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形容不可能发生的诗句

形容不可能发生的诗句

时间:2017-12-01 16:10

形容不可能的事情的成语有哪些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形容对方不喜欢自己的诗句

1、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照沟  意为:我好心好意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情。

形容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出自元代词人高明的《琵琶记》。

  2、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语出《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庸人:平庸的人;扰之:自己扰乱自己。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方本来不喜欢自己,自己却无端惹来烦恼。

  3、问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这是民谚。

落花遇见流水,实属天意,而流水不恋落花,亦是无奈,在人生旅途上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情愿,构成了一幕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4、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出自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一首对现实的调侃之作,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也可形容一厢情愿的情绪。

“浓睡不消残酒”是什么意思

李《如梦令·昨夜雨疏》赏析 如梦令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

——“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

明知道不可能的事情还要坚持的诗句

卜算子·李 我住头, 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你就说 只愿君心似我心 吧 或者 纵使情深 奈何缘浅,但无悔相思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