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子有关的诗句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出自唐朝诗人贺铸的古诗作品《惜余春·急雨收春》第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
阑干长对西曛倚。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释】 ①“惜余春”,语出李白《惜余春赋》:“惜余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
”“余春”者,残存无多、转瞬将尽之春光也。
惟其无多,惟其将尽,故格外值得珍惜。
②收:结束。
停止。
③约:阻止,拦挡。
④鱼文:鱼纹,像鱼鳞一样的波纹。
⑤游子:离家在外漫游、求官或求学的人。
⑥解:懂得,明白。
⑦隅:角落。
⑧关情:激动感情,牵扯情怀。
纸尾:书面文字绍尾处,常署名或写年月日等。
⑨曛:日落时的余光。
⑩渭北:渭水以北。
渭水在袂西省。
江南、渭北,用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翻译】 一阵急雨即将收束春光,斜吹的春风仿佛在约束春水。
水面上浮着飘落的花瓣,上涨的绿水皱起了涟漪。
鱼儿嬉戏而产生一圈圈的波纹,景色很美。
可惜春光不解人意,悄悄归去。
自从在城隅处分手,我们都留下了无穷的幽怨,你在来信中,信末多是深情关切之语,我也经常在夕阳西下时,独自倚栏远眺,面对着昏黄的落晖。
老夫老妻,本应厮守一起却要天各一方。
【鉴赏】 上片写惜春思归。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
写暮春时节,雨急风斜。
这第一句写得别致新颖,其中“收”字尤见功力。
不言春将尽,不言春归去,而曰“急雨收春”,看一“收”字,至使“急雨”反客为主,造语生动俏皮。
急雨收回春天,斜风拂掠水面,而“浮红涨绿鱼文起”接着写暮春时节水面上的景致。
红化凋零,飘飘洒洒落满江面;江水上涨,绿波荡漾;鱼儿游弋,激起阵阵波纹。
这里的“鱼文”二字最易引起人的暇思。
中国自古就有鱼雁传书之说,书信常被称为“鱼书”或“雁书”。
这“鱼文”仿佛就是幻化了的书信,勾起游子无尽的相思。
“年年”两句直写惜春。
游子珍惜春天,舍不得春天离去,见春将尽,落红飘零,意绪万千。
正如辛弃疾所云“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游子惜春,可春并不理会,春归时也不懂得招呼游子,不知约游子结伴而还。
春本无知,春本无晓,如此怨春,似乎无理,然而更显其情真意切。
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无理有情之妙。
上片惜春思归,下片自然而然地转入怀人。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
”写当初与妻子的离别及日后的书信传情。
城隅,即城角,当初与妻子离别之处。
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离别,于是便有“留恨城隅”。
一个“恨”字笼罩了下片,也为读者理解全词提供了一个契机。
不能相见,只能在书信纸尾看到妻子的一片关切之情了。
接下去作者描摹了抒情主人公凭栏远眺的镜头。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借凭栏远眺写愁绪。
李煜有句云:“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浪淘沙》)辛弃疾有句云:“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阑干长对西曛倚,”写抒情主人公倚着栏干长久地凝视着西天的落日。
熟悉中国古典诗词的人都懂得这是一个痛苦的形象。
结尾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句,杜诗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以遥望对方所见的景致极写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贺词云:“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写夫妻老矣,却关山阻隔、江南渭北天各一方。
这结处用语质拙,不雕饰,不张扬;江南渭北已溢出无限情思,而鸳鸯白头更让人感慨万端。
形容和妻儿离别诗句
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
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
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贺新郎·别友》是诗词中真情流露最深切的一首,是一首长恨绵绵的寄思词,更是儿女情长与革命豪情相融合的佳作。
整首诗描写了诗人与妻子的离别之情和革命志士的远大抱负,既有缠绵的儿女情长,更有为革命事业的义无反顾,将青年独特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描绘的淋漓尽致。
整首诗巧妙的古诗词的或诗句或文意或意境,感情表达得情真意切。
请采纳
和老婆占时离别的诗句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长门怨》唐.李白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的《雨霖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关于丈夫和妻子离别的古诗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注释】: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七。
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诗。
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迁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
孟冬,旧历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
就一年说,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过了春、夏、秋三季。
冬天一来,她首先感到的是“寒”。
“孟冬寒气至”,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
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气至”。
“寒气”又“至”而无犹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
第二句以“北风”补充“寒气”;“何惨栗”三字,如闻主人公寒彻心髓的惊叹之声。
时入孟冬,主人公与“寒气”同时感到的是“夜长”。
对于无忧无虑的人来说,一觉睡到大天亮,根本不会觉察到夜已变长。
“愁多知夜长”一句、看似平淡,实非身试者说不出;最先说出,便觉新警。
主人公经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与“愁”并,更感到长夜难明。
从“愁多知夜长”跳到“仰观众星列”,中间略去不少东西。
“仰观”可见“众星”,暗示主人公由辗转反侧而揽衣起床,此时已徘徊室外。
一个“列”字,押韵工稳,含意丰富。
主人公大概先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怎样排“列”,然后才扩大范围,直至天边,反复观看其他星星怎样排列。
其观星之久,已见言外。
读诗至此,必须联系前两句。
主人公出户看星,直至深夜,对“寒气”之“至”自然感受更深,能不发也“北风何惨栗”的惊叹
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观众星列”,是否在看哪些星是成双成对的,哪些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
是否在想她的丈夫如今究竟在哪颗星下
“三五”两句并非写月,而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观星之时自然会看见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圆,丈夫没有回来;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还是没有回来
如此循环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啊
“客从”四句,不是叙述眼前发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遥远的往事。
读后面的“三岁”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此后再无消息。
而那封信的内容,也不过是“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不难设想:主人公在丈夫远别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当然是他现在可处、情况如何、何时回家。
然而这一切,信中都没有说。
就是这么一封简之至的信,她却珍而重之。
“置书怀袖中”,一是让它紧贴身心,二是便于随时取出观看。
“三岁字不灭”,是说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温柔敦厚
结尾两句,明白地说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区区(衷爱)”,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
有此一结,前面所写的一切都得到解释,从而升华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袅袅,馀意无穷。
“遗我一书札”的“我”,乃诗中主人公自称,全诗都是以“我”自诉衷曲的形式写出的。
诗中处处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
景与事,皆化入“我”的心态,融入“我”的情绪。
前六句,“我”感到“寒气”已“至”、“北风惨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长”;“我”徘徊室外,“仰观众星”之罗列,感叹从“月满”变月缺。
而“我”是谁
“愁”什么
观星仰月,用意何在
读者都还不明底蕴,唯觉诗中有人,深宵独立,寒气彻骨,寒星伤目,愁思满怀,无可告语。
及至读完全篇,随着“我”的心灵世界的逐渐坦露,才对前六句所写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来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对她产生无限同情
爱人相互离别,思念爱人的诗句有哪些
七律·心之恋紫绶金章绪如潮,东去春来岁岁高。
梦念伊人肝肠断,恋花怀玉迎料峭。
学海无渊苦寻觅,芬芳艳丽他乡娇。
纵使天涯各万里,月共一轮寄情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