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酒中寓情的诗句

酒中寓情的诗句

时间:2018-11-04 22:56

比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异同

1. 相同点:都是送别诗,并且都有寓情于景的诗句。

《元二使安西》中托物寓情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2. 不同点:情绪基调不同.  《元二使安西》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主要就是一个离别的情绪. 《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求一片作文,主题是浅谈中国古代文人感时伤怀情感技巧

从高台意象中领略千古情怀 一一浅析中国古代登高诗歌 刘姆在《文心服龙》中说到“ 登山则情满于山” , 可见登高一直以来都是文人们借物咏怀的一个重要传统。

这些登 高诗中的各种意象都渲染着诗人浓郁的情感, 如古诗中常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忠贞, 以月亮代表思乡之愁, 以草木 繁盛反衬悲凉之感, 以芳草比喻离愁别绪等古人的登高之情也并不限于寂寞情怀, 还有思念之情, 感怀伤时, 表达个人 身世之悲, 再有抒怀励志, 鼓舞人心的佳作。

历代诗人在登高诗歌的创作中, 不断注入新的情感, 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 加丰富, 情感更加多元, 从而斌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王璨登上当阳楼发出“ 虽信美而非吾士兮, 曾何足以少游” 的感叹, 为后世诗人留下登高诗的这一开山之作后, 接踵而来的便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诗人由于受到当权者的排斥, 被从京都外放到永嘉当郡守, 抑郁中 得了一场病, 病愈起床后登池上楼时看到了景物变换, 时序更新, 感物思归, 归未能得, 进退两难, 心神不安川网 诗中“ 潜鱿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

池中的潜龙适意自在 地幽居在水底, 保真待时天上的飞鸿高声鸣叫着飞向了远方, 趋安避害。

生活在水天世界的这些生物, 出处虽殊, 却 可以自由地随意所之, 但诗人自己仍还固守在这无聊的任所, 真是仰愧云浮, 俯作渊沉。

诗人用潜龙和飞鸿这两个意象 表现自己内心对自由的期盼。

后面一句中诗人用欣欣向荣的的春日生机, 显示了自然的真与美, 相形之下, 浊世的宦途 生涯所遇, 就更加令人生厌。

诗人从流水声响和远山竣险中, 得到了忘我的寄托犷初春的阳光改变了寒冬的余风, 冬去 春来, 春草萌发, 连园中柳林里的啼鸟都换成了新的种类, 这里的春光美景, 一时间使诗人留连忘返了。

诗人从这些意 象中敏感地体验到, 离群索居, 独处无偶, 每天的时日都显得过长, 难得有一点安静心情。

这首诗中, 诗人受现实境遇 推动, 有多成分构成的思想感情, 对景色描绘, 也在意向上多有转换, 做到了“ 情以物迁, 物因情变” 。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枪然而涕下” 这是一千多年前一位诗人在登上高台之时的慷概 悲歌, 他叫陈子昂, 这是他在登幽州台时的诗作。

幽州台是战国时代燕昭王礼贤下士, 修筑黄金台的地方, 在这个历史 遗物面前, 想想自身在仕途上的坎坷不遇, 怎能不感慨万千, 悲从中来当时, 他正在朝中任麟台正字后, 官位虽底, 却“ 位卑不敢忘国” , 他多次上书批评朝廷的时弊, 反对任用“ 拘私苛虐” 的官吏, 提出富国强兵, 安定边防许多谋 策, 但是这些“ 立言措意, 王猫大略” 之言, 并没有受到重视。

后来他因为好友乔知之的美妾被武承用强占的事件被株 连入狱, 释放后他主动要求去戍守边防, 在主帅武故宜指挥失败的情况下, 他自告奋勇领兵作先头部队, 却遭到武的拒 绝, 并将他贬为军曹。

陈子昂怀着对现实的激愤不平, 登上高台, 他想在这里找到那位为国家大计而礼遇郭晚, 重用乐 毅的燕昭王, 向他倾诉自身的失意苦闷。

他认为先贤不可求, 后来无可见, 顿时感到天地悠悠, 人生短促, 功业难就, 前途可悲。

这是志士热望与失望交合的感情状态, “ 独枪然而涕下” , 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 有突出的典型意义。

而高 台这一意象作为诗人发愤泄悲的情感空间存在, 它承载了太多士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承受的痛苦和不幸。

高台之上显示 的是诗人面对社会、人生时生命的本质姿态, 它具有更真实的生命质感, 它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体对象, 而是作为了一种沾满情绪的有着象征意义的意象出现在诗歌中, 它象征着孤独寂寞、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境遇, 也象征着曲高和寡、 高标独立的精神境界‘, , 唐代有一位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他就是孟浩然他少好节义, 四十岁时游长安, 应进士不第, 求官不成, 后归返故 园, 心情十分矛盾, 仕进与归隐两种心情交撞不己他在《秋登兰山寄张五》【习“田中写道 北山白云里, 德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墓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莽, 江畔洲扣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襄阳期间重阳节的登山之作。

