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赵之谦论书名言

赵之谦论书名言

时间:2013-08-19 18:22

谁告诉我吧,赵之谦50条古典诗词名句。

越短越好。

跪求

秦汉李斯 张芝 篆书 汉隶 草书 楷书 行书 皇象 蔡邕 石门颂 乙瑛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鲜于璜碑 秦诏量铭文 莱子侯刻石 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魏晋南北朝王羲之 王献之 钟繇 索靖 王珣 陆机 泰山经石峪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 敦煌书法 元怀墓志 元晖墓志隋唐五代张旭 颜真卿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孙过庭 李阳冰 贺知章 怀素 李邕 智永 徐浩 柳公权 杨凝式 董美人墓志宋辽金苏 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赵佶 蔡京 朱熹 欧阳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绍彭 张即之 吴琚 白玉蟾元代赵孟頫 鲜于枢 康里巎巎 欧阳玄 危素 虞集 赵期颐 倪瓒 饶介 张雨 杨维桢 邓文原明代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陈 淳 王宠 王铎 倪元璐 黄道周 徐渭 张瑞图 宋克 陈洪绶 沈粲 陈献章 姚绶 陈继儒 张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万钟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缙 释担当 莫是龙 孙慎行邓石如书法清代傅山 金农 吴昌硕 邓石如 蒲华 黄慎 郑簠 石涛 赵之谦 吴熙载 姚鼐 何绍基 宋曹 查士标 杨守敬 万经 巴慰祖 翁同龢 沈曾植 吴大徵 汪士慎 李鱓 梁巘 莫友芝 刘墉 黄易 钱沣 徐三庚 翁方纲 伊秉绶 俞樾 张裕钊 郑燮 周亮工 高凤翰 包世臣 张照 铁保 王文治 陈鸿寿 龚贤 丁敬 曾国藩 梁启超 康有为

关于拙政园的诗句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

(拙政园绣绮亭旧联)

用一X二X三X四X…… 来描述杭州西湖,比如一湖二塔三堤,一山二塔三岛。

从一到越多越好。

西湖的地理结构是三面云山一面城。

以西湖为中心,东面是靠近市区的湖滨公园;西南依次有南高峰、大慈山、龙井山、南屏山、凤凰山等山峰,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宝石山等,总称北山。

这些山峰,就像众星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

  西湖景区,按地形和地区划分,主要可分为北线、南线、西线和湖中4个游览区。

  北线的著名景点、参观点有:望湖楼、断桥残雪、宝石山、葛岭、抱朴道院、黄龙洞、岳飞墓庙、江南名石苑、竹素园、玉带晴虹、金沙港文化村、杭州植物园、玉泉、灵峰探梅、云松书舍、九里云松、飞来峰石窟造像、灵隐寺、法镜寺、法净寺、法喜寺、北高峰、韬光胜境等。

  南线的著名景点、参观点有:亭湾骑射、澄庐、林霭漫步、西湖天地、柳浪闻莺、涌金池、金牛出水雕塑、张顺雕像、涌金楼、钱王祠、翠光亭御码头、刘松年书画廊、清照亭、水南半隐、唐云艺术馆、双投桥、朱娘酒店、玉皇山、中国丝绸博物馆、净慈寺、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墓、苏东坡纪念馆、太子湾公园、烟霞三洞、满觉陇、龙井、杭州动物园、虎跑泉、六和塔、钱塘江大桥、云栖竹径、九溪十八涧、宋城、未来世界等。

  西线的著名景点、参观点有:沿杨公堤从北向南而行,4.8平方公里的范围,沿途有曲院风荷、金沙港、花圃、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花港观鱼七大景区,如果再细瞧慢寻,就会发现刘庄、郭庄风韵依然,兰苑风光目迷心醉,燕南寄庐引人怀旧。

此外,尚有环碧湖舍、赵公堤、天泽楼、小隐园、茅乡古道、五峰草堂、赵之谦纪念亭、大麦岭苏东坡摩崖题记、于谦祠、俞曲园墓、子久草堂、武状元坊、黄篾楼、法相唐樟、松鹤山庄、红栎山庄、景行古桥、玉涧桥、永福桥、杨公堤碑亭、都锦生故居等20多个历史文化景观,若隐若现地隐藏在杨公堤两岸的湖光山色之间。

