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越短越好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国经典书写对联,名言,名句总汇
中国最牛的经典大全 金石乐; 书画缘。
笔永健; 艺常青。
俗韵; 梅有。
卧游五岳; 坐拥百城。
砚生云海; 笔舞龙蛇。
诗情画意; 琴韵书声。
松风煮茗; 竹雨谈诗。
书来益寿; 金石延年。
文章江海; 书籍林泉。
书林漫步; 学海遨游。
亲师取友; 敬业乐群。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笔力千军阵; 词源万马兵。
坐对贤人酒; 喜和智者诗。
雨过琴声润; 风一翰墨香。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云霞。
落笔撼五岳; 成诗凌九州。
文心清若水; 诗胆大如天。
鼓琴仙度曲; 种杏客传书。
欲各天下事; 须读古今书。
挥毫列锦绣; 落纸如云烟。
文章千古事; 花月一帘春。
多勉日新志; 能为岁寒枝。
诗写梅花月; 茶烹谷雨春。
水楼容我静; 大地任人忙。
功高斯不伐; 理定自无争。
性癖耽佳句; 心清闻妙香。
伴我书于卷; 可人花一帘。
立德齐今古; 藏书教子孙。
聊收静者趣; 且读古人书。
琴焦无俗韵; 松古有劲风。
水斋容我静; 大地任人忙。
行修而名立; 理得则心安。
洗砚鱼吞墨; 烹茶鹤避烟。
慧眼观天下; 妙笔写春秋。
知不足者好学; 耻下问者自满。
柳絮体媚无骨; 梅花形瘦有神。
文情生若春水; 弦咏寄之天风。
得其名得其寿; 多所见多所闻。
以正气还天地; 有大功于国家。
近知近仁近勇; 希贤希圣希天。
读书不求甚解; 鼓琴足以自娱。
挟风云于翰墨; 罗象纬在心胸。
夜月琴声书韵; 春风鸟语花香。
墨海千帆竞发; 书林万卉争芳。
读书寄怀秋水; 对友如坐春风。
风采三秋明月; 文章万里长江。
笔架砚池辞海; 诗花墨雨书林。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文章似水清无玷; 气节如松直有心。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春意犹融文明意; 花香更带翰墨香。
琴窗古韵长生趣; 艺苑温馨足慰情。
为学深知书有味; 观心澄觉室生光。
花木清香庭院翠; 琴书雅趣画堂幽。
书从疑处翻成悟; 文到穷时自有神。
诗传画意王摩诘; 船载书声米舍人。
一室图书自清洁; 百家文墨足风流。
安得闲门常对月; 更思筑室为藏书。
家有藏书墨庄香远; 门无俗字竹径风清。
山水幽深襟怀妙远; 读书夙好心气和平。
汉石周金鸿文永宝; 林风山月雅兴长留。
云树千山风泉万壑; 山门一扇石屋半重。
自号酒徒胸中全无糟粕; 人称浪子笔下颇有波澜。
做数件可流传趣事消磨岁月; 会几个有见识高人论说古今。
诗书画; 松竹梅。
雁外无书; 诗内有天。
词近愈远; 意浅偏深。
芝兰气味; 湖海襟怀。
博通上下; 雅集古今。
友天下士; 读古今书。
胸中波澜; 笔底风雷。
广撷众彩; 博览群收。
砚磨雾起; 笔染云生。
笔酣墨畅; 心旷神怡。
斧藻其德; 竹柏之怀。
杯浮梅蕊; 诗凝雪花。
樵语落红叶; 经声留白云。
风助飞雪舞; 诗伴落梅吟。
栽培心上地; 涵养性中天。
吟雪诗情热; 画松翠笔娇。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山岳起翰墨; 江海焕文章。
院闭青霞入; 松高老鹤寻。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兰。
读书清磬外; 春雨暮钟时。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纵谈中外声; 洞澈古今情。
著书惊日短; 看剑引杯长。
笔端通造化; 意表画云霞。
书林含馥郁; 艺海贮英华。
友古今善士; 读中外奇书。
静与鱼读月;笑对鸟谈天。
花月联知己; 诗书结静 云来画檐宿; 龙向墨池归。
诗书得古趣; 风月畅真情。
细雨闲开卷; 微风独弄琴。
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长。
把酒知今是; 观己悟昨非。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少时饱经磨砺; 老来不畏风霜。
俯仰无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戒骄风清月朗; 除躁海阔天空。
其人贤于管乐; 斯文品自随和。
雅言诗书执礼; 益友直谅多闻。
笑谈天地今古; 苦究字词句篇。
燕雀应思壮志; 梅兰珍重年华。
大同无少长老; 至乐有天地人。
少言不生闲气; 静修可以永年。
骄傲来自浅薄; 狂妄出于无知。
未能一日寡过; 恨不十年读书。
一生清风明月; 四壁名绘法书。
秋水为神玉为骨; 词源如海笔如椽。
登临书山叹观止; 欲渡学海愧胜游。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心中常贮千里志; 笔底能开常春花。
山川佳色澄悬镜; 松竹清阴静读书。
删繁就简三秋树; 立异标新二月花。
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
追摹古人得高趣; 别出心裁在一家。
竹荫遮几琴书润; 花气熏窗笔砚香。
千古文章书卷里; 百花消息雨声中。
心触清机亲翰墨; 目游润景足精神。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 东牖养蕙西牖养兰。
博览群书见多识广; 兼采百家目明耳聪。
花竹满庭四时生趣;读书万卷一理润深。
玉树临风冰壶映水; 珊瑚架笔玳瑁装书。
