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酒字的诗句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行路难三首】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烂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客中行】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古诗中的酒文化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君子有酒,旨且多。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
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
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
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
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
饮酒诗(之十四)陶渊明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
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
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
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
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
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有170首,占总数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占21%;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有46首,占15%。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
李白的诗中带“酒”字的诗句有哪些
转: 古代把酒与诗连在一起,如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可见酒可以令诗人诗性大发,借酒抒情,借酒感慨,借酒诉苦…… 酒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的人要是谈到酒,就联想到:酒气冲天,醉熏熏的如烂泥一堆,耍酒疯…… 因此对酒的解意,古代与现代有太多的不同
从诗歌的产生到明清时期的诗歌发展、变化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的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与诗歌的发展,酒与诗人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于“酒与诗人”的问题,很值得探讨。
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
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
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
没钱的时候“樽酒家贫只旧醅”。
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
“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愁更愁啊
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潇洒与飘逸,为了酒连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也得靠边站。
尤其他的字字都包含酒香。
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
酒对每一位诗人个体来说,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缘分,因为诗人已经千古,我们不得具体而知,只能依据常理推断一二 。
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酒,也就没有了中国古代的诗歌与诗人,也许五千年的文化,要逊色许多。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
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
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
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
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
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倘若没有酒,也不会说:“”。
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其实这话也可以说成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否则他也不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国而“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与诗人情感的抒发,情绪的释放关系可见非一般可言。
在,尤其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权和利的纠葛往往会导致当权者人性的扭曲和心理的不健全,诗人耿直和率真的个性,使得政治抱负,往往无法施展,更有甚者生活贫困潦倒,在这样的境地,诗人身心极度疲惫,抑或寄情于山水,抑或寄情于酒。
倘若没有酒,那诗人的身心何以康复。
当然,诗人与酒的渊源并非如此简单,但是将酒作为诗人们的另类真爱来看待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