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南昌起义的诗句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写一篇关于南昌起义的诗歌
纪念南昌起义90周年诗词:八一怀想佚名峥嵘一九二七年,乌云蔽日霜满天,蒋汪背叛中山志,狼烟遍地生祸端。
“三大政策”全不顾,国共合作起波澜,屠刀高举泯正义,志士仁人遭涂炭。
共产党人意志坚,岂容魔怪舞蹁跹,武装抵抗唯出路,英明决策创新篇。
前敌书记周恩来,“炮兵营”①内统全盘,八一暴动征腐恶,运筹决胜非等闲。
贺总指挥一身胆,伯承身先永靠前,首攻强敌指挥部,歼敌精锐警卫团。
朱德临危除异己,巧设“杯酒释兵权”,叶挺用兵如神算,无愧铁军英名传。
三声枪响破夜空,两万将士箭离弦,新军齐涌天地动,顿作利剑斩敌顽。
南昌城内枪声疾,火光烛天映锤镰,红色领带如血染,膊上白巾起坐烟。
坚兵铁骨似神勇,杀声震天战犹酣,星空长夜终有尽,红日初升捷报传。
我军将士齐声唤,全歼劲敌六个团,军民欢呼庆胜利,旌旗蔽日盛空前。
打响正义第一枪,犹如春雷震天响,彪炳千秋留史册,人民军队党武装。
自此建军明方向,历经坎坷弱到强,高擎战旗九十载,强军路上铸辉煌。
写一首热爱家国,弘扬自由正义,纪念南昌起义八十周年的古诗或近代诗,不能抄袭
史无前例shǐ wú qián lì【解释】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指前所未有。
【出处】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十二:“牢落文章第一人,天门垂翅竟何因
百年记注无前例,万事枢机有要津。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用于重大事情上。
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例;不能读作“liè”。
【辨形】例;不能写作“列”。
【近义词】前所未有、空前绝后【反义词】接连不断【辨析】~与“前所未有”区别在于:~偏重在“史”和“例”;用于强调历史上从未有过;而“前所未有”指以前没有;语气较轻;适用范围比~广。
【例句】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的一页。
评论这篇描写南昌的诗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南昌中的奇异之现象。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对偶的题面。
诗人对南昌的观察极其精微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最后八句,令人低徊。
时光将去,岁月将老,,在明月之下,有几人可以想到家,这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
作者肯定的是长期却美好、丰富的人生,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
很多诗人在写景时,往往喟叹自然永存、繁华短促,往往在人生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照中选择归依后者,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强调对人生的放弃,而在南昌中,诗人羡慕着在南昌的一切,想象中出现的却是温暖实在的家园。
大时代中漂泊在外的游子不是无根的浮萍,而面对人生不能常聚的无奈,面对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限的困惑,需要一种归属感来与之抗衡,这就是“家”的意象的意义所在。
我怎么写比出来啊 惭愧
关于赞美英雄烈士的词诗
革命烈士诗二首《囚歌》 叶挺被捕入重庆中美合作所,对威胁利诱全然不理,于渣滓洞集中营二号牢房壁上,大书一首《囚歌》,以表心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
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生平 ■北伐时他连战连捷,从团长被破格提为少将 ■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当了两天的总司令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
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农家,父亲开过药铺,到南洋打过工。
他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养成勤俭朴实的作风。
7岁时,他上了刚由私塾改成的小学,15岁时考上了免费的惠州蚕业学校。
辛亥年受广州起义影响,他带头剪辫子而入狱一次。
此后,他感到救国应从军,于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五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
在校期间,他喜欢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黑暗的军阀式教育中向往新思想的光明。
1917年,叶挺回广东后不久参加粤军。
1922年,他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
翌年,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叶挺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
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
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影响。
翌年,他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
1925年秋,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一路攻下武昌。
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
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率部作为主力,部队受挫后潜往香港。
同年12月,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任总司令。
两天后,广州起义失败。
组织上对叶挺有不适当处分,调他到莫斯科学习后又对其进行批判。
叶挺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脱离关系。
背景 ■在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 ■“革命好比爬山……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 叶挺脱党后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旅欧五年后回到澳门。
国民党要人们得知后纷纷送礼拉拢,叶挺一概拒绝并积极寻找共产党。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马上赶到延安。
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
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
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 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
