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蜜
(1)开车载朋友路经天母东路,突然看见路边货车挂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菠萝蜜,很好吃。”
(2)为让朋友一尝菠萝蜜的滋味,我把车停在货车旁。
(3)卖菠萝蜜的是一个年轻娇小的小姐,显得那些菠萝蜜更为巨大。她有点艰难地把菠萝蜜放在秤上,说:“三千六百元。”
(4)我听了,倒退三步,因为我原来预期一个菠萝蜜顶多五六百元。
(5)小姐看我面有惧色,说:“我还有剥好的,一盒三百五,三盒一千元。”
(6)我买了一盒剥好的菠萝蜜,可惜只有十几粒,实在太贵了,不过,朋友总算也吃过菠萝蜜了。
(7)我对朋友说,菠萝蜜会变成这么贵的水果真是始料未及。从前我们老家山上就种着一棵菠萝蜜树,树形并不高大,只有一丈左右,但每年到夏天盛产,总会结出二三十颗果实,每颗都有二十几斤重。当时在乡下,菠萝蜜没有人要买,因此收成时顶烦恼的,总要捧去送给亲戚,有时亲戚嫌麻烦,甚至不肯要。万万没有想到,菠萝蜜现在竟是台北最昂贵的水果。我和朋友坐在车里,细细品尝那用小盒盛装的菠萝蜜,真有一点世事难料之感。
(8)朋友说:“菠萝蜜会这么贵,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缘故,‘菠萝蜜’是多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会开悟呢!”
(9)“菠萝蜜”确实是好名字,它原产于印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拿来称呼一种水果,使人在吃的时候也容易沉入新的境界,想到那遥远的彼岸是不是金黄色,而且充满着蜜与醍醐一样的芳香呢?
(10)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年菠萝蜜成熟就已经立秋了,热带的雨季来临,每日午后,大雷雨像赴约似的,奔跑飘洒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着窗口,看那雨中的菠萝蜜树,看着果实一天天长大,心里就会为土地与天空的力量感动。然后我会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穿过菠萝蜜的圆叶,翻过背后的山,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
(11)那繁华,是我的彼岸。
(12)但是,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
(13)在智慧体验最深的地方,哪里才是此岸?哪里才是彼岸?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船的航行是不是也有好的风景?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是不是也有休憩之所呢?
(14)中年以前,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爱情、名利、权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风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虚妄的`烟尘,俗世的波折成为一场无奈,我们开始为另一个“彼岸”奔忙,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直到我们观见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
(15)何处有真实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
(16)菠萝蜜到底是最后的解脱,或者只是一个水果?能好好吃一个水果,是不是也能回味到净土的芬芳?童年时被迫把菠萝蜜当饭吃,是好的,因为“菠萝蜜多”;现在菠萝蜜如此昂贵,把菠萝蜜当珍珠来吃,也是好的,因为“菠萝蜜甜”。
(17)菠萝蜜本无贵贱、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童年向往繁华的心与中年渴望隐遁的心是同一颗心;少年彷徨时四散奔驰的心与中年静定时反观自在的心是同一颗心。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时光中浮动而已。菠萝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时暗香浮动,有时照见五蕴皆空。