登高怀远, 托雁寄情,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可谓是一篇“ 写景如画, 清幽淡雅” 的诗作。

诗中运用了白云衬托出张子容的高洁品格, 将思念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天边的树如同野生的荞菜一 样孤独, 浅浅的沙洲如同一弯新月一样, 本来重阳节应与故人相聚, 却不得聚, 这里用月亮来引发诗人的怀人心绪, 十分贴切自然。

全诗句句是远望之景, 句句亦是怀人之情, 景清而意美, 语淡而情浓 是谁仗剑走天涯, 游迫大江南北, 写下“ 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的豪迈诗句, 是李白是的, 只有李白才能如此潇 洒山水灵氛陶冶了诗人的性灵, 庄骚诗魄启迪了诗人的哲悟他“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长江、黄 河、五岳山川、五湖四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通过自己诗中的酒、剑、马、月、琴、花等意象, 达到了“ 天地与我并 生, 万物与我为一” 的人天浑融之境, 呈现出绚烂瑰丽、目不暇接的诗化境界。

他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寓情 于景, 把对友人的眷恋与惜别情意, 通过江上孤帆渐渐消失在天际这一画面,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吐属不器。

含蕴 深厚。

他的另一首登山之作《独坐敬亭山》中用众鸟, 孤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也就是诗人自己, 将心中的烦闷忧愁 及身世辛酸悄悄传达给这秀丽的敬亭山, 在登高独坐中排遣满怀愁绪。

这些与他的个人道遇是分不开的, 他在天宝元年 被召入长安, 这个转机曾给了他很大的希望, 当初是“ 少年落魄楚汉风, 风尘萧瑟多苦颇” , 今日却得到了进京一展抱 负的机会, 他自况是“ 大鹅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离人” 。

然而到了长安后 一接触到宫廷生活才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悖, 于是他的一番宏图大略无处施展。

在目睹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 尤其是 君臣昏暗, 嫉贤妒能的局面, 使他无法忍受, 愤而写下“ 且复归去来, 剑歌行路难“ 的诗句。

唐玄宗集中了朝廷权贵对李白的排斥态度, “ 以其非廊庙器, 优诏罢谴之“ 。

李白在” 群沙秽明珠, 众草凌孤芳“ 的情 况下, 优愤得离开了长安, 开始了自己的游历之路。

对李白来说, 诗就是他的事业, 诗就是他的珍爱, 诗就是他的生 命。

数十年来, 诗与他荣辱与共, 生死相依。

他以诗进, 以诗退以诗入仕, 以诗出世以诗获宠, 因诗获罪以诗杨 情, 用诗呐喊他乐也写诗, 悲也写诗, 愁也写诗, 愤也写诗, 醒也写诗, 醉也写诗, 诗歌早已幻化成他生命的一部 分, 血脉相连, 不可分割, 完成了他身在蚀世而神游八极的诗化人生。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永远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 式。

对李白来说, 他的心灵早已诗意地栖居于神州大地、华夏故园他的生命完全逍遥在了诗化人生中。

他用自己的诗 化人生昭示着人类昂扬的生命力, 追寻着人类向往的精神家园。

还记得“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诗句吗早年的杜甫可谓少年俊才, 意气昂扬, 他那远大的抱负和一飞冲天 的气概, 好象按捺不住似的, 从字里行间跳将出来, 铿铿锵锵, 娜地有声。

然而, 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 它没有安排杜 甫去创立“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的伟业, 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至圣仙师, 让他做了“ 诗 圣” 。

坐镇诗的圣坛的最高端, 杜甫又以律诗见长, 而律诗里的最高成就, 便是这篇《登高》了《登高》实乃“ 凌绝 顶” 之作。

此诗的首联, 选择意象可谓丰富, “ 风急” “ 天高” “ 猿啸哀” “ 诸清” “ 沙白” “ 鸟飞回” , 凡字, 处意象, 丰富之致。

但也只是举目俯首所见所闻而已, 并未显多么高妙。

然而, 诗入顺联, 全诗便从此荡开了无以伦 比的高远意境。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写象, 每句只有一个, “ 落木” 和“ 长江” , 然而, 那意组却 是“ 无边” “ 不尽” 的。

