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描写清末的诗句

描写清末的诗句

时间:2014-05-30 14:25

描写清朝腐朽的诗句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清·张廷玉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唐·包佶 对不起,包佶是唐朝的。

话说他的这首诗写得太好了。

——祝您愉快。

描写相遇的诗句

万里长江边,邂逅一相遇。

——唐·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粉面啼红腰束素,当年拾翠曾相遇。

——宋·晏殊 【渔家傲 其一十一】一榻清风,故山邂逅欣相遇。

——元·王恽 【点绛唇 题绛州花萼堂时大暑回自河中】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唐·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期我以踏青,花间傥相遇。

——宋·梅尧臣 【恼侬】所幸时从容,一笑或相遇。

——宋·郑刚中 【送宋叔海郎中总领湖北】洞房记得初相遇。

——宋·柳永 【昼夜乐 其一】飏金排玉水晶宫,鸾佩霓襦笑相遇。

——宋·陈宗远 【梦游月宫】幽房暗相遇,泪珠都作,秋宵枕前雨。

——宋·周邦彦 【解蹀躞 商调】方记古人言,信有缘相遇。

——宋·史浩 【太清舞 其五】我昔剡溪游,道人亦相遇。

——宋·沈遘 【赠剡县桃源宫王道士】我贫未归不得意,感子于我今相遇。

——明·刘崧 【颜明德自全椒避乱归安成道过瑞阳赋别】何时再相遇。

——宋·方千里 【解蹀躞】择交如择金,披沙歘相遇。

——宋·李彭 【次韵答禹功兼简周国振时禹功一夕泛舟归郡不及话离 其二】须信下榻殷勤,翛然成梦,梦与秋相遇。

——宋·姜夔 【念奴娇 其二 谢人惠竹榻】愿郎誓死莫改移,人事有时自相遇。

——宋·柳富 【赠王幼玉】沿墙觅路行,一笑恰相遇。

——当代·陈永正 【街市小景与斯奋严霜同咏十首 其三】朱颜枉自毁,明代空相遇。

——唐·马戴 【寄贾岛】宋玉当年作云赋,梦中直与云相遇。

——元·陈泰 【湘云歌】一杯未尽分携,匆匆争似休相遇。

——元·张之翰 【水龙吟 寄郭安道御史】去年坛津作初度,适与书云节相遇。

——元·岑安卿 【十一月初五日初度】只言尺素迷江树,不道隔年即相遇。

——明·于慎行 【甲午五月朱可大自江右来访相见喜极对酒放歌】记得芙蓉江上,萧娘旧相遇。

——宋·陈允平 【解蹀躞】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

——宋·陈渊 【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 其八】况飘泊相遇,当时老叟,梨园歌籍。

——宋末元初·刘辰翁 【六丑 春感和彭明叔韵】居然获奇观,人境贺相遇。

——宋·戴复古 【题古源棠和尚送青轩】倒指不数人,百年几相遇。

——宋·韩淲 【赠潘德久舍人】今年台雁行,一笑果相遇。

——宋·释慧空 【与岳麓范老】昙猷昔何为,苦苦欲相遇。

——宋·释元 【许来亭】秋来射入吴中去,寄语吴人好相遇。

——宋·释慧空 【送永兄游浙 其三】无生路上常相遇。

——元·王丹桂 【凤栖梧 寄同道】君之去路人归路,可怜狭路偏相遇。

——清末民国初·许南英 【过木棉庵】怕照影惊鸿相遇。

——清末民国初·易顺鼎 【金缕曲 其五 老妓】斜抱琵琶,似曾共司马江州相遇。

——清末民国初·林朝崧 【琵琶仙 题半面美人图】仆隶招邀吾弟去,人头畜鸣日相遇。

——清·沈钦圻 【童奴石义托身于阮怀宁府中,颇用事,家五弟衷赤往,谓微官可得,既至,弟识乱徵,时游倡楼,示荒嬉不可用,乃放归,乍归而留都不复守矣,喜其能识时,自污以免,因赠以诗】偶作汗漫游,与子③获相遇。

