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名言 > 关于面条的名言

关于面条的名言

时间:2018-07-29 04:36

赞美拉面的句子

这条短语最早来源于2011年12月15日股吧上的一条发帖,而发帖的原因则是著名的重庆啤酒黑天鹅事件——2011年12月7日,上市公司重庆啤酒(股票代码:600132)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公司投巨资参与研制十三年的乙肝疫苗经临床实验评估为无显著疗效,疗效仅比“安慰剂”高1-2个百分点。

公告一经发出,股价应声而落,连续9个“一”字跌停,股价从80元跌至20元,200多亿元市值瞬间蒸发。

而这篇股吧发帖正是发表于第6个“一”字跌停的晚上。

面条的故事

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苏格拉底(一)今年北方的秋,来得分外早。

已是正午,太阳将人们的影子拉到了脚下,阳光充足,却没有太多的暖意,秋日午后的阳光像被清新的风滤过了一样,不再像夏日那样热辣滚烫,凉风习习,阳光微暖。

在这个秋季,孩子们告别了炎炎暑期,开始了盼望已久的校园生活。

她,一位年轻的母亲,生在北方,长在北方,此时正在厨房内低着头,忙忙碌碌地做着北方人爱吃的午饭。

孩子们放学了。

放学后第一件事,是连书包都不顾不得摘,就一头扎进了厨房,如同饿了好几年一样:“妈妈,啥饭呀

饿死了

” “回来了

宝贝儿们

面条,好吃的面条。

” “又是面条儿……”大女儿耷拉着脑袋,眼睛和鼻子难看地被挤在了一起,眉头皱做一团。

“不吃,妈妈。

我不吃。

”二女儿也噘着小嘴,赌着气“我吃奶奶的饭去

”说完,厨房的门帘被她的小手狠狠地甩起来老高。

“这群孩子,”年轻的母亲摇了摇头“那好吧,是时候该跟你们好好讲讲面条的故事了。

”年轻的母亲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一边暗自说。

她口中所说的故事,是一个和面条有关的故事,那是一个父亲最爱跟她讲的一个故事,也是深深打动了她并且对她影响深远的一个故事……********************************************************************************************************************************** (二) 一个年纪大约十来岁的小女孩背着沉沉的书包,脚踏在厨房的门槛外,头隔着门帘伸到了厨房里,笑嘻嘻地问“爹,吃啥饭呀

” “面条儿

拽面

”一个中年男人模样的人回头说,他手里正在拽着长长的面条,“饿了吧

马上就出锅

” “ 又是面条……”女孩的眉头也是马上便拧成了一团“出不出锅吧

我不爱吃。

” “不吃

不好吃

”父亲扭回头问。

“天天吃面条,烦都烦死了,我爱吃大米饭,饺子,只要不吃面条就行”女孩愤愤地说了一堆。

“爹给你讲个故事。

”女孩的父亲一边用筷子搅了搅刚下锅的面条儿,一边郑重其事地大声念出了一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念完,问小女孩:“知道啥意思不

” 小女孩闷闷不乐,只听到有个“丸”字,她不想理会,她只知道肚子饿的咕咕叫,并且即便是现在已然很饿了,也不想吃天天都吃的面条儿,她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呃,什么丸子

