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描写歌咏太原城的诗词(10首)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并州道中 杜牧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戍楼春带雪,边角幕云吹。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太原送许侍御出幕归东都 昔随刘越石,今日独归时。
汾水风烟冷,并州花木迟。
荒庭增别梦,野雨失行期。
莫向山阳过,邻人夜悲笛。
并 州 并州古来称近胡,山雄气壮民足储。
山根晋水发源处,平若皎鉴潜决疏。
渐流渐急不可测,以至虢虢鸣清渠。
岂惟俯可见毛发,况乃了了看龟鱼。
下溉平田几百顷,稻苗(禾罢)(禾亚)曾不枯。
兴亡莫问随水远, 庙深草树空扶疏。
伊尹持节过其下,爱此佳趣聊停车。
北望故城无旧物,决(氵奔)草色连丘墟。
已向风前听好鸟,只为落日闻苍狐。
晋人颂识汉使美,冉冉青髯似绿蒲。
本诗作者:梅尧臣。
关于太原的诗词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译: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
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
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
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
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
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
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
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
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
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
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
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
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
”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
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
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
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
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
……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
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
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
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
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
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
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什么是诗歌散文艺术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诗歌散文 既具有诗歌特色,又具有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有韵律,但是对句数、字数无较高要求。
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
元稹(779~831) 中国唐代文学家 。
字微之 ,别字威明。
洛阳(今属河南)人。
8岁丧父,少经贫贱。
15 岁以明两经擢第。
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
元和四年 (809)为监察御史。
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
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
长庆元年 (821)迁中书舍人 ,充翰林院承旨 。
次年 ,居相位三月 ,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
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 ,五年 ,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 ,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 ,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
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
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
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 次韵相酬 ”的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
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事迹见新 、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白居易(772~846) 中国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图片 生平 他生于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 ,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 ,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盩厔县尉 。
作《观刈麦》 、《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 ,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 ,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
文宗大和元年(827) ,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
在洛阳以诗、酒 、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 ,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 ;其“ 独善” 之心 ,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 、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①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②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③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④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白居易书《楞严经》墨迹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 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 ;都是他 人生目标的 直接体现 。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 “ 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有名。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 ,既有“ 汉皇重色思倾国 ”的寄讽 ,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有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 ,如白朴 、洪踦据《 长恨歌 》分 别作《 梧桐雨》、《 长生殿 》;马致远、蒋士铨据《 琵琶行 》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
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
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 治安策 》的政论文;《 与元九书 》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
《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
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
今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
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
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
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
近人陈寅恪有《 元白诗笺证稿 》,中华书局 1962 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