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作品有时给人感觉软,绕半天圈子不切题,正是有些失之厚道,舍不得,对北京小市民太热爱。
落花生
我是个谦卑的人。但是,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假若有人问我:“你要是做了皇上,怎么享受呢?”简直都不必思索,我就答得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
什么东西都有个幸与不幸。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你说,凭良心说,瓜子有什么吃头?它夹你的舌头,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碎;就是幸而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粒,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布尔乔亚!你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花生仁儿一对对地抱着,上边儿还接着吻。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直接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各有各的风味,都好吃。阴天下雨,煮上些小花生,放点儿盐,来四两玫瑰露,够作好几首诗的。瓜子可带来作诗的灵感?冬夜,早早躺在被窝里,看着《水浒传》,枕旁放着些花生米;花生米的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窝里的暖气,武松打虎……这便是天国!冬天在路上,刮着冷风,或下着雪,口袋里有些花生,使你心中有了主儿,掏出一个来,剥了,慌忙往口中送,闭着嘴嚼,风或雪立刻不那么厉害了。况且,一个二十岁以上的人肯神仙似的,无忧无虑的,随随便便的,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花生,这个人将来要是做了宰相或度支大臣,他是不会有官僚气或贪财的。他若是做了皇上,必是一位俭朴温和、直爽天真的皇上,没错。
吃瓜子的照例不在街上走着吃,所以我不给他保这个险。
至于家中要是有小孩儿,花生简直比什么都重要。不但可以吃,而且能拿它们玩。夹在耳唇上当环子,几个小姑娘就能办很大的一回喜事。小男孩若找不着玻璃球儿,花生也可以当弹儿。玩法还多着呢。玩了之后,剥开再吃,也还不脏。两个大子儿的花生可以玩半天,给他们些瓜子试试。
论样子,论味道,栗子其实满有势派儿。可是它没有落花生那点家常的“自己”劲儿。栗子跟人没有交情,核桃也不行,榛子就更显着疏远。落花生在哪里都有人缘,自天子以至庶人都跟它是朋友,这不容易。
在英国,花生被叫作“猴豆”。人们到动物园去才带上一包,去喂猴子。花生在这个国家真不算很光荣,可是我亲眼看见去喂猴子的人——小孩就更不用提了——偷偷地往自己口中也送这猴豆。花生和苹果一样好像有点魔力,假如你知道苹果的典故。我这儿确是用着典故。
美国吃花生的不限于猴子。我记得有位美国姑娘,到中国来的时候,在几只皮箱的空处都填满了花生,大概凑起来有十来斤吧,怕到中国吃不着这种宝物。美国姑娘都这样看重花生,可见它确实有价值。按照哥伦比亚的哲学博士的辩证法看,这当然没有误儿。
花生大概还跟婚礼有点关系,可我一时想不起来是怎么个办法了,不是新娘子在轿里吃花生,反正是什么什么春吧。你可晓得这个典故?其实花轿里真放上一包花生米,新娘子未必不一边落泪一边嚼着。
落花生的读书笔记 篇1
前些天,我读了《落花生》这本书,书中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在《落花生》中,作者借落花生来表明自己的心志。“父亲”先把花生与桃子、苹果和石榴相比,通过果实的颜色、样子以及果实的成长位置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苹果和石榴美观,但是它却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计较比利。“父亲”并不是说桃子、石榴、苹果没有用,而是指他们外表的美与花生内在的美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美,实实在在多为人民做好事。一个人外在无论不怎么美的人,也能默默无言的去努力,给他人带老好处的人,应该更了不起,也更加让人佩服。“父亲”就希望“我们”能做这样的人!
文中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当中有些人,只顾表面的美丽,却将内心的美置之不理。
我曾经看见过盘着头发,穿着连衣裙,打扮的很好看的一位阿姨,她拿着香蕉皮随便一扔,然后就走了。旁边站着一位穿着朴素,相貌一般的路人看见了,捡起香蕉皮,扔进了垃圾桶里。
我觉得,比起那位打扮漂亮却内心不美丽的阿姨,不起眼的路人更值得我们赞赏。他们那些只讲体面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的人,难道不是一些只供观赏的花瓶而已吗?
你们总知道包青天了,他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他的脸黑漆漆的,虽然一点都不好看,但是他帮助过多少人,破了多少生死案件,还了多少人清白!他就像《落花生》里说的那样,包青天是个外表不怎么好看,但对人民绝对有贡献的人!