” “丸子

这是毛主席的诗词,写长征的诗词,不是什么丸子,整天就想着吃呢

”女孩子的父亲笑着用筷子轻轻地敲了敲女孩的头补充道:“走,端碗。

上屋里吃去,我给你讲面条儿的故事

” 女孩端着碗,面条热气波浪,冒着白白的热气,女孩盯着这碗面条儿,心里寻思,“就算给我讲个故事,我也还是不爱吃这,看你能讲出个啥故事来。

” 女孩的父亲往起挑了挑面条儿,用嘴吃了吹,吃了一大口面条儿,开始了他那个侃侃而谈的故事。

“刚才那首诗,是毛主席写的诗,说的是长征的故事

知道什么是长征吗

” “不知道”女孩摇摇头。

“ 以前的人打仗,爬雪山,过草地,那山是一座连一座,就像浪一样,浪不是一层一层吗

那山就像浪一样,一座连一座。

还有,那草地,都是水,都是泥,他们吃草,吃树叶,过到寸草不生的地方,战士们甭说面条,连草都没得吃,最后只好吃树皮,草根,皮带。

你想想,面条好吃

还是皮带、树皮、草根好吃

以前的战士要是能有这么一碗面条,早抢光了,恨不得把碗也吃了。

” “呃

”女孩闪着眼睛,用手拿起了筷子,往起挑了挑已经有些坨了的面条,不由得往嘴里送了一口。

女孩后来长大了,特意仔细地看了父亲口中那首朗朗上口的毛主席诗词。

也许父亲就会这四句吧,在女孩的记忆中只听父亲念过这节选自《长征》的四句诗,父亲原本并不是一个文化人,他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女孩听得有些茫然,有些难以置信,她在电视上看过一部《小兵张嘎》,从记忆中搜索着战争的样子,搜索着战争中战士们饿着肚子浴血奋战的情形,不过她还是也有些不明白,有些怀疑“皮带也能吃

” “嗯,饿得很了,就能吃。

不吃,活不成。

” 女孩一边听着那个似懂非懂的故事,一边想象着那时的战士们吃草、树皮、皮带的场景,似乎已经感觉出了那些东西的味道,怪怪的,苦苦的,涩涩的、难以下咽,于是眼前这碗儿面条可真算是一顿美餐了!不知不觉中,面条被吃得精光,这次连汤儿也没剩。

********************************************************************************************************************************* (三) 这是若干年前的一个中午,那位年轻的母亲第一次听自己的父亲讲《面条的故事》,这是一个老套、不够精彩的故事,一个权限只属于父亲的原创故事,这个故事以一首和面条毫无干系的诗词开头,讲述了一帮爬雪山,过草地的顽强战士,在故事里他们没有吃上一根面条,面条只是父亲的假象,想象着假若他们能吃上面条。

故事似乎并不完整,这个故事似乎与面条无关,只是讲故事的人赋予了故事一个并不算完美的结局,正是这个结局给了女孩无限的遐想,让女孩的心飘的好远好远。

是呀,这样一碗面条,要是放在过去,早被人抢光了。

“我有何理由不吃呢

”女孩这样想。

多年后,她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纵然有时她不得不承认她的最爱其实是白白的米饭。

长大后,她在外上班,终于有机会选择天天都吃米饭了。

可是她发现,连着吃了不到几顿,竟然想起面条那连面带汤儿香喷喷的味道来。

不知从何时起,面条成了她心里的最爱。

看到孩子们如此抵触心爱的面条儿,她想,是时候给你们讲讲《面条的故事》了。

“端饭喽

”年轻的母亲大声吆喝。

孩子的父亲领着两个女儿从屋里出来了,女儿们还是噘着小嘴儿。

一家子围绕在饭桌旁,大女儿用筷子将碗里的面条挑过来,挑过去,就是不往嘴里送,一脸的无奈。

“小小的年纪,哪来那么多的无奈。

”母亲摇了摇头。

这边二女儿也是在碗里捡来捡去,时不时地看自己的母亲一眼,趁她不注意,偷偷地往外扔不爱吃的菜。

母亲先是打破了沉寂“孩子们,今天妈妈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面条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她只节选了诗词的后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孩子们,知道啥意思不

” “说梦话呢吧,妈妈”大女儿满脸地疑惑说。

“这是一句诗吧应该。

”孩子的父亲搭讪说。

“嗯,是句诗,” “故事呢

不是说讲故事吗

”大女儿问。

“嗯,这是你姥爷最爱念的诗,也是我唯一听你姥爷念过的诗,是咱国家一代伟人毛主席所作的诗。

” “这跟故事有关系吗

” “当然有

傻孩子。

这是故事的开头,这句诗描写了一座座的山,“五岭”就是五座望也望不到边的大山,山与山之间还会有一个接一个的沼泽地,这是战争中的战士们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走过的地方。

