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什么时候流传下来
逍遥以针劳笑以药倦。
南朝·梁·《文心雕龙·》。
针劳:诊治劳累。
药倦:医倦。
这两句大意是:通过安闲自在来消除劳累,通过谈话说笑去医治疲倦。
人的体力或精神的疲倦劳累,大多是由于连续劳作,大脑和肌肉高度紧张所致。
使身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人谈天说地,神情愉快,这种积极休息,可以使大脑和肌肉松弛,精神趋于和缓,疲倦劳累也就会自然消除。
这两句可用以指导人们消除疲劳。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缀文者:指作者。
观文者:指读者。
披文:阅读、分析文章。
入情: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动。
这两句大意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
这两句话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论述了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并强调了真情实感对于作品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论述或说明只有当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才能写出好作品,打动读者的心灵。
如果仅仅为文而文,矫情造饰,那么即使勉强成文,也不会具有感染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操:掌握。
声:指音乐。
器:指武器。
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晓音乐;只有观察过上千口宝剑之后,方能识别武器。
刘勰这段话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一部文学著作,首先必须阅读大量作品。
《意林》引《新语》:“子云(扬雄)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刘勰语盖自此化出。
我们今天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工作中,仍须提倡刘勰的这一唯物的观点。
鉴赏文艺作品,既要善于识别香花与毒草,还要善于鉴定砾石与宝珠。
提倡“观千剑而识器”,就是强调比较。
刘勰的这种强调亲自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充分比较来鉴别事物性质的观点,同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章:章节。
易:变换。
代:取代。
这两句大意是:修改章节比童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
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风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确实是十分艰苦时。
有时为了修改一个字、一句话,付出的劳动地重写一篇文章还多。
可引用用以反映修改文章的艰苦。
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络裁》。
权衡:衡量。
掼益:减少增加。
斟酌:考虑。
芟(shān山):腿除。
弛、:解除。
这几句大意是: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减;考虑笔墨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删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韵内容,使文章减轻负担,避免冗长累敷。
~几句告诉戎们:文章写成后,要反复修改,去粗存精,删繁就简,务使文字精练,中心突出,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值得记取。
粗率的急就之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敷:铺陈,排列。
殊:不同。
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删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虽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来;善于铺陈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辞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来愈明显。
古人写文章讲究熔炼剪裁,即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同时,又讲究铺张扬厉,即表情达意务求淋漓尽致。
因此好文章有时泼墨如云,有时惜墨如金.可见“删”和“敷”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
什么时候该简,什么时候该繁,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面定。
这两句可供论述文章要认真剪裁,力求繁简得当时引用。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梁·刘《文心雕龙·熔裁》。
疏:粗蔬,指文意联系不紧密,中间有多余的、无关宏旨的语。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有可以删削的句子,足见其粗琉;文章中没有一个可以削减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古人云,“文不惮改”,而在修改时,要注意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字句,这样,文章才会精练细密。
