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读书,我快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的。的确,从古至今,无数人因读书而受益,我便是其中之一。
开始读书,我只图一时开心而不求甚解。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已经把简单古文版的《三国演义》、《杨家将》看完,虽然没能理解多少,只是记住了一些故事情节,但我读书的兴趣却从那时培养出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读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二年级的时候,我读书有了计划,也不再囫囵吞枣。我一边读一边寻找好词好句,细细品味每一个精彩片段。当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才能赞叹不已。当读到《水浒传》时,我为梁山好汉们义薄云天的豪情而折服。当读到《唐史》和《宋史》等历史书时,我不禁为唐太宗等有为明君们的励精图治而叫好,为隋炀帝等无道昏君们的荒诞腐败生活而哀叹。书看的多了,也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在同龄人中,我的课外知识很丰富。
我从书中得到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快乐。我从书中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抵御外族入侵的英雄,如岳飞、史可法等;有卖国求荣的汉奸,如秦桧、汪精卫等;有舍生取义的志士,如文天祥、谭嗣同等;有救国家于危难的领袖,如孙中山、等。我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一会儿像一匹野马尽情驰骋,一会儿像一条鱼儿在水中嬉戏,一会儿又像雄鹰在天空中翱翔……我跨越历史时空穿来梭去,用心去和他们交流对话。我看书的姿势也不拘一格,坐、跪、蹲、走、跳,无奇不有。当看到精彩的地方,我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当看到幽默的地方,我会忘乎所以地捧腹大笑。有时一不留神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我却像打了麻药一样不知疼痛,总之,读书给我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无限快乐,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着快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朝朱熹就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读书的境界和感受。
我读书,我快乐;读好书,更快乐!
篇二:我读书 我快乐
读书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体会;读书是一种体会,我们可以在体会中得到乐趣;读书是一种乐趣,我们可以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我读书,我快乐!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引导我们奋力前进。多读好书,会使我们脱离庸俗,脱离无知,走到哪里,仿佛都有一种书的清香伴随着我们,书香弥漫,让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文化底韵的人,都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一种高贵的气质。书籍,它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做人,问心无愧的迈向成功。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而读书则是和书交朋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培养文化修养。如果经常去阅读,去思考,便能从中找到新的知识点。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还可以把知识点牢牢地记住,就像刻在脑海里一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多读健康有益的书,努力地学习,才能为自己幸福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读一首古诗,诗情画意即刻展现在我们眼前。南北朝民歌《刺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北方大草原的辽阔,青草丰盛,牛羊成群的迷人风光;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通过赞美柳树,更赞美了春天,歌颂春的无限创造力,使读者闻到春的气息;孟浩然的《春晓》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表现了春天夜雨后清晨的美丽景色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王维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句都能让人陶醉。
读一本童话书,就能让人开开心心,消除烦恼,因为童话书里藏着许多有趣、奇妙和神奇的故事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渔夫和妻子》……这些故事有的让人开心,有的让人伤感,同情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有的让人懂得很多道理。
读一本意义方长的书,能加深我们的理解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读一本作文书,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从中吸取精华,就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美味的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书就是这么重要的伙伴,所以,我读书,我快乐!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曲 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 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 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 苏轼
银塘朱槛曲尘波。
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 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 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爱 国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7、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8、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明 志
1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3、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5、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0、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2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持 节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26、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27、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2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2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0、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1、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3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3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自 强
3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4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41、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4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4、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4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7、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9、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5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1、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诚 信
52、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3、轻诺必寡信。——《老子》
5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5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7、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0、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6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改 过
6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6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64、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65、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6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6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68、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69、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7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71、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仁 厚
73、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7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75、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76、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77、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78、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80、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8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82、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83、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85、仁者寿。——《论语·雍也》
86、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贵 和
8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8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89、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90、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9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92、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9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9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95、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96、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9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9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9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