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证明一个数学猜想”和“公安证明一个人是犯罪嫌疑人”哪个更严谨
数学证明更严谨。
“犯罪嫌疑人”只是嫌疑,注意,是嫌疑,不需要明证的。
如果说是罪犯,也没有数学证明那么严谨。
司法系统(不能一概都叫公安)要判定一个人是“罪犯”,是可以有“合理推论”的。
比如有高清视频看见某人从超市偷东西,而警察又从他家里搜出了赃物,那肯定是可以判定他犯盗窃罪的。
但是,也有可能是长相很相近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偷了东西,又栽赃给他呢
这种情况下,如果嫌疑人不主动申明他有双胞胎兄弟,那基本就被判刑了。
司法系统在判定这种案件时,是会把“他有同卵双胞胎兄弟,而且他自己不知道,而且那个兄弟还故意陷害他”这种极微小的可能性排除在外的,这就叫“合理推论”。
数学家的名人名言
数统治着宇宙。
——毕达哥拉斯数学,科学的女皇;数论,数学的女皇。
——C•F•高斯上帝创造了整数,所有其余的数都是人造的。
——L•克隆内克上帝是一位算术家 ——雅克比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气的数学家永远成不了一个完全的数学家。
——维尔斯特拉斯纯数学这门科学再其现代发展阶段,可以说是人类精神之最具独创性的创造。
——怀德海可以数是属统治着整个量的世界,而算数的四则运算则可以看作是数学家的全部装备。
——麦克斯韦数论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他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其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
——史密斯无限
再也没有其他问题如此深刻地打动过人类的心灵。
——D•希尔伯特发现每一个新的群体在形式上都是数学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有其他的指导。
——C•G•达尔文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
——J•H•京斯这是一个可靠的规律,当数学或哲学著作的作者以模糊深奥的话写作时,他是在胡说八道。
——A•N•怀德海给我五个系数,我讲画出一头大象;给我六个系数,大象将会摇动尾巴。
——A•L•柯西纯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
——诺瓦列斯如果谁不知道正方形的对角线同边是不可通约的量,那他就不值得人的称号。
——柏拉图整数的简单构成,若干世纪以来一直是使数学获得新生的源泉。
——G•D•伯克霍夫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
——无名氏数学不可比拟的永久性和万能性及他对时间和文化背景的独立行是其本质的直接后果。
——A•埃博
数学家的名人名言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达哥拉斯数学是科学之王. ——-高斯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在数学的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康托尔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 ——拉奥数学沿着他自己的道路而无拘无束的前进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不受法律约束之类的种种许可证,而是因为数学本来就具有一种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并且与其存在相符合的自由.---Hankel, Hermann几何、理论算术和代数,这些学科除了定义和公理之外,没有其他原则,除了演绎以外,没有其他证明过程但就在这一过程中,却已综合了简单性、复杂性、严密性和一般性,这一特性是不为其它学科所具有的。
---Whewell,W.数学知识有三个不同于其它知识地主要特征:其一是数学知识比其它知识更清晰地使其结果具有真理性;其二是数学知识乃是获得其它正确知识地必经的第一步;其三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并不依赖于其它知识。
---Schubert,H.数学家毫不顾及声明或猜想,他们仅仅根据定义和公理,并用论证和推理来演绎每一件事。
事实上,现在把那些仅由猜想或假说建立起来的理论称之为科学事不正确的,因为猜想往往求助于某种见解或主张,因而他不能由此而产生知识。
---Reid,Thomas没有那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的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
---Carus,Paul
数学家的名人名言有那些?
数学家,数学家们又把我归为物理工作者。
我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人,虽然所有人都认识我,却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
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事关一名科学工作者的成败。
科学精神是支持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索的根基,它们究竟涵盖了哪些内容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80寿辰之际,海内外著名科学家云集清华园,举行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
在此期间,笔者采访了中外一些科学家,请他们阐述了自己对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理解。
接受采访的中外科学家发表了如下见解。
热爱、执着与兴趣 ??杨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数学家):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应该对科学事业有非常深的热爱,要有追求真理、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不是将科学看成是自己可以升级、可以获奖、可以为个人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
现在有些人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这些方面有些问题,考虑自身利益的地方比较多,这是科学工作者的致命伤。
??朱经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著名超导专家):我认为科学工作者所要坚持的科学精神第一是执著。
执著的基础是兴趣。
一名优秀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朝自己的兴趣方向发展,一个人只有当他做自己有兴趣的东西时才不会感到厌烦。
其实科学家做的工作是世界上最使人高兴的工作——人家给我们钱,养我们做自己的嗜好,我们应该是不会有怨言的。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如果要想有大的发现,就要有执著的精神。
在科学探索整个过程里边得到的满足感,很多时候比得到结果还要高一层。
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是最重要的。
??李家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理学院教授):要保持对自然界的兴趣,这对科学工作者是最重要的。
有关于数学的名言。
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说的哦。
有关于数学的名言 中国数学家说的1、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2、迟序之数,非出神圣,有形可检,有数可推。
——祖冲之3、现代高能物理到了量子物理以后,有很多根本无法做实验,在家用纸笔来算,这跟数学家想象的差不了多远,所以说数学在物理上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邱成桐4、 我们欣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
——陈省身5、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6、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华罗庚7、 要打好数学基础有两个必经过程:先学习、接受“由薄到厚”;再消化、提炼“由厚到薄”。
——华罗庚扩展资料陈景润的故事: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
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
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
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 “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
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
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
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
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 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为了证明1+1=2 有什么用呢
看到了数学家证明1+2=3,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呢
可以给我说一下吗
1+1=2 和1+2=3不是你理解的算数里的计算,而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可表述为:(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考虑把偶数表示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
把命题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
有人说: 在数学家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猜想到这个定理,在他完成证明的细节之前,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
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其实这就像作可行性研究一样,先确定一下自己要干什么,然后再论证这样干行不行。
但这些猜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更是建立在他们的智慧和灵感之上的。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科学原理的起点都源自这些智者非凡的思维。
但他们的猜想绝不是妄想,因为他们在有了这些猜想之后,首先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论证,尽管有一些猜想在之后的进一步的论证过程中被否认,但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猜想,论证、否认或肯定的过程,使得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
可以这么说,一个没有创新,没有联想,没有丰富想象的人,即使他的才学再丰富,也注定他一生不会取得多大成就的。
正象我们平常走路一样,你不想象着自己向前再迈一步将会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不一样的风景,你怎么愿意去花时间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去迈这一步。
创新从一定程序上说就是数学发现的生命,也是数学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则是保障。
中国哪一个数学家证明了1+2=3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出的“陈景润只用了三年,就把世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推进到(1+2),...”简化其证明用了7年时间~``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写信给大数学家欧拉,提出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简称“1+1”).例如,6=3+3,24=11+13,等等.欧拉回信表示,相信猜想是正确的,但他无法加以证明.从那时起的近170年,许多数学家费尽心血,想攻克它,但都没有取得突破.直到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终于向它靠近了一步,用数论中古老的筛法证明了:每个大偶数是九个素因子之积加九个素因子之积,即(9+9).此后,对猜想的“包围圈”不断缩小.1924年,德国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1932年,英国数学家爱斯斯尔曼证明了(6+6).1938 年,苏联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5),2年后又证明了(4+4).1956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8年,我国数学家王元又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王元证明了(1+4);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又证明了(1+3).“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终极目标(1+1).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成为世界上距这颗明珠最近的人——他证明了(1+2).他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