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说过:“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一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真的就这么忘记了。”而有一个人,在这之前我与他素不相识,我也没想要去忘记他,然而他却永远住进了我的心里。
他,是一位三轮车夫。
一次偶然,我上了他的车,准备去同学家。他也不老,三四十岁的样子,嘴角微微上翘,无论做什么都是笑咪咪的,从嘴角爬上两腮的酒窝,仿佛展示着他天性的乐观豁达,两片薄嘴唇,特别富有表情,似乎随时准备张开,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闲着无聊,我就和他谈了起来,我好奇地问:“师傅您年轻力壮的,干吗非要踏脚踏车啊?
他怔了怔,就在我后悔自己的鲁莽时,他爽朗地笑了两声:“我小时候得了病,腿上落下点残疾,走起路来一高一低的。踏三轮车好啊,你不也都没看出来破绽么,是吧,小姑娘?”
他在前面踏车,不知我早已后悔得肠子发青:“怎么能问这个问题呢?这不是揭人家的短,戳人家的痛,往人家的伤口上洒盐吗?”后悔过后,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他踏车的姿势,只见他坐在三轮车靠左的地方,左脚踩踏板的时候,人总是稍微地站起来,然后再赶忙坐下去踏右边的踏板。“真是个残疾啊!”我这样想着,胸口忽然飞快地压抑起来,悲伤像是一团不断上升的迷雾,从心底缓缓升向胸口,再升向眼眶,莫名地难过。
他也沉默了一会儿,随即说了一段我一生也不会忘记的话。他说:“天空不会永远是晴空万里,大海总会有惊涛骇浪,道路也会有蜿蜒曲折,正如人生的困境与失意,人生总是要有挫折的。有的人被挫折打趴下了,而有的人却挺了过来,大多数人都挺过来了,我是其中之一,上帝既然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也相信会有彩虹。”
我被他的`一番话感动得不能自已。到了目的地,他看着有些难过的我,突然提高了嗓门儿,说:“你别难过了,我媳妇很漂亮、很贤惠!我儿子也很帅!”我被他幽默的话逗笑了,他也张开嘴,露出雪白的牙齿和我一起笑出声来。末了,我要付他双倍的钱,他坚持不要,一个劲儿地说:“我只拿我应得的,我只拿我应得的……”
我凝望着那辆三轮车缓缓远去的背影,虔诚地鞠了一躬。也许那个男人并不知道,他用他的朴实,为一个女孩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讲述了旧时天津卫的十八个人物,十八个职业,十八个故事。每个人都有传奇特色,也都有自己的绰号,比如死鸟、泥人张、蓝眼等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余饭后,这些故事都能成为闲谈的好料。本书语言精练,诙谐幽默,可供诸君一阅。
1.苏七块 第一部分 故事概况
苏七块是有名的正骨医生,但凡有人来瞧病,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便绝不搭理,不给看病。
有一次,苏七块与牌友打牌,有个三轮车夫拖着胳膊来看病。三轮车夫哪有七块银元那么多?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苏七块置之不理。一位牌友华大夫看不过去,便偷偷给了车夫七个银元,让他去找苏七块正骨。
苏七块看见银元,很快给车夫的胳膊正骨、涂药、夹上夹板,又回到了牌局。直到牌局散场,苏七块拉住华大夫,把七块银元往他手心一放说:“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底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虽然不明白苏七块的意思,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2.刷子李
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还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有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他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一次去刷浆,刷子李刷完一面墙,曹小三就看看师傅身上有没有白点,三面前刷完,刷子李黑衣黑鞋上果然没有一个白点。但是刷完最后一面墙,曹小三忽然发现师傅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对师傅的绝活 更加怀疑。
刷子李却说,这不是白点,而是抽烟时烟灰把裤子烫个窟窿,里面的白衬裤就透了出来。
曹小三这才明白师傅的绝活不是虚的。
3.酒婆
酒婆是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她在酒馆喝了酒,每每东倒西歪地回去,一到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便“噔”的一下醒了过来,从来没有出过事。
酒馆老板是个奸诈之人,在酒里掺水,卖给前来喝酒的酒鬼。干这行当干到了六十岁,没儿没女,忽然老婆有喜了,老板便从此发善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喝了真酒,醉醺醺地走出去,这一次,到了十字路口她仍旧迷迷糊糊,结果从此绝迹。
酒馆老板心里有个疑问,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
4.死鸟
死鸟是贺道台的绰号,单说他伺候鸟儿的能耐。无论什么鸟,到他手里一弄,个个毛儿鲜亮,活蹦乱跳。立夏的时候,有一位林先生送了他一只很难驯服的八哥。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
九月九日那天,贺道台好不容易把直隶总督禄裕请到了家。禄裕一进门,八哥就叫:“给大人请安”。禄裕十分高兴。等到茶上来,八个就叫:“这茶是明前茶。”禄裕哈哈大笑起来,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接着禄裕便与贺道台笑说道:“有什么好茶,也请我禄裕尝尝。”
哪知八哥听了“禄裕”二字,竟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禄裕那王八蛋!”接连说了几次。禄裕愤而离去。
这句话本是贺道台平时生气后说的,哪知就给八哥记住了呢?