——清末民国初·施梅樵 【彰化客次逢月樵归后却寄】扶醉归来嗔两炬,清景回头失相遇。

——清·胡天游 【同张明府泛五姓湖有怀真谷山长】顿令千载人,精魄宛相遇。

——清·徐洪钧 【书怀】林间贳酒是谁来,有白衣相遇。

——清末民国初·洪炳文 【贺圣朝 其一 同上,用陈栗庵茂材原唱韵】清风傥然来,偶与水相遇;——当代·卢青山 【清风】凄凉知有谁相遇

只向空园照冷杯。

——当代·钟锦 【波斯短歌行译笺 其一○○】但绕遍天涯,梦魂长耿,邂逅总相遇。

——近现代·龙榆生 【摸鱼儿 庚辰重阳前一夕作】神物由来不久湮,珠还剑合仍相遇。

——明·徐熥 【瞻凤歌为张叔韬赋】伤哉金石交,三载乃相遇。

——明·袁中道 【述别为丘长孺】因君余梦瓜州渡,期君水宿梦相遇。

——明·王醇 【吴门送刘元博游楚】行人照水水照人,形影奔波漫相遇。

——明·成鹫 【过羚羊峡】春社才过,又逢秋社,燕雁行相遇。

——清·王士禛 【御街行 赠雁】无恙往岁春光,又匆匆相遇。

——清·王士禛 【拜星月慢 踏青归晚】对此凝心神,旧游似相遇。

——明·黄佐 【题扇为许松皋太宰】初生尚无为,百忧旋相遇。

——明·释今帾 【与石鉴大师夜话书呈二十二韵】雨岂为我行,邂逅与相遇。

——宋·王安石 【题半山寺(龙舒本作亭)壁二首 其一】宁须客众随,聊与春相遇。

——宋·王令 【春游】汤汤舟下水,适与舟相遇。

——宋·李廌 【元祐六年夏自阳翟之睢阳迓翰林苏公自杞放舟至宋】何时复采菱,江中密相遇。

——唐末宋初·郭震 【子夜四时歌六首 其一 秋歌】今日恳恳修,愿与佛相遇。

——唐·寒山 【诗三百三首 其二六九】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唐·钱起 【蓝田溪与渔者宿】庆朋良相遇,夷夏均欢,福沾绵宇。

——宋·李商英 【醉蓬莱 其一】游蜂从何来,饥雀巧相遇。

——宋·张矩 【题啄蜂雀井团雀二图 其一】幸淮滨相遇,灵丹付了,亲留玄旨,期进仙阶。

——宋·衣白山人 【沁园春】掩关兀然坐,默与玄相遇。

——宋·李复 【东斋独坐】出处岂不同,咫尺限相遇。

——宋·刘敞 【寄子华内翰时亦宿斋是夕风雨】道去也还来,后期长在,紫陌岁相遇。

——宋·李昴英 【摸鱼儿 其一】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唐·刘驾 【上巳日】此地忽相遇,留连意更新。

——唐·韦应物 【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因简李宝应】白发重相遇,青云尚未然。

——明末清初·屈大均 【奉答林木文泷水客舍见寄之作】此地适相遇,新篇高自酬。

——明·王世贞 【初秋独游张园五首 其五】酒军诗敌如相遇,临老犹能一据鞍。

——唐·白居易 【和令狐相公寄刘郎中兼见示长句】渔翁偶相遇,疑是武陵人。

——宋·陆游 【寓叹四首 其三】他年倘相遇,里邑定名方。

——明·杨基 【方氏园居七首 其一】宁期此相遇,尚接武陵洲。

——唐·陈子昂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延晖楼头喜相遇,宝玦王孙出奇句。

——清·丘逢甲 【叠韵答李生】光阴负我难相遇①,情绪牵人不自由。

——唐·韩偓 【青春】契阔晚相遇,草戚遽离群。

——唐·韦应物 【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何时复相遇,宛在水中流。

——唐·张说 【送薛植入京】江城寂寂惊相遇,万古离思簇一楼。

——近现代末当代初·张北海 【重晤曼君金陵寓楼】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唐·柳宗元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敢辞数里来相遇,要使它时付特书。

