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感慨生活艰难的诗句

感慨生活艰难的诗句

时间:2014-07-29 08:43

形容一个人生活得艰辛不易的诗句

这样的诗句很多,不过杜甫号称诗史,他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一句,很是形象的写出了生活的艰辛,解释如下:  1、原句: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2、翻译: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3、解释:  房子漏雨,被子梆硬,孩子不省心,被子还被踢破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艰辛了。

用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写一篇小短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译文] 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村里的炊烟袅袅上升。

[出自] 东晋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④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三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两句写乡村远处的村落。

因村落在远处,看起来隐隐约约,所以用“暖暖”来形容,“暖暖”即昏暗不明的样子。

“依依”是轻柔的样子,村落里的炊烟在微风吹拂下袅袅上升显得很轻柔,所以用“依依”来形容。

这里描写的乡村景物很平常,语言也很朴素,但读者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情趣。

宋代苏轼说这几句诗“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则是指它在艺术上自然浑成,没有雕琢的痕迹。

赏析: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他少怀大志,因所生活的东晋时代政治极端黑暗,抱负无由伸展,只做了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便辞官归田了。

组诗五首,就是诗人四十一岁时辞去任职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归隐后的第二年写下的著名诗篇。

刚返归田园,此时诗人的心中该是感慨万千,很不平静的。

李白这时唱出的诗句是:“空名束壮士,薄俗异高贤。

”()“我纵五湖棹,烟涛姿崩奔。

……投泪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其愤世嫉俗、摆脱拘束的激情直泻而出,溢于言表。

但是,陶渊明的这首诗让人读来,却显得心平气和,从容不迫。

诗的前半部,是作者对往事的追述。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像一个饱经人世沧桑的长者,将他对往事的无限感慨,融入淡淡的言语中,怨与恨对于他来讲,似乎已是很淡漠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句中“三十年”据吴仁杰说当作“十三年”。

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出任江州祭酒,至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县令为十二年,此诗写于归田的第二年,恰好十三年。

开篇即揭示了诗人性格与生活遭遇的矛盾。

他本来是一个守拙任性、嗜爱自然的人,偏又误入仕途。

时间短暂倒还罢了,而一去竟是十三个年头。

反复吟咏,隐隐感到句中包含着一腔势不可遏的激忿之情。

十几年的仕宦生活,诗人不知道遇到过多少蝇营狗苟的势利小人;不知目睹过多少长官的作威作福;不知多少次违心地服从上级的差遣;也不知多少次强颜欢笑地送往迎来;行役途中的风霜雨露;对田园生活的彻骨思念,都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痛苦与烦恼。

所有这些就像团团烈火时时在胸中翻滚燃烧,一旦摆脱官场生活,便喷薄而出。

如此难以抑制的激忿之情,诗人写来却平淡无奇,明白如话。

正如苏轼所说:“渊明作诗不多,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表面质朴而实际美丽;看来干枯而内涵却丰富厚实。

“寄至味于淡然”正是陶诗艺术上一大特色。

有人说陶诗的特点在于“真”,即本色。

如上述开头四句,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只是真实地叙说自己出仕以来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深切感受,那心迹的自白,胸怀的袒露是感人至深的。

以“尘网”喻仕途,可谓入木三分,其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无以复加,再冠以“误落”二字,更见出诗人悔恨之情。

一个“误”字,既充满着对仕途官场的厌弃与否定,又饱含着对往事的无限悔恨与沉痛自责。

与“知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相互参照,越发见出诗人为没在仕途上走得更远、陷得更深而感到庆幸。

在一般人汲汲于“招权纳货”、角逐功名利禄的时代,陶渊明独能不苟合世俗,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理想,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下半段,诗人像一位热情的主人,略含夸耀地介绍着身边的园田草舍,鸡狗桃李,而并未直言此时轻松欢喜的心情。

但就在这不紧不慢的述说之中、平淡无奇的诗句里面,我们却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浓挚的情感——挣脱笼网,重返自然的欣喜与愉悦。

就本诗感情发展线索而言,开篇追悔自身的“误落尘网”,而今得以归耕田园,径直与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七、八两句相衔接岂不自然成韵、顺理成章

然而诗人别具匠心,其间运用传统比兴手法,陡然插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追述往事,颇耐人寻味。

恋乡怀土,人情之常。

历代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以无限深情歌咏过这一主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其一)“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张协)“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陶渊明以“恋旧林”的“羁鸟”和“思故渊”的“池鱼”自况,用比喻代替抒情,借艺术的暗示力量以抒发当日羁身官场梦想田园的郁闷心情再贴切不过了。

语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然界的鸟和鱼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和热爱、向往自由分不开的。

陶诗这里的“羁鸟”、“池鱼”则是从事物的反面落笔,秉性酷爱自由的鱼、鸟一旦被囚禁于狭池、牢笼,揪心的烦恼,无穷的怨恨何以忍受

欲以挣脱羁绊复“返自然”的心情该是多么急切啊

关合上文,就越发加深“性本爱丘山”的诗人对“误落尘网”的愧疚与悔恨。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正是诗人这种心迹的自我披露。