(18)吃完菠萝蜜,我开车绕过天母东路,开往阳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树与松林迎风招展,像极了我们童年的山林,脑海中突然浮现这样的句子:
五月松风,人间无价。
满目青山,菠萝蜜多。
(19)菠萝蜜的香气于是随着松风,环绕了整个山林。(选自《拈花菩提》,有删改)
11. 文中说“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请简要概括文中“彼岸”的具体内容。(4分)
12.文章第(10)段(“在我童年的时候……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13.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深刻意蕴的理解。(6分)
14.有评论者认为林清玄的作品“在清净欢喜的语言中有着哲理性的禅理思想”,请联系全文,探究本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风格。(6分)
答案:
11.①对波罗蜜果实甜腻的独特体验;②童年时向往的都市繁华;③中年以前努力追求的“爱情、名利、权位、成功”等诸多美好;④内心渴望的“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等精神境界。(4分,每点1分)
12. ①写童年的我,在菠萝蜜成熟季节的梦想,为下文作者的人生感悟作铺垫;②与上文“到彼岸”、“遥远的彼岸”相照应;③与下文“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形成对比。(4分,①两分,②③每点1分)
13.①从世俗的角度来看,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②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终极目标。③这既是作者对中年前后人生追求的顿悟,又是对追求人生繁华者的忠告。(6分,每点2分)
14.①语言清净优美,用词简练而含义丰富;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欢喜与感恩,体现出作者“快乐地活在当下”的文学主张;③作品洋溢着佛学的哲理情怀,作者从自身出发,由自身追寻彼岸的经历悟出人生至理,富有思辨性。(联系文本略)(6分,每点2分)
这座城市忽然的飘起了雪来。
冬至将至。天气忽然冷的让人无法抵御。东北下雪了。南京也下雪了。这里却只有阴冷的雨水。北风呼呼的吹着。让人感觉冬天真的就这样来了。街道上的广告牌都写着冬天谁会带给你温暖。是啊。该从哪里求寻温暖。暖贴用了一片又一片。可是十二小时过后又该怎么办。短暂的热量对于漫长的冬天来讲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飘雪的那天我并没有多少的兴奋。因为这座城市的雪天那么的让人失望。怎么都兴奋不起。星星点点的雪花飘落。触及地面就瞬间变为水滴。没有晕出一地的白。更不会达到那种深及脚踝踩上去会吱吱作响的程度。这里越是下雪我越是想念那里的一切。我不确定这辈子是否还有机会去感受那样大雪纷飞的冬季。多么想永远都活在那个银色的世界里。即使再寒冷也不姑息。希望这里的冬天可以短一些再短一些。最好让我感觉它不曾来过。
圣诞结。我们都会快乐。
你住的城市快要下雪。记忆又开始温习冷的感觉。
或许那仅存的'一些美好回忆只是在某年的第一场雪。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我仍是不能忘怀。不能忘怀那个大雪弥漫的冬天里你所带给我的一切。更不能忘怀那时爱着的心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现在。不过时间都过去这么久了。再刻骨的爱情也会消失。再深沉的迷恋也会飘散。很长时间我都不再怀念过去了。看着留言真的什么都不想说。因为那些都早已被我忘却了。我想放过我自己。也想放过你。
我住的城市从不下雪。记忆却堆满冷的感觉。
其实这里的温度并没有那样的低。而我却丝毫感觉不到温暖。在外面待的越久越感觉陌生。没有快乐的来源。每日周而复始的劳作生活。却不知究竟是为了什么。其实每个女子都一样。没有多么恢弘的梦想。只想找到一个温暖的依靠。安安稳稳的渡过一生。当然我也如此。不妥协于命运但是可以臣服于某人。用那样的一份安定去结束漂泊。不争夺不奢望。不虚华不幻想。过朴素的生活爱平凡的人。这样该有多美好。只可惜一切都只能是想象。
忽然想回到那个下雪的城市。牵那双温暖的手。落单的恋人最怕过节。
Lonely Christmas有谁可以陪我渡过。
我无力改变的是这瞬间的苍老。