  游人乘船游西湖,那是一种享受。

湖中分布着一湖(西湖);二塔(保俶塔、雷峰塔);三堤(苏堤、白堤、杨堤);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呈现出一湖映双塔、三堤凌碧波、三岛如蓬莱的独特景观。

自杨公堤开通后,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南湖、金沙港、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水面港湖相连,重现了300年前的水上天国,构成了一张完整的西湖水上游乐网。

  一湖是指西湖。

西湖水域由天然岛屿孤山和堤、桥划分成五个相互连通的大小湖面,按面积大小它们依次是外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和岳湖。

  外湖,居西湖水面东部和南部,面积4.43平方公里,约占全湖水面的4\\\/5。

这里水天相接,视野开阔,偏西一带水面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历史上由人工堆叠形成的岛屿,是湖心游览的精华。

西里湖,面积0.745平方公里,它的东岸就是苏堤,它的西面有杨公堤,荡舟在西湖上这块目前相对比较宁静的水面,湖光山色,让人心醉。

北里湖,面积0.35平方公里,它的北面连接宝石山、葛岭,西南面有孤山,南面是白堤。

山为屏,水映山,长堤一痕,桃红柳绿,古桥似虹。

小南湖和岳湖,分别位处西里湖之南、北,面积都不到0.1平方公里,这两块水域虽然比较小,但是因而显得精致雅秀,且特色鲜明。

小南湖周围,有南屏山和南高峰的秀丽风姿倒映水中。

岳湖湖岸曲折多变,古迹、园林环绕,景观富于变化。

  二塔是指西湖南线的雷峰塔和北线的保俶塔。

  保俶塔旧名应天塔、宝所塔,民间盛传它是北宋初年为了保佑奉召进京的吴越国王钱弘俶能平安归来而建造的,当时为9级砖木结构,可以登塔眺望。

明末改建后,成了砖砌实心塔,塔身挺拔秀逸,从此享有湖上美人的赞誉。

1933年保俶塔重建,高45.3米,塔基很小,塔身线条平缓柔和,建筑体量处理上较好地运用了尺度比例,突出了挺拔、窈窕、高凌的特点。

塔所在的位置距杭州市区很近,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

  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南宋时雷峰夕照名列西湖十景之一。

明代中叶,雷峰塔遭火焚后仅剩下砖砌的塔身,通体赤红,有如醉翁酡颜,与西湖对岸宝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被称为保俶如美人,雷峰似老衲。

1924年9月,年久失修的雷峰塔残躯轰然坍塌。

20世纪末,千年胜迹雷峰塔重建,2002年9月25日竣工落成。

雷峰新塔通高71.679米,五层八面,依山临湖,蔚然大观。

  三堤是指苏堤、白堤和杨公堤。

苏堤南起西湖南岸南屏山麓,北抵北岸栖霞岭下,全长2800米,北宋苏东坡以浚湖葑泥堆筑。

南宋时,堤上建有大批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金碧错杂,宫廷与民间艺人在这里表演杂技节目。

三四月间,春风吹拂,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

沿堤自南而北依次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六座石砌拱桥。

南宋以来直到今天,苏堤春晓一直位居西湖十景之首。

  白堤东起断桥,西接孤山,全长987米,宽33米,是西湖上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堤,最迟唐朝就已建造,南宋时归属孤山路;明朝后期又称十锦塘;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曾在西湖修筑湖堤,他的西湖诗篇中又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等名句,因而从清朝起通称这条古堤为白堤。

  杨公堤始于栖霞岭,绕丁家山直至南山。

系明正德三年(1508年)时任杭州知府的杨孟瑛疏浚西湖,用湖中淤泥堆筑于湖西山麓的一条长堤。

后人为纪念他开浚西湖的功绩,称为杨公堤。

堤上亦有六桥,俗称里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与西面的苏堤六桥前后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