这几句可供论述文章删削的基车原则时引用。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孵(quē缺):欠缺。
这两句大意是少一个字意义就不完整,多一句话辞采就受妨害。
文章写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见其简洁凝练。
炼字斟句如能达到述个水平,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无可再改了。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俪:对偶。
采:辞采。
百字:五言诗二十句,指全篇。
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
《文心雕龙·明诗》是专题论诗的。
它分别论述了各代的诗,指出了各代诗的特点及其优点、弱点,不乏精辟的见解。
~讲的是南朝刘宋初期的诗风特点:讲究对偶,讲究辞采,刻画细致,用辞新颖.对东晋的诗风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特别是“俪采”二句对讲究骈俪辞采的诗风作了典型的概括,因此常被人们征引。
物色尽而情有采。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物色:景物。
本句大意是:景物描写得十分详尽而感情的抒发还含蓄有余。
我国古代抒情的诗文作品,历来讲究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同时坯大都注意写景时穷形尽相,务求充分,而抒情则含蓄蕴藉,作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句可供引用论述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也可用以表现丰富而含蓄的辞采。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少:指语言简练。
总:总括。
这两句大意是:用简清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把事物的情态状貌表现无遗。
这两句的原义是赞美《诗经》的语言虽极其简练,却具有根强的表现力的。
在这两句之前,作昔还举了很多倒子,如:“‘灼灼曲’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
‘##’学草虫之韵,‘皎日’、‘#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这里的“灼灼”、“依依”、。
喈喈”、“##”等,确实是“以少总多”,把桃花、杨柳之状貌,黄鸟、草虫之声情,绘声绘包地刻画出来了。
现在可引用~以说明文学作品言简意骸的重要性,或用于赞美某些作品的言约义丰。
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晦塞:同“晦涩”,隐晦难懂。
隐:指含蓄。
秀:指精警。
这几句大意是:把晦涩当作深,虽然奥秘却不是含蓄;用雕琢去求工巧,虽然华丽却不是精彩。
文章如果故作高深,写得人们读都读不懂,正好说明它“虽奥非隐”,很可能还是故弄玄虚,用来文饰浅薄;文辞如果雕琢堆砌,虽然华丽却决不精辟,只能是华而不实之作。
可见“晦涩”和“雕削”,都是文章的大忌。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夸:夸张。
节:节制。
饰:修饰。
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这两句大意是:夸张而有分寸,修饰而不捏造。
夸饰(或称夸张)是一种修辞方法,指用夸大的字句来形容事物,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文辞的表现功能。
但夸张和修饰都必须适度,如果过了头,反会使人感到荒诞虚假,其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戚:忧愁,悲哀。
偕(xié斜):在一起。
这两句大意是:谈到欢乐时文字和笑声并至,论到忧伤时语言和哭泣同来。
这里说的是一种渲染的写作手法。
在写抒情性的诗文时,作者将感情凝于笔端,对欢乐或悲伤的情态进行绘声绘色的刻画,以激起读者的共鸣,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将随着你酃充满感情的辞采,或悲或喜,不能自己。
文以辫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议对》。
辨:道理明晰。
事:指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和列举的事实。
核:准确。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以说理明晰、行文简洁为高,不以冗长繁复为巧;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或列举的事实以明白准确为要,不以艰深隐晦、难于理解为奇。
这几句是针对论说文而言的,论说文都是阐述某种观点和说明某些道理的,因此,首先在内容上应该观点明确,道理清晰,而且作为论据所列举的事实要准确翔实,使读者易于接受。
其次在写法上要注意行文简洁明了,既不能冗长繁复,使自己的观点反而隐而不彰,又不能一味地追求艰探隐晦,难于为人们所理解。
本名句可供说明论说文的创作原则时引用。
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论:此处是写的意思。
循声:顺着声音。
貌:样子,此指山水的形貌.节候:节令物候。
披文:阅读文辞。
见时:感受到时令的特点。
这几句大意是: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
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在创作写景状物的篇章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要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
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写精彩,生动传神。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彪炳:文采焕发。