每天看见结伴而行的高中生。我就在想我的十八岁是不是也如他们这般。快乐无忧。最大的烦恼只是那些功课而已。而到了现在我才发现即使那时的功课学的很好也不代表很久以后的现在我们可以幸福快乐没有烦恼。越长大越孤单。我知道一直在成长的心会因为时间变得苍老。那时候我们还小我们相信爱与世间的美好。而到如今敏感脆弱的心会因为岁月的变迁显得坚硬。不相信爱再也不会出现的心动。世界变得很糟糕。而那曾经的美好也只能存于笔者的文字。
有多少爱可以抵得过时间。可以禁得过岁月的摧残。每个人所幻想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都在努力的寻找答案。可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花一年两年就可以做到的。很多人也并不是花一年两年就可以忘记的。时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同样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不过它永远都不会停止脚步去等待任何人。就像我不会去等你一样。
我们始终都躲不过的只有时间。还有源于内心的苍老。
我始终成为不了你想要的那种女子。
你希望有这样的一个女子。她可以时刻安静。乖戾的陪在你的左右。陪你哭陪你笑。陪你过柴米油盐的生活。不要吵闹与怨恨。
你要的那么少。我却怎么都做不到。整日的无理取闹于任性。不安于现状的内心一直在作怪。想方设法的制造惊奇或是意外。我知道这样的女子没有人愿意陪她走到最后。我也知道或许在某个明天过后你我便会形同陌路。
其实没有人知道我是多么的渴望安定。这样的生活太累。累自己也牵连到你。只是心中的小人一直在作怪。我试图斗争过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或许我本来就不配有安安稳稳的生活。
其实你比我更加的相信爱。
我想要去寻找那丢失的爱情。就在去年的今日。一个并不遥远的时间里。
我想象着那些甜蜜如斯的日子。会心的微笑。温暖的拥抱。就像一场梦。
即使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有很多浪漫的小插曲。但是醒来后才发现其实我们一无所有。
所有的一切只是幻觉。就连回忆也显得那样的模糊。
现在我清晰的意识到你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离开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
或许我们真的是不适合。不然怎么会被那么小的困难打败。其实连困难都算不上。更多的是不理解吧。我们都怀着各自的目的却以爱的名义去撕碎两颗本并不真诚的内心。我承认自己的自私任性。但依然无法原谅你的偏见执着。
没有雪的冬天里。你始终在温暖着我。
有某个男子。在低声说我爱你时泪流满面。我感动于这样的情真意切。更倍加的珍惜。
很多人不满足与爱人之间平淡无奇的日子。非要用争吵来打断这难得的静谧。可谁又能懂得两个彼此深爱的人因为某种无法拉近的距离而无法相守。无论再强大的内心力量亦抵不过整个世界的苍凉悲怆。面对爱人的远远离去却无法挽回任何。那该是多么深的一种苦楚与寂寞。
不知道谁说相爱才可以过活。可是如果相爱带来的不是开心的活而是建立在他人甚至是最亲近的人的痛楚之上。相爱还会有什么意义。人不可以那样的自私。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比烟花还绚丽的除了生命还有你的笑容。
口袋。刻录。菠萝蜜。便利贴。碎花窗帘。暖阳。感情线。耳垂。后视镜。分岔路。发髻。甜甜圈。卡带。乔。
我会把你用词语描绘的生活谱写成篇章。让你作为故事的主角。
千万句甜言蜜语也抵不过那句我愿意。我愿意冲破阻挠义无反顾的与你在一起。
菠萝蜜
林清玄
(1)开车载朋友路经天母东路,突然看见路边货车挂了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菠萝蜜,很好吃。”
(2)为让朋友一尝菠萝蜜的滋味,我把车停在货车旁。
(3)卖菠萝蜜的是一个年轻娇小的小姐,显得那些菠萝蜜更为巨大。她有点艰难地把菠萝蜜放在秤上,说:“三千六百元。”
(4)我听了,倒退三步,因为我原来预期一个菠萝蜜顶多五六百元。
(5)小姐看我面有惧色,说:“我还有剥好的,一盒三百五,三盒一千元。”
(6)我买了一盒剥好的菠萝蜜,可惜只有十几粒,实在太贵了,不过,朋友总算也吃过菠萝蜜了。
(7)我对朋友说,菠萝蜜会变成这么贵的水果真是始料未及。从前我们老家山上就种着一棵菠萝蜜树,树形并不高大,只有一丈左右,但每年到夏天盛产,总会结出二三十颗果实,每颗都有二十几斤重。当时在乡下,菠萝蜜没有人要买,因此收成时顶烦恼的,总要捧去送给亲戚,有时亲戚嫌麻烦,甚至不肯要。万万没有想到,菠萝蜜现在竟是台北最昂贵的水果。我和朋友坐在车里,细细品尝那用小盒盛装的菠萝蜜,真有一点世事难料之感。
(8)朋友说:“菠萝蜜会这么贵,可能是近年佛教盛行的缘故,‘菠萝蜜’是多么好的名字,好像吃了就会开悟呢!”