5.张大力
张大力是一元赳赳武夫,身强力壮,力大无边。
侯家卖石材的店铺前有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上可这一行字: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自从石锁放在这,从来没有人举起过。张大力过去,两手一抓便举了起来,然并不放下。
等到侯老板来了,亲眼看见张大力举起石锁,张大力才把石锁放下了,并索要银子。
侯老板笑着说,您把石锁举起来看看,下面有一行字。张大力重新举起来,仰头看去,果然有一行字:
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侯老板早就知道他能举起石锁,而这字也是对人间表示佩服的一种方式。
6.冯五爷
讲的是文人开饭店遇到内鬼的故事。
冯五爷开了一家“状元楼”,生意好得很,但是账上居然出现了赤字。冯五爷发誓要找出这个人来。
第一次,有人报告说,厨子伙计隔墙把鸡鸭鱼肉都扔了出去,外面有人接应。冯五爷马上换了一拨人,只留下从老家带来的胖厨子。
第二次,赤字仍然出现,有人说,他们把上好的铁皮罐头、好酒好烟放在垃圾下面拉出去,居然是内外勾结。于是又把伙计换了一拨人。
第三次,有人说胖厨子才是最大的偷,无日不偷。冯五爷决心抓他,然而当胖子厨提着灯笼从自己面前走过去,冯五爷并未发现异常。等到别人告诉,冯五爷才明白,胖厨子的诡计竟在灯笼底座上,那是一块冻肉。
于是,冯五爷三天没说话,第四天便把状元楼关门。
7.蓝眼
讲述专门看假画的蓝眼被骗的故事。蓝眼去市场上买画,看中了一幅画,卖画的告诉他:“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蓝眼确认这幅画是真的,便买了下来。没多久,便由许多人说这幅画是假的。
有一天,某街的店铺里有这幅画的真品。蓝眼过去看,悔恨不已,才发现这幅画更加有神,自己竟被地摊上的伙计刷了,打了眼。又辗转多久,花费重价才把画作买下来。
然而,买回来把两幅画并排放在一起看,才发现自己最初买的是真的,第二次买的是假的。这分明是黄三爷的诡计。他败给了黄三爷,并且,连人家面儿都没见过。
8.好嘴杨巴
讲的是好嘴杨巴卖茶汤,遇事随机应变、口才出众的故事。
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费尽心思,找到了杨巴兄弟。等到李鸿章听过曲子,饶有兴致的时候,知府大人命杨巴兄弟上茶汤。
李鸿章端过来茶汤,只看了一眼便摔在地上。里面好似有灰尘之类的东西漂浮。
杨巴连忙跪下,心想,李中堂不知道那灰尘其实是碾碎的芝麻,可如果这样解释,不是让李中堂下不了台?于是他就说,不知道中堂大人不喜欢碾碎的芝麻,请恕罪。
李鸿章这才明白过来,但也看出来杨巴的机敏,非但没有罚他反而赏了钱。
9.蔡二少爷
蔡二少爷有一个本事很特别——卖家产。
常常与蔡二少爷打交道的是黄老板,他不知倒卖过多少蔡家家产。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到人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都是派人叫他。五年前,二少奶奶自己拿着旧衣服过来,黄老板理都不理。
然而,这两天蔡二少爷忽然有了好东西。黄老板本以为蔡二少爷山穷水尽,没想到他还有好东西,便高价买了回来,等到转手再卖可以赚一笔。
有次,一位毛老板到店铺里看货,居然认出了几样自己卖给蔡二的古董,还问黄老板买价几何。二人对质之后,黄老板发现,过去以为自己坑了蔡二,谁知道真相是被蔡二骗了。蔡二低价从毛老板买货,高价卖给黄老板。黄老板不知情,还以为占了蔡二的便宜,到底水坑谁呢?