疵(Cī雌):缺点,毛病。
明靡:明白细腻。
玷(diān店):白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
清英:清新英挺。
这几句大意是:一篇文章文采焕发,是由于章节没有毛病;章节明白细腻,是由于句子没有缺点;句子清新英挺,是因为文字没有虚妄。
刘勰认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因此,要使全篇好,必须“章无疵”;要使章节好,必须“句无玷”;要使句子好,必须“字不妄”。
确实,要写出好文章,谋篇布局、炼字琢句的工夫不能忽视,粗制滥造是写不出“彪炳”之文的。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搜:搜集,寻求。
裁:剪裁,比喻写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
这两句大意是:搜集句子时切忌颠倒,剪裁章节时贵在顺序。
忌颠倒和贵顺序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写文章时要文理通顺,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无论是集句成章还是积章成篇,都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缺乏逻辑性,使读者不知所云。
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谋篇布局时应该切记。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启行:原义是起程,出发,这里指文章的开头。
逆萌:预先发端。
绝笔之言:指文章的结尾。
追腠(yīng硬):追继,承接。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的开头话中,就应该预先稍稍显露出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结尾处的语言,也要能承接照应前面中心部分的主旨。
这几句以骈四骊六句法,指出散文创作在谋篇安章上文气贯通、意脉不断、前后呼应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论述作者在构思时应注意文章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义:道理。
圆通:圆熟通达,指既合乎常道,又能自圆其说。
辞:文辞,语言。
枝碎:支离破碎,指语言枝蔓横生,细碎繁杂,不能围绕中心,简明扼要。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强贵圆熟通达,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文辞最忌讳支离破碎,冗长繁杂,脱离中心。
写文章如果总是阐发一些奇谈怪论,既违背常情,又不能自圆其说,自然很难有说服力。
而道理虽正确,但语言繁复庞杂,散漫不着边际,也难算好文章。
因此作者就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强调“~”。
可供说明写作论说文应注意的事项时引用,当然也可用于说明其它散文的创作方法。
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屈平:屈原。
洞监:明察,深入地理解。
风骚:原指《诗经》、《楚辞》,这里泛指诗赋等文学作品。
抑:或者,也许。
这两句大意是:屈原之所以能深入地领悟诗赋等表情达意的功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来,或许是江山对他有所帮助吧
楚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开阔了屈原的眼界,陶冶了屈原的情操,唤起了他对乡士的热爱,因而他的所有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对祖国的深情,历来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作者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
本名句可用于说明山水风光、自然景物时作家创作的重要作用。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采:文采。
“繁采”指词藻华美而繁多。
味:体会,玩味。
这两句大意是:华美的词藻过于繁多而真情实感很少的作品,让人品味起来必然生厌。
在文学创作中,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缺乏真情实感、一味堆砌辞藻的作品,往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可供论述内容苍白、感情贫乏的诗文没有艺术感染力时引用。
为情而造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造文:作文。
本句大意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才去写诗作文,这句以简洁的语言,说出了“情”与“文”的正确关系。
人们先有了某种感触、认识,然后再去写诗作文,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如果反过来“为文而造情”,或为文而造文,那么写出来的作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必然苍白无力。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可供引用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义典则弘,文约为美。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义:道理。
典:明白正确,合乎常情。
弘(hōng红):大,此指雄辩,有感染力。
约:简练。
这两句大意是:道理正确,合乎常情,文章才有分景,能说服人;文辞简洁精练,才显得优美。
