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春草诗句及出处

春草诗句及出处

时间:2015-06-17 05:05

关于春花 春草 春风 春雨 春勤的诗句 有出处 作者 诗句的名字(3个 每首不得超过12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1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长歌行》) 12.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 食>>)

又细又长的反义词是什么

又粗又短

春的诗句及出处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惠崇春江晓景》其一【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送别类意象的有

这些意象有送别的有思乡的,我就两样都发点```  送别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

”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

”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

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

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

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

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

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思乡  1.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的一首送别古诗,7言律诗,用到了折柳的意向。

是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的古诗题

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是指被送的友人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