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苏轼劝更几加努力的诗句

苏轼劝更几加努力的诗句

时间:2014-09-04 05:08

有关苏轼乐观的事例及诗句

举诗句为例吧:  一、“莫听穿林打,何妨吟啸且徐行......向来萧瑟处,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鱼美、笋香。

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这是苏轼去逝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

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

鼓励别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用什么诗句

经典励志古诗名句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

——说送张琥》2、捐躯赴,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4、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游《病起》6、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9、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1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1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1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1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1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1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18、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19、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20、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2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2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2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2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2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2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2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29、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3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31、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练兵实纪·刚复害》3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3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34、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坤《呻吟语·应务》3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36、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37、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江红》38、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3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4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4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4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4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4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4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4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4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4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4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50、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荀子·儒效》励志古诗词:  1、《浪淘沙》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赠萧瑀》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4、《西游记》吴承恩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5、《赠梁任父同年》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苏轼的生平及经典诗句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

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生平】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苏轼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

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

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

最后终能幸免一死。

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

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

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

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

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

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

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

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

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

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诗词风格】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

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

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

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

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轶闻】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5、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

”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

”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

”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

”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

”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

”黄庭坚说:“好吧

”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

天何言哉

”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

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

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

”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

”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

”苏轼道:“也可。

”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

”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

”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

”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

”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

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

”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

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

”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

”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

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

”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

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

”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

”。

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

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

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

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

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

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

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

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

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

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

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

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

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

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

关键在“无”、“巫”谐音。

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

“双月”合为“朋”字。

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

“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

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

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

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

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

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

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

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

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

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

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6、不忍心拆散  相传,苏轼请邻居吃饭。

桌上有一盘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气的吃了3只,还剩1只。

这时,邻居对苏轼说:“还剩1只,你把它吃了吧

”苏轼却说:“我不忍心拆散它们,还是你吃了吧

”  27.苏轼与面条  苏轼被贬海南,弟弟苏辙被贬雷州。

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与藤州,惊喜之余到路边小店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写作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定风波》中劝人遇雨要平静,不要慌张不要为环境所左右的句子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写过的,诗,有哪些

而且还要,有诗名诗句。

苏轼的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 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 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 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 云尔。

)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 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 【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 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 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 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楼上烟云怪不来,楼前飞纸落成堆。

非关文字须重看,却被江山未收回。

眼昏烛暗细行斜,考阅精强外已夸。

明日失怀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

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应。

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

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夜点凉。

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秋花不见眼花红,身在孤舟兀兀中。

细雨作寒知有意,未教金菊出蒿蓬。

【月兔茶】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 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薄命佳人】 双颊凝酥发抹漆,眼光入帘珠的皪。

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

吴 音娇软带儿痴,无限闲愁总未知。

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

【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

【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露 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

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陌上花三首(并引)】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

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 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 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骈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 白发相望两故人,眼看时事几番新。