清朝以后,里湖逐渐淤塞,田桑扩大,杨堤被废。

1947年,在杨堤的旧址上修筑西山路。

2002年12月,西湖西进工程启动,杨公堤正在恢复之中。

  三岛是指三潭印月(即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

三潭印月为西湖十景之一,阮墩环碧已被评为新西湖十景之一,湖心平眺则是钱塘十景之一。

湖心亭是三岛中最早营建的一座岛,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外观两层,翘角飞檐,屋顶采用金黄色琉璃瓦铺盖,显得堂皇古朴。

亭前有乾隆皇帝手书虫二石碑,寓意此处风(风)月无边。

置身湖心亭,确如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来杭州,游西湖,它将带您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人间天堂。

谁有关于书法的竞赛题,在线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中国书法至少已有( B )的历史A、4500年 B、3500年 C、2500年 D、2000年2.甲骨文( B )发现于商代后期王都遗址——殷墟A、1800年 B、1898年 C、1919年 D、1818年3、历史上青铜器铭文的兴盛时期是( B )A、殷商 B、西周 C、春秋 D、战国4.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晋系文字最典型的是( B )A、石鼓文 B、侯马盟书 C、温县盟书 D、秦公大墓石磐刻石5.属于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的东汉碑刻是( A )A、乙瑛碑 B、礼器碑 C、曹全碑 D、张迁碑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C )A、崔瑗 B、李斯 C、许慎 D、赵高7、东汉后期的书家曹喜开创了一种书法流派,它是( D )A、篆书流派 B、隶书流派 C、行书流派 D、草书流派8.书体演变的终结期是( C )A、西汉 B、东汉 C、魏晋 D、唐代9、王羲之的早期作品还保留着隶书痕迹,这件传世作品是( B )A、兰亭序 B、姨母贴 C、初月贴 D、贺捷表10.传世的东晋唯一的文人书家墨迹是( A )A、王珣《伯远帖》 B、王献之《鸭头丸帖》 C、王羲之《丧乱帖》 D、王羲之《兰亭序》11、洛阳龙门造像中,阳刻的造像是( D )A、牛橛造像 B、姚伯多兄弟造像 C、杨大眼造像 D、始平公造像12、唐代僧人怀素的《自叙帖》属于( C )A、小草 B、章草 C、狂草 D、行草13、《谢鲲墓志》和( C )1965年出土后,郭沫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引发了“兰亭论辩”。

A、《王仙之墓志》 B、《王建之墓志》 C、《王兴之夫妇墓志》 D、《王建之夫人刘氏墓志》14、宋太宗诏修的《淳化阁帖》,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大约占( C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一半 D、全部15、褚遂良的楷书之最,也是其最晚的作品是( B )A、《孟法师碑》 B、《雁塔圣教序》 C、《伊阙佛 碑》 D、《枯树赋》16、几乎一生全用行书书写碑版,而且还自撰自书的唐代书家是( A )A、李邕 B、李世民 C、贺知章 D、怀素17、《补怀素自叙帖前六行》的书家是( A )A、苏舜庆 B、苏舜元 C、徐锴 D、李建中18、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是( A )A、复兴晋唐书风 B、延续宋代书风 C、南北书风融合 D、追求个性解放19、被袁宏道称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的是( A )A、徐渭 B、傅山 C、张瑞图 D、王铎20、清代初期,查士标、沈荃、姜宸英等书家的书法风格延续属于( B )A、赵孟俯书风 B、董其昌书风 C、以碑破帖书风 D、碑派书风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21、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主要有(A)(B)(D)(E)( )A、曹喜的篆书流派 B、杜操、崔瑗和张芝的草书流派 C、李邕的行书流派 D、蔡邕的隶书流派 E、刘德升的行书流派22、北朝的碑刻有(C)(E)( )( )( )A、爨龙颜碑 B、爨宝子碑 C、张猛龙碑 D、瘗鹤铭 E、中岳嵩高灵庙碑23、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有(A)(B)(C)(D)( )A、玄秘塔碑 B、神策军碑 C、回元观钟楼铭 D、金刚磐若经 E、不空和尚碑24、被后人称作“宋四家”的书家,除了苏轼以外,还有(B)(D)(E)( )( )A、范成大 B、蔡襄 C、张即之 D、黄庭坚 E、米芾25、元代后期最为典型的隐士的书家有(A)(B)(C)(E)( )A、吴镇 B、杨维桢 C、倪瓒 D、饶介 E、陆居仁26、明代以前书法的样式主要是(A)(B)(C)(E)( )A、翰扎 B、手卷 C、团扇 D、折扇 E、条幅27、阮元的著作有(A)(C)( )( )( )A、南北书派论 B、艺舟双楫C、北碑南帖论 D、广艺舟双楫 E、淳化阁帖考证28、下列书法家中并称为“元初三大家”的是(A)(B)(E)( )( )A、赵孟俯 B、邓文原 C、康里巎巎 D、吾衍 E、鲜于枢三、辨别题(每小题2分,共4分)29、图1所示是 东汉 (时代) 《悬泉置麻纸墨迹》 (作品名称)←图1→图230、图2所示是 宋代、李建中 (时代、作者) 《土母帖》 (作品名称)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31、金文——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又称“钟鼎文”、彝器款识、“钟鼎款识”。