那“ 无边” , 是空间的广阔那“ 不尽” , 是时间的绵长。

“ 无边” , 己经成就了三维立体概 念“ 不尽” 呢更赎予这一概念的久远与绵亘。

再加上“ 落木” 的凄凉和“ 萧萧” 的职零以及“ 滚滚” 的滔滔不绝的 气势, 这“ 峡江秋景图” 一下子空灵活跃起来。

你尽可以闭了双眼, 去体味诗人当时是如何登高临风, 俯仰天地, 置身 宇宙, 体察万物的万千情思。

这首诗作于公元年, 距离年诗人的永逝己不足三年, 而且, 诗人是在成都草堂短暂 安居后, 不得不再一次踏上漂泊的命途。

此时, 站在长江三峡的端口, 他似乎己经预感到这一去的结局, 因而, 面对此 景, 回首一生, 怎能不为之伤怀颈联, “ 万里悲秋常作客” 句是他漂泊一生的真实写照。

“ 作客” 他乡己经是令人悲 哀的遭遇, 更何况是在“ 万里” 之外, 而又恰逢“ 秋” , 并且又是“ 常, 事呢一生即如此, 老来复如是, 眼看已届 “ 百年” , 却依然陪伴他的是“ 老病孤舟” 。

少年时的凌云壮志, 穷其一生的苦苦奔波, 现如今的孤苦飘零, 全在此时 此地, 化作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另外还有一些诗人的佳作, 如王之焕的《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中 以落日依山, 黄河入海的意象来表现一种雄浑的气势, 让人顿生豪迈之情高睹远瞩的脚襟, 积极进取的精神便在这 “ 更上一层楼” 中充分展现, 实乃抒怀励志, 鼓舞人心之作。

再以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为例 第卷增刘莹, 李博从高台意象中领略千古情怀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提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戴苏小家 红袖织芝夸柿带, 青旗沽酒趁架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唇一道奸。

作者登楼远眺, 春柳、春草、春树、春水使整个杭州城洋滋着浓郁的春意, 梨花、红裙, 彩菱, 酒旗点染其间, 在朝日 霞光的映照下显得美丽无比整首诗洋滋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

再有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川‘颐’是这样描绘 的 一上高城万里悠, 莱改杨柳似汀洲。

澳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樱。

鸟下绿芜秦范夕, 坪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英问当年亨, 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个阴沉的秋天的傍晚, 大呢感上咸阳城东楼时, 触目伤情, 对眼前景物和历史陈迹, 泛起无边 的兴亡感慨。

诗中的兼蔑杨柳, 蝉鸣, 黄叶等意象都烘托出了一种悲凉的环境, 秦汉的繁华已经了无痕迹, 经行汉宫遗 址的人, 面对这风雨荒凉。

还是不要追索和辨认当年的事物为好。

作者在登高临远中慨叹, 人世间没有永存的事物, 也 没有永不消歇的繁盛, 这与我们所认识到的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灭亡的规律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 还有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作此诗时, 他正任池州刺史, 在九九重阳节这天与好友张枯一起登上 贵池县东南的齐山。

他一半是因为被朝廷排挤, 一半是因为在京城棒不敷出, 以致长期外放看到社会弊端百出, 但自 己许多经国治世的谋策又不能见用, 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此日登高望远, 把酒临风, 不禁感慨系之, 写下了这首登 高抒情之作。

诗中说“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徽。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 首联写登临时节的 物候与友伴, 此时正是秋高气爽, 征鸿刚刚南去, 江水清激如镜, 秋山、秋树、秋空、秋雁这些意象都在秋水中形成了 影象, 将秋天的景色写得十分强烈鲜明。

后一联中的菊花这一意象有隐逸、高洁、脱俗之意, 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 种旷达的情怀。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但作为傲霜之花, 它一直得到文 人墨客的亲睐,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 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 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棋《菊花》“ 秋从绕舍似陶家, 追绕筒边日渐斜。

不是花 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 人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店照泥沙”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 都借菊花来 寄离诗人的精神品质,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从诗的表面看, 诗人仿佛很开通, 在多重矛盾阻难中 早己能应付自如, 不牵心神了。

其实, 后面却还隐藏着更深沉的东西只是这种深沉的表露, 却是以一种强颜欢笑的方 式, 屈抑的心意渗透在旷达的言行中, 这比一般直写更有动情力 在漫漫的登高路途中, 诗人们将自己的喜悦, 感伤, 忧愁, 苦闷, 以及那不能实现的雄心壮志寄托于一切景象 中, 一草一木, 一虫一鸟, 一山一水⋯ ⋯这些大自然的景观, 在士人的笔下成为了一个个生动的意象。

这些意象体现出 的是士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 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 和优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走不出既定的历史宿命, 重复着前代诗人的遭遇, 进行着生命的轮回, 无法挣脱出命运的大网, 只能寄情于山水之中, 将自己满腔的悲愤倾吐于 高台之上, 将自己的心神在山谷的回音中得到超脱, 使自己动荡的心归于平静。

