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中的好词摘抄:
(一)白雪茫茫 银装素裹 万里雪飘 千里冰封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二)寒冬腊月 冰清玉洁 滴水成冰 瑞雪纷飞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雪虐风饕
(三)朔风凛冽 寒气逼人 雪上加霜 阳春白雪 冬日夏云 冬温夏清 无冬无夏
(四)秋收冬藏 冬裘夏葛 十冬腊月 冬寒抱冰 雪中送炭 霜露之感 冷暖自知
(五)冷若冰霜 冰寒于水 岁暮天寒 天寒地冻 冰天雪窑 冰山难靠 冰雪聪明
(六)冰魂雪魄 春冰虎尾 凛若冰霜 雪窖冰天 漫天风雪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七)曲曲折折 袅娜 轻纱 凝碧 波痕 点缀
朱自清散文中的好句摘抄:
1、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分;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分。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过来的日子如轻烟,被和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有影子。
6、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
7、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8、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1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5、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6、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抽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共同,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17、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
18、洗手的时分,日子从水盆里过来;吃饭的时分,日子从饭碗里过来;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来。
19、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0、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1、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2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23、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24、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25、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6、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
27、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28、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9、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散文好词:
如愿以偿 如醉如痴 如坐针毡 任重道远 依依不舍 依依惜别 一往情深 取长补短
热火朝天 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 千载难逢 事倍功半 失之交臂 诗情画意 轻描淡写
受宠若惊 受益匪浅 人心所向 荣华富贵 洗耳恭听 如虎添翼 荣辱与共 小巧玲珑
饮水思源 叹为观止 如火如荼 山盟海誓 胸有成竹 雄才大略 与日俱增 与众不
朱自清散文好句:
1) 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2) 但秦淮河确也腻人。
3) 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
4) 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
5)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
6) 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
7) 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
8) 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
9) 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
10)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11)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
12)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13) 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14) 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15) 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
16) 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
17) 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
18) 我想,不见倒也好。
19) 这时正是盛夏。
20) 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销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
21) 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
22) 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
23) 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
24) 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25) 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
26) 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
27) 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28)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
29) 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
30) 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
31) 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
32) 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
33) 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
城市的喧闹几近令我生厌,好在清明一过,受朋友之邀,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皖南泾县桃花潭。据说桃花潭因李白一首(赠汪伦)的诗而得名,不过这不是唯一吸引我的理由,主要还是我的一位学长,多少年前,不顾四邻的反对,一意孤行拖家带口地远离尘嚣,在所谓的一方净土桃花潭镇大兴土木,活脱成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代版陶渊明。其精神神勇可嘉,其行为草率可责。古有朝上为官者因失宠而获罪遭贬,远离庙堂,隐逸于江湖,寄情于山水,以饮酒作诗为趣。吾兄重来就是在野之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其抱负远大却
经网上搜索,全程区区317公里,按现在的座驾和路况,至多三个小时车程,其实不然,我们用了差不多五个小时。江苏路段约占全程三分之二,用时却只有三分之一,一水儿的高速,要想不快都不行;安徽路段相差甚远,说是国道不如江苏省道,说是省道实为乡间土道。人的情绪有时难以捉摸,你选择快捷舒坦,就意味着放弃迟缓颠簸,在时间富裕时,前者给人的感觉就是白开水一杯,倒是后者犹如陈酿老酒,浅酌慢饮,其中的滋味妙不可言。富人常感时间不够,我唯有时间,颠簸在皖南如诗如画般青山绿水之间,让依山傍水的古老徽派民居像3D电影那样一幕一幕闪过眼前,即使身无分文,一样觉得非常富有,毫不夸张地说,此刻我拥有天地,拥有时空,拥有金不换的小国寡民心态。
一路风尘,一路遐思,我们抵达桃花潭镇已是掌灯时分。夜幕下桃花潭美景不在,于是直接去了老兄家。谁知老兄不在家,没准又去何处云游传道了,偌大的一座院子撂给别人打理。未能与久违的老兄照面,不免有些扫兴,既来之,则安之,我很快调整好情绪,尽量拾起来时的那股劲道,听从其“入室弟子”略尽地主之谊。
我们下榻于近水楼台酒家,酒店老板与吾兄是故交,见其同学到访特设家宴款待。席间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酒过三巡,菜入五味,在酒精和秉性的双重作用下,宾主之间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彼此的认同如同故友。这样的酒喝得舒心,舒心的酒千杯万盏都不醉。我们几个都是“酒经沙场”的老革命,在官场上喝酒是为了名,在商场上喝酒是为了利,今日之酒不为名利,只为一个义字;忠义之人不仅胆量大,酒量也大;并非真的酒量大,实为秉性使然。何谓义,就是侠肝义胆,就是仗义疏财,这是一种古老的认知,一种朴实无华的认知,同时也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稀缺认知。有幸的是,在那不太遥远的地方,在“桃花十里,酒店万家”的桃花潭镇,在徽派民居蔚然聚集的乡野老街,依然大量保持着这样的认知。
初识桃花潭完全缘于一种巧合,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次日大清早,宿酒新枕一夜未眠的我,晕晕乎独自离席步入户外;蒙蒙细雨洗净千年石板路,融融春风撩得满眼新绿和嫩黄。我漫无目的拾阶而上,在一箭之遥的地方,有一座砖木结构门廊;门是敞开的,可能从来就没有关过,透过它一幅烟波江上远山图依稀可见;我有些意外,甚至吃惊,眼睛为之一亮,精神随即振奋,便三步并作二步赶到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面赫然刻着:桃花潭。
就这样让我撞上了桃花潭。回眸来路,距我入住酒店不到百步。早知如此,昨晚何不与她相伴到天明,事既如此,就不能再错过眼前的桃花潭了。我全然没有理会四周的美景,径直行至潭边仔细打量:潭水清冽,深不盈尺,潭底有小鱼游弋;稍远些,大片潭底露出水面;再远一些,桃花潭就静静地消失在晨雾里;在视线的尽头,隐现出
桃花潭以李白的诗而闻名天下,“桃花潭水深千尺”却与实际大相径庭。我眼前的桃花潭,深不盈尺,有的地方还潭底朝天。我以为此现象不是到了今天才有的,即使在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潭水也不可能深千尺,这是由它本身地质结构和周围的水文资源决定的。它更像一个滩,经山水长期冲刷而成;滩底不会一样平整,凹下去的地方形成潭,凸出来的地方垒起小沙丘;水是流动的活水,水满则溢,源源不断地流进清弋江。每逢雨季,充沛的水量足以将整个桃花潭注满,水面顿时波澜壮阔,蔚为壮观;每逢枯水期,山水断流,就成了眼前这个样子。不过桃花潭久旱不枯。诗人不完全是自然主义,更多的是极富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眼里,任何客观事物都可以主观情绪化,都可以通过必要的夸张和提炼达到艺术真实。桃花潭水虽不深,一样笑看天下水,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李白一句点睛之笔,犹如潭中蛟龙,令当今朝野上下文人墨客趋之如骛。吾兄不仅仅到此小栖,还置地造房欲终老此处。有的开发商慧眼独具,在桃花潭的上游淘到一块低于成本价的风水宝地,筑巢引凤,搞了一个画家村,其规模之大、环境之美、设施之优、配套之全,与京城国宾馆相比也毫不逊色,据说有位身价上亿国宝级绘画大师在此也拥有一栋豪宅。万没有料到桃花潭如此有人缘,她毕竟偏于一隅,交通也不十分便利,她能够成就今日之气候,除了山水之美外,李白那首千古名诗更是功不可没,到如今也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广告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