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具体区别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关于爱情的名人名言大全
关于爱情的名言。
有世界名人莎士比亚、 泰戈尔、 拿、 柏拉图、 方海权、 柏杨等十分经典的语句。
读之得益无穷。
1·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
爱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不断地追求。
——柏杨 2·当你真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会忘记自己的苦乐得失,而只是关心对方的苦乐得失的。
——罗兰 3·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清不楚。
——三毛 4·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
——歌德 5·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黑格尔 6·爱情是生命的桂冠,摇摆就会让它落地,因为我们的灵魂没有爱情,生活下去就会很消沉。
所以,要修正人格,昂起爱情的头颅,自然会时时爱待你所爱的人。
爱情是两颗心撞击的火花,爱情的法则是奉献,爱情的桥梁是忠诚,爱情的灯塔是恒久,爱情是智慧的最高艺术,爱情的脚步无法阻挡
——张荣寰 7·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
——薄伽丘 8·爱情,你的话是我的食粮,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
——歌德 9·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
——但丁 10·人只应当忘记自己而爱别人,这样才能安静、幸福和高尚。
——列夫·托尔斯泰 11·爱情里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莎士比亚 12·爱情是真实的,是持久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甜也是最苦的东西。
——夏洛蒂·勃朗特 13·爱情只在深刻的、神秘的直观世界中才能产生,才能存在。
生儿育女不是爱情本身的事。
——索洛维约夫 14·关于爱情,人们有许多定义: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
——别林斯基 15·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
——泰戈尔 16·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车尔尼雪夫斯基 17·真正的爱,在放弃个人的幸福之后才能产生。
——列夫·托尔斯泰 18·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我们重新做人。
——莫里哀 19·真正的爱情像美丽的花朵,它开放的地面越是贫瘠,看来越格外的悦眼。
——巴尔扎克 20·说到底,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爱默生 21·了解爱情的人往往会因为爱情的升华而坚定他们向上的意志和进取精神。
——培根 22·相信爱情,即使它给你带来悲哀也要相信爱情。
——泰戈尔 23·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
——纪伯伦 24·当爱情轻敲肩膀时,连平日对诗情画意都不屑一顾的男人,都会变成诗人。
——柏拉图 25·婚姻的爱,使人类延续不绝;朋友的爱,使人类达到更完美的境界;淫邪的爱,则使人类败坏堕落。
——爱默生 26·爱一个人就是指帮助他回到自己, 使他更是他自己。
——梅尔勒·塞恩 27·爱并不是谁为谁牺牲,谁为谁做什么,一旦爱变成这样,这就不是爱。
——梅尔勒·塞恩 28·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弗洛姆 29·信任、认真、包容、中肯、谦让、理智、专一。
——爱情七部曲 30·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
——曹世真 31·一有人反对,爱情会变得象禁果一样更有价值。
——李攀将 32·爱情之酒甜而苦。
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 陶行知 33.爱情,我还是不能完全的了解它。
它只是在无声无息中征服了占据了我。
——希特勒 34.这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便是能有一个你深爱并且也深爱你的人同你共眠。
——拿破仑 35.不管她是多么的美貌,还是如此的糟粕,你都要感激她。
谢谢她在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你,那是发自内心的爱,因此你应不舍不离。
——方海权 36.爱情有始无终,开始让人幸福,过程有酸甜苦辣,即使两个人分别,可他永远没有结束。
爱情是一种感觉,存在于回忆
——郝济琛 37.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障眼法。
看见的,未必是真的。
真的你未必能幸运的看见。
——《十分爱》 38.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我爱美,君可知
——史莱克·朴 39.那个贤淑女人哭诉她的不幸,令人感觉出一阵阵的心痛,唯有默默祈求天佑好人。
如果可以的话,让她的丈夫在她心中藏上一分钟,体味一下撕心裂费的痛楚,他一定会回心转意的。
我们不要随便辜负人家啊。
——方海权 40.爱情是一种美妙的精神毒药,可伤人,更养人。
有时候,你牵挂的爱或爱情会杳无音讯,消失的无影无踪,一天,两天,无数天。
那是你的全世界,对你来说,那是极大的折磨,消失的一秒如一年。
——演员 白国伟 41.“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
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
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
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
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甜甜的雨水。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42.爱情,永远都暴露着人类的自私那面; 爱情,永远都沉浮在牵念的碧霄之中; 爱情不是斟满的香槟,它的浓烈需要时间来调和; 爱情不是加糖的咖啡,它的苦涩需要仔细的斟酌; 爱情不是感恩的凝视,它的久远需要亲力去把握; 爱情不是短暂的偏爱,它的追逐需要一生的幸福; 爱情有时需要等待,但绝不是空守内心的那片馨园; 爱情有时需要飘然,但绝不是神游心潮的那次澎湃; 爱情不同于友情,你不仅要分享她的快乐时的感受,还要慰藉她伤心时的眼泪; 爱情不同于友情,你不仅要与她搀扶着越过眼前的阻碍,还要与她依偎着走向遥远的未来。
43.十大经典爱情名言 人生只有经历酸甜苦辣,才懂得人间的味道,因此也必须学会珍惜人生和珍惜感情。
不管她是多么的美貌,还是如此的糟粕,你都要感激她。
谢谢她在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你,那是发自内心的爱,因此你应不舍不离。
那个贤淑女人哭诉她的不幸,令人感觉出一阵阵的心痛,唯有默默祈求天佑好人。
如果可以的话,让她的丈夫在她心中藏上一分钟,体味一下撕心裂费的痛楚,他一定会回心转意的。
我们不要随便辜负人家啊。
冬天的寒冷方知道一枝梅花独秀,春天的温暖才识得百花满园春色。
也只有经历苦难,才知道甜蜜人生的可贵。
离别过方知道相聚的欢乐,失去过方知道拥有的满足。
故此应珍惜眼前之人,彼此要懂得相亲相爱。
能理解女人心的人是一个好男人,能理解大众心的人是一个好人,因为他凡事都为别人着想。
遇到值得爱的人难,彼此都值得爱而又走在一起更难。
遇到了应该珍惜,那是福报。
莲花比牡丹少一分多情,花开也难动京城,但它的花果同时盛开,不会虽美空入目。
有美好结果的事情,我们的付出就会产生无限意义。
美丽的容颜必须有美丽的心才会完美,懂爱的心灵必须遇到懂爱的人才会幸福。
最幸福的爱情莫过于两情相悦而又同心同德,风雨不退为伴侣。
(方海权著)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有什么异同
从智者开始,古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的理论是什么
古希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元前469——前399)Socrates 古希腊唯心主学家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Platon 生于雅个名门奴隶主家庭,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crates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
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
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Platon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
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
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
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
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
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
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
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
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
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
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
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
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
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
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
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
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
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
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
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
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
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
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
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
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
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
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
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
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格拉底主张什么思想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
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
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
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
古典历史学者John 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
而Eric A. 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真理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辩证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
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
将一般性从从特殊事例归纳开来,认为一般先于和高于特殊,是一种独立自存的东西。
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
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
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
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
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系统思想观的哲学家,开始了主体和理性、抽象思维,以自然神论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教育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
他怎么施教呢
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
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
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
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
”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
“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呢。
可是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
苏格拉底其实有一个助手,这个助手才是他真正的继承人。
苏格拉底有着属于他自己的教学方案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
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
”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
”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伦理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
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爱情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爱是对美的企盼,美貌、智慧和美德都被讨论。
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人对少年的爱,说男人不应该在这些尚未了解基本美德,也未定型的少年身上下功夫,他们更应该去爱一个男子并长相厮守,并强调两人间若只有美德与知识的交流最为崇高。
辩论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
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苏格拉底教他的朋友欧提德谟斯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欧提德谟斯: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欧提德谟斯: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
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
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
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欧提德谟斯: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
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治国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
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