中,无不遇到有上司在赏识他和栽培他,这些"伯乐"没有因为他政绩突出而眼红他或者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而从组织系统中将他踢出去。
所以,他能在最后为集团"老板"(康熙帝)所赏识和器重,成为封疆大臣,好比成为今天大集团公司的分公司一把手。
四、"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于成龙身上,我所看到,不只是前面三者。很多人,或许只知道他在23间从六品知县做到了一品封疆大吏。他之所以能够坐上总制两江总督和兵部尚书、大学士等的位置上,还有一个现在创始人和职业人所应该学习的地方。那就是《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所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认为,这是在团队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成龙的官阶虽一路升迁,但他却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了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践行"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
他去直隶, "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所以,江南民间因此而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
据说,直到于成龙去世时,他的木箱中也就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像祭祀,谥号清瑞。他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不仅如此,他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不像现在,有些人创业或高升了,有钱了,就抛弃妻子,找"情人"、纳"小三"。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曾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
可见,他一生之所以突出,为后世所敬仰,不在于他官高,而在于他以清风高节砥砺官场末俗。
今天,我们在组织中,我们要求下属必须做到,自己做到了吗?我们会在背后说某领导做得不好,换个位置,你上去就能把所有事情做好吗?
所以,无论我们在哪个位置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别人如何如何之前,先做好本分,有朝一日,不用毛遂自荐,终有一天会有人赏识你,也自然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兄弟愿意跟随你的。
或许这就是《论语》中所讲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五、总结
总之,在于成龙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远不止以上这些。在创业与职场上,我的个人浅悟就是这12个字:
找对人,跟对人,做正事,事做好。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一:
交口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张平 由县纪委、宣传部组织我们观看了吕梁晋剧团演出的晋剧《廉吏于成龙》,由古视今,感慨万分。我感到演的是一台廉政戏,唱的是一曲正气歌,它不仅是一部反腐剧,而且是一部古为今用的好教材。
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剧中的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显得平实亲切。该剧讲述的是清康熙年间,于成龙调任福建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清朝官吏的故事,但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二:
于成龙,虽为封建社会的一吏官,但仍然有很多的东西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为民服务的思想和廉洁的品德。让我们在一次回顾历史上的于成龙:
他有一种为国效力、为民做事的愿望。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
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此种精神值得学习。
他能很好地体察民情,以人为本做好工作。于成龙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为民称颂的好事。当时一清廷为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了"海禁"政策。当地统治者不顾连年兵祸,民不聊生,动辄以"通海"罪名兴起大狱,使许多沿海渔民罹难。于成龙在审阅案卷时,发现每案被拟极刑的就达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妇女孺子。于是他坚决主张重审,对怕得罪清室而劝阻他的人说:"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咸阿从事!"在他的力争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获释,贫困不能归者还发给路费。
他严于律已,受得住贫穷,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康熙二十三年,成龙病逝于任上。将军、都院察看他的遗物,“见床头敝笥中,惟绨袍一袭,靴带二事,瓦瓮中粗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
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三:
近日,重看电视剧《于成龙》,对他被人称为一代廉吏的形象认识更加深刻。特别是他在藩司大堂上张贴的那幅楹联:“累万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带锁;一丝一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读来振聋发聩,如醍醐灌顶,久久不能从记忆中消失。这楹联展示出于成龙的为官之道,他认为朝廷的财富,不能侵欺,侵欺了就犯法,后果是枷锁缠身;民脂民膏,更要节俭,不能奢侈,否则无异于男盗女娼。于成龙的可贵之处,在于有权而不乱用,事先给自己立规矩,自我鞭策,取信于民,这是于成龙的防于前。而当下有的官员则是悔于后,被缉拿入狱了,面对大墙方知忏悔,以至捶胸顿足,悔之晚矣。
防于前和悔于后,在于思想觉悟的不同,对法律的认识态度不同,于是也就有了廉与贪结果的不同。
《于成龙》观后感一:
这个春节四天假,白天走亲访友,晚上则好好看了一遍电视剧《于成龙》。为什么会突然想看一部电视剧,纯粹是因为听我的老师说他看完之后有很想好好做一番事业的想法了,不再觉得自己四十多了而晚了。
看完之后,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于成龙四十四岁出仕为官,一身正气,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为民而深受百姓爱戴。当然,他之所以能达成自己为国为民的心愿,除了自己的正气,正心,正言,正行以外,还是少不了贵人的。其中最大的贵人就是康熙皇上,康熙皇上喜爱这样一身正气,不畏权贵的官员。
要是他遇到一个昏君,只怕难抒胸意。还有金光祖,张朝珍,康亲王这样的上级给予支持和器重才让他可以直抒胸臆而不被砍头。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大可不必,要想怀才可遇,首要条件就是我们自己要有足够的才和我们与正心的伯乐走在一条道上。于成龙所遇到的这些贵人,都不是自己之前就挑选好了的,而是,当他走了这么一条正气的道路,那么同样正气的人就会和他走到一起。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有贵人还不够的,身边还需要有赤胆忠心的高人朋友。每当于成龙感情用事昏了头的时候,总有周先生和柳晋阳狠狠的把他拉回来。在处理案件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周先生和柳晋阳会给他打开一个出口。说到这,你想起了谁呢?