秋月春花当前佳句; 法书名画宿世良朋。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风趣轶闻]独脚兽 比目鱼 水底月 镜中花枕头枕枕 踏脚踏踏 水车车水 火钳钳火 声声色色 本本原原 清清洁洁 龌龌龊龊上上下下 短短长长 重重迭迭 弯弯曲曲 一天星斗 万里江山 瓜熟蒂落 藕断丝连柴多火旺 水涨船高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竹雨松风梧月 茶烟琴棋书声朝朝朝朝朝朝夕 长长长长长长消 长长长长长长长 行行行行行行行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各灯登阁各攻书 同椅倚桐同观月 双手推开窗前月 一石击破水中天 千年龙潭蒸琥珀 万里仙桥起祥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船漏漏湿盆漏漏干 灯吹吹灭火吹吹燃 得胜的猫儿胜过虎 失势的凤凰不如鸡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竹本无心节外又生枝叶 藕虽有孔腹内不藏污泥 白蛇仆江口吐一支红焰(灯) 青蛇挂壁身披万点金星(秤) 树大根深不落无头之鸟 河小水浅难藏有角鳞龙 童子打桐籽桐籽落童子乐 和尚顺河上河上完和尚玩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应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桥上荞风吹吹荞动桥不动 楼上苲雨洒洒苲湿楼不湿鸦啼鹊噪并立枝头淡祸福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十口心思思民思国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兄玄德弟翼德威钲曹孟德 师卧龙降子龙辅佐汉真龙(关公)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天作棋盘星作子明明朗朗谁敢下 地为琵琶路为弦清清楚楚孰能弹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雨雨风风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秤直勾弯星朗朗能知轻知重 磨大眼小齿稀稀可推细推粗合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州渚十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人情世故]东风恶 欢情薄 浮云富贵 粪土王侯 怒从心上起 恶向胆边生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空泪随流水急 愁逐野云飞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芙蓉思远道 蟋蟀动愁吟 天风随断柳 客泪堕清笳 天意高难问 人情老易悲 铜雀春情深 金人秋泪横 依依树林出 惨惨烟雾收静者心多妙 飘然思不群 青山埋白骨 绿水吊忠魂 百年三万日 一别几千秋 凤木有余恨 瞻依无尽时白云悬影望 鸟鸟切遐思 窗竹鸣秋雨 床琴断夜弦玉梅含笑意 金柳动哀情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转眼人千里 消魂梦一柯 欢娱嫌夜短 寂寞恨更长星离成恨事 云散奈愁何 勋名满天下 功业在人间 灰撒江河里 碑树人心中 三江载泪水 五岳摧心胸[时令佳节]三月昏 参星夕 杏花盛 桑叶白 霜菊瘦 雨梅肥 梅英尽落 柳眼初开酷寒盛暑 暮烟晓雾 柳摇春白昼 梅弄月黄昏蝉鸣哀暮夏 莺啭怨残春 云衍中秋月 雨打上元中 秋深梧堕叶 春暖杏开花 春园花柳地 秋沼芰荷天 春棠经雨放 秋菊傲霜开 暮雨催寒蛩 晓风吹残月 秋风吹柳绿 细雨点花红 行敲残月落 鸡唱晓云生 落日街翠壁 暮云占烟鬟 昔去雪似花 今来花如雪 落日波中没 秋风天外闻 春来苔是叶 冬至雪入花日暮天无云 春风扇微和 肥不过春雨 瘦不过秋霜 浓云千檥合 骤雨一江空 日出远岫明 鸟散空林寂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融融的春光 凄凄的风雨 白露收残月 清风散晚霞 雨过芳草润 春到杏花香波涛秋八月 风雨夜三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水田飞竹鹭 夏木啭黄鹂 秋河曙耿耿 寒渚夜苍苍轻风摧功草 凝霜竦高木 秋风起白云飞 草木落南雁归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一片秋香世界 几层夜雨阑干桃杏春季争放 杜鹃夏季吐香 菊花金秋傲霜 梅花隆冬斗雪大水流为九曲 春风又是一年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风声烂漫天 遥闻爆竹知更岁 偶见梅花觉已春奇石尽含千古秀 春光欲上万年枝 九霄香透金茎露 八月?生玉宇秋 水风轻萍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 雨后双禽来占竹 空秋一蝶去寻花 月到广除寒有色 鸦归疏柳夜无声 高山野卉闲行趣 细雨黄花独对对杨叶怠秋黄欲落 草茎将槁褐加深 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芳草春回依归绿 梅花时到自然香 笙歌声拂长春地 星月光回不夜天 春风掩映千门柳 暖雨晴开一径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秋至满山多秀色 春来无处不飞花 断送落花三月雨 摧残杨柳九秋霜 寒食芳辰花烂熳 中秋佳节月婵娟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柳絮池塘春入梦 朵花庭院冷侵衣桂花开时香云成海 月轮高处广寒有宫 瑞雪霁南山寒收玉宇 条风嘘北斗春满金瓯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火树银花元夕今宵竟不夜 碧桃春水洞中此处别无天大造无私处处桃花频送暖 三阳有旧年年春色去还来 燕语莺啼花又香景物一年新节好 风和日丽人方泰诗怀万种早春多[名园名联] 风光联是指题写于山岩、关、峰、洞、湖、海、江、泉、池、潭、井等自然风景处的楹联。
例如: 湖名合杭颖而三,水木清华,惜不令大苏学士到此; 山势分村郭之半,楼台金碧,还须倩小李将军画来(西湖清人题联)。