在皖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用对党外人士的眼光看待叶挺,两人关系不融洽,国民党乘机挑拨。
却一直要求项英等尊重叶挺。
周恩来亲自出面劝说后,叶挺为顾全大局还是留下工作。
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围攻新四军军部的危急关头,致电决定全军由叶挺指挥。
叶挺对中央的信任非常感激,率军血战,最后奉命去谈判时被国民党扣押。
经中共中央长期交涉,他于1946年3月获释。
出狱第二天,叶挺便致电中央请求再次入党,两天后得到批准。
1946年4月8日去延安时,因飞机在大雾中撞山遇难。
故事 ■1955年授衔时,陈毅对叶剑英感叹说:“若是叶挺同志还在,就该有两个叶帅了
” ■、朱德等经过长期实践,提出适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
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 任何一支军队的历史都有着继承性,如同子体都脱胎于母体。
尽管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军队正式诞生日,但此前的叶挺独立团已经奠定了组织基础,而北伐时期在武昌城下等一系列血战中也已积累了战争经验。
叶挺从军的时代,正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新旧交替之际。
在他的同学大都为军阀服务的时候,他却把才能献给了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军队的事业———他使军事与最先进的政党相结合。
应该承认,叶挺从正规军校中没有学到适合共产党军队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作战时硬打硬拼吃了亏。
这在全党都缺乏军事经验的时候,也不能过于苛求前人。
、朱德等后来经过长期实践,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
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
讲人民军队的建设,不能忘记这位虽然只正式当过两天“总司令”、未等到授元帅衔就不幸遇难的北伐名将。
■陈炯明叛变时,叶挺手持一支“花机关枪”,为当时已怀孕的宋庆龄杀出一条血路 ■北伐时有人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手枪
” 叶挺从小就喜好练拳习武,此后又是多所军校的正规科班出身。
他不仅精通陆军业务,作战时还身先士卒。
1923年,陈炯明进攻广州总统府时,叶挺率兵先掩护孙中山脱险,随后亲自手持一支“花机关枪”(即冲锋枪)扫射叛军,为已怀孕的宋庆龄突围打开通路。
在北伐战争开始后,双方部队火力均不强,叶挺强调遇敌后就猛烈射击,然后迅速冲进敌阵将其打乱,乘其未及整顿再长途追击,后来总结成“猛打、猛冲、猛追”。
他鼓励部队向前冲,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地执行战场纪律。
当时,一些学生兵上了战场怯场,别人都告诫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手枪
”后来的红军一向能以少胜多,其中继承了叶挺铁军的这种战斗精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叶挺被押往重庆时,手持一盏油灯,他说这是因为“天还未明” ■叶挺遇难,伤感不已,将其在延安的两个儿子接到家中安慰说:“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
” 叶挺救过孙中山夫妇,又是北伐名将,在国共两党中都享有盛誉。
国民党一再拉他,而且许以高官厚禄,但走上革命道路后的叶挺,从没向国民党的威逼和利诱屈服过;另外,虽然叶挺在党内受过委屈,也走过弯路,但依然执著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叶挺被扣押。
随后,他被解往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
他为表示抗议拒绝理发。
一年多后,蒋介石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
据当时的军统特务头子沈醉记载,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
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国民党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叶挺先被送进“优待室”,蒋介石当面劝他“悔过”,陈诚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
叶挺断然拒绝,只要求释放被囚的新四军人员。
蒋介石恼羞成怒,又把他关入“中美合作所”单独监禁。
后来,叶挺曾在特务监视下被流放到恩施、桂林等地,对国民党给的钱拒绝领取,只向朋友借生活费,并说明将来共产党会归还。
有的国民党高官到监房探问他日后想干什么,叶挺说,如果能恢复自由,“第一件事就是申请中共中央恢复我的党籍”。
他出狱时,解放军各战区都发来贺电。
可惜一个月后,叶挺与夫人及一子一女不幸遇难。
得知后伤感不已,将叶挺在延安的两个儿子接到家中安慰说:“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
”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是年青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陈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题为《我的“自白书”》的著名诗篇。
陈然,1923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
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流亡到湖北宜昌等地。
1938年夏,15岁的陈然在鄂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剧团”。
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初,在中共南方局文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在重庆参与筹办了《彷徨》杂志,引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1947年7月,重庆地下党决定编印《挺进报》,他先任《挺进报》特支组织委员,后任书记,负责报纸的油印工作。
1948年4月22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陈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被囚禁于军统白公馆监狱。
国民党特务对他使用了老虎凳等种种酷刑,他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两腿受了重伤,但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
在狱中,他把从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显声那里得到的消息写在纸条上,秘密传给难友,被称为“狱中挺进报”。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监狱时,他和难友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渣滓洞附近的大坪刑场,牺牲时年仅26岁。
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