曲无和者应思郢,论少卑之且借秦。

岁 恶诗人无好语,(公择来诗,皆道吴中饥苦之事。

)夜长鳏守向谁亲。

(贡父近 丧偶。

)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雷鸣撼四邻。

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

绿蚁濡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

磨 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

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

【京师哭任遵圣】 十年不还乡,儿女日夜长。

岂惟催老大,渐复成凋丧。

每闻耆旧亡,涕泫声 辄放。

老任况奇逸,先子推辈行。

文章小得誉,诗语尤清壮。

吏能复所长,谈笑 万夫上。

自喜作剧县,偏工破豪党。

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奸将。

哀哉命不偶,每 以才得谤。

竟使落穷山,青衫就黄壤。

宦游久不乐,江海永相望。

退耕本就君, 时节相劳饷。

此怀今不遂,归见累累葬。

望哭国西门,落日衔千嶂。

平生惟一子, 抱负珠在掌。

见之龆龀中,已有食牛量。

他年如入洛,生死一相访。

惟有王浚冲, 心知中散状。

【答任师中家汉公(一题:奉和师中丈汉公兄见寄诗一首)】 先君昔未仕,杜门皇佑初。

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闾。

何尝疏小人,小人自 阔疏。

出门无所诣,老史在郊墟。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高树红消梨,小池 白芙蕖。

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

矫矫任夫子,罢官还旧庐。

是时里中儿,始 识长者车。

烹鸡酌白酒,相对欢有余。

有如庞德公,往还葛与徐。

妻子走堂下, 主人竟谁欤。

我时年尚幼,作赋慕相如。

侍立看君谈,精悍实起予。

岁月曾几何, 耆老逝不居。

史侯最先没,孤坟拱桑樗。

我亦涉万里,清血满襟祛。

漂流二十年, 始悟万缘虚。

独喜任夫子,老佩刺史鱼。

威行乌白蛮,解辫请冠裾。

方当入奏事, 清庙陈璠玙。

胡为厌轩冕,归意不少纾。

上蔡有良田,黄沙走清渠。

罢亚百顷稻, 雍容十年储。

闲随李丞相,搏射鹿与猪。

苍鹰十斤重,猛犬如黄驴。

岂比陶渊明, 穷苦自把锄。

我今四十二,衰发不满梳。

彭城古名郡,乏人偶见除。

头颅已可知, 几何不樵渔。

会当相从去,芒鞋老菑畲。

念子瘴江边,怀抱向谁摅。

赖我同年友, 相欢出同舆。

冰盘荐文鲔,(鲔,鮥也。

戎、泸常有。

)玉斝倾浮蛆。

醉中忽 思我,清诗缀琼琚。

知我少诙谐,教我时卷舒。

世事日反覆,翩如风中旟。

雀罗 吊廷尉,秋扇悲婕妤。

升沉一何速,喜怒纷众狙。

作诗谢二子,我师宁与蘧。

【初别子由】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

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 友生。

不见六七年,微言谁与赓。

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

会合亦何事,无言 对空枰。

使人之意消,不善无由萌。

森然有六女,包裹布与荆。

无忧赖贤妇,藜 藿等大烹。

使子得行意,青衫陋公卿。

明日无晨炊,倒床作雷鸣。

秋眠我东阁, 夜听风雨声。

悬知不久别,妙理重细评。

昨日忽出门,孤舟转西城。

归来北堂上, 古屋空峥嵘。

退食悮相从,入门中自惊。

南都信繁会,人事水火争。

念当闭阁 坐,颓然寄聋盲。

妻子亦细事,文章固虚名。

会须扫白发,不复用黄精。

【次韵吕梁仲屯田】 雨叶风花日夜稀,一杯相属竟何时。

空虚岂敢酬琼玉,枯朽犹能出菌芝。

门 外吕梁从迅急,胸中云梦自逶迟。

待君笔力追灵运,莫负南台九日期。

【章质夫寄惠崔徽真】 玉钗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当时薄命一酸辛,千古华堂奉君子。

水 边何处无丽人,近前试看丞相嗔。

不如丹青不解语,世间言语元非真。

知君被恼 更愁绝,卷赠老夫惊老拙。

为君援笔赋梅花,未害广平心似铁。

【春菜】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

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宿 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

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

北方苦寒 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

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

久抛菘葛犹细事, 苦笋江豚那忍说 【赠惠山僧惠表】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赠钱道人】 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

不量力所负,轻出千钧诺。

当时一快意,事过有 馀怍。

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

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

静观殊可喜,脚浅 犹容却。

而况钱夫子,万事初不作。

相逢更何言,无病亦无药。

箕 (苏轼诗句一)

箕 (苏轼诗句一)其身与竹化 该城排过第一名 (《水浒传》地名)曾头市 为君持酒劝斜阳 (离合字二)日西晒、曷口喝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