烘托悲伤心情的景物描写

江城子 殇 清酒浊泪独心伤,月凄凉,人惆怅;凭栏影只,唯听雨断肠。

醉眼迷离终成恨,红颜去,情已凉。

春风犹忆旧人样,惜过处,湿红妆;北雁南飞,谁怜空飘荡

劳魂役梦下晚芳,梧桐坠,惹晨霜。

谢池春 断桥 浮萍卷絮,恰是荡泊难驻。

风荷举,保俶突兀。

粉黛青霜,拥花黄而顾,笑多情自来多误; 云残日暮,痕遮锦笺尺素。

劳燕苦,形只影孤。

泣烟轻寒,天涯断肠路,恨金风玉露不渡。

蓦山溪 西子夜雨薄雨更半,沥沥犹未敛。

恒娥蔽影墨,尽无眠,衾寒酒淡。

云愁凝落,流年当风摧,露飞溅,汀兰残,牙帐珠帘前; 庭户无声,疏星映河汉。

平湖溢微波,秋涛帏,斗拱低檐。

幽阒成绪,不知岁几许,夜阑珊,人空闲,素手拨清弦。

以前我自已填的几首词,看用的上不

小学考试题:你觉得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内容有点多,可以摘录你所看中的他某个方面去写自己的观点。

一、 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人,博通经史,才华横溢,仕途坎坷,几经曲折,起落不定。

诗词、文均称大家:诗歌卷舒自如,清健雄奇,与黄庭坚幷称“苏黄”;词开豪放之风,“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与辛弃疾幷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幷称“欧苏”。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巍巍山峰,其高胜天,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二、 苏轼深挚浓厚的酒情, 苏轼的诗词中,一泓酒泉在潺潺地流淌著,清澈而芳香;酒中,飘溢著苏轼心灵的诗句和智慧的词章。

苏轼使酒更醇,更香。

三、 苏轼空明了彻的禅思 苏轼有不少作品都印刻著他思索的痕迹,闪烁著他感悟的光芒。

他擅于把深刻的哲理寓含在诗句中,用高超自然的手法把它表现得显而不露而又不言而喻。

譬如: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中诗人道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语句平常清新,令人叹服。

苏轼在诗词中开辟了一个波浪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飞天抚琴般的神韵,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沈,一种在笑噱中寄托人生追求的闲致。

四、 苏轼洒脱放达的豪情 苏轼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不屈不挠的文人,是一个饱经沧桑而又谈笑自如的智者,困难与挫折把他磨炼得更加坚韧,更加顽强,更加毅然,这在他的诗词中则具体地化为一阵阵潇洒雄肆的豪放之风。

总之: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多最深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词始终充盈著生命的力度与艺术的帅气,千姿百态,光彩照人。

林语堂说得最精彩: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大文豪,一个创意画家,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但这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李清照饮酒的诗词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是为超脱语。

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随分”犹云随便、随意。

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

“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

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

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下片转写思乡,情调突变。

“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这里正话反说加一层转折,把此意表现得更加强烈:正因为思乡之情把作者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而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还同回乡几乎无望有关:如果回归有期,那就存有希望,不会想到把它忘掉;惟其回乡无望,念之徒增痛苦,才觉得不如忘却。

真是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想忘偏又记起。

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

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  字。

“沉水”即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

末句重用“消”  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

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也是易安词中的另类,有较变的闺阁之气,为宋闺秀词之冠。

  这首词的母题是婉约词家常用的良辰美景和离怀  别苦,然而经过作者的一番浓缩醇化,却酿出了新意。

  “暖雨晴风初破冻”点出时为景色宜人后初春。

紧承破题的“柳眼梅腮”,也可以称得上“易安奇句”,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正是这个姣好的形象,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从“酒意诗情谁与共”一句推断,所思之人,必定是其丈夫了。

李清照的首词是说,即使柳萌梅绽,景色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

宜人的美景、华贵的服饰,她全然不顾,“暖雨晴风”的天气里,意无情无绪地斜靠枕头上,任凭“泪融残粉花钿重”、“枕损钗头凤”这首词的感情真挚而细腻,形象鲜明而生动,真切地表达了闺中少妇的思夫之情。

  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被称为“入神之句”,词意含蓄传神,思妇形象清晰肖妙,颇有意趣。

相传灯花为喜事的预兆。

思妇手弄灯花,比她矢口诉说思念亲人的心事,更耐人寻味,更富感染力。

盼人不归,主人公自然会感到失望和凄苦,这又可以加深上片的“酒意诗情谁与共”的反诘语意,使主题的表达更深沉含蓄。

  这是一首正宗的婉约派词作,特别是“泪融残粉花钿重”以及“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攲斜,枕损钗头凤”等句可以和最典型的婉约词相类。

不过,这首词写得蕴藉而不攲靡,妍婉而不任巧,不失易安词的清新浅易之风致。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