(小李将军指唐代画家李昭道,他曾来此作画) 世间有石皆奴仆; 天下无山可弟兄(福建武夷山天游峰联) 足下起祥云,到此处应带几分仙气;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片禅心(江西庐山绝顶联) 此地咫尺能进天,懒问天,但闻佛笑; 近水亭间先见月,要留月,不许云飞(四川峨嵋山金顶楹联) 望望七十二峰,工部游时,诗圣有谁能继响? 遥遥一千余载,文公去后,岳云从此不轻开(湖南衡山绝顶祝融峰联) 真奇哉一百二十峰,造化小儿无端弄巧; 可惜了三万六千年,白头老叟几个曾游(浙江雁荡山天柱峰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铁保撰联) 万顷湖平常似镜; 四时水好最宜秋(杭州西湖石冶棠题联) 桑柘几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边城(福建福州小西湖联) 茫茫碧水,昼夜拍丹岩,洗耳涛声常在耳; 浩浩清风,晴阴敲翠叶,凝思竹韵总于思(湖北武汉东湖听涛轩联) 人来桂蕊香飘里; 祠在荷花水影中(新都桂湖澄心阁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山东济南趵突泉联) 在山水联中有字迹最大的对联,是黄山立马峰上的对联,每字九米余见方,联文是: 立马空东海; 登高望太平。
古迹联是题写于宫、殿、楼、堂、台、榭、塔、桥、庐、馆、寺、院等古代遗留胜迹 上的楹联。
例如: 丽日和风春骀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故宫颐和轩联) 龙游凤舞中天瑞; 日朗风和大地春(故宫联) 九陌红尘飞不到; 十洲清气晓来多(故宫承先殿联) 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故宫乾清宫西暖阁雍正题联) 西岭烟露生袖底; 东洲云海落樽前(颐和园涵远堂联) 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 顺时调律吕,玉节金和(颐和园排云殿排云门联)只飞却似关睢鸟 井蒂常开连理枝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唇齿相依关世远 戚欣与共胜天伦 染就江南春水色 结成罗帐连心花 人如风后入江云 情似雨余粘地絮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处处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若无恨月长圆 乐意相关禽对语 生香不断树交花 日中有客为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人对月空怀远 导地观花不当春 常因流水怀今日 每托清风感故人 每因感激怀知己 为乐清虚寄可人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万两黄金容易得 一个知心最难寻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砌玉生寒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落花有意付流水 流水无情葬落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金鸡啼醒三更梦 狂风吹断并蒂莲 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仇人怀中藏白刃 情人眼里出西施 体灵比鸟鸟亦笨 歌声赛琴琴也哑 喜有两眼明多交友 恨无十年暇读奇书 才子凌云佳人咏雪 榴花映日蒲剑摇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爱情要用忠贞播种 友谊要用谅解护理 没有阳光花儿不香 没有爱情生活不甜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 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 秋离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 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友至喜阔论四壁图书联当酒 春来无别事一帘风雨欲催诗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 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爱情美丽常开幸福花朵 人生堪慰永葆革命青春 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梦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握手见面还疑梦里身 痛饮独离骚千古奇文欣赏适值歌凝红树声断绿云如霓裳羽曲奏太液池边知音者焉肯空场错过 孤舟棹雪夜一时逸兴遄飞更有星浮琳殿月涌瑶峰似玉叶琼花烂蕊珠宫里会心人能不任地逍遥[友谊爱情] 连理枝 并蒂莲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桃脸含秋 峨眉凝翠 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弹琴知音 谈话知心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看树看根 看人看心 青山不老 绿水长流 寸心万绪 咫尺千里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双眸翦秋水 十指剥春葱 窗前莺并语 帘外燕双飞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细细问故旧 星星数鬓斑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一尊对明月 三径来故人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少妇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 当门花井蒂 迎户树交柯 积恨颜将老 相思心欲燃 好景君须记 深情我自知 足迹半天下 心知唯故人 相识遍天下 知心能几人 人不可貌相 海不可斗量 岁寒知松柏 患难见交情 朋友千个少 冤家一个多 胞波感情重 江水朔源长 草木使山秀 