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周国平《爱与孤独》
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孤独的发现和抚慰。
——周国平《爱与孤独》
你感觉到隔膜,前提应该是你有沟通的愿望,你对那些你不曾想到要与之沟通的人是不会感觉到隔膜的。
——周国平《爱与孤独》
原本非常亲近的人后来天各一方,时间使他们可悲地疏远,一旦相见,语言便迫不及待地丈量着疏远的距离。人们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生活的无情莫过于此了。
——周国平《爱与孤独》
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周国平《爱与孤独》
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门,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有好的微笑,你就会觉得这一天十分美好。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独立到了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
——周国平《爱与孤独》
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
——周国平《爱与孤独》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因为发现了隔膜的存在而真正感到痛苦呢?当然是在我们内心非常在乎那个人、非常在乎彼此的关系的时候。
——周国平《爱与孤独》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可能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父母既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必然根据,也不能成为保护我们免受人世间种种苦难的可靠屏障。也许在童年的短暂时间里,我们相信在父母的怀抱中找到了万无一失的安全。然而,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后,当死神召唤我们的时候,世上绝没有一个父母的怀抱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
——周国平《爱与孤独》
今天的时代有种种弊病,包括人们过于看重功利,由此导致人情冷漠。我不主张对少年人隐瞒社会的实情,让他们把一切都想象得非常美好,这会使他们失去免疫力,或者陷入幻灭的痛苦。但是,我更反对那种一味引导他们适应社会消极面的实用主义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少年人今天的精神面貌决定了社会明天的面貌。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本质上是一种给予,而爱的幸福就在这给予之中。许多贤哲都指出,给予比得到更幸福。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是奉献,但爱的奉献不是单纯的支出,同时也必是收获。正是通过亲情、性爱、友爱等等这些具体的爱,我们才不断地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深深地爱一个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而且也是与整个人生的联系。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是的联系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翰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
——周国平《爱与孤独》
如果说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那么,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不管爱的经历是否顺利,所得到的体验对于心灵都是宝贵的收入。因为爱,我们才有了观察人性和事物的浓厚兴趣。因为挫折,我们的观察便被引向了深
——周国平《爱与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有自己的伤心事,不该再为一个陌生人流泪。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可以让你不寂寞,但是却无法让你不孤独。即使是最亲密的爱情,最贴心的爱人,不能,也不应该替代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内心对话。不要把这个责任强加到爱人身上。作为独立的人,我们应有所担当。应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生活和情绪
——周国平《爱与孤独》
昨天我们越是感觉心心相印,今天的裂痕就越是使我们疼痛,我们的隔膜感就越是尖锐鲜明。
——周国平《爱与孤独》
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独立到了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
——周国平《爱与孤独》
个只想被人爱而没有爱人之心的人,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爱,而是占有。爱心是与占有欲正相反对的东西。
——周国平《爱与孤独》
常常听人说:爱情会把人掏空。这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好像尤其如此,倾心相爱的那个人离你而去了,你会顿时感到万念俱灰。可是,我知道,只要你曾用真心去爱,爱的收获就必定会以某种方式保藏在你的心中,当岁月渐渐抚平了创伤,你就会发现最主要的珍宝并未丢失。
——周国平《爱与孤独》
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
——周国平《爱与孤独》
也许可以说,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他对爱的体验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他的爱的容量。反过来说也一样,人类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那些伟大的灵魂,其深不可测的孤独岂不正是源自那博大无际的爱,这爱不是有限的人世事物所能满足的?
——周国平《爱与孤独》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感情,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
——周国平《爱与孤独》
到世上来一趟,为不多的几颗心灵所吸引、所陶醉,来不及满足,也来不及厌倦,又匆匆离去,把一点迷惘留在世上。
——周国平《爱与孤独》
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儿,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爱,都想要有人疼。
——周国平《爱与孤独》
《<爱与孤独>周国平
1.《爱与孤独》周国平语录
2.《爱情的容量》周国平语录
3.
4.
5.
6.自由在高处 语录精选
7.
8.
9.
10.
①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爱的心灵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
②不止—位先贤指出,—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谓分享和分担,未必要有人在场。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远没有人知道,绝对的孤独,痛苦便会成为绝望,而快乐——同样也会变成绝望!