——宋·王之道 【雨中宿竹林寺谢尉仁父见访】因君孝友频相遇,更乞惊鸾字几行①。

——明末清初·屈大均 【过梁氏园亭作 其一】桃园隐者时相遇,茅洞仙人夜或过。

——元·张翥 【题张外史马塍新居】山阳昔相遇,灼灼晨葩鲜。

——唐·刘禹锡 【奉酬湖州崔郎中见寄五韵】烟霞旧友能相遇,鸥鹭前盟不待寻。

——宋·晁说之 【伏蒙三十六丈大夫宠视长句辄次韵和】达人若相遇,大笑绝冠缨。

——明·高启 【感旧酬宋军咨见寄】不如寒拾两相遇,抚掌吃吃笑口开。

——宋·舒岳祥 【正仲次韵谢证明亦翁之作此意佳甚不次韵为报】白帝城边又相遇,敛翼三年不飞去。

——唐·刘禹锡 【送裴处士应制举诗(并引)】总令匠氏未相遇,故山风雨年年春。

——明·王绂 【题枯木修篁图】既出罕相遇,必谓跨归骖。

——宋·梅尧臣 【送陈仲容寺丞知冤句】仙翁物外应相遇,灵药壶中必许分。

——唐·李中 【赠钟尊师游茅山】故人倏相遇,感激良已多。

——元末明初·唐桂芳 【病中谢陆和夫馈药】云龙庆相遇,星凤快争先。

——宋·王十朋 【县学落成百韵】

有谁知道清末诗人王墨樵的生平

他有哪些著名诗句

谢谢

他好象不是很出名,但记得他有有一首诗《初夏登莲花山》:苕苕隐隐水漫漫,俯仰凭临眼界宽。

山市烟岚晴入画,梵天花雨夏生寒。

人情直到贫方觉,世事偏宜静处看。

犹爱老僧忘俗味,酩酊醉卧旧蒲团。

笔者于丁丑岁赋《初夏登莲花山》七律:蜿蜒葱翠接天青,环绕群峰列锦屏。

抛却诗书寻画稿,拨穿花柳叩禅扃。

松风岩际莺啼树,梅雨亭前鹤听经。

到此岂惟开眼界,百年尘病一时醒。

阜东居士陈凯文来游此山,步原韵写道:苍松翠竹共摇青,山似芙蓉展画屏。

老衲撞钟敲石罄,凡夫移步入禅扃。

重修楼阁冲云表,静听僧徒念佛经。

色即是空空即色,迷津指点世人醒。

求清朝的描写景色的诗词,必须是清朝的

清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的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景色。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

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后两句叙写了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供参考。

描写春耕的诗句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一九六四年岁首题为襄阳隆中诸葛草庐,寄自北京什刹海,郭沫若”。

《出师表》:即建兴五年诸葛亮出祁山伐曹魏前上后主刘禅的表。

《梁父吟》:乐府《楚调曲》名,属齐地土风。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藉以寄托自己的抱负。

垂功刘氏业;遗范汉家风。

——李铎题武侯祠 李铎,当代书法家。

落款署有“湘醴李铎为襄阳隆中诸葛故居撰联,甲子孟夏于隆中”。

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

垂:流传。

刘氏:刘备父子。

业:统一大业。

范:楷模,典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1月题武侯祠 董必武,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创始人之一,原国家副主席。

(注)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

一番晤对:指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对策。

千百年来,“三顾茅庐”一直被视为礼贤下士的典范,而《隆中对》更是千古绝唱。

董老对此大加讴歌。

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黎天才集杜甫句题武侯祠 黎天才,1863年出生,民国将领,曾任职于张学良手下。

