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原的诗词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白《娥眉山月歌》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少地名,仿佛二者不解之缘似的。
地名是质实的专门名词,而诗歌是文艺作品,主要在于表达感情,着重创造意境。
在诗歌中使用地名,对于创造意境,是否能起到烘托的作用,还是削弱破坏,我们的回答是前者,因为诗人对在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才触发起他的感兴,总得指点明白,这就需要使用地名;否则,会使一切描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唐代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是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其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句叙述句,指出了地点,看来平淡,但有了这一句,才能使前面二句的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所描写的情景,有所附丽,得到着落;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句,才引出下一句的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就把此时此地,一种特定的环境,完全和盘托出了。
现在就七律、七绝和古体几种诗体,举数例,稍加分析,以资说明。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延续多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一年,叛军因首领史朝义自杀,全部瓦解,归降唐王朝,收复了以蓟城(即今北京)为中心的南北一带地方。
这一喜讯传到了当时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名篇。
起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劈头就用两个地名,因梓州在剑门关之南,所以称为剑外,说明了诗人是在千里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一消息的;另一个地名蓟北,泛指以蓟城为中心的收复地方,表示消息的内容。
下文五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诗人惊喜交加这种心情的进发情景,并准备回乡。
下二句便立刻进入行动,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情绪极为昂扬,连续用了四个地名来说明回乡的行程,由梓州出川,要经涪江、嘉陵江和长江等河流,所以用巴峡穿巫峡来代表这段航程;襄阳下洛阳,这里的两个常见地名代表了当时南北间往来的大道,它以长江北岸的江陵为起点,经荆门、襄阳,出南阳盆地,而至洛阳。
这四个地名,前后两对,末一字都是同音,吟咏起来更觉顺口,且音节响亮动听。
全诗用了六个地名,过去的诗评家对于这点,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在这里是统率之意)多者。
再看所写的《长征》,这首七律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万人传诵。
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雷霆万钧之势统摄全局。
下文一连使用五个地名--五岭、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和岷山,为我们展开了气壮山河的长征画卷。
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山山水水何止千百,为何独独选中了这五个地名?因为它们在长征进程中是有关键性意义的地点,包含有丰富的史实,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在中国地理上,又是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重要地名,气象雄伟,非一般山水所能及。
所有包孕这五个地名的诗句,一方面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刻划,实质上是抒发了革命战士的开阔胸襟。
当我们吟咏这首革命的诗篇时,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地名,使我们的情绪也跟着逐步昂扬、升华,到达顶点 七律中的三、四两句,称作颔联,讲究对仗工整,在对仗之中又往往使用一些地名,来寄托诗人的感兴。
如杜甫在寓居成都时所写的《登楼》,其颔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远眺,俯视澄流,仰观山色,点出这两个地名是即景之作,是写实。
锦江在成都市南,为岷江分支走马河的下游,因古时用此水濯锦,鲜于他水,故名,当地也称做府河。
玉垒是山名,唐代于此设置关口,来控制通往藏族地区的要道。
以河流与空间联系起来,以关隘与时间相联系,不但使对仗贴切工稳,而且气象雄浑,为下文引出诗人的感慨开了先路。
再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两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向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瓜州渡和大散关,诗人所以选择两个地名,实含意很深。
前者位于长江北岸,在江苏江都县之南,为南北往来的要津;后者是秦岭的一个隘口,在宝鸡西南,扼通往关中的要道。
这两个战略要地,一水一陆,一东一西,当时都是宋金相峙的前线。
诗人通过两个地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而且这两个地方,又都是诗人早年在镇江和南郑军中亲临过的,现在回首往事,无论于国于己,怎么不使他感到悲愤呢? 七绝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深刻,有不少佳作,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向被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在这种字数有限的诗体之中,能否运用地名,挥洒自如呢?在一首七绝之中,有一句含着地名的,极为常见,固然不必多论I就是二句、三句甚至四句都使用地名,在唐代名家作品之中,也比比皆是,而且也有连用地名达五,六个,之多的。
现在且由我们略举几例如下: 南京的六朝豪华,到唐代时早巳烟消云散,诗人们往往用怀古或览古的方式来抒发他们的今昔盛衰之感。
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乌衣巷》就是这类作品的杰作。
诗人以采用民歌体来写诗而被推崇,这首诗也具有民歌的意味,它的前两旬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这里所用的两个小地名,却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朱雀桥在六朝时,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也名朱雀航,正对着南面的城门朱雀门,是出入的要冲;乌衣巷在朱雀桥的东南,距秦淮河不远,是东晋最大的士族王、谢两家的府邸所在。
挑选这两处地方,并且白描它们的衰落情景来暗示前朝贵族住宅区的深刻变化,是最好不过的艺术手段,且为转入下两旬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掺作了准备。
诗既明自如话,而且这两个地名,迄今仍在使用,使我们今天读来,更感到乡土味特浓。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三旬包含地名。
前两个分别说明所送客人的出发地点和要到达的地点,后二句叙的是别情,但只有最后一句,点明惟见浩荡的长江在天边流动而已,才将诗人的不胜怅惘之情推到顶点。
可见这第三个地名是相当关键的。
以苦吟诗人闻名的唐代贾岛写过一首《渡桑干》,每句含一地名,颇见匠心,今引录如 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唐时并州是指汾水中游一带地区,开元中改为太原府;咸阳在陕西关中;桑干河在山西北部,为永定河的上游。
诗中所用的地名也可能是泛指。
并州是指诗人旅居的地方,咸阳用来代表故乡。
诗人为衣食所迫,旅居在外,时常思念家乡,本来一心想早日离开,不料事与愿违,反而被迫走向更远的地方,这时,反觉得原来的客地作为他的故乡了。
怎样来表达这种错综复杂、曲折幽微的内心
诗人运用这四个平淡的地名,即和盘托出了。
在李白的诗篇中,有不少地方歌咏月亮,当他二十六岁时,将要离开蜀地的时候,写了一首《娥眉山月歌》来向友人叙别。
原诗如下: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平羌江现名清衣江,发源于夹金山的东侧,流经娥眉山的东北,至乐山入岷江。
娥眉山与平羌山江都是这一地区有名的山水,诗人运用这两个地名,既是现实的即景,又驰骋想象,通过江流中的月影表示了别时的依依之情。
第三句中的两个地名表示动身的地点和行经的旅程。
青溪是一译名,属岷江下游的键为;第四句中的渝州即今重庆一带地方。
下渝州出三峡,愈走愈远,离情也就更加浓郁深厚了。
近人沈祖芬评此诗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诗中所写的景是借助于地名来表达的。
诗中接连用五个地名,可是不着痕迹,流畅自如,足以见出大诗人遣词用字的功力。
杜甫的诗向被奉为诗史,又因这位大诗人;留意刻化一地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有图经之称。
赞美山西的诗
山之西 河之东 人之杰 地之灵你是华夏的摇篮, 你是中国的故乡 黄河流淌你千年的血脉 太行铸就你不灭的精魂 啊,山西山西 我们不倒的长城
你有窑洞的温馨 你有黄土的厚实 五台是你挺起的胸膛 吕梁是你不弯的脊梁 啊,山西山西 我们永远的母亲
周原雅风吹响万古不灭的号角 河图洛书记载生生不息的航迹 退避三舍是重耳的智慧顽强 横扫六合是唐宗的龙兴晋阳 啊,山西山西 我们不会忘怀的故园
晋中大院是你诚信的风范 窑洞炕火是你亲切的嘘寒 秧歌舞动你生命的活泼顽强 杏花装点你容颜的艳丽高张 啊,山西山西 我们世代的父老乡亲