对于那些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外表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外表美怎么能与心灵美相提并论呢?如果一个外表一般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真心为他人着想,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更美。所以我们也要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
去年,我在杭州陈经纶体校读书,成绩一般,因为那里是体校,只注重体育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文化课上落下了很多。由于各种原因,我又回到了我们湘师附小读书,回到了原来的班级。爸爸让我回来后,要好好读书,争取把以前落下的好好补回来。就这样我回到了原来的学校,回到了原来的班级。虽然我在文化课成绩上老是拖班级后腿,但是在我的参与下,在班级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大家都说是我的功劳,我不敢居功,这里面也凝聚着原先在体校沈教练的多少心血啊!没有他的刻苦训练,没有我今天体育方面的成绩,沈教练他们就是不追求表面的荣誉,而是把劳动果实默默地奉献给别人的人,他们这样的人才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人能美丽固然好,但对外表的美绝对不能与心灵美相提并论。我认为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就是最美的人,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
只要有价值,花生也能美丽;只要充满阳光,只要内心充满阳光,内心的美就会换发全身,美丽无处不在!
落花生的读书笔记 篇2
“许地山有献身精神,对于名利竞逐,极其恬淡。”——题记
“落花生”这三个字对我是熟视无睹这三个字对我简直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曾以一篇课文的形式出现在五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今天我特地找来了《落花生》这本书来看看。果然名不虚传。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许地山的作品。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来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地山开始写作时,就以落花生为自己的笔名。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体面、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这句话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人再体面,再伟大,但是对社会一无是处,这有什么用呢?人呀,应像落花生那样,默默奉献,在背后默默为社会付出。这句话对我的启示很大。我不禁联想到了教书育人的老师。老师不就像落花生那样默默付出的吗?老师不辞辛苦教育我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老师,她教会了我们ABC,教会了我们该怎样做人,教会了我们要在高峰上攀登,教会了我们在知识的王国里畅游。老师与花生一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花生一点都不华丽。如粉笔,永远只穿着一身灰扑扑的衣裳,粉笔的事业没有那么光荣,整天待在一片黝黑发亮的“土地”上辛勤地“工作”着。粉笔不像水笔那样,水笔“穿”着五光十色的漂亮衣裳,头一眼就可以瞄见,可粉笔呢,永远待在灰扑扑的粉笔盒里,只有打开粉笔盒里,只有打开粉笔盒才能瞅到粉笔的模样。粉笔不辞辛苦,帮助老师教育下一代,自己最后却化为粉末,消失在人世间。
读了落花生这本书,我受到了启发和教育,我长大后,也要做落花生,即便是一颗脆小的花生米,但是对社会有贡献,我都愿意去做。如果我能成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更会为我的孩子们做好榜样,鼓励我的孩子们长大以后不要做体面的人,而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落花生这本书的语言优美且幽默,使我总是笑声不断,我很喜欢这本书,更喜欢那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对体面、对别人没有用的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现在,我的心里思绪万千,反正合起来只有一句话:“做个有用的人!”
落花生的读书笔记 篇3
看到题目,你一定会奇怪,花生不就是一种不起眼的小植物吗,有什么可贵呢?但读完《落花生》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落花生》这篇课文主要写我“我们”全家一起过花生节,父亲与“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这次谈话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并明白了一个深刻道理。
《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因为小时候的这次谈话,让他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因此,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就叫落花生。可花生的可贵之处到底是什么呢?文中父亲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儿女三个的回答分别是味道,作用和价钱,而父亲却说花生的可贵之处是它的品质,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要挖起来才知道它有没有果实,它长得也不好看,可是,它却十分有用,花生可以吃,可以榨油,可以做甜点,可它从来没有宣扬过,只是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不计名利地生活着。一个小小的花生都能做到这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到?所以,我们要做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究外表,而没有实际用处的人,我们也要像花生学习,做一个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居里夫人虽闻名天下,却淡泊名利,她一生获得的名誉不计其数,却全不在意。一次,她的朋友见她的小女儿在玩居里夫人刚颁发的奖章,疑惑不解,居里夫人笑了笑,说:“她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只能玩玩,不能看重,否则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身上,也有花生的可贵之处——不计名利,朴实无华,可见,这种精神是多么重要啊!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花生的可贵之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不计名利已深深得印在了我的心中。
落花生的读书笔记 篇4
夜晚,群星闪烁,月光皎洁,我仰望着深蓝色的星空,回味着刚刚读完的许地山爷爷写的散文——《落花生》。在《落花生》这篇散文中,许地山爷爷描写的是在收获的夜晚,他和全家人一起吃花生、议花生的情景,通过和父亲的谈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做实实在在的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以及华而不实的人。”花生味美,又可以榨油,价钱也便宜,人们都喜欢吃,但他把果实深深地埋在地理,等到成熟了,人们挖开土时才发现了他。
花生不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来炫耀自己,使人一看就产生爱慕之心。是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啊!为此,我想起了荷叶,她没有婀娜多姿的风采,只有那碧绿的叶子,无私的衬托着多姿多彩的荷花,为人间增添真、善、美。
这又是我想到了可敬可爱的老师,他们为祖国培育新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知已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我们能茁壮成长付出了她们艰辛的劳动,她们的头上增添了缕缕银发,额头上爬满了辛劳的皱纹,她们的付出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感慨万分,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我爱花生的品格,我爱荷叶的胸怀,我更爱老师的精神。等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落花生的读书笔记 篇5
《落花生》一课,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其中父亲的话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觉得人要做有用的、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不要做那取得一星半点的的成绩就浮躁起来的人。
我又仔细的想了想,一个普通的花生,是有炫耀的资本的。因为花生的好处很多,价钱便宜、味儿美、大家都喜欢吃……可是它仍然把自己的果实埋在地下,默默无闻。
落花生的读书笔记 篇6
最近,我读了《落花生》这篇文章,其中蕴含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文中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只顾及外表的美丽,却将内心的美置之不理。
我曾经见过一位盘着头发,穿着连衣裙,打扮得很时髦阿姨。她拿着香蕉皮随手扔到路边,若无其事地走了。旁边一位衣着朴素、相貌平平的路人看见了,毫不犹豫地拾起香蕉皮,扔到垃圾箱里。我觉得,比起那位打扮漂亮却失去了美丽内心的阿姨,不起眼的路人更值得我们赞赏。他们那些只讲体面但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的'人,难道不是一些只供观赏的花瓶而已吗?