在原书中,这两句是阐述铭箴文(类似今天的格言、警句、座右铭式的两种文体)的创作原则的,这种文体不仅辞约义丰,而且对位工整,因此优美而易于记诵。
本名句意思与“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相近,可供引用说明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征圣》。
志:思想。
言:语言。
文:文采。
信:真实。
辞:文辞。
巧:美好。
这两句大意是:思想内容要充实,语言要有文采,感情要真实,文辞也要美好。
这是强调写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干巴巴的语言,单调而艰涩的词汇,绝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即使有美好的心志,丰富的感情,但言粗辞拙,可读性差.也很难打动人心,感染读者。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钠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吐纳:偏义复词,指吐,发出。
眉睫(jié节):眼毛,指眼前。
这几句大意是:(创作活动进入艺术构思时,想象飞翔得很远)默默地聚精会神地思考,思绪可上接千年前的生活;悄然转动眼神,视线好像看副万里外的景物;吟咏之间,发出了珠圆玉润的声音;凝思之际,眼前就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
这几句讲创作构思时,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飞越千载,神游万里,任意翱翔,随心驰骋。
想象飞腾起来了,各种念头会随之而来,这时就会出现文思泉涌的现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这两句大意是: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观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间。
在文学创作对程中,神思起着重要作用。
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不受客观事物实际形态的制约,任意翱翔,浮想联翩,作家能移把自己思想感情融入于被想象的事物中,“……”。
这两句常引来说明神思、想象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重要性,也可用来形容某人文思敏捷,灵感丰富,才情横溢。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意得:指文思涌现。
命笔:执笔写作。
理伏:指文思阻塞。
投笔:掷笔。
卷:收。
这两句大意是:文思涌现就舒展情怀执笔书写,文思阻薯就收起情思放下笔来。
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创作的愿望,更需要有灵感,有冲动。
光凭冥思苦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所以刘勰主张文思畅达时就命笔行文,文思枯竭时就干脆投笔卷怀,不要硬去搜索枯肠。
这种见解是可取的。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这两句大意是:把感情倾注于客观景物就像赠与一样,客观景物触发的意兴就像酬答一样。
这里说的是创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眼睛观察景物,而景物又触发了作者的意兴,使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获得了刨作的题材,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作品。
作者用“似赠”、“如答”形容“情往”、“兴来”的过程,既形象又恰切。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箴(zhēn珍):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
攻:攻克,这里有治疗的意思。
针石:古时治病的石针,现已失传。
这几句大意是:箴这种文体,是用来规劝告诫、治病防患的,好比针石一样。
这两句以治病防患的针石为喻,强调箴的劝戒作用。
这种文体现在已经没有了,但人们还常把劝戒的话称为“箴言”。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论:古代的一种主要用于说理的文体。
析薪:劈柴。
破理:按木料的纹理破开》这两句大意是:论中的说理应该像劈柴一样,贵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纹理自然破开。
这两句可供引用说明论说文中的观点应顺应事理,能被人们接受,说理时应层层分析,入情人理。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将:要。
赡(shān善):丰富。
这两句大意是:要丰富自己的聪明才智,务必做到扩大视野,博闻广见。
此条以含蓄的表达方式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习不可以孤陋寡闻,独学而无友。
要想成为有才干的聪明的人,必须做到博闻广见,融会贯通。
此句句式整齐、文字简净而说理明白透彻,然而失之文雅,不够通俗,因而限于“典藉文化”的圈子之内,很少行之于口。
关于语言魅力的名言
1.真正的写作高追求的恰“常字见奇”的艺术境界,最能打动读者的语言,往往也是一个普通常见的词语被高手运用得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张华2.语言的魅力就在于修辞艺术,语言的实力也在于修辞艺术。
那些以为用大脑和理性就能改变世界的人,其实不过是一种肤浅的一厢情愿而已,真正改变这个世界,是修辞,确切地说,是语言。
——张华3.语言是太阳,它的魅力在热烈;文字是月亮,它的魅力在宁静。
热烈以传情,宁静以达理。
——应永春《爱迷途经》4.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5.语言既可以掩饰思想,也可以暴露思想。
