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 端午- 意思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诗》【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李隆基的端午这首诗的具体读音
死人骨头,王八蛋,屎壳郎
三年端午节古诗,李隆基的诗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这句诗什么意思
端午节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渐变。
感觉是平铺直叙的写法,比较朴素有太多深意。
(百度来的:由于五月处于夏季的中间,故称“中夏”。
唐玄宗《端午》诗:“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中”通仲,因此有“仲夏”之称谓。
)
端午感兴要有意思诗句还有关于作者的资料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贝琼《已酉端午》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日赐衣》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碧艾香蒲处处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
描写李隆基的诗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 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 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 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 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这句诗什么意思
端午【作者】李隆基 【朝代】唐代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也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端午又称作“端五”,或者是叫“端阳”,“端”就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初五可以说又叫“端午”,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一直到五月就为“午”,所以把五月称之为“午”,“五”和“午”是相通的。
“五”又为阳数,“端五”又叫“重五”、“端阳”、“中天”。
从史籍记载的情况来看,“端午”两个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
此外端午节还有其他的名称,比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中天节”、“地蜡”、“诗人节”、“龙日”等等,尽管这些名称不一样,大从总体上来说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还是相同的地方多于不同的地方。
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喝雄黄酒的习俗,经过于百年的历代传袭,已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管哪朝哪代,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凡是华人,这一天必定会想起过端阳、吃粽子、赛龙舟,想起千百年来诗人政客留下的咏端阳的诗联佳句。
谈端阳节就不得不说起粽子、说起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 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求吉、纳祥和辟邪,可以说是我们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基本主题。
在这些所有的节日中,唯有端午节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这一点是端午节的思想内涵的独特之处。
本来端午节起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和信仰。
据学者 闻一多 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里面说,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祀的节日。
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期,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
最初纪念哪一个历史人物也是说法不一,以纪念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影响最大,也最深远。
在唐代,储光羲《观竞渡》、白居易《竞渡》、刘禹锡的《竞渡曲》,张悦的《岳州观竞渡》的诗里面都提到了屈原。
司马迁说他“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称赞屈原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自尽绝非是他个人的不平和忧愤,而是楚国的悲剧,也是后世国家政治腐败屡屡重演的悲剧。
屈原以他自己的自尽来抗议颠倒黑白的政治腐败,人民怀念、追悼的正是这位“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人。
年年过端午,也就是人们年年期盼政治亲民、国富民安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荆楚岁时记》里面也记载,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因为很哀伤屈原的死,屈原殉难后,楚国人民极为悲痛,当地百姓怕鱼虾伤害屈原,便从四面八方划船而来,将用糯米包裹的粽子投入水中。
后来,民间便有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以此纪念爱国者屈原。
唐代文秀就有《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同情爱戴及对昏君奸臣的鞭挞之情。
端午习俗产生的原因不仅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爱国志士的崇敬,也渗透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今,我们所提倡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融入观,其中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试想,如果真的有在天之灵的话,屈原当含笑九泉了。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
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
国家富强,民众和谐。
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
当然,端午节再近些年成为“热点”节日,也与发生在两千零四年的那场“中韩文化战”密不可分。
事件的起因是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同时也成为我国政府和国民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广泛紧迫感的起始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寄托和归宿,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
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无形的“非物资文化遗产”。
国家特别调整休假制度,将端午节等传统节假日纳入公众假期,也是为让国民牢记传统,并不让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在淡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通过共同努力传承并发扬各种各样的优秀传统文化。
“须信千古湘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
”端午节历经两千年的历史变迁,已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种文化源流,集饮食、体育竞技、卫生防疫于一体,被人们喜爱,成为凝聚人心、凝聚民族感情、爱国精神的一种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