“羁鸟”、“池鱼”两句,乍看似觉突兀,细加寻绎,山断云连,与上文是一脉相通的。

随着诗人意念的流转,欲归田园而不得的苦闷心情进一步深化。

在行文上,仿佛高山流水,骤遇一丘一石,顾盼回旋,波澜顿生,显得格外顿挫有致。

曲笔为用,变幻不常,不仅避免行文失之过直,且令读者回味不已。

就艺术表现可谓一击两鸣,一箭双雕。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此两句伏应转接,承上启下,既收束了“误落尘网”思念田园之苦,又引出下文对田园生活的歌咏。

当诗人十二年来饱尝了仕途的忧患,对官场生活极端厌倦的时候,一朝归田,如释重负,身心得以舒展,痛苦精神获得解脱,其心情之愉快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眼前日夜梦想的田园自然景色,诗人这样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方宅茅舍,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极平凡景物,出现于诗人笔下,便含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初读似觉语甚琐屑,反复吟咏,正见出诗人去忙就闲离开官场初回农村时的新鲜、欣快之感。

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详点细数,甚而对一草一木都满含深情,不肯轻易放过,如此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色便足以构成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之诗人融情于物,情景交融,更给读者以身历其境之感。

诗人这里用的是淡笔白描手法。

状榆柳桃李,没敷以五颜六色;写狗吠鸡鸣也绝无声态描摹;“远人村”信手以“暧暧”稍作点染;“墟里烟”漫笔用“依依”略加陪饰。

虽未泼以浓墨重彩,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

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

”(《诗镜总论》)“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

(同上)意象具足,神情毕现。

这里与其说是写景,勿宁说是诗人恬静闲适心境的外化。

这里的景物分明带有诗人浓重的理想成分,是现实和想象综合而产生的意中之景。

诗人以意写境,以写意为主,而对借以表意的景物本身只是点到而已,就无须再作穷形尽相的描写了。

张戒云:此诗“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

(《岁寒堂诗话》)景物的人格化、个性化,使陶诗具有了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

巧于斧斤者每病其拙,殊不知这正是陶诗写意传神的妙处,也是他超越同时代及其后来许多诗人的地方。

映带下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是那样的清新、淳朴,村居生活是如此静穆、安闲,比之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恰恰构成强烈的艺术对比。

对田园生活的倾心热爱与赞美,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与否定。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尾依然用比兴,反复玩味极富韵致。

它给人一种艰难跋涉后放下重担长舒一口气的轻松愉快之感。

其间既凝聚着离开自然的悲苦,也积郁着未返自然时的渴望;洋溢着已返自然的喜悦,也蕴含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决心。

照应开篇“性本爱丘山”,正前呼后应,首尾圆合。

虽出语平淡,然淡而有味,不仅显示了通篇艺术上的完整性,而且结得清音有余,收到了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其它田园诗有其独特的抒情方式,他不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样痛快淋漓,一任自己感情的倾泻。

他是一位睿智诗人,也是一位理性诗人,即便直抒胸臆也总是宕开一步,表现出一定的节制。

即以此诗而论,诗人侧重抒发离开官场初归田园的欣喜之情,但他并没专在“喜”字上做文章,甚至通篇连一个喜悦、高兴之类的字眼都没有,只是将身边平凡的景物及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如实地叙写出来,让读者通过浑融完整的意境去品味、咀嚼诗中隽永的意蕴。

诗人的抒情不似悬腾飞瀑一泻无余,而像清幽的涓涓泉水从心底缓缓流出。

我们依稀在倾听诗人轻轻弹奏自己的心曲,时时拨动自己的心弦,让人感到是那样的自然亲切,平易近人,于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归园田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没有丝毫雕琢斧凿之痕,“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陶渊明在此诗中将其自我非常自然地融合入他所叙述和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如同泉水中之甘甜。

其作品的独特味道,也就正在于此。

这种融情于景,铸我于物的表现方法,是构成陶渊明诗平淡、自然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此作家作品中的语言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关系。

有些文学作品,尽管作家所选用的题材是相似的,所抒发的感情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的不同,而导致作品艺术风格的迥然相异。

该诗中陶渊明所运用的语言,是那么浅显易懂,不见丝毫雕琢痕迹,可以说是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程度了,确实是在直接用“田家语”在写诗了。

这是作者将他的深沉诚挚的感情用非常通俗朴素的词句表达出来的,就好像多年的佳酿,尽管有着沁人的香馥,但看起来却是晶滢透亮,如同清水。

我们读其诗,能获得一种朴素的美、自然的美的享受,而且百读不厌,愈读愈觉其隽永。

宋代文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读邰不疑学士诗卷》)所谓“惟造平淡难”是指诗歌中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且有很大的容量,且具感染力,作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非常困难的。

大量出现在陶渊明诗歌中的蕴意深厚却又明白如话的语言,不仅是“前无古人”的,就是在他身后一千多年的文学史中,也是极为鲜见的。

这是陶渊明贡献于中国文学的一条宝贵的艺术经验,也是他的田园诗历久不衰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阅读:“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的意思及全诗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意思及全诗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名句及全文翻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者全诗赏析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求几篇好文章,写在博客上。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早发白帝城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苏轼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

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

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

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竹里馆王维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

  [注释]  1. 幽篁:深密的竹林。

篁:竹林。

  2. 长啸:撮口出声叫啸。

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赠汪伦李 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

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

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纷纷:繁多而纷乱。

此处应是“繁盛”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解说]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

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

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

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

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依靠。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

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

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