知识使人美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观化风和日永 怀人言短情长 笑指南山作颂 喜倾北海为尊 有情喝水也甜 无情吃糖也苦 烟开兰叶香风起 春入桃花暖气匀 花开并蒂鸳鸯暖 酒醉同心琥珀浓 碧纱待月春调瑟 红袖添香夜读书 九微灯结连枝彩 井蒂莲开百子图 连理枝头腾凤羽 合欢筵下对鸾杯 银镜台前人似玉 金莺枕侧语如花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沼花开井蒂莲 方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松柏同心连夜永 桃李结子爱阳春 落月低轩窥烛尽 飞花入户笑床空 几回离别折欲尽 一夜春风吹又长 蓝桥春雪君归日 秦岭秋风我去时 酒不醉人人自醉 花不迷人人自迷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金欢词赋传鹦鹉 连理花枝引凤凰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雪花似掌难遮恨 风力如刀不断愁 夜饮客吞杯底月 春游人醉水中天 雨中竹叶含珠泪 雪里梅花载素冠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浇愁愁更愁 清江锦石伤心丽 嫩蕊浓花满目斑 纵使有花兼有月 可堪无酒又无人 蝉声断续悲残月 萤焰高低照暮空 屏风有意障明月 灯火无情照独眠 酒困路长唯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 勋业辉煌欣自举 名花灿烂喜连枝 颇思泛泛鸥为伴 翻羡翩翩燕作客 欢饮花前秋不老 高吟池畔意多遒 西风残照伤摇落 东风丽日喜花开 江管春归花不发 周窗雨冷草空青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号 碧水青山谁作主 落花啼鸟总伤神 古同松柏清同竹 言可经纶行可师 朗月清风怀旧宇 残山剩水读遗诗 扶桑此日骑鲸去 华表何年化鹤来 蝶化竟成辞世梦 鹤鸣犹悲步虚声人间未遂青云志 天上先成白玉楼 风凄暝色愁杨柳 月吊宵声哭杜鹃 窗前有竹传声籁 座上无人对雨花 流水夕阳千古恨 凄风苦雨百年愁 天上急需白玉赋 人间惊陨少微星 繁花将茂秋光碎 岁月如驰夏室寒 花落胭脂春去早 魂消锦帐梦来惊人生自古谁无死 凡事行其心所安 热泪滴滴解冻土 悲歌阵阵惊暮鸦 休言灵堂无忠骨 应知寰宇有热血 留声步步垂青史 洒血滴滴荐轩辕 巨笔难尽功千行 泪雨不表哀半点 不信天公鸣哀角 却悲人间陨巨星 泪抛四海召先烈 悲上九天请忠灵 泪滚千行场地湿 哭声一片暮云低 三山石剑含悲耸 九派波涛带恨流 寒风萧萧添哀思 落日曛曛总断魂 倾城人哭哀声震 漫地花飞白雪翩 惊闻落雷肝肠断 忍看星陨裂长空 百日星沉光不熄 一朝风起雨非轻 但恨黄泉无客店 喜看英名落心中 青山翩翩缘君舞 银花朵朵为你开声声爆竹向寂寥 岁岁哀痛总难消 千山不语齐俯首 万水鸣咽共吹箫 流泪眼对流泪眼 断肠人送断肠人 人逢喜事精神爽 闷来愁困睡意多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 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 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 廿年间化雨春风琴书宛在 千里外山长水远梁木何依 时雨飞来半壁山河重洗涤 大星归去满天风月助凄凉 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 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 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 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自古经典名言名句总汇一生活情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二哲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三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四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
泰戈尔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陶行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
白求恩五战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君子于役》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杜甫《石壕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六雄心壮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七爱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以身殉国,何事不为
陆游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丰子恺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锦绣河山好收拾,万民尽做主人翁。
朱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八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客人要尊重主人的成语,或者中国名言警句、古话。
是那个股东的不适,恶仆,鸠占鹊巢,对付这种人时间会给他教训,貌似我说晚了。
有关于诗歌的名言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见。
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涌出的一首歌曲。