32、江淮汉简——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

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

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的《老子》,银雀山的《孙膑兵法》,其书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书风多古雅、沉稳,用笔结构讲究富于变化。

33、墓志——因曹魏、西晋禁碑,墓志代起。

墓志是由东汉埋入墓圹的刻石文字转化而来,故又称圹志、埋志。

34、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35、《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太宗令王著将历代名家墨迹汇编成十卷,摹刻于枣木板上,名为《淳化阁帖》。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36、什么是“前碑牌”

答:前碑派,就是清代碑派的前身。

他们以擅长写隶书、篆书为主。

其中大多数人曾对传统帖学下过功夫,创作中有揉合二者或以碑破帖的特征。

以邓石如、阮元划界,在他们以前的以碑破帖一派,称为前碑派。

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碑派。

代表人物有:郑簠、程邃、金农、郑燮等。

37、简述吴门书派的特质。

答:明代初年,朱元璋因他的敌手张士诚曾经据吴,又因苏州地区经济发达,更有许多富可敌国的大户,故对苏州地区的文人和经济实行了钳制,成祖时,首都北迁,政治中心北移,到成化时,这种政治、经济上的钳制政策逐渐放松,文人书画家的创作变得自由起来。

明代中期的书法,逐渐从初期的台阁体迷雾中走出来,台阁体书法是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吴门书家则不受宫廷的束缚,创作显得自由,于是书法活动有中心,也由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转向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南地区,尤其集中在苏州一带,并以吴门书派的出现为标志。

苏南大都会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富庶,商业繁荣,文人雅士聚集在此,书法家群体的地域集中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突出。

吴门书派一时汇为巨流,成为明代史上最大的书法流派,打破了明代初期以来表面繁荣而实质虚空的书坛局面,成为明代中期书法的主流。

这些书家,能名摆脱台阁体的束缚,摒弃学习时人而直追唐宋,并提倡发扬个性,自立门户。

38、简述唐太宗在唐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

答:唐太宗深知,以文治天下的道理,制定了适合书法发展的各项政策,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国子监,学书是其学习内容之一,设书学博士执教,实行以书取仕的重要举措,科举中书法独占一科,选官员也无例外,均以身、言、书、判来确定。

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并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确立了王羲之在初唐时独尊天下的地位,并决定了初唐书法的发展方向。

致使书家名手应运而生,书法事业蒸蒸日上。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9、试述赵孟俯的书法特征及其所领导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答: 赵孟俯高举复兴古法的旗帜,使得元代书法在南宋一百多年的萧条之后重新复苏,并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赵孟俯的书法观是以向晋人之书的出色回归为指向的,他反对学书从颜真卿入手,指出直溯东晋二王,并在实践中全面复古,他的贡献不仅在书法创作上,还在于他的书学思想中有很多精僻的见解,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成为元代以后书论中的著名论断,提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他的复古也正是从笔法入手,他强调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他提出笔法第一、结字第二的观点,这是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不仅在元代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是指导书法实践的名言。