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楹柱上。

道:立国策略和治国方略。

羲皇:神话传说中的帝王,一作伏羲、宓牺、包牺。

传说他很有圣道,教人们结网捕鱼,造字画卦。

联句集杜甫诗句,上联见《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下联出自杜甫《醉时歌》。

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见文韬。

——王学仲题武侯祠 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正厅两侧楹柱。

透:显露。

武略:武艺,即治国理民、战略战术方面的才华。

文韬:文才。

二表:指前、后《出师表》。

三分,指预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对》。

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阎钧天题武侯祠 闻钧天,湖北浠水人,花鸟画家。

此联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阎钧天八十三岁时书”。

现刻木悬挂于正厅两侧楹柱。

问鼎: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喻篡夺。

《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这里借喻策划重振汉室,一统天下。

当年正气扶元气;万世人心仰赤心。

——静轩题武侯祠三义殿 静轩,襄樊人,在书法、美术、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

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偏厅“三义殿”门侧楹柱。

元气:中国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这里借喻汉统。

空山苹藻思灵泽;故国松楸梦惠陵。

——佚名题武侯祠抱膝梦回梁父吟;鞠躬泪洒老臣心。

——襄阳王树人题武侯祠 抱膝:《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吟”。

宋刘光祖《祭诸葛丞相文》:“究厥抱膝,伊吕比纵”。

三顾草庐知节操;两出师表见精忠。

——襄阳王树人题武侯祠 节操:气节,操守。

左思《咏史》:“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联句意为:三顾方知亮气节,两表反映臣忠心。

冈枕南阳,依旧田园谈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佚名题武侯祠 这副对联是建筑武侯祠时嵌入大殿正门两侧的。

南阳:南阳郡,东汉属郡之一,时辖37县,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市)。

隆中当属南阳郡邓县所辖,故称。

大猷是经,谋国早读隆中对;谈泊明志,慕公好为梁父吟。

——襄阳县政府地方财务委员会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重修诸葛武侯祠落成纪念,襄阳县政府地方财务委员会谨志”。

大猷:道术,法则。

郑玄笺:“猷,道也”。

《书经·周宦》:“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经:被推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曹立庵题武侯祠 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楹柱。

两表: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

酬:酬谢。

鼎足:比喻三分鼎峙,犹如鼎之三足。

《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三分,鼎足而居”。

孚:为人信服。

《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隆中山育英才,英才弼国家;武侯祠敬先贤,先贤作楷模。

——佚名题武侯祠沧海正横流,策笔敢忘天下计;云霄一羽毛,耕桑长见古人心。

——徐源泉题武侯祠 徐源泉,湖北黄冈人,生活于民国时期。

此联落款“癸酉季夏重建武侯祠落成。

黄冈徐源泉”横流:海水四处奔放,这里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云霄一羽毛:指鸾凤。

这里称诸葛亮的才干和品德于万古的历史长河中像在高空中飞翔的鸾凤。

见:显现。

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李云题武侯祠 此联刻木悬挂于正厅两侧楹柱上,落款署有“民国甲戊孟秋,黄冈李云题”。

画:谋划,预定。

三分:天下三分。

博望: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祁山:在甘肃祁县东,汉代在西汉水北岸筑城,即今祁山堡,为军事必争之地。

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

周瑜:三国时吴国名将,曾助孙策创立孙吴政权,后辅孙权。

司马:司马懿,魏大臣,多智谋,善权变,数与诸葛亮战。

《晋书·宣帝纪》:“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孟获:三国时彝族首领之一。

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他被七擒七纵,心悦诚服。

后仕蜀。

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静轩题武侯祠三义殿 此联落款署有“辛酉冬,静轩书”。

朽:磨灭、消失。

三义:指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德:德操。

联中称诸葛亮是无双的国士。

使先帝不三顾茅庐,笑布衣贱当如我;若后主可终承社稷,想巴蜀乐亦如人。

——白雉山题武侯祠才须学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读本始;法以威之,亲贤臣而远小人,纪纲当先。

