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悟读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可是欧·亨利不愧是一个编织故事的能手,那套发梳和白金表链就是他编织故事的金丝和银丝,围绕它们,作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正是这些悬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审美情趣,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情节”。
小说的结局是读者始料不及的,谁也不曾想到,他俩精心选择的礼物都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东西。出入意外的突兀,异峰突起的神奇,叫人目瞪口呆,引入深思警醒,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虽然主人公的好意都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德拉和杰姆之间体贴入微、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彼此间最珍贵的礼物,难怪欧·亨利把小说命名为“麦琪的礼物”——这是神圣的、充满爱的、放射着人性美光彩的、寓意深远的礼物。小说总的情调是凄婉的、辛酸的,但又不乏淡淡的喜悦和希望,这又是欧·亨利小说的典型风格一“含泪的笑”。
另外,这篇小说还具有“欧·亨利式的语言”,采用幽默、风趣、诙谐、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的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的语言里启发人们的深思。
二、亮点探究
1、欧·亨利是个编故事的能手。他能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说得那样引人人胜,就靠构思之巧妙,本文的妙思表现在哪里呢?
2、本篇小说的结局,你预料到了吗?这一结尾给你怎样的感受?
探究学习:
小说的结局是两样值得自豪的东西都失去了,换来的却是不再对对方有用的装饰品,他们的.美好愿望就这样落空了,命运对于这对恩爱夫妻是这样苛刻。这一结局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因为作者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最紧要的东西包藏着,引而不发,到结束时,才和盘托出,不仅出奇制胜,令人拍案,还使前面的情节翻出新颖的意义,给人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回味。绝妙的“欧·亨利式结局”让人争相效仿。
3.德拉是个什么样的女性?你喜欢她吗?作者又是如何刻画她的?
探究学习:
德拉是美的化身,她不仅人长得漂亮,尤为可贵的是心地纯洁善良,对丈夫一往情深,为了爱可以牺牲一切。
欧·亨利对自己笔下的这一人物倾注喜爱之情。他写德拉的肖像美:瘦小灵活、身材纤细、两眼晶莹明亮……还不惜笔墨极尽夸张、比喻之能事,去描写德拉的长发,动词“泻”的运用又极为形象传神。德拉的长发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美丽的外表,更折射出女主人公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还用“搅翻”一词,来刻画德拉买白金表链时的动作,这一动作传达出德拉对杰姆的一片痴情。小说中,德拉的每一句话又都是那么温柔和善解人意。
4.杰姆可爱吗?
探究学习:
小说写杰姆的文字虽说没有写德拉的多,但并不影响他的可爱。他为了给妻子带去节日的快乐,甘愿牺牲祖传的、也是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金表,足见其对德拉的感情之真。尤为突出的是,他不像一般的男人那样粗枝大叶,他对妻子体贴人微,他就知晓妻子梦寐以求的是那百老汇路一个橱窗里的一套纯玳瑁发梳,这里又显现杰姆对德拉的感情之深。难怪杰姆看到失去长发的德拉时,是那般的神情恍惚。
5.故事的结局在小说的倒数第2:段就已显现,作者为什么还写了最后一段文字呢?小说的题目为什么叫“麦琪的礼物”呢?
探究学习:
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作者用幽默诙谐的文字,点评故事中的主人公,以及他们互赠的礼物,篇末揭示文题:德拉和杰姆买来的白金表链和发梳都不能起作用了,美好的愿望就此落空,但在作者看来,这并不是一个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德拉和杰姆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不就是彼此最珍贵的礼物吗?难怪作者把小说的题目命名为“麦琪的礼物”呢,因为这是神圣的、充满爱的、放射着人性美光彩的、寓意深远的礼物。
6.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小说的主旨的?