赵孟俯在书法上的贡献是杰出的,在元代影响了一大批人,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赵派书家群,使得元代书坛在赵氏书风之下,他的书法还影响到明代,其书风影响到三个世纪之久。

40、 王献之书风与王羲之有何不同

请结合其代表作阐述“古质今妍”的内涵。

答 :王献之的书法,与王羲之不同,新妍过其父,正合时尚审美,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其行草书法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被称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

可见其打破传统束缚,突出人生情感。

其小楷作品如《洛神赋》,变大王的内恹为本外拓,变蕴籍为外放,字法端劲,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草书如《中秋帖》、《奉别帖》等气势开张,上下映带,连绵不绝。

行书《 十九日帖》等体形偏扁,草、行、楷间杂,用笔精到,沉着而开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神潇洒,韵致卓绝的新书风。

王献之在其父王羲之的基础上对行草书进行创造,完成了自钟繇、王羲之以来的有一阶段的变革,使文人流派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书法是王羲之书风的延伸和发展,所谓“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在王羲之的“灵和”之外又显“神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距今约有( )P1A、4500年 B、3500年 C、2500年 D、2000年2、历史上青铜器铭文的兴盛时期是( )P7A、殷商 B、西周 C、春秋 D、战国3、学术界认为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隶标本是( )P15A、青川郝家坪木牍 B、侯马盟书 C、温县盟书 D、长沙子弹库楚帛书4、秦代丞相李斯采用新定的小篆颁行天下,作( )P22A、仓颉篇 B、媛历篇 C、博学篇 D、文字志5、东汉后期的书家曹喜开创了一种书法流派,它是( )P47A、篆书流派 B、隶书流派 C、行书流派 D、草书流派6、《贺捷表》的作者是( )P58A、皇象 B、索靖 C、王献之 D、钟繇7、王羲之的早期作品还保留着隶书痕迹,这件传世作品是( )P66A、兰亭序 B、姨母贴 C、初月贴 D、贺捷表8、洛阳龙门造像中,阳刻的造像是( )P85A、牛橛造像 B、姚伯多兄弟造像 C、杨大眼造像 D、始平公造像9、开创了以行草入碑典范的是( )P99A、唐太宗 B、武则天 C、李邑 D、褚遂良10、唐代僧人怀素的《自叙帖》属于( )P117A、小草 B、章草 C、狂草 D、行草11、宋太宗诏修的《淳化阁帖》,其中五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大约占( )P132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一半 D、全部12、苏轼的行书代表作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 )P148A、丰乐亭记 B、黄州寒食诗帖 C、醉翁亭记 D、杜甫桤木诗帖13、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是( )P175A、复兴晋唐书风 B、延续宋代书风 C、南北书风融合 D、追求个性解放14、书法与中国画紧密结合成为一种时代风尚,源于( )P176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15、明代前期的“三宋”,除了宋克、宋广以外,还有( )P205A、宋濂 B、宋绶 C、宋遂 D、宋钰16、被袁宏道称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的是( )P231A、徐渭 B、傅山 C、张瑞图 D、王铎17、晚明个性解放影响下的书家董其昌崇尚( )P230A、天成 B、童心 C、性灵D、率意18、清代初期,查士标、沈荃、姜宸英等书家的书法风格延续属于( )P246A、赵孟铫书风 B、董其昌书风 C、以碑破帖书风 D、碑派书风19、被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清代书家是( )P263A、刘墉、王文治 B、刘墉、梁同书 C、翁方纲、王文治 D、翁同和、王文治20、康有为的碑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即( )P278A、南北书派论 B、北碑南帖论 C、艺舟双楫 D、广艺舟双楫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21、属于秦书八体的有( )( )( )( )( )P22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虫书 E、草书22、东汉的隶书碑刻有( )( )( )( )( )P34A、西岳华山庙碑 B、乙瑛碑 C、史晨碑 D、礼器碑 E、鲜于璜碑23、南朝的碑刻流传不多,有( )( )( )( )( )P79A、□龙颜碑 B、□宝子碑 C、○鹤铭 D、张猛龙碑 E、中岳嵩高灵庙碑24、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有( )( )( )( )( )P121A、多宝塔碑 B、颜勤礼碑 C、东方朔画赞 D、大唐中兴颂 E、不空和尚碑25、被后人称作“南宋四家”的书家,除了陆游以外,还有( )( )( )( )( )P161A、范成大 B、吴琚 C、张即之 D、朱熹 E、张孝祥26、得康里◎◎亲授并受其影响的书家有( )( )( )( )( )P195A、饶介 B、耶律楚材 C、危素 D、赵世延 E、勃术鲁羽27、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有( )( )( )( )( )P215A、唐寅 B、文徵明 C、祝允明 D、陈淳 E、王宠28、祝允明家学渊源,对他书法思想影响最深的是( )( )( )( )( )P215A、徐有贞 B、王傲 C、沈周 D、吴宽 E、李应祯三、辨别题(每小题2分,共4分)29、图1所示是 西周 (时代) 毛公鼎 (作品名称)30、图2所示是 三国 钟繇 (时代、作者) 荐季直表 (作品名称)图1见课本第9页,图2见课本第58页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31、甲骨文P432、秦诏版P2433、初唐四家P10034、台阁体P20235、《南北书派论》P268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36、什么是“隶变”