——方滨生题武侯祠 方滨生,书法家。

工作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注)“才须学”句出于诸葛亮《诫子书》。

布衣:平民。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而已,古命曰布衣。

”卿相:古代高级官吏。

“法以威之”语源于《答法正书》。

“亲贤臣而远小人”则隐于《出师表》。

纪纲:法制,伦常。

《礼记·乐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出处媲耕莘,寄命托孤,卓尔卧龙诚国士;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陨,咄哉司马叹奇才。

——尧城题武侯祠 尧城,清道光年间均州知州。

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楹柱上。

落款署有“道光戊申仲春月,知均州事仁和县尧城敬题”。

出处,进退。

《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耕莘,同“莘野”。

《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此处将诸葛亮比之于伊尹。

汉室溯臣劳,当运际扶危,合让先生出头地;蜀都崇庙祀,幸恩承秉臬,更从遗像仰擎天。

——白英祥题武侯祠 白英祥,清同治年间(1862-1875)四川按察使(管司法的官员),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长(在安襄郧荆设立的整饬兵备的道员)。

此联书于已巳春三月,即同治八年(1869)。

汉室:蜀汉王室。

溯:追溯。

运:运数。

际:适逢其时。

合:应当。

出头地:高人一头。

蜀都:蜀汉都城成都。

庙祀:祭祀。

恩:有幸蒙恩。

承:担任;秉:执掌。

臬:臬司(清代一省之察省官)。

擎天:喻担负重任。

鹿门学道,跪床下,不耻下问,方得一声聪慧;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断,才使八方肃静。

——佚名题武侯祠此邦是南北咽喉,筹策定孙刘,毕竟不无遗恨;今日又河山板荡,驰驱遍荆楚,何从更觅先生。

——陶继侃题武侯祠 陶继侃,民国年间黄冈人。

此邦:指襄阳一带。

板荡:《诗·大雅》有《板》、《荡》二篇,皆吟周厉王的无道,后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宁。

《五岳祠盟记》:“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

驰驱:策马疾驰,引申为战争中的弥漫烽火。

荆楚:两湖一带。

谁谓将略非其所长

当时予智矜才,终逊此一生谨慎;可惜天心未曾厌乱,至今知人论世,岂徒传两表文章。

——杨霈题武侯祠 杨霈,字慰农,清末曾任湖广总督。

行藏以道、出处因时,使无三顾频烦,亦以水镜鹿门甘心肥遁;成败论人、古今同慨,似此全才难得,尚有子由承祚刻意讥评。

——张曜孙题武侯祠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庵频顾,收起潜龙,蜀承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惟两代,汉祚初终,霄沉羽鹤,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吴耀斗题武侯祠 吴耀斗,清光绪年间浔阳(今江西九江一带)文人。

此联落款中署“光绪七年三月之吉,当阳吴耀斗谨识”。

吟啸:指诸葛亮抱膝长吟,好为《梁父吟》一事。

潜龙:旧时常喻有大德而未被世用的人,这里借喻诸葛亮。

竹帛:竹简、帛书,古代供书写之用。

许慎《说文解字》:“著于竹帛谓之书。

” 这里指史册。

《吕氏春秋·情欲》:“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祚:运祚历数。

霄沉羽鹤:比喻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

酸心呕血:比喻心情沉痛。

杜甫(即杜少陵)《谒先主庙》:“杂耕心未已,呕血事酸心。

”少年时,失双亲,流寓襄阳苦读;青年时,交流士林,躬耕陇亩;受任时,内困外乱,国中惊扰;托孤时,一身国任,君主诚信;临终时,巧安排,死而后已;新野时,烧博望,取信关张众服;赤壁时,出使东吴,运筹帷幄;联川时,东念北顾,天下知晓;南片时,七擒夷酋,孟获悦服;北伐时,任指挥,鞠躬尽瘁。