(9)“菠萝蜜”确实是好名字,它原产于印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拿来称呼一种水果,使人在吃的时候也容易沉入新的境界,想到那遥远的彼岸是不是金黄色,而且充满着蜜与醍醐一样的芳香呢?
(10)在我童年的时候,每年菠萝蜜成熟就已经立秋了,热带的雨季来临,每日午后,大雷雨像赴约似的,奔跑飘洒在南方的山林。我常靠着窗口,看那雨中的菠萝蜜树,看着果实一天天长大,心里就会为土地与天空的力量感动。然后我会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穿过菠萝蜜的圆叶,翻过背后的山,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
(11)那繁华,是我的彼岸。
(12)但是,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立秋大雨中的小屋,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
(13)在智慧体验最深的地方,哪里才是此岸?哪里才是彼岸?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船的航行是不是也有好的风景?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是不是也有休憩之所呢?
(14)中年以前,我们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奔赴自定的“彼岸”而努力,爱情、名利、权位、成功都是岸上的风景;到了中年,所有的美景都化成虚妄的烟尘,俗世的波折成为一场无奈,我们开始为另一个“彼岸”奔忙,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直到我们观见了心中的消息,才恍然一悟,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
(15)何处有真实的“彼岸”呢?在“此岸”中是否有彼岸的消息呢?
(16)菠萝蜜到底是最后的解脱,或者只是一个水果?能好好吃一个水果,是不是也能回味到净土的芬芳?童年时被迫把菠萝蜜当饭吃,是好的,因为“菠萝蜜多”;现在菠萝蜜如此昂贵,把菠萝蜜当珍珠来吃,也是好的,因为“菠萝蜜甜”。
(17)菠萝蜜本无贵贱、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个样子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童年向往繁华的心与中年渴望隐遁的心是同一颗心;少年彷徨时四散奔驰的心与中年静定时反观自在的心是同一颗心。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时光中浮动而已。菠萝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时暗香浮动,有时照见五蕴皆空。
(18)吃完菠萝蜜,我开车绕过天母东路,开往阳明山的小路,沿路相思树与松林迎风招展,像极了我们童年的山林,脑海中突然浮现这样的句子:
五月松风,人间无价。
满目青山,菠萝蜜多。
(19)菠萝蜜的香气于是随着松风,环绕了整个山林。
(选自《拈花菩提》,有删改)
11. 文中说“菠萝蜜在佛教的原意是‘到彼岸’”,请简要概括文中“彼岸”的具体内容。(4分)
段(“在我童年的时候……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12.文章第(10)段(“在我童年的时候……到一个繁华的地方去”),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13.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彼岸根本就是永无尽期,菠萝蜜多永在终极之乡”深刻意蕴的理解。(6分)
14.有评论者认为林清玄的作品“在清净欢喜的语言中有着哲理性的禅理思想”,请联系全文,探究本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风格。(6分)
参考答案
11.①对波罗蜜果实甜腻的独特体验;②童年时向往的都市繁华;③中年以前努力追求的“爱情、名利、权位、成功”等诸多美好;④内心渴望的“解脱、永生、自在、净土”等精神境界。(4分,每点1分)
12. ①写童年的我,在菠萝蜜成熟季节的梦想,为下文作者的人生感悟作铺垫;②与上文“到彼岸”、“遥远的彼岸”相照应;③与下文“此刻我生活在当时向往的繁华城市”“靠在窗口的孩子却成了我现在的彼岸了”形成对比。(4分,①两分,②③每点1分)
13.①从世俗的角度来看,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②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终极目标。③这既是作者对中年前后人生追求的顿悟,又是对追求人生繁华者的忠告。(6分,每点2分)
14.①语言清净优美,用词简练而含义丰富;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欢喜与感恩,体现出作者“快乐地活在当下”的文学主张;③作品洋溢着佛学的哲理情怀,作者从自身出发,由自身追寻彼岸的经历悟出人生至理,富有思辨性。(联系文本略)(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