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中的物候
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
其实百度百科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
查物候就行。
急
急
急
请快点 《唐宋诗中的物候》中的诗歌的题目,作者,反应的物候现象(列表)
唐宋诗中的物候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
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地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
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来看,花香鸟语统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
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
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的指标呢
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
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
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
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帜。
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
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
所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目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
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
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在76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
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呜雅舅,苗稚忧草茂……”像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
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有关物候的诗句,并说说诗句中物候现象与季节的关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宋诗词中的物候》作者从唐宋诗词中物候记载的研究中发现了哪些规律
物候之名称,来源甚早。
《左传》中就有每逢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等节日,必须记下物候特征的记载的说法。
唐代中叶诗人元稹在湖北玉泉道中所作诗有句云:“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古人最早把见霜、下雪、结冰、打雷等统称为物候。
物候学与气候学虽可称为姊妹科学,但物候的观测要比气候早得多,二者的不同在于:气候学是观测和记录一个地方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幻,而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
观测气候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如某地某天刮风、下雨、冷热等;而物候记录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等,则不仅反映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
我国唐宋时期的许多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收集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
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透过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诗人能较好地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写成诗歌而传之后世。
从自然节律的意义看,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和循环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人们,经过一个盛夏以后,就希望秋天的到来。
但是,秋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汉字的“秋”字从“禾”旁,《说文》把秋字当作禾谷熟之解。
德文秋字和收获同为一个字,英文秋字的意思即是落叶(fall)。
其实,秋天的物候学解释可以在我国唐宋诗人的诗词中找到答案,成语“一叶知秋”就是以生物信息反映气象信息的一个秋天来临的重要指标。
“一叶知秋”是由唐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演变来的。
为什么一到秋天树叶就会飘落呢
原来植物的叶表面有许多小孔,叫做气孔,有些树木的叶表面竟然有1万多个气孔。
这些气孔是水汽及其他气体出入流通的门户。
当秋风送爽、气温日趋下降,空气干燥时,树木中水分蒸发蒸腾很快,但树根吸收的水分远远跟不上叶表面蒸发蒸腾消耗的速度。
水分、养分不足,树木本身不再进行自我调节,树叶便开始干枯。
树木为了生存,叶柄和叶茎的连接处生成隔离层,再加之气温低,使叶绿素遭到破坏,叶黄素等开始活跃,树叶就会由绿变成干黄,在秋风吹动和自身重量作用下纷纷飘落了。
唐白居易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四句五言律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
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词中同样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粥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经后人查证,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原作为“春风又到江南岸”,经反复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写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就成了春天来临的重要指标之一。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
然而,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的指标呢
从唐宋诗人的吟咏来看,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
其一,因为柳树抽青早;其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南岭的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
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
唐李益有诗云:“漠南春色到滹沱(滹沱河,从山西流入河北),碧柳青青塞马多。
”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
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寓意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予极大注意。
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地区是布谷。
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的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南宋诗人陆游,在76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
……”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
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由此可见,陆游可称得上是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关于物候的成语和谚语
乡村四月朝代:宋代作者:翁卷原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插田:插秧。
参考资料:1、武宏钧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阅读与拓展 四年级 下 国标人教版 .北京市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年 :116-117页 .2、赵山林 .桃李春风一杯酒 宋诗经典解读 .上海市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年 :239页 .赏析作者:佚名 这首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
烟吗
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赏析二作者:佚名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是一首田园,描写的是江浙一带乡村四月的风光。
作者是南宋诗人,被称为“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竟被它纯美的田园风光所迷醉:山坡上草木葳蕤,一片青葱翠绿。
江南插禾早,蓄满水的稻田里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
四月到了,庄稼人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一个闲人。
庄稼活像稻草垛一样堆起多高,一件接着一件,哪有做完的时候
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还是喜欢陕南的四月天。
在形色上,它一点也不比江南差。
比起翁卷的家乡来,我的家乡陕南的物候总要迟二十天左右。
那是一个正在发育的夏天,像一个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件件脱去青涩和单薄的外衣,骤然间显得丰满、成熟和性感。
立夏一过,阳光一天比一天明媚,熏风一天比一天柔软,天空像复写纸一样的蓝。
放眼望乡村,满眼是绿色,每一棵草都在开花,每一棵苗都在拔节。
这时候,油菜和小麦还长在田地里,离收割还有一段时间,蚕豆和樱桃却早已摆上了农家的餐桌。
芬芳的槐花一串串挂在窗外,装饰着露水明亮的家园。
做秧田是一件细致活,得投进去技术和时间。
正开花的紫云英被翻埋进田土里,再引来渠水沤田。
阳光加热了满田的水,发酵了泥土里的生命,直到田泥变得无比柔软。
这时候,退去一部分肥水,再将软泥做成一畦畦的温床,撒上草灰后再抹平。
稻种的生命起初只是针尖大的一星点,在温室里长出两片叶子后方可移栽。
那种农活叫“栽小秧”,是将一棵棵的小秧苗轻轻地摁进秧畦里去。
栽小秧的时候,全家总动员,一幅又一幅点彩派的画作在田地里展开。
最后别忘了在田头插个稻草人。
麻雀嘴馋,它们虽然对那些已经生根发芽的小秧无技可施,但还得提防它们饥不择食地糟践。
接下来,等待秧苗青麦子黄,割了麦子好插秧。
那是一段暂时无事可做的时间,是大会战之前相对宁静的时刻。
不妨到城里逛半天,归途中男人手里攥一把新买的镰刀,头上戴一顶簇新的草帽,女人腋下是一件新买的夏衣。
下雨的时候,男人打了雨伞去串门,或者干脆在家睡懒觉;老人在屋檐下搓草绳,望着满天乌云盼天晴;女人在厨房里煮腊肉,裹挟着肉香的炊烟和迷蒙的雨雾永远纠缠不清。
雨雾挡住我眺望远方的视线,却又将我的思念发酵到浓郁。
妈妈这时候应该又在给我们做鞋垫吧,这是她每年四月坐在乡村滴雨的屋檐下必定要做的功课。
她老人家这些年视力大不如前了,可勤劳的品质使她一直不肯浪费每一寸光阴。
她搬个凳子坐在屋檐下,地上放个针线笸箩,伴着檐滴的声音扎进一针又一针,针针是对儿孙的牵挂和叮咛——她试图使我们的行走更加平稳和舒适。
她在心里计划着哪四双是给我儿子的,哪两双是给我的,哪一双是给我媳妇的。
她清楚地记得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的尺码,而我们至今不知道她究竟穿多大的鞋。
最喜欢是还是那句“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挥之不去的是愁情。
赏析三作者:佚名 整首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作者介绍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
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
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
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
以诗游士大夫间。
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满意记得收纳哟
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陆游《闲居自述》: 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净扫明窗凭素几,间穿密竹岸乌巾。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
第一句是“花如解语还多事”,不是应多事。
意思是花如果会说话,就会平添一些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