他们没有饭吃,好几天都吃不上饭,但还是得饿着肚子翻过一座座的山,蹚过一个个的沼泽地,沼泽地

你们懂吗

就是会把人陷进去的大泥坑,一个接一个的,他们没有衣穿,被冻得瑟瑟发抖,有的人就这样被饿死了……没办法,他们只好吃树皮,草根,皮带。

很像你爸腰上的那根皮带”母亲说着说着,眼睛朝孩子父亲的腰间瞟了一眼,孩子们也跟着瞟了一眼。

“孩子们,皮带好吃

还是面条儿好吃

” “皮带和面条儿都不好吃”二女儿此话一出,孩子的父亲把饭都笑喷了,“讲去吧

还《面条的故事》

孩子们懂个啥

” 年轻的母亲用力敲了敲桌子“严肃点儿。

你,闭嘴

”她冲孩子的父亲嚷道:“小小年纪,挑三拣四,不管能行吗

” 孩子的父亲笑了笑,低头吃上了面条。

“你们的姥爷,小时候根本没吃过面条儿,应该说那时的小孩基本上都吃不上面条儿。

你姥爷小的时候,咱国家还很穷,只能吃穅窝头,甚至窝头都不管饱。

你们不知道吧

就是现在喂鸡,鸡都嫌赖的东西。

你们的老姥爷,也就是妈妈的爷爷,小时候更惨,几乎天天饿肚子,跟着他妈妈要饭

要饭

你们懂吧

就是手里拿根棍子,再拿个破碗,上别人家里去要人家吃剩下的,有时还会被狗追着咬” 孩子们听得入了神,年轻的母亲敲了敲桌子“吃,一边吃,一边听

” 她们慌忙抱起了碗,长长的面条被含在嘴里,还未来得及咬断,眼睛盯住自己的母亲不放。

“妈妈的爷爷,也就是你们的老姥爷,本来还有一个妹妹。

那时,整天打仗,人们没饭吃,有的老人还吃过土。

土,你们该知道吧

想一下,土好吃吗

你们的老姥爷,像你们这般大的时候,一顿面条也吃不上。

你们老姥爷的妹妹,就是被活活饿死的,你们得管她叫……”由于隔了好几代人,年轻的母亲一时想不起孩子们应该怎样称呼爷爷的妹妹。

“是呀,或许是日子隔得太远了吧……” 说着说着,年轻的母亲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幼小的身影,那是一个和自己三女儿差不多大的一个小孩子。

在残破不堪的房子里,还弥漫着战争未散的硝烟,一位憔悴的妇人(她的曾奶奶),有气无力地靠在墙的一角,她把要来的窝头分成了两半,她预备分给饥肠辘辘的孩子们。

她犹豫片刻,颤抖着双手,将一分为二的窝头一半给了大儿子(她的爷爷),一半给了二儿子。

而她自己没有,还有,那个幼小的身影也没有……也许她以为幼小的孩子可能活不成了。

那个幼小的身影,也不知是还不会走路,还是被饿的走不了路,她爬在地上,匍匐着,先是爬到大哥面前,想用小手够到那个被哥哥高高举起的窝头;后来不得已,又吃力地爬到二哥面前,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撑开手掌,想索要一点同样也被二哥紧紧抱在怀里的半块儿窝头。

她慢慢地爬来爬去,直至没有了一丝力气。

她无助地看了一眼自己的母亲,慢慢地,恋恋不舍地闭上了眼睛。

那是一双充满乞求,充满无助的眼睛,还未来得及仔细打量整个世界,便永远的闭上了。

那个憔悴,面色泛黄的妇人,依然靠在墙角,没有表情地眺望望着远方,其实那个远方只是一面墙,挡在她面前的墙。

年轻的母亲一边回忆,一边给孩子们讲述着从父亲那里听来的这些“孩子们,你们说,要是有一碗这样香喷喷。

热腾腾的面条儿,那个爬不动的小身影,也就是你们姥爷的姑姑,妈妈的姑奶奶,还会不会被饿死

以前的人很穷,再加上打仗,想吃面条儿都吃不上。

面条儿曾经是他们做梦都想吃的饭。

就是现在,还有些偏远地区和你们一般大的孩子连面条儿都吃不上,可你们竟然身在福中不知福,说,面条好吃吗

” “嗯,好吃

”大女儿认真地点了头,只是二女儿还有些不太懂,闪着迷惑的眼睛“慢慢地会懂的……”年轻的母亲这样对自己说。

*********************************************************************************************************************************(四) 孩子们听着这个故事,情愿地吃完了各自碗里的面条儿。

