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永嘉大师名言

永嘉大师名言

时间:2018-10-31 17:05

谁知道道家或佛家的名言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中阿含经》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是三是法印。

——《莲花面经》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楞严经》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优婆塞戒经》 菩提资粮未具,不得菩提,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

——《大般若经》 六波罗蜜,应具足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

——《大方广总持经》 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

何以故

心智路绝,不思议故。

——《华严经》 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

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

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

——《般舟三昧经》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法华经》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法华经》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

——《华严经》 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

——《华严经》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

——《大方便佛报恩经》 诵持佛名故,超亿千万劫,一切诸烦恼,疾得成菩提。

——《八佛名号经》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华严经》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如来自在为,无量劫难遇,若生一念信,速证无上道。

——《华严经》 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

——《文殊师利问经》 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华严经》 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

现世罪人,非佛弟子

——《事佛经》 佛言: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

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杂阿含经》 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

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

——《华严经》 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

现世罪人,非佛弟子

——《事佛经》 佛言: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

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杂阿含经》 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

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

——《华严经》 若金、银、琉璃、真珠、玛瑙、珊瑚诸宝,及诸乐具,不能令人离于老病死、忧悲苦恼。

弥勒

唯有正法能大利益,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大宝积经》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

——《涅槃经》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

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

——《地藏菩萨本愿经》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华严经》 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

虽多诵习义,放逸不从正,如牧数他牛,不获沙门果。

——《出曜经》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楞严经》 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楞严经》 譬如有人因喉闭塞则能断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诸见,唯有我见斯能断于智慧命根。

——《大乘宝云经》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大宝积经》 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

——《华严经》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业报差别经》 修一善心,破百种恶。

——《涅槃经》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

——《法句经》 去恶从就善,避洒知自节,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

——《法句经》 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

自妄所招,还来自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楞严经》 如有修身修戒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

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

——《优婆塞戒经》 世谛故分别说有果报,非第一义,第一义不可说因缘果报。

——《摩诃般若经》 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

——《优婆塞戒经》 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悉皆灭尽。

——《金光明经》 百年垢衣,一日而瀚,可得鲜净。

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顺善思惟,于一日一时,能尽消灭。

——《大集经》 过去诸恶,今悉忏悔,现所作罪,诚心发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

——《金光明经》 能自改者,与无过同。

——《妙花经》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观普贤行法经》 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观普贤行法经》 依于一实相,演说诸法相。

——《华严经》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坛经》 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

——《宝箧经》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密严经》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圆觉经》 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

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华严经》 十方一切诸世间,悉是众生想分别,于想非想无所得,如是了达于诸想。

——《华严经》 如人以己手,还自摩握身……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

——《密严经》 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

——《华严经》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华严经》 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

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

——《入楞枷经》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

——《华严经》 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是时攀援离,寂然心正受。

——《密严经》

佛教中是怎么解释宇宙的

问:请问佛家宙和生诞生是如何的

答:佛家不是解释,佛家给你相,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

宇宙跟生命同时诞生的,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整个宇宙跟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时诞生的。

怎么诞生的

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心就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称之为法性、佛性、自性、本性。

性在哲学里的名词叫宇宙、人生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

哲学里提出本体这个名称,本体到现在都找不到,本体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佛法说的清楚,佛法用性这个字来说明。

中国古人也用性,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这个性是本体。

性不容易理解,只有名字,没有真的东西给你摸到,为什么

它不是物质。

所以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这个东西麻烦了。

但是它存在,所有一切森罗万象是它现出来的。

为什么不叫性现,要叫心现

这就有学问了。

性不现,什么时候现

心现了,所以叫心现识变,性变成心就现了,性要不变成心,不行。

性跟心有什么差别

性没有念,心有念。

所以《华严经》里面才给我们讲,“迷唯一念”,那个念就是叫心,你动个念头就叫心,念叫心,动个念头,我们讲起心动念。

但是起心动念,不但我们凡夫不知道,阿罗汉也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

菩萨的阶位很多,所谓大菩萨、小菩萨,菩萨阶级在《华严经》上有五十一个位次。

到什么样的菩萨才知道

到八地才知道。

八地这个位置高了,你看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不知道,十住也不知道,十行、十回向,到十地里面从第一地到第七地也不知道,第八地知道了,八地、九地、十地,这个知道了,为什么