——佚名题武侯祠

描述清朝腐败的句子

清朝是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现在看来已经早已进入历史记载的朝代。

不过它灭亡之日距离今天还不到百年。

然而清朝留给后人除了百年的耻辱,还有更多的历史思考。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大一统朝代最长久的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从明万历44年起兵到明崇祯17年得国,龙兴辽东,三代人不懈努力终于以东北偏隅之地并吞海内,天下一统。

顺治1644年入主中原到宣统1912逊位期间经历10个皇帝,一共268年。

期间既有康乾盛世独步天下的辉煌,也有道咸衰世彷徨无奈的屈辱;最后光宣末世寿归正寝的结局。

清朝自开国以来,汉人的反抗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包括在康乾盛世也不断有各种起义发生。

清朝从嘉庆帝开始,下面的君主才能都比较平庸。

既缺乏康熙,雍正,乾隆的雄才大略,又无作为守成。

乾隆盛世留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清朝已经危机四伏。

白莲教,天理教起义,全国上下,烽火四起。

在嘉庆18年(1813年)连皇宫都被天理教教民攻入。

从道光20年(1840年)开始,清朝是每况愈下,先是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往后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赔款;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及《辛丑条约》赔款等等。

内忧外患,此伏彼起;严重消耗了国家的元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纷纷响应向清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顿时土崩瓦解。

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于广大汉人的防范心理。

几百万满人统治百倍以上的汉人,令他们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不敢懈怠。

所以他们搞大屠杀、文字狱,都是用武力来逼迫汉人向他们靠拢。

力图在肉体和精神上消灭汉人的反抗意识,在成功的维护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抹杀了人民的自主意识,制造出了大批只会唯唯诺诺的奴才。

如果把战战兢兢提防人民反抗的精力放到认识与国外的差距,抵御外患上来也不会闹到后来的地步。

清朝是历史上唯一没有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骚扰的王朝,但他们遭到了来自海上商业民族的挑战。

《中英南京条约》仅仅还只是一个开头。

之后不平等条约一发不可收拾。

最可悲的是,清朝统治者到最后也没认为自己是中国真正的主人,一直把自己看做外来人。

在列强入侵时,宁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样的论调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心态。

子卖爷田心不疼,签下了不计其数的卖国条约。

他们一直都认为自己卖的是别人的地方,自己真正的老家在辽东。

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文明落后于西方,对外战争所以屡屡失败,丧权辱国的不平等的条约造成全国人民对于清朝彻底的失望,在到了后期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再加上贪污腐败盛行,使广大的汉民族民族主义的觉醒。

修编《清史稿》的清朝遗老不由得感慨:“本朝以兵兴,亦以兵败。

”从一定程度上讲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直接灭亡清朝,却埋下了颠覆清朝专制政府的种子。

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汉族官僚逐步掌握了军权,而满清的根基--八旗子弟早在康熙时期就已经基本垮掉了。

原来的开国雄师成了一帮一事无成、百无一用的纨绔子弟。

通过太平天国对于清朝的打击,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起用汉人精英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汉人精英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清朝的军权;最后汉人新军起义最终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尤其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如同暮日西沉,广大汉族同胞都以为清朝的末日到了。

之后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各种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一浪接连一浪不断冲击着腐朽不堪的清朝的反动统治。

在各种力量的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越发摇摇欲坠,。

清朝末年光绪年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最后垂死挣扎曾经两次变法。

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势。

第一次戊戌变法在1888年,仅仅维持103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百日维新被血祭,变法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是在1905年,在慈僖太后主持下变法,其中原先戊戌变法提出来的废除科举制度被彻底执行。

废八股科举,得罪了天下所有一辈子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数不清的读书人因此自杀寻死,出身科场的读书人无一不切齿痛恨。

科举制度是清朝入关之后为笼络汉族读书人的选择,甚至还规定进士前三甲一定出自汉族书生,因此巩固了王朝的统治,很多读书人为了求得功名,也就此放下了民族之争。

如今既然杜绝仕途出身之路,满汉之分的老帐又开始清算起来,清王朝的统治越发摇摇欲坠。

科举制度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招贤纳士,而是给普通大众构筑了一条通往上层官僚阶层的通道,虽然成功的几率很小。