P1537、简述隋代书法的总体特征。

P9338、简述云间书派是怎样形成的

P225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9、试述魏晋书法在书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地位的原因。

P5140、试述米芾书法的风格特征及其书风的形成过程。

P152一、单项选择题BBAAA DBDAC CBACC ADBAD 二.多项选择题21、ABCD 22、ABCDE 23、AC 24、ABCD 25、ADE 26、AC 27、BCDE 28、AE2004年下半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8874 中国篆刻史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尔实物,是现在已知的最古老的印章,学术界称其为( )P4A、图腾 B、商尔 C、秦尔 D、汉印2、元代官印有两种,除了用汉文书写以外,还有( )书写。

P19A、藏文 B、满文 C、八思巴文 D、蝌蚪文3、明初刘绩《霏雪录》说:“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

”山农是指( )P35A、吾丘衍 B、刘绩 C、文彭 D、王冕4、明代篆刻艺术中的流派纷呈,“三桥派”的代表人物是( )P53A、文彭 B、何震 C、苏宣 D、朱简5、明代《集古印谱》的编辑者是( )P54A、顾从德 B、张学礼 C、胡正言 D、汪关6、汉代的印制等级森严,规定按等级用印,如大将军所用的印称( )P10A、尔 B、章 C、印 D、记7、清代著名篆刻家黄士陵开创了自己特有的一派,被后人称为( )P100A、浙派 B、徽派 C、泗水派 D、黟山派8、黄牧甫的篆刻风格可以概括为( )P100A、光洁中求飘逸 B、光洁中求古朴 C、苍茫中见飘逸 D、苍茫中见古厚9、日本的篆刻是在明末清初时传去的,功绩最大的是浙江的和尚( )P74A、澄一 B、静斋 C、独立 D、慧能10、何震重抒情,锋芒毕露,他的印风被人评为( )P41A、猛利 B、爽劲 C、粗野 D、放肆11、民国时期篆刻普及成为一种现象,《篆刻入门》一书的作者是( )P152A、孔云白 B、邓散木 C、易大厂 D、沙孟海12、《二金蝶堂印谱》是清代篆刻家的印集,作者是( )P94A、吴熙载 B、赵之谦 C、赵之琛 D、吴昌硕13、篆刻家高凤翰、金农、汪巢林等篆刻创作聚集在( )P75A、杭州地区 B、苏州地区 C、扬州地区 D、常州地区14、齐白石的篆刻从书法中得益不少,除了《祀三公山碑》外,还有( )P148A、甲骨文 B、峄山碑 C、石鼓文 D、天发神◎碑15、被誉为“元朱文为近代第一”的近代篆刻家是( )P140A、陈巨来 B、吴昌硕 C、赵石 D、钱瘦铁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6、印章的起源一般可追溯到( )( )( )( )( )P1A、刻画 B、尔印 C、铸造 D、绘画 E、结绳17、古代印章发展为篆刻艺术,当以元代为转折时期,篆刻艺术理论的奠基人是( )( )( )( )( )P32A、王冕 B、吾丘衍 C、赵孟铫 D、柯九思 E、吴※18、尔印从实用转向欣赏,唐、宋、元为明代篆刻的兴盛作了准备,主要表现在( )( )( )( )( )P28A、书画鉴藏导致印章由实用转为欣赏 B、印谱的问世对欣赏的引导 C、书论对印论的启导 D、篆书对篆刻的影响 E、文人篆刻流派的纷呈19、清代印坛曾有“云间派”昙花一现,代表印人有( )( )( )( )( )P87A、巴慰祖 B、王睿章 C、王玉如 D、鞠履厚 E、程邃20、西泠印社始建于光绪年间,创始人有( )( )( )( )( )P123A、丁仁 B、王提 C、叶为铭 D、吴隐 E、李叔同三、辨别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图1所示是(A)A、商尔 B、秦尔 C、元押 D、宋印22、图2所示是(D)A、汉印 B、邓派风格 C、徽派风格 D、浙派风格23、图3所示的是(A)A、黄牧甫刻 B、徐三庚刻 C、邓石如刻 D、吴熙载刻24、图4所示是(B)A、赵孟铫的印 B、王冕的印 C、吾丘衍的印 D、柯九思的印以上各图分别见P4、P85、P102、P37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25、封泥P2226、《印说》P5627、邓派P8828、西泠八家P8229、乐石社P159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0、简述曹魏印的风格。

P1331、简述周亮工《印人传》的特点。

P7332、简述浙派印章的刀法特点。

P83(本资料由其多利整理,E-mail:songbinbin8848@126.com)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3、试述古代尔印的用途。

P2234、试述赵孟铫的印学观及其《印史序》的意义。

P34一、单项选择题BCDAA BDBCA ABCDA二、多项选择题16、AB 17、BC 18、ABCD 19、BCD 20、ABCD

怎样写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

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

所以说“书法从篆书开始,学习者应当先学篆书。

篆书体划严肃,布白严谨,学习篆书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种类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

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

