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中的名句及赏析
新安吏 官吏残诗句是: 肥男送,瘦男独伶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表现战争惨烈的诗句是: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石壕吏 表现官吏残暴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表现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石壕吏重点句子
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中没有特别有名的名句,如果一定要找名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可以算一句。
用诗歌赏析方法赏析石壕吏,
表现了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来突然袭击。
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石壕吏古诗急。
。
。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我的看法与下面的这个相同,我觉得用现在的话说作者就像一个战地记者一样,或者说象鲁迅一样,用文笔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因为当时作者在上任途中,耽误了上任的时间,可是抗旨不遵的,封建社会君权最大,没有人敢违抗,所以作者没有冷漠旁观。
背景介绍(拓展)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
郭子仪退守洛阳。
朝廷紧急征兵拉夫。
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
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
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
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
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
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
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
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
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
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
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
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
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
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
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吏呼'二语,便当书十言。
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石壕吏》中能概括全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之后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