他见到了。

前面这些菩萨虽然不知道,跟我们一样,听说的,我们今天知道是听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上说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听说有这么回事情。

念头是太微细了,八地菩萨那样深的定功才觉察到,这是极微细的振动,这个动是振动。

什么原因振动的

没有原因,所以叫无始无明。

什么时候开始振动的

没有时间。

这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间、空间是振动之后才发生的,在刚刚振动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

你要问什么原因

佛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字,叫迷,这个微微的振动就迷了。

但是这个迷不严重,为什么

里面还没有分别执着。

这一动里面,这个心就叫阿赖耶。

你看本来叫性,本来叫真性、本性、自性、佛性,本来叫性,一动就不叫性,叫阿赖耶。

阿赖耶能生万法,宇宙万法,我们生命起源就开始了。

可是你要晓得,一念不觉那个动不是真的,就是说能生、能现、能变的不是真的,那所现、所变的这些境界、这些现象哪里会是真的

这个要认识清楚。

阿罗汉、菩萨之所以高明,高明在哪里

他认识清楚,他在现相里头他不被现相迷惑,不被现相障碍。

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障碍,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里面的真实受用。

凡夫不然,凡夫误会了,以为这些假相是真的,这个亏就吃大了。

以为假相是真的,他就起分别、起执着,这问题严重了。

起分别,分别在佛法里叫所知障;起执着,执着叫烦恼障,于是你这二障就起来了。

二障起来之后,你对于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也就是说你想错、你看错了,影响什么

你做错了。

做错就错的现象变现出来,这个错的是什么

六道三途,这是错误的。

佛讲“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想错误,所以错误的境界就出现了。

如果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现的境界非常美好。

那个我们跟六道来比,说那是真的,那是净土,我们一般讲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

你看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多么美好,他那是什么现出来的

他那也是心现也是识变,但是他那个识只有阿赖耶,没有末那,也没有意识;意识是分别,他没有分别,末那是执着,他没有执着。

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现出来的境界是极乐世界;有分别、有执着,现出来的境界是六道轮回。

什么时候现的

就是现前,为什么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这个很难懂。

我们为了大家思惟、观察方便起见,我们用电影的放映机让大家去观察。

电影放映机里面我们晓得叫幻灯片,一张接一张,那一张就等于好像是一念。

你有一念它就现相,你接着第二个又是一念,所以它还现相,放映机照在银幕上的色相相续不断。

所以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相是个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为什么

绝对没有两张是相同的,相似相续相。

我们现前世界就是这么发生的,是你的念头发生的,你没有念头,世界就没有了。

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梦是什么

你在迷,你有念,你就在作梦,念头一断,你就醒过来,梦就没有了。

所以佛告诉我们,迷的时候有现相,觉的时候现相就没有了,这才是宇宙的真相。

为什么会现这么多相,无量无边,无有止境

这个现象我们也没法子理解,我找万花筒来做比喻给大家看。

你看万花筒就这么一个东西,把这个比喻作阿赖耶,万花筒里面有些碎片,各种不同颜色的碎片在里面。

我们从这里看去,你把筒子转动,它里头就变成图案,你把它转一万次,它现一万个画面给你看,没有一个相同,这就好像阿赖耶一样。

所以现相是什么

是你心动,你心动它就起现相,你动个不停,它现相在那里产生变化它不一样。

我们把阿赖耶比喻作万花筒,我们自己的阿赖耶,我们自己的思想、念头就是里面的碎片,当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的时候,现象就现前。

