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名山大川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山西刀削面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大家猜猜是什么?对,它就是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刀削面。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这是日本友人明星食品珠式会社长卜厚昌先生考察山西面食后说的一句赞誉。
令人百吃不厌的刀削面的做法你一定想知道吧!
古时刀削面技巧最难,亦为精彩。削面师傅头覆白巾,上置面团,双刀飞舞,薄面片如雪花般飞向开水锅中,削面者还口中吟唱词,让 观者在悠悠的民歌中陶醉 在滚滚的汤锅旁,诱惑你非尝一碗不可。技高者还边削边舞边唱,这种神技自然得几十年才能练成,不过现在一些地方也能看到有这样本事的师傅。现在刀削面一般为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顺面团的平面一刀一刀地往前削,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好看极了!刀削面里手总结的制作刀削面技术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时扁条,弯刀是三棱。”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
刚端来一碗刀削面,面叶雪白雪白的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一股暖流从心里蒸发出来。冬天喜欢吃辣的人还可以浇勺红红的辣油,热腾腾的,辣辣的,暖和极了。
我的家乡——山西作文2
我的家乡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其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
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有的可游览观赏,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访古寻幽,有的可供
山西晋剧作文3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山西的刀削面作文4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
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风味小吃,那就是——山西的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风味独特,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因此而跻身于“五大西式名品”之列,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山西刀削面色、香、味、形俱全,是山西的风味小吃。山西刀削面看相好。做好面时,面条又薄又宽,浸在散发着滚滚浓香的鲜美汤汁里,加上几块儿闪着小亮点的红烧五花肉,再将绿油油的小青菜,淡黄的豆腐皮,一小片一小片的香菜散落其间,着食时,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山西刀削面得名于它有非比寻常的做法——一刀削。搓面团时,必须揉匀、揉软,揉到表面光滑并且平整为止。下锅时,左手托着面团,右手持着特制的弧形削刀,一刀一刀削进锅中,最后煮好时,盛到碗里,加上熟了的红烧五花肉、小青菜、豆腐皮、香菜。山西刀削面的味道更好,吃刀削面的时候还挺有意思呢!吃面条时,我喜欢一根一根地吃,找到面条的“头”以后,“嘘”地一下吸进嘴里,真是顺滑顺口呀!吃红烧五花肉、小青菜、豆腐皮、香菜时,我喜欢慢慢地嚼着吃,一口一口嚼着吃的时候,我感觉好吃极了!
有一次,我吃面条时很急,吸面条时过猛,汤溅的满脸都是,弄得我狼狈不堪,爸爸、妈妈和妹妹看见我这样,都捂着肚子笑了起来。从那以后,我给山西刀削面取了个别名——“溅满脸”。
我已经介绍完了,是不是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其实,山西刀削面非常的好吃,用文字是不可能完全描述出来的,真正的味道还需要你自己去品尝,相信你品尝完以后,绝对会回味无穷!
山西窑洞_800字作文5
屋外,清风习习,枝繁叶茂,天空格外晴朗。远望,一排排窑洞整齐划一。
窑洞建筑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分宽敞,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
窑洞是由砖所砌成的,无论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瞧,都是拱圆形。房顶以灰色居多,,室内墙壁雪白。窗户是纸糊的,正因为是纸糊的,所以在屋里时不会觉得闷,反而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是你精神焕发。
大多数人家最起码有四间窑洞,其一间为储存房,剩余的房间就为卧室。一大家子住在一个院子里,这里处处都被和睦、友爱笼罩其中。
院内,每家每户都会种些蔬菜、水果,各型各色,婀娜多姿的花朵儿。微风轻轻掠过,就算你在街,只要细细品味,就一定能闻到这浓浓的香气。
窑洞冬暖夏凉,在寒风凌冽、狂风怒号的冬天,你就在屋里,会热的如夏天一样,使你感到汗流
窑洞,成为了全村人不可缺少的房屋。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
小学生写山的作文800字 篇1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大家猜猜是什么?对,它就是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刀削面。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这是日本友人明星食品珠式会社长卜厚昌先生考察山西面食后说的一句赞誉。
令人百吃不厌的刀削面的做法你一定想知道吧!
古时刀削面技巧最难,亦为精彩。削面师傅头覆白巾,上置面团,双刀飞舞,薄面片如雪花般飞向开水锅中,削面者还口中吟唱词,让 观者在悠悠的民歌中陶醉 在滚滚的汤锅旁,诱惑你非尝一碗不可。技高者还边削边舞边唱,这种神技自然得几十年才能练成,不过现在一些地方也能看到有这样本事的师傅。现在刀削面一般为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顺面团的平面一刀一刀地往前削,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好看极了!刀削面里手总结的制作刀削面技术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时扁条,弯刀是三棱。”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 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
刚端来一碗刀削面,面叶雪白雪白的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一股暖流从心里蒸发出来。冬天喜欢吃辣的人还可以浇勺红红的辣油,热腾腾的,辣辣的,暖和极了。
小学生写山的作文800字 篇2
早已耳闻武当山的山峰雄壮巍峨,既是佛教胜地,也是武当太极创造人张三丰的修练胜地。所以很想去游玩。今年暑假,我们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一路翻山越岭来到武当山。
我们的第一站是南岩宫,南岩宫始建于唐宋,元续建,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南岩宫的路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武当山”三个大字,远远望去,可见南岩宫在悬崖峭壁,云雾飘渺之中,也好像是栓在悬崖上。进入南岩宫,南岩宫的左边是青龙,右边是白虎。一进门可看见一口。这口井名叫甘露圣水,甘露圣水取之甘露井,因甜爽可口故名,道经理中记载,真武大帝在此修炼时,因常饮此水而悟性大增, 飞登仙台,后世以为圣水。南岩宫左边是峭壁,右边是悬崖。左边的峭壁上还有艺术家在此游玩时留下的诗、词、字、画极为壮观。远远望去,虎头香正在云中飘行之中,可近望去,只是一个香炉上面点几柱香罢了。可是最可观的是,虎头香建在悬崖之外。之所以叫虎头香是因为虎头香有一个虎头,虎头上面点着香,可每天都会有人按时按点的给虎头香上香,如果上香的人不小心的话,还有坠入山谷的危险,使人心惊胆??
