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狗的驳诘》原文】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2〕;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语丝》周刊第二十五期。
〔2〕铜和银这里指钱币。我国旧时曾通用铜币和银币。
【鲁迅《狗的驳诘》点评】
《狗的驳诘》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第十三篇,这篇文章诠释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观点。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不平等的现象在自然状态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它之得以产生和继续发展,是得助于我们的能力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进步并最终是由私有制的出现和法律的实施而变得十分牢固和合法的。”
鲁迅在文章中就阐明了类似的主题,他借狗的话说:“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动物是不存在等级观念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也一样,鲁迅选择了狗作为人类的参照,巧妙地阐明了人类文明是一切不平等的起源的观点。
长期以来,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我们始终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一定代表着进步。但事实上,历史发展本身是充满了悖论的,历史进程本身无所谓进步还是退步,因为在历史进程中,某一方面取得了进步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某一方面走向倒退,例如启蒙运动摧毁了神权统治,但理性的过度膨胀却造成了人类的信仰真空;社会主义革命一定程度上矫正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但当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很快便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严重的政治灾难。在原始社会,人处于蒙昧状态,自然不存在等级观念,而当人在追求技术进步及生存状态的改善的时候,不平等就随着财富的增加以及私有制的诞生而产生了,人类失去的是蒙昧,而得到的却是不平等所带来的痛苦。
文章中“我”由最初的傲慢到因惭愧而转身逃走,表现了鲁迅的自省意识:对自身乃至于人类文明的有限性的反思。如果人类对自身的有限性没有充分的认知的话,那么人类必将毁于自身的进步。
【鲁迅《狗的驳诘》读后感】
关于鲁迅《狗的驳诘》:关于《野草》鲁迅说:“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凡有自己也觉得在风沙中转辗而生活着的,会知道这意思。”我们都明白梦魇、死亡、毁灭是鲁迅写作中不可避免的,更确切的说是不愿避免的话题,读他的《野草》需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体悟。对于《狗的驳诘》一篇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能很容易的体会其中的奥妙的。
“我”在隘巷中与狗相遇,并斥责它是“势利的狗”。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然后为“我”摆出了一连串的“真理”:“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面对狗的对质和挖苦嘲讽,“我”:只能落荒而逃——“我”被它深深的折服了,我对它的驳诘无力还击。当它喊出“且慢!我们再谈谈……”的时候,“我”只能尽力的逃走掉,因为“我”不知道省略号后面还会有什么令我
我们都认为狗是势利的,然而在听了狗的'反唇相讥之后,熟不知在势利这一方面狗却是远不如人,不知到人的颜面何在?可反过来想想,那些知道根据铜银、布绸、官民、主奴的‘贵贱’不同,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的‘人’,却是比狗还更加会借题‘狂吠’的势利世俗小人——那些喜欢用狗眼看人却还不如狗的‘人’,他们谁会真的在乎人与狗谁更势利?只要能活的好不就行了吗?
我们熟知的,鲁迅看待事物总是从他周围的人出发,放眼社会,而不是着眼于某一个个体。并且他是可以适应于时代的变迁的。不管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存在着那样一种势利小人。人是最容易被强势给引导的,哪怕是极微的强势,意志不坚定,或立场不坚定的人都容易变节。我们人类,都有喜欢和厌恶的事物与人,这是人性,所以,“狗”还能说出来很多很多关于人性的丑陋。而这很多,得用我们的观察、经历和思考来进行总结。
有种说法是:造化的上帝不以单一的色调点缀于人的魂灵,而这些现实的存在无疑在其不知觉中给另一些人增添些许烦恼。鲁迅寥寥数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人性的弱点,活画出了那势利社会中的世态。“我逃走了”,不愿那世间的万象在那狗的列举中赤裸裸地暴露在“我”的面前,然而,“我”却不能不用头脑对其思考探索。这种人的存在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可也是人类的一种不幸。不仅如此,在这样的社会中,说谎的比说必然的更容易生存下来,这是社会的,更是人类的悲哀。
当然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是倾向于狗的,但是不管鲁迅笔下狗与人哪个更势利,从人性道德伦理上讲,无论何时何地和场所,我们都要有自己的立场、独立的思考思想、简单的分辨,从而来抑制人性中的丑恶。我们都是社会人,不免会时常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从自身到他人,都要懂得尊重学会尊重,让尊严存于己存于人。
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象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呔!住口!你这势力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2〕;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语丝》周刊第二十五期。
〔2〕铜和银这里指钱币。我国旧时曾通用铜币和银币。
鲁迅散文《狗的驳诘》创作背景
作者鲁迅从目睹辛亥革命的战败,到同“正人君子”们的斗争,他认清了那些依附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的文人政客们的本质。这些人打着“道德”、“文明”的'旗号,顶着“君子”、“学者”的头衔,依仗权势,反对进步文化活动。他们见强权者和富人就温媚顺服;见穷人和被压迫者则凶残毕露。恰好1925年2月15日,《语丝》周刊第5期上刊载了张定璜翻译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散文《狗和罐子》(今译《狗和香水瓶》),此文用人与狗的对话,以不懂香和臭的狗来象征“大多数读者”,以揭露巴黎上流社会逐臭之丑恶之风。作者鲁迅受了这篇诗散文的启发,于4月23日写下此文,此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
鲁迅散文《狗的驳诘》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短小精悍的散文诗,全文仅有160余字,却笔锋锐利,辛辣有力。作者鲁迅通过梦中一段离奇荒诞的经历,即“我”和狗的对话,描写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在梦中,当“我”说狗见了阔人就摇尾乞怜,见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骂狗“势利”之时,狗立即反驳说:“愧不如人呢。”因为,“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而在世间上,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狗的有力反驳,使“我”只好逃走,直到逃出梦境。
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趋炎附势,谄上欺下,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人和事,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对这类丑恶的社会现象,作者鲁迅是十分憎恶的。尤其那些帝国主义的走狗、官僚政客、帮凶文人,作者鲁迅斥之为癞皮狗、叭儿狗,甚至连狗都不如的东西。此文采用荒诞手法,把人与狗的对话这种看似悖理、不合逻辑之事,加以“合理化”,使之形象地表现,达到对这帮人不如狗的势利家伙的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与《死火》比较起来,这篇《狗的驳诘》,无论在构思的规模,意象的创造性,还是在作者传达的隐藏度等方面,都简单明白多了。整个作品读起来,像一篇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