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上战术撤退是正常的吗
丢人吗
你可拉到吧 中国哪有过战术撤退这概念啊 战术撤退是美国的概念 中国的概念是战斗精神 死也要保住阵地 实在不行就最后一招了 打不过就跑 美国的概念是生命最重要 你要是认为有危险可以撤退 你知道美国一年给当兵的多少钱么 当一年兵下来可以在中国买个房子了 中国当兵的才给多少钱啊 我当兵的时候第一年给300 第二年360 现在涨了第一年500第二年600 士官能多点 中国当兵是义务 美国当兵是你自愿
和战术撤退差不多那个词 就是警察面对很多歹徒走了 不是渎职 也不是战术撤退
那就是,抓紧撤离。
什么叫战术性撤退作战
撤退了,但是还可以打回去,撤退的目的是为了打回去,就是战术性的。
战略性的就是整个崩盘了,然后准备上山打游击
地狱火战术详解
地狱火战术“地狱火”是美军特种部队巡逻侦察小队最常用的脱逃术,当侦察小队突然遭遇到敌人时,首先发现敌人的队员会马上向敌人方向全自动扫射,打光弹匣后马上向相反方向脱离;最接近他的队员在他开火时也指向射击方向,打光弹匣后又马上脱离;紧接着另一名离他最近的队员也在做同样的事,就这样如此轮流开火和撤退,在敌人还没有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之前逃到敌人看不到的地方。
引用绿色贝雷帽的士兵对这种战术的形容:“前30秒内,就像是上帝庇佑一样,世界上没有任何部队能够挡得住这种火力与震撼力;在30秒后,上帝庇佑人多枪多的一方。
” 侦察队作为一个小分队,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探清敌情,所以战术性撤退是必备技能,迅猛的火力打击,是对敌人的和扰乱以达到安全撤退的目标,目的性非常明确,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协同非常重要,均来源于平时的训练,与传统的战术相比,传统战术是以击毙敌人、多方位火力覆盖为目的,战术性撤退要求更高,不以击毙为目的,而以扰乱对方意志、迅速撤退、完成二线战术部署为目的,因此对成员的协同意识,服从精神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举个例子,在VIP玩法中,一般要在两翼安排前哨,而将VIP放在中后方,一旦接敌,两翼的火力组负责火力压制和攻击任务,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击毙而是为了袭扰,让VIP保护组能迅速脱离战场,避免与对方的纠缠而让VIP陷于险地,而在多次接敌的情况下,支援组则必须要掩护火力组撤退,尽快与保护组汇合,避免被对方分割拖延,造成整个队伍的非战损性损失。
单兵战技中,也很适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其实也是战术性撤退在单兵技能中的运用。
狙击中,战术性撤退也非常适用,第一击或前几击均是火力压制,达到作战目的后立即移动阵位(狙击位),只是与常规战斗比起来,狙击是单兵战技的顶端体现。
P.S.地狱火战术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只能在极端的时间内给敌人造成压制,等敌人清醒之后,优势就会完全丧失。
NE各种战术
上面的这个,你是理论家吧
其实,看这些是没有用的,最主要的是自己常练习,多思考
~多看看想MOON这样的高手的录像,这样记忆深刻,看这样的文章写的这么多,你根本就记不住你看MOON,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战术,每次遇到对手都是用不同的打法的
~玩好WAR3的唯一途径-----多练,多思考
什么叫做迂回战术
只有死者才能看见战争的结束。
——柏拉图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终结,只有勇气才是永恒。
” 温斯顿·丘吉尔 没有必胜的决心,战争必败无疑。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战争只会舍弃胆怯的人而不是勇敢的人——阿克那里翁(古希腊抒情诗人) 相对于战争结束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
” 富兰克林·D·罗斯福 富兰克林·D·罗斯福,美国第32位总统(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次的总统。
战争才能带来和平——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大哲学家,科学家) 决断力与谨慎,是一个将军必备的才能
——塔西佗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对核武器狂热,但对道德却一无所知的人。
