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挂在美术室的名言警句大全
1、画是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2、雕刻是凹与凸的艺术,并不是没有光滑润饰的形状。
3、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4、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5、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生命。
6、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7、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
关于美术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1、作画贵与不似之间似则欺世,似则媚俗。
——齐白2、最接近雕刻画最完美。
——朗费罗3、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
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 ——郭熙4、照搬自然景色是绝对画不出传世之作的。
——乔·雷诺兹5、美术是揭示真理的谎言。
——毕加索6、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
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梁启超7、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
—— 托·卡莱尔8、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明·徐谓9、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
——王原祁10、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创意美术室解说词
一双废弃了的鞋子到我们的美术室,不出几天,就会出版一双名牌;一把雨伞到我们的美术室,不出几月,就会是一样多功能挡雨器;一辆抛锚的汽车到我们的美术室,不出几年,就会响彻大江南北。
关于美术的语句有哪些
一、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律、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板.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中班《太阳》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加以肯定,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形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幼儿的一些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的图画.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检.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进发.例如:大型画《一片森林》,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倾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观察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林,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林.那又怎样!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仅树可以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当然,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知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让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让孩子闭上眼睛阐述各种种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2、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让孩子摸一摸,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3、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四、欣赏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以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应该常出现在幼儿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当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上海充满了机遇,现代化的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常见的就为美术展览,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机会组织幼儿前往参观,或者请家长带幼儿前往参观,让幼儿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十个字或五个字的名言诗句,字体要简单点,不要太复杂了,写美术字用的。
五条就好。
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
志坚险也减,为难不畏难。
成功始于努力,失败源于放弃。
赞美“幼儿园”的句子有哪些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
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
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
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
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
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
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
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
清.笪重光《书筏》▲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
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梁武帝《又答论》▲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
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
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
清.梁献《学书论》▲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
清.华琳《南宗诀秘》▲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晋.卫烁《笔阵图》▲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
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
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
清.王淑《论书滕语》▲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
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
清.刘熙载《艺概》▲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清.笪重光《书筏》▲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
书之六局,以气为主。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宋.姜夔《续书谱》▲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清.刘熙载《艺概》▲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献《评书贴》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
明.项穆《书法雅言》▲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 辩正安排▲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
宋.姜夔《续书谱》▲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
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真书用笔,自有八法。
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
宋.姜夔《续书谱》▲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虞世南《笔髓论》▲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
清.冯班《钝吟书要》▲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