——罗马共和国散文作家 加图6.语言是历史的档案……语言是诗歌的化石。
——美国作家 爱默生7.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朴素的,很生动,几乎是可以感触到的。
——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8.谚语就是那些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精炼的语言。
——西班牙小说家 塞万提斯9.说出烙有所处时代印记的语言,这一点历来合法而且永远合法。
——古罗马诗人 贺拉斯10.语言是一块琥珀,许多珍贵和绝妙的思想一直安全地保存在里面。
—— 理·特伦奇
关于“成”的成语有哪些
《与元九书》译文 2006-06-12 10:49:15 大 中 小 月 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从足下被贬到江陵府,直到现在,您赠予和酬答我的诗篇已近一百首了。
每逢寄这些诗来,您还不辞委屈,有时作序,有时写信,都冠在卷头。
这都是用来阐述古今诗歌的意义,并且说明自己做文章的缘由和年月的先后的。
我既然接受了足下的诗,又理解了足下这番意图,也就常常想要回答来信,概略地谈谈诗歌的基本道理,并陈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图,总起来写一封信,送到足下面前。
但是,几年以来,为事故拖累,很少空睱。
偶然有了空闲,有时想做这件事,又想到我所说的并没有超出足下的见解,所以有好几次都是铺开信纸又做罢了的。
最终没能实现过去的心愿,直到如今。
现在被贬调到浔阳任职,除去起居饮食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浏览足下到通州去时留下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开卷阅读领会其中的含意,真好象和足下会面谈心一样。
我长时蓄积于内心的想法,便想一吐为快,恍恍惚惚感觉足下还在面前,竟忘记了足下是在遥远的通州。
从而,我的郁积不平的感情想要有所发泄,于是就回忆起从前的心愿,勉力地写了这封信。
希望足下为我用心看一看,是很以为荣幸的。
* 所谓文,起源是太久远了。
三才各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为首;大地的文,以五材为首;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
就六经来说,《诗》又是为首的。
为什么呢
因为圣人就是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
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
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
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规范。
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
韵律协调言语就顺畅,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
类分明确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
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串着隐密细微的事物。
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
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确的道理去办事,垂衣拱手就把国家治理很好,原因就在于掌握了诗的义和音,把这作为主要权衡;也辩明了诗的义和言,把这作为主要的法宝。
因此,听到“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就知道虞舜时代治道昌明。
听到五子洛汭之歌,就知夏太康的政事已经荒废。
用诗讽谕的人没有罪过,听到这种讽喻的人可以作为戒鉴。
实行讽谕的和听到这到讽谕的各尽自己的心力。
* 到了东周衰落秦国兴起的时候,采诗之官就废除了。
天子不以采诗观风的办法补救并考察政事的缺失,平民也不以诗歌宣泄疏导自己的感情。
于是颂扬成绩的风气兴起来,补救政事缺失的道理遭到破坏。
这时候,六义就不完整了。
国风演变为楚辞、五言诗开始于苏武、李陵。
苏武、李陵、屈原遭遇都不好,他们都切合自己的情志,抒发感慨而写成诗文。
因此,“携手上河梁”之类的诗句,仅止于表达离别的伤感,“行吟泽畔”这样的吟咏最终也只归于怨愤的思绪。
诗中所表达的尽是彷徨难舍,抑郁愁苦,没有写到别的内容。
但是距离《诗经》还相去不远,六义的大概还保存着。
因此,描写离别就以双凫一雁起兴,讽咏君子小人就用香草恶鸟打比方。
虽然六义不完全,还能得到国风传统的十分之二三。
这时候,六义就缺欠了。
晋宋以来,得到国风传统的大概就罕见了。
如谢康乐诗的深奥博大,但是多耽溺于山水。
如陶渊明诗的超拨古朴,但是又多放情于田园。
江淹、鲍照之辈,又比这些诗还要偏狭。
象梁鸿所写的《五噫歌》那样的例子,连百分之一二也没有。
这时候,六义就逐渐微弱,走向衰落了。
到了梁、陈中间,大都不过是玩弄风雪、花草而已。
唉,风雪花草这类事物,《三百篇》中难道就割弃了吗
这只是看运用如何罢了。
比如“北风其凉”,就是借风以讽刺威虐的,“雨雪霏霏”,就是借怜悯征役的,“棠棣之华”是有感于花而讽谕兄弟之道的,“采采苢”,是赞美车前草而祝贺妇人有子的。
这都是以风雪花草起兴,而表现的意义则在于刺威虐、愍征役、讽兄弟、乐有子的。
与此相反怎么可以呢
这样,“余霞散成,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这类篇章,辞确实华丽,我不知道它所讽谕的究竟是什么。
因此,我说这些诗仅仅是玩弄风雪花草罢了。
这时候,六义就完全消失了。
唐朝兴盛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
可以列举的,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
还有诗中的豪杰,世称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作品,才华出群,不同凡响,是人们无法可比的。
