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古代科举考试落榜诗句

古代科举考试落榜诗句

时间:2017-01-25 15:32

中国古代朝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有那些

科举考试悲喜诗  --------------------------------------------------------------------------------  2006年06月14日 10:14  自隋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为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

然称心如愿的毕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

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  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

唐时众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长安,既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又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首七律的大意谓:榜上无名感到羞?,回乡恐怕黄莺花草也会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留在长安再一年。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换了一个无颜面对的对象,意谓借住长安沉浸在忧愁中忘了春天到来,听到莺歌才知柳条发了新芽,年复一年落第后东回家乡,实在不好意思向长安客栈的店主告别: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考场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屡试不第年年伤心落泪的,请看钱起《长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还有为落榜写下绝命词一死了之的,据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咸丰年间江南乡试,一个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题写云:  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

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未待放榜,这个考生已发疯致死,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无名绝望到顶。

无怪乎古人将科场落第列为人间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请求提供一些写古代科举考试 中榜 或 落榜 的诗词句子,越多越好

最有名的一首: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关于科举考试的励志诗句

1、男儿欲遂平生志,六向窗。

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

春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鹤冲天·黄金榜上》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第报家人》董德元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古代科举考试当年如果会试落榜,那下一次是重新从秀才考起还是直接参加会试

直接考,乡试不是会试

古代科举考试落榜的名人有哪些

你好古代落榜名人有:、、,写小说的、、、、、、唐寅、金圣叹等望采纳

与实施科举制的背景有关的诗句() 与科举制落榜有关的诗句()

1、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

2、昔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涯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鹤冲天·黄金榜上》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第报家人》董德元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的,关于科考的的称号有哪些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

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

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

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

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

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

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

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

这是第一种乡试。

接下来是会试。

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

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

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

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

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古时候,有一个写词的人,因为落榜而写词发牢骚。

被皇帝听到了,就勒令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柳永,因写了“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让仁宗皇帝很生气,于是,剥夺了他的功名和以后考功名的权利,说就让他拿浮名去换浅酌低唱好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