我们对战争的了解比和平多,我们对杀戮远比挽救生命在行。
”奥玛·布莱德利将军 回来的时候要么带着你的盾牌要么躺在上面——一位在给儿子整装的斯巴达的母亲 真正的勇士不是天生的,而是用严格的训练和铁一般的纪律造就的 ——魏及帝(Vegetius的《罗马军制论》(De re militari)是西方最古老的兵书、罗马军事的总结)“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 弗朗索瓦·费奈隆 “在战争中,第二名是没有奖赏的。
” 奥玛·布莱德利将军 奥玛·布莱德利,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
初任乔治亚州本宁堡(Ft. Benning)步兵学校校长。
后任美国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战争是外科医生唯一真正的学校——希波克拉底(这句话让我不寒而栗) 小不胜大,少不胜多,弱不胜强——孟子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人把住关口,一万人也攻不破.形容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赤膊上阵:比喻不讲策略或毫无掩饰地做某事。
乌合之众:比喻临时凑合起来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打草惊蛇:原指惩罚一个人,而使另一个人有所警惕.后比喻行动不谨慎、不严密,使对方有了警觉,有所准备。
四面楚歌:比喻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用兵入神:指挥军队的技巧神奇莫测。
形容非常善于指挥军队作战。
有勇无谋:只有勇气,而没有智谋。
形容做事或打仗只凭勇力,猛打猛冲,缺乏计划和策略。
全民皆兵:一个国家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兵。
声东击西:表面上声张攻打东面,实际上却攻打西面,是一种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战术。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防备时突然进攻,没有意料到的时候突然袭击。
现泛指出乎别人意料之外。
坚壁清野:指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四野的人口和物资。
这是作战时对付优势敌人而采取的策略。
介绍下二战德国著名将领 隆美尔的一些话1、进攻,进攻,进攻
2、不管武器口径多么小,也不管武器数量多么少,要始终用火力支援步兵进攻。
3、数量居劣势之军,可以采取更多地使用自动武器或者更加迅速地发扬火力的方式压倒数量居优势之敌。
4、不管是攻还是防,都要尽量靠前配置自动武器。
5、谁先开火,并能进行最猛烈的集火射击,谁就能取得胜利。
6、只要有可能,就要采取欺骗措施。
7、在所有进攻战斗中,都要利用心理因素(在敌人中间制造恐慌)。
8、只要有可能,就要利用烟幕掩蔽昼间的运动。
9、每当部队休息时,都要实施侦察。
10、‘不管在进攻中还是在防御中,始终要派出警戒分队。
11、‘部队必须学会悄然无声地进行运动。
12、‘部队只要在一地停留的时间超过短暂停顿的时间,就应修工事。
13、‘火力越强,工事越深,伤亡越小。
14、‘战斗分队的指挥官既要积极主动,又要坚决果断 隆美尔成名作:托布鲁克之战 1942年5月,隆美尔在得到足够的补给和装备后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
5月26日,经过激烈交火后突破了加扎拉防线并直接威胁托布鲁克。
从5月30日起至6月11日,隆美尔将托布鲁克西南的比尔哈凯姆要塞攻占。
6月12日、13日,隆美尔的部队摧毁了大约140辆英军坦克。
遭受沉重损失的英军开始撤离加扎拉防线,同时也撤出了在托布鲁克东南建立的补给基地。
6月18日,德军再次包围了托布鲁克。
6月20日,德军非洲军团向托布鲁克发动突袭。
隆美尔根据之前对托布鲁克久攻不下的教训,指示德军装甲主力首先越过托布鲁克向东面的巴尔迪亚挺进,在距离巴尔迪亚仅18英里的时候突然回头向西面的托布鲁克发动了进攻。
在德空军的配合下,非洲军团的装甲部队和步兵终于在1942年6月21日攻占了托布鲁克要塞。
6月22日,希特勒晋升隆美尔为陆军元帅,隆美尔成为德国当时最年轻的元帅,年仅50岁。
占领托布鲁克战役既是隆美尔军事生涯的顶峰,也是他走下坡路的开始。
随着德军在苏联战线上的失败,同盟国在北非军事力量的空前壮大,以及非洲军团燃料和弹药补给的断绝,隆美尔的部队逐渐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
在得到了500辆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支援后,1942年10月23日,蒙哥马利将军指挥下的英军第8集团军发起了阿拉曼战役。