探究学习:
《麦琪的礼物》叙写了一个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引以自豪的长发和金表,却换来了不再起作用的发梳和表链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赞美了主人公纯洁善良的心地和相濡以沫的爱情。
三、选题设计
1.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式结构。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参读书目:
余荩《“欧·亨利手法”二题》,《外国古典名作欣赏》(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阮温凌《独特的艺术手法培育出美元世界的人性之花——欧·亨利短篇小说简论》,《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4期。
2.欧·亨利身世——欧·亨利性格——欧·亨利手法。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归纳演绎法。
参读书目:
阮温凌《在美国牢狱中诞生的作家——欧·亨利生活与创作初探》,《名作欣赏》,1988年第2期;
阮温凌《独特的艺术手法培育出美元世界的人性之花——欧·亨利短篇小说简论》,《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4期;
《欧·享利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2月第1版。
3.德拉与德拉的原型。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参读书目:
阮温凌《在美国牢狱中诞生的阼家——欧·亨利生活与创作初深》,《名作欣赏》,1988年第2期。
4.《麦琪的礼物》与《爱的牺牲》比较赏析。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比较鉴赏法。
参读书目:
《欧·亨利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2月第1版;
余荩《“欧·亨利手法”二题》,《外国古典名作欣赏》(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柳鸣九《古老的主题,别开生面的处理——评欧·亨利的》,《外国古典名作欣赏》,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四、备教卡片
●卡片
欧·亨利创作风格
这种创作风格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巧妙奇特的艺术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特别是出人意外的小说结局——他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前面的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家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令人惊奇地发现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原来是如此不幸,权势人物原来如此卑劣,他们的人性善恶的对比原来是如此强烈,他们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原来是如此突出,而现实世界原来又是如此的不公平、不合理。尽管任何严峻的社会主题他都用一种漫不经心的玩世不恭的笔调加以表现,但他的小说都是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面目,既有马克·吐温讽刺的辛辣味,又有杰克·伦敦唤起反抗的回音。不过,他的作品善于用幽默来掩盖讽刺的锋芒,以苦笑来藏匿悲愤的控诉,又常把动人的幽默和犀利的讽刺融为一体,将逗人的苦笑与深沉的悲愤揉在一起,让来自生活中的滑稽可笑的题材,在“欧·亨利手法”的喜剧熔炉中,提炼出发人深思的人性主题的悲剧意义。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构思之巧妙,学习运用悬念、巧合组织情节的方法。
2、品味、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领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3、学习主人公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1、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
2、理解作者对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歌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接受别人礼物或者馈赠别人礼物的机会,礼物往往代表了一种情感的传递,表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情愫。然而礼物的轻重,是否就完全代表情感的厚薄呢?礼物的价值就完全决定情感的价值吗?今天,欧·亨利会告诉你关于这方面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麦琪的礼物》。
二、作者简介。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幼年丧母,15岁即走向社会,先后做过药房学徒、牧羊工、会计和银行出纳员等。后来他被人控告,涉嫌盗用公款,为了避免受审,他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后因妻子病重,冒险回家而被捕入狱。贫困的岁月、流浪的生活、监狱的禁闭,以及和各种各样人物的接触,大大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于是,他在狱中开始了写作生涯。
他小说的主要风格:1、“含泪的笑”。2、“欧·亨利手法”——出人意料的结局。3、善用夸张和比喻,小说语言幽默风趣,诙谐俏皮。
三、研习课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篇幅较长,约4000字,宜训练速读,以每分钟500字计,要求学生8分钟内读完。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下列词语。
抽噎馈赠掂斤播两相形见绌
(2)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小说主要人物是谁?
(4)粗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杰姆和德拉夫妇,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圣诞节快到了,夫妇二人想互相赠送礼物,但家境拮据,无奈之下,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回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珍贵的礼物变成无用的东西。其实,他们得到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
2、具体研析,突出重点。
教师导学:
本文题为“麦琪的礼物”,大家又读过了小说,你能围绕“礼物”来提出问题吗?可以是文章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写作手法方面的,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提得有力度,有深度。学生交流后整理,教师补充,梳理。
可能提出来的问题有:
(1)是谁要购买赠送礼物?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既然家境贫寒,为什么还要购买礼物?双方是怎样实现为对方购买礼物愿望的?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快结束时才交代故事的结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德拉卖掉金发买来白金表链,杰姆卖掉金表买来发梳,珍贵的礼物都成了无用的东西,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样的巧合可信吗?