10.背头杨
背头杨本事个小姐,革命的时候,她也赶时髦留了男人的发式,人称背头杨。
有天,背头杨听完课回家,下边憋了一泡尿,正好碰见道边上有茅厕,便一头钻进去。女厕所的人见进来个男人,连声尖叫:“流氓!流氓!”背头杨提着裤子跑出去,后边人跟上来,连带着路人,一起把背头杨打了一顿,直到巡警来,认出是杨家的二小姐,这才救出来送回家。
从那以后,背头杨再也不敢进外面的茅厕,但有人假冒她进女厕所型猥亵之事。
于是背头杨竟然两月没出门,慢慢地长了头发,恢复了女相。这一下女厕所自然能进去了。
11.认牙
华大夫是有名的牙医,绰号认牙。有一次店里来了两个侦探,问有没有见过一个黑脸汉子。华大夫说不记得了,他看过的病人,从不记得是什么模样。
没过几天,华大夫居然跑到巡捕房说,他看见那个犯人了。
侦探问:你不认识人,怎么就知道是他?
华大夫:他张嘴喝酒,我认得牙。
巡捕去酒馆里抓人,果然抓到了犯人。
12.青云楼主
青云楼主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酸文人,自己想了个斋号叫做青云楼,还写了一副对子:人在青山里,心卧白云中。可是他的书斋从来没人进过。
忽然一天,居然有个美国人来拜访,见到了青云楼主的字画,啧啧欣赏,还寄信说中国的艺术家是天才。
青云楼主如上青云,身子发飘,于是挥笔写了“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亲手装裱邮寄给了美国人,并请他把这几个字挂到墙上,拍张照片发过来。
等到美国人发过来照片,青云楼主哭笑不得,原来那四个字居然挂倒了。
13.小杨月义结李金鳌
讲的是小杨月与李金鳌意气相投,相互帮衬的故事。
在天津时,发了大水,小杨月赔了钱,就拿行头当了钱养活戏班子。后来准备返回上海,买了车票,就差自己的行头。于是他就去求李金鳌,李金鳌与当铺老板一说,小杨月真的拿回了行头。
在上海,小杨月唱戏,有一回李金鳌找过来说,自己的兄弟没饭吃,想替小杨月卖票赚钱。他们邀请了上海的名角过来,票卖得很火,李金鳌的兄弟也都安稳了下来。
14.泥人张
讲述泥人张凭借捏泥人的技艺,“贱卖”海张五的故事。
在一个酒馆里,海张五嘲讽了泥人张。泥人张伸手从鞋底扣下一块你把,单凭一只手,喝着酒,酒喝完,海张五的`头便被捏了出来。
第二天,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一二百个海张五泥人,摊上贴个白纸条,上面写着:
贱卖海张五
海张五花费不少钱才把所有泥人都买下来。
15.绝盗
有一对小夫妻在街里租房结婚。他们白天去上班。
一天,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小夫妻房子前,正好碰上小夫妻上班去了。老头子骂骂咧咧数落儿子不孝,不给老娘看病居然在外面养女人等等。两个儿子砸开门,尽情地拉东西,拿不走的东西,统统砸碎。
等到下午小夫妻回来,他们一看家里惨状傻了眼,怎么回事?邻居告诉说你爹来了。把事情说了一遍。可是,新郎的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也在前年过世。
大家这才知道,遇到贼了。
16.小达子
小达子是个偷,在电车上,就是小达子的天下。
一天,小达子在车上,看见一位中年男子,看见了那人脖子里纯金的怀表链。等到快到站时,小达子靠上去,趁着电车拐弯时,趁势向那人身上一靠,那表就到了自己手里。
下了车,小达子走着走着,看见了人,面容有些熟悉,不正是方才被自己偷的人吗?他的脖子里,居然戴着金的表链。小达子一摸自己的口袋,原来那人竟然投了自己的表链,更栽跟斗的是,他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如何偷走表链的。
那人走过来说:你笨手笨脚也想干这个!随后扬长而去。
17.大回
大回是钓鱼的行家,他用面团钓两根绳的鲤鱼,用小孩的巴巴钓三个红绳的鲤鱼,有水坑的地方都被他掉过。远近钓者都称他“鱼绝后”。
有一天,大回趴在大街上睡觉,一个车夫驾着马车过来,马车夫也睡着了,于是马车便从大回身上碾了过去。他手里的鱼篓子居然没扎住,里面的鱼居然都还活着。
那马车上拉的什么东西?活蹦乱跳的一车鱼。
有文化的人说: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18.刘道元活出殡
刘道元善写状子,谁用他的状子谁赢。但他只给大买卖写状子,局部管小店小铺的事情。挣得钱多了,他也讲义气,走在街上听见谁家哭哭啼啼,说穷道苦,他便把钱扔进人家去。人家要感谢他,他和谁翻脸骂人。
一天,刘道元和徒弟金三和马四说,师傅我活了五十六,人间的事情看透了,就是不知道阴间什么样,我装死活出殡一次,你们好好给我招呼着。
接着,全天津卫都知道大文混混儿刘道元死了。于是,来刘家吊唁的真不少,门口排成长龙。
来的都是哪些人?都是平常受到刘道元救济的穷苦人,刘道元的弟兄一枝花没来。过了一七,金三把供桌上的判官金笔放进棺材,还说这支金笔只配他师傅一个人使用。出殡的时候,竟有一帮人拦在棺材前面,这些人平日跟他一向讲理讲面,等到他一死,怎么也翻脸了。
里面居然站着一枝花,一枝花叫喊着:那支判官笔就该归我,他算个屁!不交给我,甭想过去!