你的善念就现善境界,三善道,恶念就现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是三恶道。

如果你念头清净,就是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它现的就是四圣法界,就不是六道,六道就没有了。

所以,念头一动变成阿赖耶,阿赖耶里头没有染净。

到有分别的时候就产生了染净,到执着的时候就产生了善恶,执着是染,分别是清净。

执着里面就有善、有恶,有三善道、有三恶道,是这么来的。

佛这个说法非常合理。

佛法讲科学,不是不讲科学,科学是什么

证据,你能拿得出证据出来。

佛法这个证据不需要用仪器去观察,不需要,它用禅定。

换句话说,你要不相信,你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放下,真放下了,佛说放下那个境界你就见到了。

你再能把分别也放下,菩萨讲大乘里面的菩萨境界,你就看到了。

你能把妄想(起心动念)放下,诸佛如来的境界你看到了。

这是证据,佛叫你亲证,不是说你相信他的话就算了,这个没用处。

相信他的话,你自己没有证得,你还是要搞生死轮回,你还是要搞三恶道。

佛法里头无比殊胜的就是教我们要求证,不是说佛讲了就算数,不是的,我们要把它证明。

所以你要了解事实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为什么叫你不可以执着

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

所以佛法修行,真正要入佛的境界,头一个你就要知道“我”是假的,我相空,不可得。

我空之后,我所有的当然不可得,你在这上面就不会分别执着了。

我们现在最难的,这个身是我,我身体所需要的用具是我所拥有的,这个放不下,这是最严重的错误。

所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两句话很重要,“欲达心源净,须知我相空”,括弧里的注解是宗密大师注的。

第一句“欲达心源净”,你要想通达心的根源,这是什么

这是你所迷的,是你所迷,理不迷,心源真的是清净。

六祖说得很好,他见性了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这句话六祖惠能大师证得了,他为什么证得

他不迷了,他证得。

我们学习从哪里学起

“须知我相空”。

你必须知道我相,“我”这个字怎么讲

宗密大师的注解说“万物自虚”,我是一个自体,一切万物都没有自体,所以佛法讲无我。

我也当主宰讲,一切万物都没有主宰,为什么

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哪有自体

缘聚相就生,缘散相就灭。

这个话也很不好体会,讲到终极,缘聚缘散讲到终极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

一念迷,相就现前,就现相,但是现的相时间太短暂,立刻就没有了。

第二个念头又迷了,但是第二个念头绝对不是第一个念头,这个要知道。

像我们看电影幻灯片的底片一样,前一张不是后一张,前个念头生灭立刻就完了,第二个又有生灭出来。

这个生灭的现象,佛经上比喻说“如露亦如电”,像闪电一样,一闪就没有了,我们是看到的相续相。

闪得多快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它在那里闪,像闪电一样闪,闪多少次

闪一千二百八十兆,兆是万亿,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次。

万法自虚。

我空,人空,人也空,众生也空,众生就是万法、万物,没有一样是有实体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要知道,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宇宙、万法到底是有没有

佛告诉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

为什么不能说没有

它有相。

为什么不能说有

虽有相,相不可得。

所以才跟你讲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可是佛知道,凡夫听了这个话他就起分别,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从这个名言上就起分别、就执着,那又错了,又迷了。

所以马呜菩萨才教人,听教、看经不可以执着言说相,不可以执着名字相,不可以起心动念去想它,叫心缘相,你这样一听就开悟了,豁然大悟。

悟,没有分别执着才会悟,有分别执着悟不了,分别执着把你的悟门堵死了。

你所听到的是听别人说的,听了一些常识、知识,别人这么说的,佛这么说的,菩萨这么说的,自己没见到。

自己什么时候见到,放下分别执着就见到。

阿罗汉不执着,见少分;菩萨不分别,见多分;佛不起心不动念,全见到了。

所以,佛法里头有高等科学,不是不合乎科学,佛法样样都要你自己去求证,那是真的;你要没有证得都不算数,你还是去搞六道轮回。

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

为什么放不下

是因为我们知道的不够彻底。

纵然知道彻底了,放下也不容易。

为什么

宗密是华严宗五祖,他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真理虽然可以顿悟,这就是讲你是悟了,妄情难以放下。

