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爱的名言警句
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
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
——斯特那夫人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黑格尔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
——巴尔扎克
俞平伯(读书的真意义)阅读答案
读书伴我成长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我们要把读书,读好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我特别爱看书,一看书就入迷,是常有的事。
在我的生活中买书、读书已经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长大后,我常缠着爸爸带我去书城,图书馆,书店。
而我的知识面也大大增加。
我看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淘气宝马小跳》,《五三班的坏小子》,《鲁宾逊漂流记》…...而我也喜欢漫画,武打小说(金庸).......书能使人进步,这话没错。
在我没读书之前,知识奇缺。
别人问什么都只能羞涩地摇摇头说不知道。
而自从我和书交上好朋友,我才真正领会到高尔基所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这句名言的真谛,我觉得自己长进了不少。
从书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历代伟人,知道了世界名著,我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一切都是书赠送给我的呀
难道我们不应该和好书交朋友吗
是书让我丰富了阅历,他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
使我增长了见识。
我想:书是人类的良辰益友,我以后和书永不分离
端午节的诗句和谚语有哪些
《端午节》年代: 近代 作者: 俞平伯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
知是中天近,邻居为我留。
《偈颂六十首》年代: 宋 作者: 释昙华五月五日端午节,好事当阳难掩塞。
归宗突出拄杖头,闲禅野鬼俱消灭。
俱消灭,砌下寒泉忽倒流,岭上白云不敢白。
端午_百度汉语作者: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贝琼《已酉端午》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日赐衣》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碧艾香蒲处处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
介绍朱自清的五个方面比如:主要介绍,然后童年,成年,他的作品,名言及名言意思等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柳上堆烟,砌成此恨无重数是谁的什么词
作者: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注释:①章台路:汉长安有章台得街在章台下。
后人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所。
赏析:上阙一开端即描绘出思妇所外的典型环境,三个“深”字,极见庭院之深邃了。
通过刻画描写,一位幽闭深闺女的贵族女子,因为薄幸之人一味追求狭邪之游的愁苦心情便跃然纸上了。
下阙,“三月暮”点出时令,“雨横风狂”,描述气候特征。
此时此景只有掩起门户独守空房,发出“无计留春住”的悲叹。
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是历来受人赞赏的名句。
赏析:这首词亦见于冯延巳的。
清人刘熙载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在词的发展史上,宋初词风承南唐,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欧与冯俱仕至宰执,政治地位与文化素养基本相似。
因此他们两人的词风大同小异,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
此词据词序云:“欧阳公作,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去未远,所云当不误。
此词写闺怨。
词风深稳妙雅。
所谓深者,就是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尝叹其用叠字之工;兹特拈出,用以说明全词特色之所在。
不妨说这首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先说景深。
词人像一位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安排。
读着“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在眼前出现了一组电影摇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
随着镜头所指,读者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
“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
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
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
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
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日“无重数”。
“无重数”,即无数重。
秦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与此同义。
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可是词人还没有让你立刻看到人物所在的地点。
他先说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这种写法叫做欲扬先抑,做尽铺排,造足悬念,然后让人物出场,如此便能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说情深。
词中写情,通常是和景结合,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也有所侧重。
此词将女主人公的感情层次挖得很深,并用工笔将抽象的感情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人们仿佛看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
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
于是她感到无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清人毛先舒评曰:“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
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
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所谓“意欲层深”,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层层深入,步步开掘。
且看这两句是怎样进行层层开掘的。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
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惟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竟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是不理解她的意思呢,还是不肯给予同情,殊令人纳闷。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像故意抛舍她似的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她不可能不伤心。
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
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像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
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这是此篇一大特色。
最后是意境深。
词中写了景,写了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读此词,总的印象便是意境幽深,不徒名言警句而已。
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
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
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
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日:“‘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
”(《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
个中意境,仿佛是,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惟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
尤其是结句,更臻于妙境:“一若关情,一若不关情,而情思举荡漾无边。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
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叶圣陶生平背景都有那些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
”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
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
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
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
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
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
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
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
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
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
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
(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
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
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
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
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
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
诗人看到了,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
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
格律诗靠格律和韵来体现它的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来保持它的节奏感。
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
(《美学概论》傅东华译)《匆匆》就是这样的“半节奏的作品”。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
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
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
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
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
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
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
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
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
”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
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
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
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
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句法结构,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
散文诗却不然,它基本运用是散文的句式,作者情绪的跳跃一般没有自由诗那样大的跨度。
但它也别于散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间隙,凭作者思绪连接。
《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