11月1日至2日夜间,英军全线向非洲军团防线发动进攻,德军正面崩溃了。
隆美尔带领非洲军团全线撤退。
在撤退中,隆美尔不仅制定了灵活敏捷、组织周密的退却计划,还经常抓住时机,对英军追击部队进行反击和骚扰,使得弹尽粮绝、缺乏交通工具和燃料的非洲军团数次几乎要被英军包围,又奇迹般地脱离险境。
1943年2月19日,隆美尔指挥撤退到突尼斯的非洲军团在卡塞林山口重创美军部队,这也是隆美尔在非洲的最后一次进攻。
1943年3月6日,隆美尔被送回德国治病。
1943年5月13日,非洲军团向盟军投降。
还有他在欧洲战场的解绍 1940年2月,隆美尔被任命为第7装甲师师长。
同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西欧。
隆美尔率领的第7装甲师风驰电掣般甲师强渡默兹河。
5月15日,冲过了菲利普维尔。
5月21日,隆美尔的部队已经越过了康布雷、勒卡特,抵达阿拉斯。
在这里他们遭遇了英军大约70辆坦克的阻击,隆美尔果断命令德军使用88mm高射炮对英军坦克展开平射,打退了英军坦克攻势,开创了二战中大口径高炮作为反装甲武器使用的先河。
5月26日,第7装甲师在侧翼和后续部队没有跟上的情况下继续高速前进,并攻占法国最大工业城市之一的利勒。
隆美尔这个大胆的行动打破了法国第1军团防线。
第7装甲师的坦克不断割裂英法联军的阵地和交通线,使联军陷入混乱的困境。
6月5日,隆美尔率领第7装甲师跨过了索姆河。
此时的第7装甲师平均每天以60~80km的惊人速度一边突破一边前进,6月10日,隆美尔的部队先于其他所有德军部队抵达英吉利海峡岸边。
6月17日,第7装甲师在行进间开始攻击瑟堡,19日攻占了这座法国重要的深水港口,并击沉部分企图撤退的英国运兵船。
到6月19日止,第7装甲师以阵亡682人,伤1646人,失踪296人和损失42辆坦克的代价,换得俘敌97648人,缴获大炮291门、坦克和装甲输送车458辆、其他车辆3500辆的战果。
6月25日,法国战役结束。
此役,第7装甲师以其快速的进攻和远距离的挺进而获得“魔鬼师”的绰号。
隆美尔于5月在战场上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师长。
隆美尔在指挥第7装甲师的时候,自己常常跟着侦察部队,冲在最前面指挥。
法国战役结束以后,隆美尔于1941年1月被提升为中将。
同年2月,为支援在北非同英国军队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隆美尔被任命为德国非洲军团(最初由2个德国师组成)司令,前往中东与英联邦军队对垒。
2月12日,隆美尔接到命令抵达的黎波里时,意大利人已经被英联邦军队击退至利比亚境内。
隆美尔意识到自己临危受命的处境:意大利人由于新近被击败而士气低落,几乎失去战斗力;英军部队即将兵临的黎波里城;的黎波里城内暗藏的英军间谍,随时会发现刚刚登陆的德国非洲军团。
面对这种危局,隆美尔大胆采取行动:命令刚刚登陆的德国部队列队入城阅兵,且每支接受检阅的部队从检阅台前反复多次通过!这样,在围观的市民和刺探情报的英军间谍眼里,接受检阅的德国兵装备、人员似乎规模异常庞大。
同时,隆美尔命令用纸板和卡车伪装成坦克的样子,来欺骗英军的空中侦察。
甚至还命令侦察部队伪装成主力部队,主动攻击英军部队!通过这样的伪装与欺骗手段,隆美尔使英军确信德国非洲军的主力已经登陆,故而放慢了进攻的黎波里的步伐,连他的意大利盟友都相信了这个骗局而士气大振! 3月31日,主力部队登陆完毕的非洲军团对布雷加的英军发动了一次真正的攻势,隆美尔使用其在法国屡试不爽的闪电战术打击英军,迫使英军后退。
非洲军团向东一路追击撤退中的英军,直到攻占了英军重要补给基地和要塞班加西。
4月13日,隆美尔的部队向南绕过港口要塞托布鲁克攻克巴迪亚,接着又于4月15日占领了埃及西部边境城市萨鲁姆。
隆美尔的进攻迫使英军及盟军退守到了托布鲁克要塞内。
此后,隆美尔两次尝试攻占托布鲁克未果,英军也发动了一些小规模的进攻,但是在德军威力强大的88mm炮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被迫撤回到防御地区。
丘吉尔一心想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消灭隆美尔的部队。
于是,英军在6月15日凌晨发动了代号为“战斧”的大规模进攻。
交战首日,双方互有胜负,次日,隆美尔发起反击,两军在沙漠灼热的高温与尘雾之中展开撕杀。
一天后,英军以惨重的损失收场。
隆美尔采用了有效的机动防御战术,灵活地将反坦克炮和坦克结合使用,展开近乎冒险的大胆反击行动。
此两次防御作战的胜利,使隆美尔的声誉再次崛起。
隆美尔以其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在非洲战场上赢得“沙漠之狐”的绰号。
江西红色革命故事四分钟左右