③交往为人性所必需,人生之常态,而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1.本文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论证了交往分寸的难于把握(要正确把握交往的分寸)。
2.(2分)包含爱的孤独是可以忍受的,甜蜜的。(若答“爱和孤独是人生的必须,缺一不可”者,得1分)
1.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不想改变自己,不想遇见幸福的话,你就呆在现在的舒适区继续过下去;但如果你想要遇见幸福的自己,想要有所改变的话,你一定要走出你的舒适区,强迫自己去做一些改变。
舒适区就是我们习惯保持的状态、角色、和人脉以及态度等,它包括了我们习惯并形成本能的一切事物。
舒适区呆久了,容易使人满足现状,没有紧迫感,没有压力,得过且过。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就如很容易被其舒适所迷惑,时间长了,会导致意志上消沉,能力上落后。
但由于这个过程是渐渐式变化的,极不易被自身察觉,当某天,所处的舒适区域被打破,习惯“被圈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将会变得无所适从,直至被“扔下地狱。
都说“适者生存”,想要不被社会淘汰,想要遇见幸福的自己,那就必须强迫自己做出改变,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就如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那样。
大学毕业不久的罗子君就结了婚,婚后因为老公的一句“我养你”而放弃了工作,放弃了学习,每天尽情的享受着阔太太的生活。
孩子有保姆照顾,家务活有保姆操持,而她自己不是购物就是追剧,不是睡觉就是约朋友喝茶聊天,呆在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内悠闲自得。
而当有一天,罗子君的老公因为出轨公司的同事主动提向她提出离婚时,她惊慌失措,无所适从。
她放下尊严和脸面低声下气的哀求自己的老公,在请求无果后,她变得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整天一个人呆在家里,不吃饭,也不和别人交谈。
直到在离婚官司中,她得知自己有可能将不能拥有儿子的抚养权时,她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赚钱,用心的生活,大家都在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立足于这个社会。只有自己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这时的罗子君开始觉醒,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为了能争到儿子的抚养权,她痛定思痛决定改变。
她摒弃了以往养尊处优的生活,开始找工作、找房子,学习职场法则。在商场卖鞋的时候她屏蔽了同事的质疑声,朋友的嘲笑声,努力工作用心服务顾客,最后成为了店里三个月的销量冠军。
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她辞职去了前夫和情敌的公司,成为了情敌的下属。
这时的罗子君又抛开了自己与前夫以及情敌的感情恩怨,虚心向情敌请教,用心完成公司的每一项任务,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最后成长为一个独立勇且知性的`女人。
努力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做你以往不敢做的事,最终过你想过的生活。
2.持续成长。
无论你现在生命中的痛苦和烦恼是什么,都是因为你“太在乎”。放松下来,找到自己的中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的知识、见解拉高一点,多和有智慧、有人生阅历的人聊天,带着一颗敞开的心,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洞见。
虽然我也经常读书,在书中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认为,文学也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满着大智慧。
即使自己的觉悟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我也会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中心,认识自己重新要学习的是什么?
想要将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更上一层楼,就需要与比自己更高境界,比自己更优秀的、更有智慧且阅历丰富的人聊天。
在生活中,我常常会和比自己年长的长辈们交谈,我喜欢聆听他们的人生经历,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当与这些长辈深入交谈以后,我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困扰都会迎刃而解,以往被看得很重的东西突然变了不在乎了。
将他们对于人生的感悟融入自己的想法,将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汲取适合自己的应用到生活中,人生就达到了更高一层境界。
长辈们在岁月中沉淀了内心,在生活中积累了智慧,与他们交流能在其身上吸取很多自己正在慢慢消散的能量。
带着觉知去学习,在交谈中反思,在聆听中感悟,这是一种持续成长。
持续成长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这些。
① 遇到困难,不会急于寻求别人给予方法,而是去发现问题会带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② 当自己心里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学会了觉察自己的情绪,通过觉察带动内在改变,自然的渗透到行为中,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③ 不再用力抓起外在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需要,学会了从自身寻找力量,通过一个清晰的自我意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由此带来更多面对现实的自主感和可控感。
3.每个人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别人永远都无法给你公正的评判和对待。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观点、利益点来看事情或评价人,几乎没有例外。
在这个主题中德芬老师提到了一个关于别人对于她婚变的一些看法。
有些人会说:“德芬好勇敢哦,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屈就。”
有些人会好奇的打探细节隐私。
有些人则会批判说:“她写了那么多书,却连自己的婚姻都弄不好,哼!”
而这些看法都是从每个人自己想要看的角度来看待,都是从自己的利益点出发。
这也让我想起了当初我离婚时听到的那些不同声音。
我前夫的朋友们在一起会讨论说:“是他媳妇红杏出墙,所以才会主动提出离婚的。”
我的婆婆会跟别人说:“也不知道她怎么想的非要离婚,我们一家人也没有亏待过她,也没让她受啥委屈,而她还不知道感恩非得把这个家闹得鸡飞狗跳。”
而我的朋友和同学们会说:“你做的很好,与其要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我们支持你。你是一个有主见,有想法,有魄力的人,真棒!”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他所看到的就会不同,因为每个人的角度观点都不一样。
而那时我已筋疲力尽,在面对这些不同的言论时,我已无力去解释和回应,众口悠悠,我无法杜绝别人的批评,也不愿去猜测别人是何用意,只是心安理得的做好自己,努力的活在当下。
因为我知道越解释越狼狈,大多数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即便事实的真相不是如他们心中所认为的那样,他们也会寻找各种方式自圆其说。
无论别人给予你怎样的评价,都不要受其影响,做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也别奢望别人能给你一个公正的评判。
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是我对《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这本书中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