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化动为静的诗句

化动为静的诗句

时间:2014-01-07 16:42

诗词中运用“化静为动”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花草树木(化静为动)的句子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入手点在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种关系去考虑:1.景与情的关系诗言志,歌传情。

诗歌多抒发感情,寄托志向,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景与情的关系有多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表达技巧都是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的。

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

这又有了以下四种技巧: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是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的,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例1: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读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第(2)题考查了“情”与“景”的关系。

这首诗写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以“花自落”鸟空啼等山中宁静之景透露凄凉伤春之情。

2.动与静的关系如果是分析写景的诗篇或诗句,也要注意另一种关系动与静的关系,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静一动,“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写出山间的宁静安谧之景。

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如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的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这是首纯写景诗,第(2)题从“动”“静”角度设题,如果题目中没有给“从‘静’与‘动’的角度”的提示,而只说“请赏析这首诗的写景技巧”,同学们也应该从动静的关系去考虑、分析。

一、二句为静景,三、四句为动景,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声与色的关系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如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中都有鲜明的色彩,杜甫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声来传情。

声与色的关系有以下技巧:绘声绘色、摹写声音、声色传情。

例3. 2005年重庆高考题第15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1)题考查“声”与“情”的关系,“新声”能否传达“旧别情”和“边愁”

“听不尽”的“琵琶”“新声”叫人又爱听,又怕听,悲凉的曲调传达的正是“撩乱边愁”,它扰得人心烦意乱。

4.虚与实的关系“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技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什么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第(2)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考查的就是表达技巧,涉及到虚实关系,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

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5.本事与寄托的关系“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实与虚的关系,因为它不仅仅只有虚实关系,还涉及到作者的本意与寄托之物,所以单列出来加以分析。

古诗常通过联想与想象,借助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手法寄托作者隐幽的情思。

这类诗歌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所看到的常是所寄的事或物,在鉴赏时一定要挖掘出其深藏的“本意”。

它涉及的表达技巧很多: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咏怀、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它适合于鉴赏那些主旨较为隐晦,感情难于捉摸的诗歌和一些咏史诗。

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读不懂时,就要考虑本事与寄托的关系,分析作者字面下面藏着怎样的思想。

例5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失群孤雁鸣叫、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怜,其志可嘉,试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诗人以孤雁自比,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思想情感寄托在对孤雁的描写上。

这里需要我们通过孤雁这一“寄托”的形象去分析作者深藏在艺术形象里的“本意”。

总之,诗歌的艺术技巧离不开以上几种关系。

根据不同特征的诗歌合理分析,我们一定能快速、准确地鉴赏出诗歌的艺术技巧来。

沁园春雪化静为动的诗句

1、山舞银蛇,原驰。

  2、原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是于1936年2月初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出自哪诗、谁写的以及诗意

诗歌技巧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为便于大家区识记、判断把它分为五大版块:修辞手法写手法、抒情方式、除描写手法和抒情方式外的其它表现手法、结构艺术。

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描写手法。

一、 细节描写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

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到的细节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是文学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文学写作的触发点。

,因细节描写具有见微知著的效果,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它总是分不开的,长篇大论的小说二、白描手法(与工笔相对)1、概念: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

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描写动作为主。

于直白平淡中寄寓含蓄深情,这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

2、“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A、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处纯用白描,直陈三儿形象,此三子呼之欲出,情状非常生动。

农家以劳作为根本,故常人如以此为标准,小儿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又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人。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B、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

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

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C、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白描,有别于细描。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总之,白描手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高考怎么考

——还没找到资料三、动静结合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对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

风息声静,然而花儿还在悄然落下;鸟鸣有声,深山却更显幽静。

王安石深谙前辈诗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意趣。

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动静手法大致有下列具体情形:四、虚实结合(另一资料见黄皮书18页,更好。

)1、导入有一首《军港之夜》的歌是这么唱的: “年轻的水兵,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有人对此提出责难――“都睡觉却了,那谁来守卫军港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可也不可能太“实”,否则就呆板了。

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宋徽宗出了《深山藏古寺》一题来考画师,令他满意的只有一幅。

画中画了跳珠溅玉的泉水,旁边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和尚在打水。

这个故事说明:只有虚实结合,才会有美感。

2、什么是虚和实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虚幻世界和梦境——反衬现实例如《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中的“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②、.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设想之境(虚拟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小楼”。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虚实相生”的作用(效果)“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加大。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先写客中实景,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

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隽永,余韵无穷。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六、点面结合(一般不考查,判断时先不考虑)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七、对比衬托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采用化静为动的写法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诗人在写景状,常常巧妙地运用交错的艺术手法,或化静为动,或以静而取得奇丽多姿的艺术效果。

诗人借用这种笔法含蓄地昭示出内在情感的百端纠结,这种化静为动的“移情”手法,即在描摹自然形象时,将诗人的感情楔入客体对象之中。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