但毕竟多数人不甘心平庸一世,尤其是那些自觉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

对于统治者来说,这股力量如果运用的好,可为我所用,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等,假如运用不好,则是危害统治秩序的潜在力量;比如黄巢、洪秀全和孙文。

黄巢一个落第举子居然攻陷京师长安,差一点颠覆了唐朝的社稷。

唐朝在他的打击下加快了灭亡的进程。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烽火燃遍中国十一省,北伐军居然攻打到了天津。

逼的清朝咸丰皇帝宣布京师戒严,尽管以后起义被扑灭了,却严重撼动了清朝统治根基。

而孙文屡屡发动起义,尽管失败了多次,但是最后的辛亥革命还是成功了。

貌似强大的清朝这匹二百多年的骆驼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

看似两个貌不起眼的布衣,最终把清朝送进了历史。

清朝从1840年鸦片战争依靠惯性苟延残喘到1911年,居然还存活了72年现在看来不得不承认是个奇迹。

当时天下形式如同河决鱼烂,处于无法收拾的局面了。

就连当年李鸿章都哀叹,认为中国遭遇上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奇变。

外有列强环伺侍强陵弱,内有革命起义风起云涌。

李鸿章是全力剿灭太平天国,挽救清朝于频临灭亡三大巨头之一,在甲午战争之前,其他的两个巨头曾国藩和左宗棠都已经辞世。

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李鸿章身上,当时日本蠢蠢欲动想要侵略清朝的附庸国——朝鲜。

身为清廷重臣的李鸿章手握重兵,拒绝出兵保护朝鲜,坐视烽火在朝鲜半岛上燃烧。

他的幕僚马氏兄弟曾经提建议让朝鲜宣布独立,或者清朝直接出兵占领朝鲜,收为清朝第十九个行省;断绝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然而李鸿章在当时却说:“大清朝我都不敢保证它有二十年的寿命,何况是高丽

”结果一语中地,朝鲜很快被日本占领。

而清朝灭亡的日期还真的被他说中了,17年之后的1912年2月12日,是清朝的最后一天。

隆裕太后偕同6岁的宣统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退位诏书。

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清朝以少数民族崛起于关外而后入主中原,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完成了 国家的统一大业,社会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 的康乾盛世。

但是就在国家鼎盛之际,统治阶级放弃了文治武功和积极的进取精 神,反而因富而奢、因盛而骄。

而奢侈必然导致贪婪,骄傲必然走向懈怠,最终 因贪婪而腐化,因懈怠而落后,使盛世如过眼烟云,很快滑向衰落。

愈演愈烈的 贪污腐败之风刮得英勇无敌、剽悍善战的八旗子弟成为挥金如土、战则必败的败 家子;也使原来简洁高效的官场变得官无不贪,吏无不恶,文治武功俱废。

结果 是清王朝因腐化而衰败懈怠、落后挨打,最后在不间断的外国侵略和内部变乱中 彻底覆亡。

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反映了腐败消解国家统一意志和前进动力、导 致社会灾难和王朝倾覆的不变真理。

清朝的兴起与康乾盛世的鼎盛 清初,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傲视汉唐的康乾盛 世。

清朝的兴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从顺治到乾隆前期的统治者推行 了较为得当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其中清初政治的简洁廉明是清朝兴起和迈 向盛世的关键因素。

清朝于关外白山黑水之间的崛起强盛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创业史。

从努尔哈赤 起兵(1583年)到建立后金政权(1616年),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从建政到入 关问鼎、底定中原(1645年),也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清朝以区区十几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兴起并君临中原,得 益于其精兵简政、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和威猛善战的八旗兵,即所谓“马上得天 下”。

