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铺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 醉里挑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词作鉴赏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
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
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三单元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名人,你比较欣赏谁或崇敬谁?为什么?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我深深的被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所震撼
他的人格,尤其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共产党人理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
故而我从八方面系统性的,较为详细的阐明他的精神以为共勉。
如下所述:1、积极进取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断进取的一生。
首先,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
周恩来少小求真之心极盛,目睹患难之中国,年仅13岁的他就庄重地确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为了追求真理,虽几经反复,但毫不气馁。
他东渡日本、远赴欧洲考察,在彷徨中决意另辟“新思想”,“对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个救中国的良方。
从此,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疑。
从爱国到倾向革命到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体现了他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的执着精神。
一旦信念确立,便坚信不疑,矢志不渝,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次,是永不满足,不断前进。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周恩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寻找真理东奔西走,为寻求解放北上南下,南昌举旗,西安周旋,重庆舌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
全国解放以后,作为一国的总理,他经常与邓颖超同志互勉:要努力学习,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列。
他经常告诫自己“偶一不注意,便有落后的危险,还得再鼓干劲。
前进再前进啊
”从日内瓦到万隆,他遍访各国;从西双版纳到天山,他深入各地;为了民富国强,他呕心沥血,反复探求,躺在病床上还在筹划祖国的统一与四化大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刻苦好学精神。
周恩来一生酷爱学习,且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改造自己,进而改造社会。
首先,是好学。
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
他认为“一物不知,学者心耻”。
对于“圣贤书籍,各种学科”必须广泛阅读,要“深究而悉讨”,而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
因此,他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时,常常感到学校规定的课程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便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博览群书。
投身革命后虽肩负重任,但一刻也不放松学习,无论是革命战备的戎马岁月,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时期,他都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哪怕是在飞机上、火车上,也是手不释卷。
其次,是善学。
周恩来读书学习不仅善思好问,善推求比较,还善于向社会学习。
他远涉重洋,赴欧洲勤工俭学时,除在学校读书外,还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
他在伦敦给他的伯父信中说:“在伦敦念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研究之课目也。
”周恩来世界观的确立,乃至革命建设中诸多重大思想的形成,除了得益于他博览群书、涉猎各种知识外,还得益于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求知方法。
第三,是学以致用。
周恩来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诗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学习与运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一生践履。
年轻的周恩来即深刻地认识到,求学并非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腾飞。
学以致用,成为周恩来一生的思维“定势”,不仅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为他提供了孜孜以求的动力,激励着他活到老、学到老。
3、甘当公仆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毕生的追求。
首先,视人民为国家的主人,自己为人民的公仆。
把人民群众置于国家主人之地位,是他乐于做人民公仆的思想基础。
他想到的是衣食住行都是人民给的,没有捞取个人财富的权利,只有给人民做勤务员的义务。
他始终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现在人民面前,虔诚地向群众学习,真诚地为群众服务,最典型地表现了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主仆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他永远赢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周恩来少年时代就有了乐于“服役”的精神追求,甘于默默地为公众“服役”,而从不吝惜时间与精力。
当他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后,又把“服役”精神上升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境界。
他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义务,把“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佩戴在胸前,时刻警示着自己。
人民遇到疾苦,常使他陷入痛苦的自责之中。
1973年他重返延安,目睹人民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我对不起老区人民。
1975年,大手术之后的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
他抱病去看望谭震林同志时说:“死我并不怕。
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
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
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
”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他的一生就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楷模。
4、团结协作精神。
周恩来襟怀博大,立志划一个最大的圈子,广交朋友,善于协作,力争团结大多数人一起奋斗。
首先,是胸怀广阔。
周恩来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在斗争实践中体会到革命必须团结各阶层广大群众。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之后,更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真理。
他告诫青年要改变观念,不要画地为牢。
成为孤家寡人;要“先划一个最大的圈子,把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
他鼓励青年在精神上要有一种气概,即“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说服教育人家,向人家学习,团结最广大的人们一道斗争。
”实践中,从西安到重庆,从万隆到莫斯科,之所以能游刃有余,把能够争取的、能够和我们合作的人士都团结起来,就在于他胸怀广阔。
其次,是广交朋友。
周恩来不仅有“划一个最大圈子”的气概、胸襟,还有广交朋友的办法。
他少小即“善交游”,“挚于友谊,凡朋友公益事,无不尽力”。
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后,更自觉地把他与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地交朋友。
从国内的各党派到各阶层到国际上各国家各政党各阶层,无不尽力交接,进而扩大党的影响,扩大同盟者的队伍。
第三,是善于协调矛盾。
周恩来认为“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
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
他是世人称颂的善于统一矛盾的人。
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他总是着力去分析矛盾着的力量之间的共同利益,进而争取矛盾各方权衡利弊,求同存异,或扬同抑异,或存异待同。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他是一位创造性协调矛盾的大师。
他多次解开难解的矛盾死结,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进入新格局。
他多次调节党内矛盾,挽救党和国家于危局,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使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5、求真务实精神。
周恩来一生是求真务实的一生,他趋重实际,躬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对事业极端负责。
首先,是趋重实际。
周恩来从学生时代即逐步培养起趋重实际、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
他认为“发于言,著于行,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
”主张培植“趋重实际的精神”,极力提倡“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参加革命后,他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郑重宣称“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而宜”。
即一切从实际出发。
他不仅较早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自觉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他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求实效”。
创造性地发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其次,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周恩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发挥,更重视对其运用。
