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枯荷的诗句
李商隐首是写残荷的名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过高邮射杂咏九首》元·萨都刺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浣溪沙》南唐.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河南张应之东斋》 宋. 梅尧臣昔我居此时,凿池通竹池清少游鱼,林浅无栖羽。
至今寒窗风,静送枯荷雨。
雨歇吏人稀,知君独吟苦
描写枯荷的诗句
描写荷花的是辞还是很多的,给你说几个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白居易《池上》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 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 李白《妾薄命》给你借鉴。
歌颂残荷的诗句
李商隐诗歌的成就及特点 1、政治诗 李商隐是一个关心政治的诗人,这在他的早年表现的更为突出,如他在二十六岁写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 从这首曾被王安石称赞的名诗中,可以看到他对晚唐国运的关心以及在事业上的远大抱负。
这种心情在其他早年的诗篇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他二十五岁写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就是一首长篇的政治诗,虽然艺术不够成就,但它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现实。
作者写他当时在长安西郊所见的农村景象是:“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傍,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他有通过农民的话,陈述了贞观开元到安史之乱后农民生活的变化。
从今昔对比中,诗人提出了仁政任贤的主张,指出政治的理乱“在人不在天 ”。
这些都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他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也很愤慨不满。
甘露事变中宦官杀死宰相王涯等几千人,他写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诗,后诗尤为悲愤痛切: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
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在宦官熏天势焰之下,当时许多诗人都不敢正面发表反对意见,有的甚至顺从宦官的言论,而年轻的李商隐却从国家安危出发,依然呼吁诛讨宦官,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在《井落》、《韩碑》中他还反对了潘镇的割据。
2、咏史诗 李商隐还写了许多咏史诗,曲折地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
这些诗主要是讽刺历史上的帝王们的荒淫奢侈,引为现实的殷鉴。
如《北齐》诗: “小怜玉体黄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 《隋宫》诗: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讽意极为鲜明激烈。
《富平少侯》诗: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则用咏史含蓄地讽刺了耽于女色不理朝政的唐敬宗。
有的咏史是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例如《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而且不问苍生。
他自己生在昏乱年代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
随着他在政治上的失望,关怀现实的诗篇减少了,更多的诗是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如《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
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 诗里虽然对边事还有所关心,但那种颓然自放的心情已经掩盖不住了。
又如他的《登乐游原》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这转眼就会消失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国的奄奄一息。
其他的小诗,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花下醉》诗:“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
”也同样是这样暗淡低沉的末世衰音,与他在早期的作品相比,气概是大不相同了。
3、爱情诗(无题诗)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以“无题”诗是李商隐的一大创造。
据说以“无题”命名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诗中所写的男女情爱,在那个时代不便向人言明,二是因为李商隐的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对朋党倾扎深深惧怕,故凡有政治感触,多拖以男女情事,为避免嫌疑,干脆将诗命名“无题”。
这类“无题”诗,写作年代已无从考证,有关本事也不得而知。
过去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权臣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宰相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作者写诗对他表示敬慕和同情。
但这些猜测均依据不足,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几首诗是纯粹写男女爱情的诗。
以《无题》为代表的李商隐七律,扬弃了元白那种对事件本身的兴趣,而转入心灵的象征,即将悲剧性身世及心理,幻化为象征性图景。
既有形象的鲜明性、丰富性、又具有内涵的朦胧性、抽象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暗示性,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而内容的深微,意境的朦胧,手法的象征,语言的典丽精工,余味曲折,开启了从晚唐到五代的词境。
李商隐七绝,管世铭谓其“用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以前贤之外另辟一奇。
”(《读学雪山房诗抄》凡例)。
如《乐游原》一诗表现诗人的迟暮情怀,对时代也是一种象征。
李商隐长于咏史,其咏史绝句大都运用见微知著,或即事微挑的方法,具有很高的讽刺艺术,如《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 关于无题诗李商隐自己曾经解释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谢河东公和诗启》)。
又说:“楚雨含情俱有托。
”(《梓州罢吟寄同舍》)。
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诗可能少数是别有寄托的,如《锦瑟》,更多的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这些本事,作者既不肯言明,我们也无需做徒劳的追究,这些诗中交织着他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心情,如下面两首不同时期所作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首诗是他情诗中的名作,前一首,写出了男女双方虽然透过重重封建礼教的帷幕达成了爱情的默契,但是也带来了无法达到愿望的更大的痛苦,鲜明而清晰的种种细节的回忆,都和这种欢乐与痛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后一首诗中,执着的爱情在濒临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烈的力量。
“春蚕、蜡炬”两句,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切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线希望,也是深刻动人的,这些诗很典型的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的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特点。
他们一面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顾虑,因此,这些诗和诗经、乐府民歌中那些表现强烈反抗的爱情诗歌完全不同。
《无题》之(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极具深情的爱情诗。
由于李商隐生活的不幸,他所吟咏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婉曲含蓄。
这首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这首诗又是写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的诗,前四句叙述一对情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得以见面,可是不得不在一个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分离,况且又是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残,就更使人伤感,他们只得旧地里表示永远相爱的决心;后四句写别后思念的苦楚,也表达了力求克服障碍的愿望。
全诗抒情,具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
首句的两个“难”字已有缠绵之意,次句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春蚕”两句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
“晓镜”两句又推己及对方,揣摩恋人也沉浸于相思的痛苦之中。
由此诗意就更加深了一层,两心如此相通,竟至体贴入微,不更显示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吗
末尾两句借用神话传说,表达了因相隔两地而生的探望的愿望,与首句遥相呼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句历来是为人们传诵的的名句,诗人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意义丰富。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诗的每两句就是一个抒情层次。
首联由抒情入笔写惜别之苦;颔联借春蚕和蜡烛自比,写对爱情的忠贞;颈联转换角度,推己及人,因为诗人自己对对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尾联虽有所侧重,内在联系却非常紧密,始终围绕“情”与“思”展开,从各个不同角度把忧伤、祝愿、希望等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回环往复,有力的突出了诗的主题。
五、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一种让人难以把握的情节。
以往许多论者,或说李商隐追悔爱情,或说感慨身世,系有感而发。
我倒是觉得作者只是写了一种心绪,这种心绪隐约潜伏甚至时而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甚至自己都难以倾诉,无法言说,因此取名“无题。
”可以说他溶解的太多,遭逢经历孕育了他复杂的体验,也可以说他什么也没有,因为生活的溪流已然合流,难分泾渭,一种心情有时你无法说它确切来自何方。
例如:“锦瑟”一诗中,只是惘然尔,“惘然”就像山水诗中的山水,成了作者吟咏的中心。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的就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以“无题”诗是李商隐的一大创作。
“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话的出处在那里
全文是什么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迢递隔重城。
秋阴霜飞晚,留得枯荷声。
赏析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
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
他的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
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
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宿驼氏亭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
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
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
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
而这个“隔”字,孕育其中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
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
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
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
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
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
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
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
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这样看来,晚唐的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们的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