清朝入主中原后能使统治很快臻于治境,出现国家空前统一、社会经济繁 荣、人口持续增长的康乾盛世,则主要依靠清廉高效的政治体制、适宜的民族统 一政策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因为是“小兵临大国”,清初统治者保持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勤奋与谨 慎,也充满了新兴力量的勃勃生机。

在政治上,清初统治者非常注意笼络人心, 争取大多数汉人的合作。

与朽败、贪腐、黑暗的晚明社会政治相比,入关的清朝 代表着希望和新气象,清军不仅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而且还受到群众特别是士 绅阶级的欢迎。

尽管有剃发、投充、圈地等野蛮政策,但是清朝迅速废除明朝 “三饷加派”等苛捐杂税,实行“满汉一体”和“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 政治经济政策,这些都极大地赢得了人心,使自己的统治稳定下来。

清初的国家机构还带有关外满族人简明廉洁的传统,军政机构精干、高效。

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及后来的军机处,就比明朝的内阁六部精简有效 得多。

清初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1 /10~1 /20,花费只及明朝的1 /8 ,廷苑 规模只有明朝的3 /10(《清朝文献通考》卷39,康熙29年、康熙49年)。

一个 不那么追求奢华、排场的最高统治层,其工作效率和对全社会的示范作用是显而 易见的。

统治机构的精干使政府开支可以大大减少,清政府可以实行轻捐薄赋、 休养生息政策,人民的负担也得以减轻。

清初统治者目睹了明末战乱连连、生灵 涂炭的惨象,亲身经历了创业建国的千辛万苦,深知创业打天下的艰难,因此他 们能够兢兢业业、清正廉洁、励精图治。

面对因为长期战乱严重破坏而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民生凋敝的残破的社 会经济,清王朝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军 民大力屯垦、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 等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政策。

经过不断努力,清朝的耕地面积和人口都 有持续迅速的增加。

1645年全国在册耕地只有4 .03亿亩,1688年恢复到6 .08 亿亩,1754年增加到7 .08亿亩。

加上不在册耕地,到乾隆年间全国耕地实际上 在10亿亩左右。

清代人口从1651年的6000万增加到1691年的1 亿左右,1761年达 到2 亿,1801年达到3 亿(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记录》,载《 清史论丛》1979年第一辑)。

另据经合组织(OECD)发展中心1996年的一份研究 报告,1820年时,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的28.7 %(与现在美国占世界的比重相 当),人口占世界总数的35.5 %((美)A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实际上这时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如果以1790 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中国的比重还要高得多。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耕地面积 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工商业繁荣的 基础上,清朝社会财富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库存储丰富。

1777年 (乾隆42年)国库存银多达8182万两,成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 盛的有力见证。

清朝入关从顺治到乾隆中期,经过4 代人100 多年的励精图治和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耕地和人口成倍增长,中国历史进入自唐宋以来又一个高峰 ———康乾盛世。

在清初100 多年的持续上升和繁荣时期,清朝战胜了内外一系 列困难和挑战,清朝的国力和声威也达到鼎盛。

一个空前广阔、统一、繁荣、强 盛的大清帝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之一:腐败 大清帝国在空前的繁荣盛世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奢侈、骄怠、贪污、 腐败等罪恶的毒瘤藉盛世疯长,正日益腐蚀破坏着国家和社会的肌体。

当朝廷上 下对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于盛世而自我感觉良好时,清王朝却从盛世 的顶峰迅速滑落,很快从康乾盛世跌到嘉道中落。

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 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

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经济繁荣,是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几代人励精图治、 奋发图强的结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

而恰在此时,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各 级官吏好大喜功,统治者放松了吏治,丢弃了先前廉政简政的传统,奢靡贪污之 风日益盛行。

由于乾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终朝兵事不断。

所谓十全武功,旷 日持久,劳民伤财。

乾隆朝岁入虽比前代有所增加,但开支增加得更快,国库积 储增加的速度已大大放慢。

到嘉庆改元时,接过的已是一个庞大的空架子,以至 于嘉庆不得不拿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