有什么样的老师也特别重要,于成龙的老师刑正堂先生,也是一身正气,永宁书院的山长用一生守护这一片圣地,培养了那么多的国家栋梁。先生所作《论语别叙》是康熙皇上都一直想看的一本笔记,可想其思想见地之卓远。此时此刻,你又想起了哪位老师呢?
然而,最初的起始点是于成龙自己。在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于他想做怎样的事,在于他的脑海里在想些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起始点,有这样的领导,老师,朋友又如何成就心中大业。他有为国为民的慷慨情怀,也有一颗胆大包天的赤诚之心,还有一股邪不压正的力量,誓死捍卫天理良心。一生,也曾犯错,可我们人人皆为人,不必把他当神看。
当然电视剧会用艺术色彩来渲染,可又有谁能断定他的心理世界不会比电视剧里更壮阔呢?
常会听到人们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不!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十年,二十年会是怎样的景象呢?看看四十四岁的于成龙当时是什么样?再看看为官二十三年的他做出了一番怎样的成就。
我们的一生,能够影响多少人?得看我们自己怎么想 怎么做。
《于成龙》观后感二:
春节回家,大年初一起来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着老爸在看的电视剧—《于成龙》,一开始是为了打发时间,觉得就是结合当下的热点出的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但后来慢慢地看入迷了。一口气就把四十集看完了。
此电视剧的的主要内容是:于成龙从小在山西长大,多次
看完本电视剧之后有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人不光要我品德好,还要有能力。于成龙有一个外号叫"于青菜",说的是他清正廉洁,饭菜基本是青菜萝卜,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也是如此。但光清正廉洁是当不了有作为的官的,在罗城智斗恶霸,在黄州平叛,在福州反冤案,在直隶和两江打击贪官,是他足智多谋,知行合一的现实体现,否则早就成了刀下鬼。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勇闯敌营,舌辩康亲王,刀斩康熙亲外孙赫里。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给了他无限的勇气。
二是即使有足够的能力也要有舞台。于成龙在做官之前,已经四十多了,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知行合一的锻炼,能力已经显现,但当贵族额尔齐圈了他们的地时,他差点就被砍头,还好被及时救下。直到他做官,有了舞台,才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
三是有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他的'老师刑济堂,学富五车,有思想,有深度,教会了于成龙等人一辈子受用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近则齐家,远能治国。教出了陈廷敬、于成龙、柳晋阳等一大批胸怀天下的治世能人。在当代,一个人难得有一个自己称得上一辈子的老师,但我们又很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是有一帮生死之交是多么的重要。当于成龙从山西到广西赴任,曾经是五品大员的周瑞,讨着饭,几千里的路,赶到罗城投奔于成龙,为其几十年的仕途出谋划策,不求名利,甘愿吃青菜萝卜。于成龙的同学柳晋阳,更是任劳任怨,甘愿当于成龙的下手,最后为了去除贪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死之交,得一足矣。
五是明君和人民是清官的靠山。当于成龙被康熙任命为两江总督兼任兵部尚书等职务,并下达了去火耗的任务时,我就知道此时康熙就是他的靠山。两江地区如果有识时务的土豪劣绅,就应该收敛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胆子大,敢为民请命,不按常理出牌于成龙的为人,康熙如此任命,定有康熙的打算。但赫里不识好歹,依然飞扬跋扈,最后快要被砍头时,都还在说自己是皇帝的亲外甥,于成龙无权审理他。最后于成龙违背皇帝亲属由宗人府审理的规定,当庭宣判赫里死刑,立即执行。明对这个结果,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于成龙,赫里腿都吓软了。最
后康熙也没有怪罪于成龙越权行为。因为有些事,一开头就看到了结尾。现在的行政人员,若能敢于担当,敢于为民请命,当有人拿出靠山来恐吓时,不要腿软,人民就是你的靠山。
六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当于成龙团队分析局势,经常引用《论语》、《春秋》、《晋书》里面的语句来分析,特别透彻。当于成龙进京面圣时,更是引用了许多典故和佳句。难怪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治国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