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团结的诗句
团结合作的诗句奥尼尔: 全世界无产者为什么不会团结起来,奋然而起
他们除了锁链什么都不会失去
民谚: 团结就是力量。
约·迪金森: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的团结是坚强的。
团结粉碎一切障碍 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 你的钟声只有在齐鸣时才能听见,在单独鸣响时---只会淹没在那些旧钟的一片响声里。
------高尔基 团结---在人需要的时候,它能帮助人民克服各种混乱。
------高尔基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雷锋 惟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创造文明。
-----〈印〉 泰戈尔 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
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
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
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
而莲花呢
是花中的君子也。
噫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
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
(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先秦·孟子 ?2、团结就是力量。
——谚语 ?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
——艾思奇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易经》 ?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 ?7、民齐者强。
——荀况 ?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薛宣 ?9、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
——法国谚语 ?10、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 ?11、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12、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1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 洛夫斯基 ?14、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谚语 ?15、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三国.孙 权 ?16、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邓中夏 ?17、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
——美.韦伯斯特 ?18、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英.莎士比亚 ?19、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
——英.欧文 ?2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 成许多事业。
——德.叔本华 ?21、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
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德.歌德 ?22、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 搞不成。
稳定需要团结,才能稳定。
要使社会长期稳定。
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 众钢铁般的团结。
—— ?23、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 基本保证。
在当前,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具有特殊意义。
— — 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他自己和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 别林斯基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 马克思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 陶铸
关于谈判的诗词
唇枪舌剑乱如麻。
真正高手不自夸。
谈笑风生换杯盏。
背地眼目动起来。
螳螂捕蝉黄雀后。
鹬蚌相争渔翁来。
争夺名利几时休
不如和气生大财。
游戏之作还请见谅。
纯属个人原创。
关于团结的古诗句
表示团结力量大的古诗句,名言警句有哪?1.团结就是力量.—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5、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6、民齐者强.——荀况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7、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 权 8、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人心齐,泰山移 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独脚难行,孤掌难鸣.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乌孜别克族) 002 不怕不翻身,只怕不齐心.003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维吾尔族) 004 箭装满袋大象踩不断,团结起来的力量胜过大象.(傣族) 005 爬山越岭要互助,渡江过河要齐心.(赫哲族) 006 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蒙古族) 007 好虎架不住一群狼.008 两个聪明人在一起商量,就会生出更好的主张;黄和红的两种颜色混和,就会变出另一种色彩.(藏族) 009 两个协调的力量,可以分十个人的力量.(赫哲族) 010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011 一个人的智慧不够用,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012 离群孤雁飞不远,一个人活力气短.风大就凉,人多就强.013 三人省力,四人更轻松,众人团结紧,百事能成功.(珞巴族) 014 指甲和肉分不开.(维吾尔族) 015 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藏族) 016 修剪的树木,生长得又直又高;齐心的人们,团结得又牢又固.(达斡族) 017 篝火能把严寒驱散,团结能把困难赶跑.(壮族) 018 烂麻搓成绳,也能拉千斤.019 劳动会给明天带来欢乐,团结会给明天带来胜利.(哈萨克族) 020 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维吾尔族) 021 团结的可贵,在敌人面前才会深知.(哈萨克族) 022 熬不过艰辛,就难得安乐;离开了和睦,就别想幸福.(维吾尔族) 023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描写英雄人物的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风骚:本指辞藻。
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1936年2月,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鉴赏】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
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
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沈德潜『说诗碎语』)。
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
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
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
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
“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
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
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
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
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
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
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
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
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
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
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
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
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
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
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
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
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
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
“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
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
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
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