他认为:“我们无论求什么学问,如果只求一点观念,就是任何目的都不能达到,我们总要在实际上去做”,应“从实际问题上解释主义之理论的根据”。
他坚信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就是空话,于事无补。
他号召青年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使理论适合实际去把知识用活。
他自己的一生即坚持以此作为座右铭,堪称“活用”理论的典范。
第三,是谨慎稳重。
周恩来少年时即养成老成持重、审慎务实的习惯。
之后随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确立,逐步形成求真务实的精神,对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
他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既反保守,又反急躁冒进,强调干劲要大,步子要稳。
面对落后的现实,他主张既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又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
他坚持一切工作首先审慎地考虑对人民群众的利害关系,反对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僚主义。
60年代初,他常半躺在床上,抱病核算审批国家的粮食配给表,一丝不苟。
他一生是谨慎稳重、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内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6、勇于创新精神 。
周恩来慎思明辩,反对迷信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崇尚科学,敢于创新。
首先,是反对迷信盲从,敢于独立思考。
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即主张慎思明辨,对各种学说要“深究而悉讨”,不能浅尝即止,人云亦云。
他对孔子儒学、耶稣教义和佛家经论都敢于大胆怀疑,主张破除迷信,反对盲从。
他明确区分科学与迷信的界限,说“迷信与信仰何别
别在其所信的理论与方法,能否用在实际上来试验,换过来说,便是能否合乎科学精神。
”这实际上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重大命题,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
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更加坚定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其次,是善于从错误中发现和创造。
周恩来不仅勇于作自我批评,而且善于作自我批评,即批评的时候“要注意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他在作自我批评时,并不满足揭露、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在检查错误事实、剖析犯错误的原因和探求改正错误的措施等环节中,力求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而有所创造。
第三,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敢于创新。
周恩来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敢于创新,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对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较多的建树。
他较早地在建党初期就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革命必须经过长期武装,“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
”在大革命时期,他较早地提出武装工农的问题,较早地萌发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并积极进行实践。
土地革命时期,他又较早地对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提出质疑。
新中国建立后,他在所领导的经济、统战、外交、文教科技等工作中,不断开创新局面,皆得益于他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思想的理论宝库。
7、严于自律精神 。
周恩来严于律己,勇于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觉地过好“五关”。
首先,是坚持自我改造。
周恩来认为共产党人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他形象地说,“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
这是因为“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时代,时时前进”。
他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这实际上是他的座右铭,是他修身自律的真实写照。
他的一生正是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发扬长处、纠正短处、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其次,是勇于自我批评。
周恩来认为思想改造的方法,除了学习、实践,重要的是进行自我批评。
他认为世上本没有完人,人总会有缺点,难免会犯错误,要完善自己只有不断地改正错误。
他曾说,“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
因此,他一贯主张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者做起、自我批评要从领导者做起。
他正是这样自勉自励,一旦发现自己的错误,总是敢于正视,反复公开地作自我批评,努力从自己的思想、作风、立场、观点、方法上去找根源,从不文过饰非,更不诿过于他人。
他曾表示过,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
纵观他的一生,通览他的著作,他那勇于自我批评的自律精神清晰可见,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自我批评最自觉、最多、最深刻的人,堪称共产党人自我批评的楷模。
第三,自觉地过好“五关”。
周恩来认为自我改造要随着不断变化的新环境而提出新的任务。
他提出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政治、社会、亲属和生活等“五关”。
前两关是经常讲的,但赋予新意,后三关是新提出来的。
其中,对过好亲属关,不仅阐明过好这关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好这关的办法。
他不仅反复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他叮嘱他的侄儿不要透露他们的叔侄关系,他告诫他的亲属要靠自己奋起,不允许有丝毫特殊,自定了十条家规。
至于生活关,他功高不奢,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本色。
他吃、穿、行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节俭事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是共产党人自律的典范。
8、无私奉献精神 。
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首先,是一心为公,淡泊名利。
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但他执意不肯,而强调的经验、长处,坚持重新任命为总政委。
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 “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全力支持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确保会议成功。
会后,他作为“党内委托在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地位,让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确保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
其次,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
周恩来认为“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
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处在党内斗争漩涡之中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总是忍辱负重。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党内斗争中对自己的各种误解,甚至是恶意中伤,他报以忍受和缄默,竭力维系党的团结统一。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他组织实施反冒进受到错误批评时,尽管心情很沉闷,但仍然努力忘却所受的屈辱,带领周围同志团结奋斗,勤奋工作,以尽量减少思想路线的失误带来的损失。
三年困难时期上下交困,怨言颇多,为顾全大局,即使有些问题不是他的责任,他也毫无怨言地主动承担起来,以求大家向前看。
“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他自己处境十分艰难,仍然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
他一方面以血肉之躯挺身抗击,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苦苦周旋,苦撑危局,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第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
”“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评价。
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处险从容。
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在工作。
1972年,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累了只能扶着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会睡着”
1976年,弥留之际的他从昏迷中醒来,便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呢
快去照顾其他同志要紧,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
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
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了“周恩来八大精神”,望你满意
\ \ 三单元什么意思哦,哪个时期
辛弃疾《破阵子》
您好! 这句诗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这首诗的: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2.全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赏析: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
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多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
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
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