*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来自“山大王”的启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在中国革命史和世界军事史上都有着显赫地位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同志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提出的。
然而,您可能不会想到,这一创造性的游击战争理论的提出,竟来自“山大王”的启示。
清末民初至革命根据地建立前,井冈山曾是土匪出没之处、绿林栖身之地。
1912年12月,驻湖南的粤军连长朱孔阳因不满上司克扣军饷,曾率部进入到井冈山做起了“山大王”,成为井冈山有名的一支绿林武装。
为对付官军的进剿,朱孔阳利用熟悉地形环境等有利条件,机动灵活地在莽莽群山中与官军周旋,使官军疲于奔命,对他奈何不得。
他有一句对付围剿的名言:“不需能打仗,只要会打圈。
”廖廖数语,蕴藏着极其朴素的游击战术道理。
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敌强我弱,四面白色恐怖。
为了战胜强敌,扩大并巩固革命根据地,红军迫切需要制定一套适应对敌作战的战略战术。
为此,兼收并蓄的注意从过去井冈山绿林武装的游击战术中吸取营养,学习优长,为我所用。
1927年12月,他对攻打茶陵的部队说:“战无常法,要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下,抛掉旧的一套,来个战术思想的大转变。
”他还告诉大家:“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朱孔阳绰号),和官兵打了多年交道,总结的‘打圈圈’是个好经验。
当然,土匪‘打圈圈’是消极的。
工农革命军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
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总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原则。
”1928年5月,朱毛两军会师后,湘赣两省敌军向井冈山发动了第一次联合“会剿”。
红四军主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的作战方针,南下黄坳,直奔五斗江,迂回拿山,第一次攻克永新县城。
几天后,召开干部会议,会上他广引古今中外战例,结合红军这次战法,再次谈到了战术问题,并首次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诀”,他说:“白军强大,红军弱小,我们以弱斗强,只能采用游击战术。
什么叫游击战术
简单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从此,“十六字诀”成为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井冈山红军连队有一位外国人*中国的革命斗争,得到过许多外国同志和朋友的支持帮助,许多重大事件都曾有外国人参与。
红军井冈山斗争时期,也有一位担任过红军连长的外国同志,他就是朝鲜人陈龙鹤。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使正在中国求学的朝鲜青年陈龙鹤倍受鼓舞。
1926年1月,他投考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4期学生。
在校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卫戍广州、警戒黄埔、驻防虎门和惠州等行动,在斗争实践中受到锻炼和洗礼。
同年10月,他与伍中豪、林彪、陈毅等同期毕业,投身北伐。
1927年6月,我党协助国民革命军张发奎部组建总指挥部警卫团,卢德铭任团长,陈龙鹤受党的委派也成为该团的一员。
1927年8月1日,卢德铭按党组织指令,率警卫团赶往南昌准备参加起义。
但到武宁时,得知南昌起义大军已经南下,部队只好折回修水、铜鼓一带休整。
9月9日,陈龙鹤随部参加了、卢德铭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后,陈龙鹤随部上了井冈山,任兼师长的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一营一排排长。
他先后参加了著名的五斗江、龙源口、三打永新等战斗。
1928年8月,亲率三十一团主力前往湖南接应红军大队,一营留守井冈山。
湘赣两省敌人乘虚而入,用4个团的兵力进犯。
陈龙鹤率领全排凭借险要地势,配合袁文才的三十二团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9年,陈龙鹤任红三十一团三连连长。