(4)作者在文末围绕礼物这样议论道:“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解说:以上设计着眼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这个点“寻”好了,“寻”对了,就可一线以串珠,拎起全文。馈赠圣诞礼物是本文的中心线,围绕这个点便可生发出一连串的问题,较为深入地理解全文。构思之巧妙,文章的主题已寓于这些问题之中了。问题尽量要由学生提出,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深入研习文章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过程。能够提出问题,便已成功了一半。学生如果提得不够深入和全面,教师应启发之,诱导之。教师的作用还表现在对问题的梳理上,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进程,指导学生学习。)研讨、解答上述问题。
明确:
(1)德拉要买赠送礼物,要买有价值的礼物。之所以要购买礼物是因为德拉对杰姆的爱。双方都通过变卖自己最值钱的东西换来了给对方的最好的礼物。
(2)在故事的结尾交代结局,这样会使人物的活动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小说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3)不可信,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可见爱的深沉,爱可以创造一切。
(4)他们不管是赠送和接受,都理解了对方的爱,带着爱来看待礼物,那么礼物就无价。他们都明白了爱的内涵,他们当然是最聪明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问题的研讨,我们不能不佩服欧·亨利是个编故事的能手。他能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靠的是精巧的构思,结局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五、布置作业。
构思一个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故事的结局应该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试着整理下来,或者流畅生动地表述出来。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欧·亨利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大家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读过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我们很容易记住,但如果让我们来写,肯定会大打折扣,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学习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寻读,赏析细节描写,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
1、教师导学。
精彩的小说,一定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细节,能够打动读者。本文有哪些这样的笔墨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细节,并品评其表达作用。
(1)德拉夫妇拮据家境的描写。
(2)德拉卖金发前内心活动的细节。
(3)杰姆见到剪掉金发后的德拉的细节。
2、学生细读,品味交流,教师点拨。
示例:
(1)拮据家境。
“一块八角七分钱”的反复出现。
朗读第3—5自然段关于“房租”“信箱”“电铃”“名片”等的描写。
品析:这些描写,表现了德拉一家生活拮据,读来令人心酸,营造了一种忧郁、凄凉的气氛。也为后文夫妇二人无奈卖掉金发与金表埋下伏笔。
(2)德拉卖金发前的内心活动。
方法:分析行动、神态描写背后的心理(第8—11自然段)。
站在镜前,两眼“晶莹明亮”——为自己想到卖头发的办法而高兴。
“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金发毕竟是自己心爱的,舍之能不心痛?
“解开”“披散”“神经质”地梳起——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内心极度痛苦。
眼睛还留着“晶莹的泪光”,“飘然”走出——作出抉择后的轻松。
品析:心理描写细腻而富有层次,将德拉卖掉金发前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为了心爱的人而舍弃自己心爱之物的女性的善良与美丽。
(3)杰姆见德拉的细节。
方法:朗读第25—26自然段,第31—32自然段运用再造想象,想象杰姆此时的心理。
杰姆的形象:在小说中,杰姆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挣扎在底层的小职员的形象。他年仅22岁,略微瘦削,本来正应该是拥有青春活力的人,却因为家庭的重担,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艰辛。他很善良,对于爱很真诚,也很执著,懂得牺牲也懂得包容。他给妻子买了发梳,说明对妻子的.爱很深沉,而彼此了解了结局之后,杰姆又微笑面对,足见他是一个聪明的懂得爱的人,又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但是这个人的弱点也就在于,在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的冲击下所具有的虚荣心和自卑的心理,这一点,从他把名字改为杰姆斯·狄林汉·杨先生和看表这件事就能看出来。但是我们依然要肯定他的追求和承担重负的准备。他们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他对妻子的爱没有变,相反越爱越深。他的勇气令人佩服,这样对待爱的人,也同样会用爱来对待他的生活。所以说,杰姆不仅仅扮演了一个好丈夫,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也同样给当时的人们一种勇气,至少是敢于微笑地面对生活,真诚地体验爱的勇气。
三、品读:领会语言特色。
1、教师点拨。
本文充分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氛围,语言俏皮,幽默风趣。
2、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品析交流。
(1)“楼下的甬道里有一个信箱,但是永远不会有信件投进去;还有一个电铃,鬼才能把它按响。”
赏析:鬼才能按响,说明这个按铃已经破到人无法用的程度了。
(2)“这时德拉的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波浪起伏,金光闪闪。”
赏析:瀑布有流动的美感,又充满了力量,可见德拉的头发多么的美,又充满着魅力。
(3)“随后的两个钟头仿佛长了玫瑰色的翅膀似的飞掠过去了。”
赏析:既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又写出了人物内心为能买到礼物而快乐无比。
(4)“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
赏析:可见当时杰姆的神情是惊呆了,一动不动,内心的震动是多么的大!
(5)“德拉像一只挨了烫的小猫似的跳了起来,喊道:‘噢!噢!’”