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

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以下列推荐碑帖为例,详细讲解小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篆书推荐碑帖:大篆:《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石鼓文》。

当代临习钟鼎文字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有王友谊、刘兴、冯宝麟、王镛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吴昌硕篆书、吴熙载篆书、陆维钊篆书、杨沂孙篆书、邓石如篆书、赵之谦篆书。

习篆宗法清钱泳《书学·小篆》曰:“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所谓小篆是也。

惜所传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琅娜台》刻石十二行而已。

”按语:《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为小篆极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

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一)用笔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

“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

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

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

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

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

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

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

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

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二)结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

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

自秦以后,历代的书法家大都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

唐代李阳冰为篆书者楷模。

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铉,宋代有张谦仲、喻湍石均为其时的篆书大家。

元代有赵孟頫、吾衍、周伯琦、吴叡,各以篆书擅名一时。

明代徐霖则饮誉当代。

降至清中叶后,王澍、丁敬、钱坫、洪亮吉、衍、莫友芝、杨沂孙,乃至近代罗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脉,皆规模“二李”(李斯、李阳冰)——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

这些篆书名家或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虽然评者誉称其篆书“远接前秦”、“情参钟鼎”,然而,大致工致多于神情——用笔、结字均未能突破前贤的藩篱。

萧退庵老人认为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i],可谓一语道破了篆书的结字特征。

因此,在习篆时,应以方楷一字半为为宜。

以我个人的体会,将篆书写扁写方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这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手上功夫,并且要多从汉碑篆额的篆书上去感悟。

同时,在临习书篆时,必须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结字达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这样就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

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

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

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

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诸方面,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现出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