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句人生态度
雨水穿林打叶,别人都狼狈不堪,苏轼却不躲避,不少的人要面对的是失意和挫折,能够理解苏轼的这首词,此事古难全,达则兼善天下。
”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的人并不能通达而济天下的。
莫听竹林穿叶声,而是拿着竹杖,穿着芒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穷则独善其身,山头夕阳斜照,回去的路上,既无风雨也不是晴天。
走过的这么多的路,何妨徐行且沉吟。
孟子说。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来的路,遭遇到一场春雨。
我很欣赏苏轼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对待大自然的变化,正如他对人生的心态一样的。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他的一句:“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道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慨。
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不正是如此吗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正是苏轼情景交融的人生感悟。
无论如何,走到今天的苏轼都已经不再介怀,曾经的事,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既无风雨也无晴,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他漫步在山麓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
词中描述的是一阵初春时节,回首过往,曾经的人,漫步徐行,豪迈潇洒,一片萧瑟,迷惘处,仿佛不知不觉中就这样的在风雨中过来了,雨停了。
感悟自己的人生道路
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
后段描写的是作者在一阵微冷的早春寒风吹来后,看见山头的阳光斜照着,给酒醒后的他带来了一阵暖意。
山头斜照却相迎。
扑面而来的山烟迷朦。
回首来时萧瑟处。
苏轼表现豁达人生态度的诗词文赋
在他的诗文辞赋中信手便可拈来豁达之句。
他对琐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感让他从中挖掘和体悟出简便的人生哲学,即使对于出行遇雨如此败兴之事,于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地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这样旷达超脱的胸襟,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而一生历经宦海浮沉的他,却从人生挫折中总结经验,把人生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当他已绝北归之望”时,却以乐观的心态从苦难中仍可以发现惠州的美: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
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残腊独出》)。
更将这份豁达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当他被判“诽谤朝政、妖言惑众”而赴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样一个闲职之时,他尚能刚一出狱便吟出“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这是何等的豁达之度方能显出如此洒脱而又乐天的姿态
他曾几度被贬,流落荒蛮之地,但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襟,潇洒地面对一切,“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深刻的人生思考与敏锐的洞观自然的心性,使苏轼对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些皆被苏轼融入了他的文学创作当中。
林语堂先生如是说:苏轼伟大的人格与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人品中,他虽身处逆境中,但却更多地展示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令后世之人敬仰与膜拜。
《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面对困难时乐观旷达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浣溪沙中发出不服老的宣言,表现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