长汀整编时,三十一团改编为第三纵队,次年与赣南地方武装合编为红十二军。
1934年4月,红十二军参加攻占福建南部城镇的漳州战役。
激战中,陈龙鹤不幸壮烈牺牲。
*《真理报》曾向世界介绍井冈山斗争情况*许多人认为,延安时期来华的美国作家埃德加。
斯诺是最早向国外介绍井冈山的外国人。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苏联最具权威的《真理报》,就对井冈山斗争情况作了真实客观的报道。
有关历史档案文献中记载着以下珍贵史料——1928年2月9日至25日,共产国际召开执委会第9次全会。
3月1日,《真理报》在一篇题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全会讨论中国问题》的报道中提到:“在湖南省,除南部以外,茶陵、永兴和酃县地区也都举行了农民起义。
在江西省,根据地方同志的来信,永新、莲花和全南县组织了苏维埃政权。
”文中提到的茶陵、酃县、永新、莲花,正是井冈山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1929年7月2日,《真理报》发表社论《中国统一的“假象”》。
社论指出:“彭德怀、方军敏(方志敏)、王佐、袁文才,特别是朱德和的红色游击队运动……在两年之间辗转战斗于许多地区和省份,占城夺池,到处闹起了革命,其史诗般的英雄行动是十分引人注目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它必将引来数以百万计的新生力量加入新的起义大军。
”同年7月24日,《真理报》发表署名阿。
伊文的文章《彭德怀》,高度赞扬了井冈山的斗争和红军指挥员彭德怀:“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王佐、袁文才……除了头两个名字,苏联读者对其他人可说一无所知。
然而,他们的名字却是江西、湖南、广东名流绅士地主们的心腹之患。
彭德怀去年率军队来到朱毛工农红军一边。
今年1月,朱德和撤离井冈山时,彭德怀与王佐留下继续战斗,进行顽强抵抗,直到敌人重炮将山上的工事全部破坏时,他们才开始撤退。
”文章不仅出现了“井冈山”这一地名,而且还报道了彭德怀率部上井冈山,并留守井冈山艰苦斗争的情景。
*“朱毛红军”为何始称“红四军”*1928年4月底,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5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
然而,这支我军历史上最早的红军为何称“红四军”,而不称“红一军”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将广东各派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计有8个军。
其中由李济深任师长的粤军第一师扩编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中共党员廖乾五任党代表。
李济深受孙中山先生影响,主张国共合作,因此四军各部均有共产党员担任政治工作。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由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向湖南挺进,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1927年1月,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十二师扩编为军,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改编为其中一个师。
“四一二”政变后,四军“东征讨蒋”,进军到九江、南昌一带。
8月1日,四军由我党掌握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南下入粤。
后来,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湘南,举行了湘南起义。
井冈山会师后,为发扬四军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故将我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在我军历史上,除朱德创建的红四军外,还有两个“红四军”:一是1928年6月贺龙在湘鄂西成立的“红四军”,此乃红二方面军的前身;另一个是1931年1月由许继慎为军长的红一军与蔡申熙领导的红十五军合编成的“红四军”,军长旷继勋(后由徐向前接任),此为红四方面军的基础。
后来三个“红四军”逐步发展成了红军三大方面军。
对此,应该说,这三个“红四军”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