赏析:写出了德拉神经质的样子,有刚刚的失落,有内心的惊喜。
(解说: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是指导学生深入到文章内部,品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既引导学生认识德拉夫妇真挚崇高的爱,又进行语言训练,以“感乎内而形乎外”。)
四、布置作业。
阅读作者另外一篇小说,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字数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表链德拉:善良、美丽、纯真
麦琪的礼物
智慧真爱
欧·亨利
发梳杰姆:责任、聪明、善良
好词
1、掂斤播两:掂、播:托在掌上试轻重。比喻在小事情上过分计较。
2、别无他途:形容没有其他的途径。
3、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4、春风得意:春风:春天和煦的风;得意:称心如意。和暖的春风很适合人的心意。后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5、一时兴起:突发奇想,突然间的兴致所致。
6、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7、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8、楞头楞脑:形容鲁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样子或形容发楞发呆的样子。
9、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10、无影无踪: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11、辗转反侧: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12、焦躁不安:着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
13、近在咫尺:咫尺:很近的距离。形容距离很近。
14、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15、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16、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17、溜之大吉:溜:趁人看不见走开;吉:吉祥。偷偷地跑掉为妙。
好句
1、德拉这样做了,可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尤以抽噎占统治地位。
2、她花费了多少幸福的时日筹划着要送他一件可心的礼物,一件精致、珍奇、贵重的礼物——至少应有点儿配得上吉姆所有的东西才成啊。——《麦琪的礼物》
3、一个非常瘦小而灵巧的人,从观察自己在一连串的纵条影象中,可能会对自己的容貌得到一个大致精确的概念。德拉身材苗条,已精通了这门子艺术。——《麦琪的礼物》
4、突然,她从窗口旋风般地转过身来,站在壁镜前面。她两眼晶莹透亮,但二十秒钟之内她的面色失去了光彩。她急速地拆散头发,使之完全泼散开来。——《麦琪的礼物》
5、此时此刻,德拉的秀发泼撒在她的周围,微波起伏,闪耀光芒,有如那褐色的瀑布。她的美发长及膝下,仿佛是她的一件长袍。接着,她又神经质地赶紧把头发梳好。踌躇了一分钟,一动不动地立在那儿,破旧的红地毯上溅落了一、两滴眼泪。——《麦琪的礼物》
6、呵,接着而至的两个小时犹如长了翅膀,愉快地飞掠而过。请不用理会这胡诌的比喻。她正在彻底搜寻各家店铺,为吉姆买礼物。——《麦琪的礼物》
7、他的两眼固定在德拉身上,其神情使她无法理解,令她毛骨悚然。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嫌恶,根本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仅仅是面带这种神情死死地盯着德拉。——《麦琪的礼物》
8、白皙的手指灵巧地解开绳子,打开纸包。紧接着是欣喜若狂的尖叫,哎呀!突然变成了女性神经质的泪水和哭泣,急需男主人千方百计的慰藉。——《麦琪的礼物》
9、现在,这一切居然属于她了,可惜那有资格佩戴这垂涎已久的装饰品的美丽长发已无影无踪了。——《麦琪的礼物》
10、正如诸位所知,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他们把礼物带来送给出生在马槽里的耶稣。他们发明送圣诞礼物这玩艺儿。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如果碰上两样东西完全一样,可能还具有交换的权利。——《麦琪的礼物》
11、每当雁群在夜空中引颈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对丈夫加倍的温存亲热,索比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焦躁不安、翻来复去的时候,人们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警察和赞美诗》
12、索比越冬的抱负并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游,也不想到南方去晒令人昏睡的太阳,更没想过到维苏威海湾漂泊。他梦寐以求的只要在岛上待三个月就足够了。整整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警察和赞美诗》
13、索比艰难地一点一点地从地上爬起来,好似木匠打开折尺一样,接着拍掉衣服上的尘土。被捕的愿望仅仅是美梦一个,那个岛子是太遥远了。——《警察和赞美诗》
14、一位衣着简朴但讨人喜欢的年轻女人站在橱窗前,兴趣十足地瞪着陈列的修面杯和墨水瓶架入了迷。——《警察和赞美诗》
15、这儿,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灯光,最轻松的心情,最轻率的誓言和最轻快的歌剧。淑女们披着皮裘,绅士们身着大衣,在这凛冽的严寒中欢天喜地地走来走去。——《警察和赞美诗》
16、但是,当他看见一个警察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大模大样地巡逻时,他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警察和赞美诗》
17、索比在人行道上扯开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警察和赞美诗》
18、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索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警察和赞美诗》
19、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警察和赞美诗》
20、索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警察和赞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