但是,探索其中的六义,在十首之中连一首也不具备。
杜甫的作品最多,可以流传的有一千多首。
至于贯通古今,格律运用纯熟,做到了尽善尽美,又超过了李白。
但是举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这样的篇章,“朱门酒肉,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也不过三四十首。
杜甫尚且如此,何况不如杜甫的呢
我经常对诗道的破坏感到痛心,恍恍惚惚地就激愤起来,有时正在吃饭就吃不下去了,夜里睡不着觉。
我没有估量自己才力的不足,就想的马诗道恢复起来。
唉
事竟与愿违,又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尽的,但是还不能不向您粗略地陈述一番。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
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
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
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
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
甚至于嘴和舌头都,手和肘都磨成茧。
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飞着挂着珠,动不动就以万计。
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 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二十七岁才应进士试。
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
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
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
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
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
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
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
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
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
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我还要请您允许我把这件事彻底地说说。
凡是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一起喧嚷起来,已经认为不合适了。
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兴了。
听到《秦中吟》,有权势的显贵和近臣都相视变色。
听到我的乐游园寄足下诗,执政者就扼腕痛恨。
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掌握军权的人就切齿痛恨。
大都这样,不能全都举出了。
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恶意攻击,嘲笑诽谤。
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以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警戒我,甚而我的兄弟妻子都认为我是错的。
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
有一个邓鲂,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
还有一个唐衢,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
另外就是足下了,而足下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
唉
难道六义四始的传统,上天就要破坏它而不能支持了吗
还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闻于皇帝呢
要不然的话,为什么有志于做诗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过,我只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人罢了。
除去读书作文之外,其它事是胡胡涂涂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奕棋、博戏那样可以与众人交换联欢的事,我都一无通晓。
就是说,我的愚笨是可想而知了。
当初应进士试的时候,朝廷里面连一个疏远的亲戚也没有,达官之中连一个曾有过一面之识的朋友也没有。
争取功名我不善于奔走趋附。
科举考试我也没有可靠的凭借。
但是,十年之间我却三次中第,名声为众人所知,足迹达到侍从之官。
在朝廷之外与贤俊之士相交结,在朝廷之中就服侍皇帝。
开始我是由于文章知名的,最后又由于文章获罪,那也是应该的。
最近,又听亲戚朋友们私下说:礼部、吏部举行赞扬人才的考试,多用我应试的赋和判词做为标准。
其余诗句,也经常在人们的口上流传。
我感到很惭愧,也不相信这件事。
到第二次来长安的时候,又听说有个军使高霞寓,要聘娶一个歌妓。
歌妓大夸其口说:“我能唱白学士的《长恨歌》,怎么能同别的歌妓一样呢
”因此,就抬高了身价。
足下书信中还说过,到通州的时候,看见近江的客舍柱子上有题写我的诗的,那又是谁呢
以往我经过汉南的时候,恰好赶上主人集合一群歌妓,为别的宾客做乐。
那些歌妓看我来了,就指着我互相使眼色说:“这就是《秦中吟》《长恨歌》的作者。
”从长安直到江西,一路三四千里,凡是地方学校、佛寺、施舍、行舟之中,经常有题写我的诗的,平民、僧众、寡妇、未嫁的姑娘也总有歌唱我的诗的。