故事里的主人公们,或许谁都没有饱饱的吃过一顿面条,只是讲故事的人赋予了故事一个假设:假如,有一碗这样的面条…… 孩子的父亲也似乎被这个故事感动了,配合着孩子的母亲对孩子们说:“你们生在了一个好年代啊,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学习,要不然将来连面条儿也吃不上。

”孩子们笑眯眯地点了点头,随即欢快地离开了。

父亲点燃了一只烟,话锋一转说“教育孩子,本来是件好事儿,可人不能把眼光总是停留在过去。

人,得有欲望,社会得前进,你老拿过去说事儿,社会还如何进步

孩子们还如何进步

” “ 是吗

欲望

欲望还需要人刻意去有吗

人的欲望,摁都摁不住。

现在的人就是因为欲望太多了,所以才会茫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你看城里的孩子,啥没吃过

汉堡包,肯德基,你给孩子们买过吗

我买,你又不让

” “比吃,比穿,不是啥本事。

我只听说过,知识可以武装人的头脑。

要比,也是跟他们比知识,比文化,比恒心,比毅力,将来到了社会上,不是比谁谁吃了多少汉堡包,或者说多少肯德基,而是比谁能适应生活。

好的生活,谁都能适应,难的生活呢

” 孩子的父亲一时语塞,抽了两口烟,烟雾呛得他咳了两声,他定了定音接着说:“孩子们爱吃大米饭,你就天天吃嘛

” “什么

天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没听过吗

生在北方,不吃面,却要天天吃南方产的米饭。

幸苦种来的麦子,却要卖掉,进而再去买大米,你不觉得违背了自然规律

更何况,咱有三个孩子,每天只要一睁开眼,哪天不花钱,就过不去这一天。

你算过这个帐吗

” “谁没个追求

谁不想穿好的、吃好的

” “追求

人是该有追求。

不过,他们需要明白到底要追求什么。

” 她突然忆起了上高中时,英语老师讲语法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Eat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eat.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她对自己的老公说了一遍,孩子们太小,不会明白的。

孩子的父亲被妻子的不依不饶追地有些上了头“好了,你看着办吧

适当的给孩子们改善改善”他掐断烟头起身朝屋里去了,只剩下年轻的母亲一人,她的思绪还停留在刚才的故事里,久久难以平息。

**********************************************************************************************************************************(五)一个故事,两个人讲述,感动了两家三代人,不是吗

她的父亲最爱吃面条儿,她的弟弟,常年在外,住过五星级大酒店,吃过鳄鱼肉,吃过蛇血炒米饭,吃过无数的山珍海味,每年探亲回家,总惦记着母亲做的鸡蛋老拽面。

就在今天,听了这个故事,她的孩子们也一点儿不剩地将面条吃得精光。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在变,讲故事的人在变,不变的是故事所折射出的真理。

不是吗

从前那些战士和穷人难道不会对如今的一碗面条垂涎欲滴吗

如今的一碗面条,不能救活一条被饥饿折磨的奄奄一息的生命吗

现在的人不需要知足常乐吗

抑或条件好了,奔小康了,就应该摒弃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吗

她,那位年轻的母亲,依然坐在院子里的饭桌旁,背靠着墙角,若有所思地想了许久许久。

秋季的天,总是很高,很蓝,很空旷。

今年的秋早早地来了,凉风习习,梧桐树的叶子落了一地。

她顺手拾起一片叶子,又注视了许久,她的心不在叶子上。

她在想,这个故事还能不能继续被讲下去……更多: 精彩文章,尽在: 勿忘年华。

请加 QQ: 927640174 勿忘年华文学社 YY频道ID: 23351066 勿忘年华文学社,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