你们总听说过包青天吧?他是个家喻户晓的人。他的脸黑漆漆的,一点都不好看。可是,他帮助过多少人,破了多少生死疑案,还了多少人的清白!他就像《落花生》里所说的那样,是个外表不好看,但对人民有贡献的人!
人有美丽的外表固然好,但外表美绝对不能与心灵美相提并论,我认为不图虚名,默默无闻地奉献的品格更为可贵,更了不起,更让人敬佩。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不求外表美丽,只求内心纯洁和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落花生的读书笔记 篇7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的身边也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我们小区里,有一位清洁员伯伯。他每天都尽职尽责地扫除小区里的垃圾。我每次打篮球时,都会瞥见伯伯辛勤劳作的身影,却从没有真正注意过他。
新年到了,我和伙伴们心情地在球场上放烟花。一会儿,就遍地是烟花壳和黑色的火药。玩够了,我们就一呼而散了。当我们下午再来时,惊讶地发现早上的垃圾已经不见了,球场干干净净的,只剩下伯伯推着垃圾车远去的背影。顿时,我心里一阵内疚,同时一股敬佩之情也油然而升。
那位伯伯多像落花生啊,默默奉献,朴实无华。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小区才这样干净,我们的生活才这样美好。
我也要做落花生,朴实无华,为他人和社会带来好处和贡献,做一个不图虚华的人!
落花生的读书笔记 篇8
这几天,我们学了《落花生》这课,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想,我对课文中的父亲,母亲还有孩子们,都很佩服,课文也使我受益匪浅。
文中母亲说"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从"母亲"这句话里可以知道母亲是个很勤劳的人,母亲可以在外面买点花生给孩子们吃,可是她让孩子们经过劳动来锻炼自己,让孩子们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从而可以教育孩子。
父亲的那段话更让我有了深刻的认识,"花生的好处有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我曾经在公交站台上看过一位阿姨,她打扮得很美丽、娇艳,却一点也不珍惜那些起早贪黑,辛勤工作的清洁工阿姨。她把自己喝完的瓶罐子,就这么随手一扔,若无其事的走了。可是,旁边一位打扮普普通通的阿姨,却毫不犹豫的拾起垃圾扔进了垃圾桶。看了这个场景之后,我想:这位只看重外表美的阿姨,和穿着朴素的阿姨真得没法比啊!穿的再好又有什么用,内心却不如那位朴素的阿姨,我敬佩她。
学了这篇课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对此,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些人,看上去很有礼貌、长得也很漂亮的人,却做那些不文明的事,这是不对的。我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美,心不美吧。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拓展1:《落花生》教案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由内容到思想,由花生的生长特点到花生的品格,由花生的品格到做人的道理,逐步加深理解,切忌教师一厢情愿地说教。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落花生的特点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
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谜语引入。
由谜语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大家猜猜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指多名同学说)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呢?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画出重点词语,作好记号。
2、老师今天带来了花生,大家想不想尝尝,检查生字情况。(出示动画)
3、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些什么?
4、对作者影响的是哪件事?
5、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出示阅读要求),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7、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出示课件)
姐姐说:哥哥说:
我说:爸爸说:
8、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
9、指名读爸爸的话,其他的同学勾画出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0、练习填空作比较。(出示课件)
11、从父亲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12、自己读一读讨论:爸爸在赞美花生的什么精神?学生结合爸爸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13、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多名同学读爸爸的话。
14、爸爸仅仅在说花生吗?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15、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爸爸的话吗?从哪儿看出来?
教师总结: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16、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17、年幼的我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8、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教师总结:文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19、那么,你长大以后,准备做象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为什么?(出示课件讨论)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种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过收获节 我们谈
谈花生 赞花生
父亲谈
学花生
借物 喻 做有用的人
(道理)
拓展2:创作背景: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落花生》散文,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一方面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态度;一方面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运被限定。许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码与终极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许地山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