这的确是微末的小枝,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是现在时俗所重视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
即使前代有才能的人物如王褒、扬雄,前辈如李白、杜甫,心情也是注重这一点的。
古人说:“名声是天下所共有的器物,不要索取过多。
”我是什么人,我获得现时的名声已经够多了。
既要获得现实的名声,又要获取现实的富贵,假使我自己成为造物主,能够同时都给予吗
我现在的困穷,是理所当然的。
况且诗人向来是多难的,象陈子昂、杜甫,都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拾遣,而一直困难到死。
李白、孟浩然一辈,连最低级的官职都没做过,穷极潦落一生。
近来,孟郊年已六十了,才最后试用做个协律郎,张籍已经五十岁了,也没超过一个太常寺的太祝。
他们都是什么人物呵
他们是什么人物呵
况且我的才能又赶不上他们。
现在我虽说被降职调到远方的州郡,做个佐贰之官,但是官阶还是五品,月俸四五万,寒天有衣穿,饥饿有饭吃,除去供给自身之外,还能养活家人,也算对得起白家的先辈了。
微之微之呵,请不要为我忧虑吧
我几个月来,在搜检书函过程中,得到新旧诗,按种类的不同,分了卷别。
自做左拾遗以来,凡是所遇所感,与美刺兴比有关的诗,还有自武德到元和年间即事立题而写的诗,题做《新乐府》,共一百五十首,叫做讽谕诗。
又有时公事完毕回家独处,有时辞官闲居,满足生活,保养元气,随意地吟咏性情的诗一百首,叫做闲适诗。
又有受到外在事物的触动,激起内在的思想感情,随着所感所遇而以歌唱表现出来的诗一百首,叫做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的绝句,长自一百韵短至二韵的四百多首,叫做杂律诗。
一共十五卷,大约八百首。
将来我们相见的时候,一定完全送给您。
微之,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
”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
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
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
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
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
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
的杂律诗,有的是为一时一物所引起来的,有的是为一笑一吟所激发出来的,都是随意成章,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视的,只是在亲戚朋友聚合离散之间,用它排除离别之苦,增加聚会的欢乐的。
现在选编之时,本能删去。
将来有人替我编辑这些诗文,把它们略去就可以了。
微之,尊重耳闻的,轻视眼见的,崇尚古代的,看不起今天的,是人的常情。
我不能远追古代的旧闻做证明,就像近年韦苏州的歌行,除去才气超拨,词藻华丽之外,很接近于以兴的手法表达讽谕的意义。
他的五言诗又高超雅正,安详适静,是自成一家的体制。
现在的作者谁能赶得上呢
但是韦苏州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太重视,一定等到诗人死后,人们才珍重他的作品。
现在我的诗,人们喜爱的,通通不过杂律诗和《长恨歌》以下那些作品。
时俗所重视的,正是我所轻视的。
至于那些讽谕诗,意思激切而言语质直,闲适诗思虑恬静,文词迂缓。
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
现在爱我的诗,与我同时活在世上的,就只有足下而已。
但是,千百年后,怎么能知道再没有象足下这样的人出现,而了解并喜爱我的诗呢
因此,八九年来,我与足下做官顺利,就以诗互相鉴戒,遭到斥逐就以诗互相慰勉,各自独居的时候就以诗互相告慰,住在一起的时候就以诗互相娱乐。
与我相交的和谴责我的,大都由于诗呵
比如今年春游长安城南的时候,我与足下在马上互相作乐,就分别吟咏新颖的短律,不掺杂别的体裁,从皇子陂归昭国里,互相轮流吟唱,在二十多里的路程上吟诗的声音一直不断。
即使樊宗宪、李景信在旁边,也没办法插嘴。
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诗仙,不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诗魔。
为什么呢
心灵劳苦,声气耗费,日以继夜,而不知辛苦,这不是魔又是什么
与志趣相同的人结伴,而对美景,有时是花开时节宴饮以后,有时是月夜之下酒喝得正畅快,吟咏诗句,彼此唱和,竟忘掉了老年将到,即使驾着鸾鹤,去游蓬莱瀛洲这橛的仙山,那种快乐也不会比这更高了。
那不是仙又是什么
微之微之,这就是我与足下以形体为外物,摆脱与俗人交往的踪迹,蔑视富贵,轻视人间的原因。
正在这个时候,足下的兴致还有余,还要与我把交往的友人的诗全部索取来,选择其中最好的,譬如张十八的古乐府,李二十的新歌行,卢拱、杨巨源二秘书的律诗,窦七、元八的绝句,广泛地搜集,精心地选取,把它们编辑起来,称为《元白往还诗集》。
诸位君子得知考虑编选他们的诗这件事,没有不雀跃高兴的,把这看做一件大事。
唉
计划没有实现,足下就被降职调离,不几个月我也接着被贬官了。
性情没有兴致,什么时候能完成,又要为这件事叹息了。
我曾经跟足下说,任何人做文章,都偏私以为自己的好,不忍心删削,有时缺点就在繁多上,其间好坏自己又辨别不清,一定得依靠朋友做出公允的评价而不加宽容,进行讨论删削,这样以后繁简恰当不恰当才能处理合适。
况且我与足下,写文章特别怕繁多,自己尚且认为是毛病,何况他人呢
现在我们暂且分别编辑诗文,粗略地分出卷次,等到我和足下相见的时候,各人都拿出自己编辑过的东西,以完成过去的心愿。
但是,又不知何年能相遇,何地能相见,死期一到,该怎么办呵
微之微之,知道我的心吗
浔阳腊月,江风吹来,感到凄苦寒冷。
岁末很少欢趣,长夜无眠。
拿来笔铺下纸,寂静地坐在灯前,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语无伦次,请不要厌烦我的繁杂,暂且用以代替一夕之话吧。
微之微之,知我心吗
乐天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