刘道元脑袋轰的一下,心里倒豁朗开来了,双手一发力推开棺材盖,哐当一声,他站了起来。这一下把出殡的和看热闹的全吓得四散而逃。
只有刘道元站在灵车上大笑不绝。
本书受到冯梦龙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 原书结尾“题外话”
一是“传奇”。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
二是“杂学”。杂学是生活,也是知识。杂学必须宽广与地道。
三是“语言”。小说的语言很受散文影响。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字的方块字的应用,绝不是一写一大片。
第三部分 艺术分析
1.书中,以传奇故事的方法,讲述了各行各业的绝活,或者讽刺了一类人。这十八篇故事可以概括为:正骨妙手,刷浆绝活,酒婆醉酒,死鸟害人,大力扛锁,五爷开店,蓝眼打眼,杨巴卖嘴,蔡二败家,背头笑话,认牙辨贼,青云自嘲,杨月结义,泥人绝技,绝盗猖狂,达子打手,大回害己,道元出殡。
2.本书的艺术手法大都采用“抑扬”的模式,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总之,结尾处需叫人会心一笑,或是出乎意料。
3.十八篇故事读完,我们见识到了各样市井人物,人间冷暖,民间技艺,正所谓俗世中不乏奇人,尘世里不乏奇事,高手往往在民间。我们从《俗世奇人》的字里行间,发现那语言的精炼,故事的干脆,不拖泥带水。这是本书的语言特色,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字的方块字的应用,绝不是一写一大片。
4.人物描写上,遵循了特点识人的原则。人有所长,便把他的长处当做名字,人也好记,更增加读者的认同感。就好比我们写小说,主人公有一些自己的习惯,才能更令读者印象深刻,增加代入感。
5.故事写的是生活,故事也不脱离生活,但是从生活中升华而来。这就要我们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奇人奇事,哪怕是小人小事,只要有闪光点的地方,就可以做记做传,写一篇故事出来。细心观察生活,融入生活,故事的素材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最近,笔者利用工作之余阅读了一本名为《俗世奇人》的书,
该书讲述了清朝末期天津卫一些市井人物的奇人妙事,既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又耐人寻味,令人深思。比如开篇讲述了一个名叫苏金散的骨科医生,医术高超,因他看病立下规矩无论贫富亲疏患者都须拿七块银元才肯看病,故得不雅绰号“苏七块”。故事中讲述了他和三位好友打牌时,一个三轮车夫摔断了胳膊找他来看病,但因拿不出七块银元而“苏七块”对他不理不睬,全然不顾三轮车夫的疼痛难忍。乍一看让人觉得“苏七块”这人不近人情。后来,陪“苏七块”打牌的一位心地善良的牙医华大夫假装上厕所偷偷将七块银元塞给这个三轮车夫,“苏七块”见到七块银元后才立即给受伤的三轮车夫看病。看完病后,“苏七块”又接着打牌。最后,当打完牌后,“苏七块”叫住正欲离去的牙医华大夫,将七块银元交给他,说早已知是华大夫在暗中帮三轮车夫,只是其立下的规矩不能改。读罢,令人对“苏七块”敬佩不已。
该书还介绍了技术高超的“刷子李”、嗜酒如命的'“酒婆”、阿谀奉承的“死鸟”、力大无穷的“张大力”、经商失败的“冯五爷”、慧眼识画的“蓝眼”等等,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平民百姓,但是他们都有一技之长,被作者冯骥才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那个封建王朝走向没落的年代。通过阅读,使人在啼笑皆非中受到启发。最后一篇讲述了刘道元活出殡的故事,通过专替人打官司的刘道元假死出殡的描写,揭露了世态炎凉,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性丑恶的一面。
总之,本书篇幅不长,介绍了18个人物,每个人物性格不同,各有特色,每人一篇,各不相关。虽然文字不多,但简明扼要,个性鲜明,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