(黎巴嫩作家)纪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可以用手指将它们拈起来似的。
——(印度作家)泰戈尔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
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
——(印度作家)泰戈尔仅仅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
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从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诗歌能躲过坟墓,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
书法的名言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
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
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
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
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
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
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
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
清.笪重光《书筏》▲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
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梁武帝《又答论》▲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
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
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
清.梁献《学书论》▲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
清.华琳《南宗诀秘》▲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晋.卫烁《笔阵图》▲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
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
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
清.王淑《论书滕语》▲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
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
清.刘熙载《艺概》▲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清.笪重光《书筏》▲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
书之六局,以气为主。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宋.姜夔《续书谱》▲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清.刘熙载《艺概》▲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献《评书贴》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
明.项穆《书法雅言》▲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 辩正安排▲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
宋.姜夔《续书谱》▲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
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真书用笔,自有八法。
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
宋.姜夔《续书谱》▲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虞世南《笔髓论》▲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
清.冯班《钝吟书要》▲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关于中国象棋的名言名语
的八字在于“愈挫愈勇,则刚”;这也是象棋培养我们的一种性格。
象棋是的竞争,棋识多者必然战胜棋识少者,故曰: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
再给你一点象棋的口诀: 开局要变通,立意在棋先; 偏师勿自雄,最忌重一边; 闲进马前卒,无闲车出先; 敌方阵未列,急击勿谦宽; 审着须彻底,误着致全歼; 无故勿进将,至理存乎间; 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 胜中须防败,守势要兼全; 攻势急中变,良策要通全; 恋子难求生,弃子要争先; 僻子勿乱吃,一陷难回援; 对峙静观变,冒进非万全; 马炮贵联合,孤军莫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