真的,习气太重了,放不下。

那怎么办

必须常常觉察,要常常去看,看一切法本自不生。

要历事炼心,这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在事相上经历,天天去磨,去磨练。

磨练是天天念念当中想到,实在讲提起《金刚经》上一句话就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很喜欢的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因为喜欢是烦恼;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瞋恚心摆平了。

用这个方法。

净土宗用的方法更妙,净土宗不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用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把它摆平了。

顺境,阿弥陀佛,逆境,阿弥陀佛,善缘,阿弥陀佛,恶缘,阿弥陀佛,用这一句。

这个殊胜,这是什么

没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祖师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你见到阿弥陀佛,你还犯什么愁,还不开悟

净宗殊胜在此地。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摆平,摆不平的时候,你还是出不了六道。

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出六道轮回,能出十法界,用这个方法比什么法子都妙,所以十方诸佛赞叹。

天台宗的祖师,从智者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往生。

《华严》也不例外,《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所以大乘教里面,无论是宗门教下,这个认知是相同的。

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碍幻有,幻有也不碍真空。

所以《华严》给我们讲到究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觉就没有障碍,迷就有障碍。

障碍都是从分别执着生的,分别执着是妄心,不是真心。

你用妄心你就会有障碍,就有生死,就有苦乐,就有轮回;用真心没有。

这个问题我们在最近讲《华严经》常常讲,常听有好处。

常听,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落的《华严》种子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起现行,就是可以能提得起观照。

境界现前,立刻会想到经上这么说的,帮助你在境界里头摆平。

慢慢你就能得定,定到相当的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就照见。

(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 2008\\\/3\\\/14) 其他相关文章

佛教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抛开一切妄想,提起信心,专注于未知的那一念,功夫纯熟,继而那一念如桶底脱落,瞬间放下,达到空空无大千的境界,彻悟自性本体,智慧顿开,一切未知就有了答案

敢于实践的名人事例 不是名人名言 不要爱迪生的

关于书的名言警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甘共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 章学诚  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

----- 谢觉哉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波罗果夫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约翰森  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 ——高尔基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弥尔顿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爱默生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严如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选择作者如同选择朋友。

——W·狄龙  任何时间皆可读书,不需桌椅器具,不需约定时间地点。

——J·艾肯  先读最好的书,否则你根本没有机会去读了。

—— H· D梭罗  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 B·富兰克林  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 W·哈兹里特  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 C·科尔顿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  每个有知识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好好读上8-10本书。

究竟该读哪些书

若想了解这点,那至少得读上15000本才行。

——巴比达  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

  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

  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

———巴金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高尔基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

———革拉特珂夫  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

———冰心  关于书的名言  ————————————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 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 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 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理 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 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 人精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 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书 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 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

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 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书--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

---莱文  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艾迪生  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

---卡莱尔  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以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

  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笛卡儿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培根  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

---艾迪生  书是个好伙伴。

它满腹经纶,却不喋喋不休。

  在你渴望时,它前来给予详细指教,  但是从不纠缠不休。

---比切  读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好的书对青少年的成长乃至他们的一生,  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  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

---洛克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  每个有知识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好好读上8-10本书。

究竟该读哪些书

若想了解这点,那至少得读上15000本才行。

  ——巴比达  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中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

阅览和死记——也不是读书。

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

  ——巴金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高尔基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

  ———革拉特珂夫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于书籍。

  ———高尔基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

  ———冰心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  料。

——雨果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卡莱尔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弥尔顿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爱默生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  —培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卡莱尔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弥尔顿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爱默生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  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

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

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

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

”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

”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

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

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

”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

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

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

”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

”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

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

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

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

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

可谓无微不至。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稀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