在去金顶的路上,我们看见 太极祖师张三丰在修炼时住的房子和拳谱。远远望去,金顶在云雾中飘渺,在路上,我们偶尔还能看到一两只变色龙。我们顺着宛沿的.山路往上爬,可是爬了一会儿就筋疲力尽了,可是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互相鼓励。实在没办法时,我们就走一会儿,停一会儿。有时走着时,腿好像支撑不起身体似的,而这时,我们已经汗流浃背了。虽然非常的吃力,但我们还是坚持不懈,不肯放弃。结果,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快到山顶了。而这时印入眼眶的是“一柱擎天”四个字。
到了金顶,首先印入眼前的是“教祖师”这几个字。然后就是“太和宫”和“紫禁城”,紫禁城建造在悬崖峭壁之上,险峻雄奇。然后就是古建筑,不时还能听到有人敲打木鱼的声音。从金顶环顾四周,却看不到任何东西。只能看见一片白雾,让人好像真的站在云上面一样。站在峰巅,只见云雾时而为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娟。有时霞光透出点影子,还成了霞光万道。在金顶上面还耸立着一棵不高的树,你们也许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不高的树到处都是”。我告诉你们吧,这棵树叫“鸟冈栎”,已经生存了六百一十多年了。远远望去,这棵树好像一把大伞,在为武当山遮风挡雨。
武当山是游临览胜地,我希望你们也去了游玩,也许比我发现得更多,只看你好仔不仔细。
小学生写山的作文800字 篇3
我忘不了那连绵起伏的佘山,忘不了那令人陶醉的佘山的绿。佘山是我们上海市郊平原上的一座山,它虽然不像桂林的山那样秀,那样奇,那样险,却有着它自己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它的绿。
那天,我们乘车到佘山去开展队日活动。从学校出发,车行了一小时左右,车厢里的同学们就嚷起来了:“到啦!到啦!佘山到啦!”“瞧,那佘山多美啊!”“快来看呀,山顶上还有天文台呢!”……从远处眺望那佘山的美景,只见那连绵起伏的山峰,像一个个手拉手儿的小朋友排在那儿。那一座座山峰,都十分友好,十分平等,谁也不孤峰突起,好像谁也不愿脱离集体,谁也不盛气凌人似的。远望佘山的绿,真是郁郁葱葱。整个山就好像是一座墨绿翡翠雕成的屏风。
我们的车子开到佘山脚下,从山脚往上望,那一座座山峰好像突然窜高了,几乎碰着白云了。天空是一片蔚蓝,佘山是一片墨绿,这景色实在太美了。一阵风吹来,佘山上的绿树卷起一阵阵绿浪。近看佘山的绿,不尽是墨绿,那万树枝头,新芽嫩叶,给墨绿的海洋渲染上淡淡的嫩绿。山脚下黄尘飞扬,可山顶空气还是那么明净,到处是一尘不染的迷人的绿。
我们在浓密的绿树丛中向上攀登,好像在绿色的海洋中游泳,当我们登上佘山的顶峰时,自己仿佛站在一朵巨大无比的绿色浪尖上。我们向四周眺望,那平日毫不在意的田野,现在却变得那么神奇而有趣。一块块几何图形,有深绿的,也有浅绿的,有深黄的,也有淡黄的,它们一块紧挨着一块,编织成一幅巨大的地毯,从山脚下一直铺向远方。远处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望过去就像玩具小汽车似的。站在佘山顶上往下望,似乎一切都变小了,只有那佘山的绿,是无边无际的,从山脚绿到山顶,似乎从它周围的空气里也能闻到绿的清香。
佘山天文台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台。它在佘山顶上,好像是嵌在绿色浪尖上的一颗明珠。这儿有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银河以外的星星。正当我们在天文台参观快结束时,老天突然变了脸。一阵乌云压来,竟下起霏霏细雨,老师催促我们快步下山。在下山时,我又注意到了佘山雨中的绿,那密密地细雨,好像给佘山洗了一次淋浴,满山遍野的树叶上,挂着晶莹的水珠,这时佘山的绿,是闪光的绿,透明的绿,是迷人的绿,醉人的绿……美丽的佘山啊,谁都想多看您一眼,谁也不愿意离开您。可是无情的汽车把我们拉走了。真是去时心切切,归来意绵绵。我从车窗伸手向佘山告别:再见了,迷人的佘山,我永远忘不了您那醉人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