冰雪覆盖不住你的雄心壮志 贫困无法阻挡你文明的步伐 当,厚实的基础与精神底蕴 被新的文明观统领, 啊,山西山西 让我们一起迈进
孟浩然称为诗什么,急
诗隐 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诗仙,诗圣,诗佛,诗鬼,诗魔,诗豪,诗囚分别如下: 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1962年,杜甫诞生1250周年时,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诗魔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邺(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
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
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七十岁致仕。
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
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
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
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
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
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
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
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
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宇航局、琴侣一起游乐。
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
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
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
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
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
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
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
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
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
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诗鬼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
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
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
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
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
或借旧题,或创新题 ,大都凝练绚丽 。
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
②个人发愤抒情。
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
③神仙鬼魅题材。
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
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
④咏物等其他题材。
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
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 ,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
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
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
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
李贺曾自编其集。
有《李贺诗歌集注》。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诗豪——刘禹锡 补充以下 还有诗豪,诗囚 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
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
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
历夔州、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827),回 洛阳任职。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
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
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
《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
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
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
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
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
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
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
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
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
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
二是杂文。
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
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
诗囚 孟郊和贾岛长年生活在穷苦潦倒之中,虽然都曾得到过当时韩愈的奖掖与资助,但并没使他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顿。
所以在他们的诗中象泪、恨、死、愁、苦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
所以有诗囚之称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
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
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
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
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
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
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
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
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
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
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敕勒歌》原诗全文及释义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川:指平原。
敕勒川,大概因敕勒部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qióng)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幕。
4见(xiàn):同“现”。
<韵译>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这里的天幕象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大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羊就显现出来。
<评析>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文学常识> 体裁:北朝民歌 年代:南北朝 作者:北朝民歌 作者小传: 北朝是指公元4——6世纪,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政权所经历的历史时期的总称。
北朝人民主要过着游牧生活,有许多民歌流传下来。
这些民歌豪放爽朗、慷慨激昂、语言朴实、极富生活气息,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现存的北朝民歌大约有60多首,大都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