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三月三女儿节的诗句

三月三女儿节的诗句

时间:2016-09-02 05:02

农历五月适合送米面的好日子有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

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

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

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

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二月二的由来   文化由来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

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

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

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历史由来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

留下许多风俗。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

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

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中午皆吃“老龙布蛋”。

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

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的民俗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

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作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

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

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

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

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名叫“龙抬头”,也称“龙头节”。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

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

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

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

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

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

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

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

另外,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

”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

用白纸条书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然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这又是民间一俗。

二月二,有的还有吃食除夕锅巴和妇女忌用针线的习俗。

据说龙抬头时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建国后此俗逐渐淡化。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说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

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节日习俗汉族   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

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

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壮族   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侗族   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

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

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节日里吃乌米饭。

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

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

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黎族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土家族   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

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

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

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虽然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

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

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其它相关三月三情人节   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

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何等境界

不仅如此,我国在很久很久以前,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的习惯,也有诗为证:“垂柳无端馈赠别”。

由此可见,情即为柳,柳即为情以成定式。

老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

今天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是却有着无数的情诗和情歌,足以让我们享用不尽。

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

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

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

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

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

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

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

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

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宜丰潭山“三月三”传统牛嘘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丰县潭山龙岗邹氏发祖公的诞生日,要唱戏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潭山镇一带都要举行传统“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当地方言称牛嘘,即传统牛交易会),来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内外二百余商家共万余人参加了有着三百多年历史传统物资盛会。

每次物资大会都会有商品、土特产、种子、耕牛、花卉、书画、娱乐等七大交易市场。

  “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起源于清朝初期潭山镇龙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邹氏村民为了方便十里八乡乡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而举行的以土特产、种子、耕牛为主的物资交易。

几百年来,这一传统盛会一直来间断并由当初龙岗村发展为现在潭山集市举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加交流的商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多。

  三月三鬼节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广西 农历3月3日是什么节日

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一、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二、汉族的习俗有: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

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

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农历三月三有什么讲究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其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人们带来许多快乐。

与少数民族热闹的三月三相比,我们江南的三月三,毫不特色可言,仅仅只是个吃的节日罢了。

然而三月三带给我的却不只是单纯的吃,三月三踏青的快乐,三月三那份地菜情结,三月三的来临总让我兴奋无比。

牐牎叭月三,地菜煮鸡蛋”,是江南一带的俗话。

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

这天一大早,好心的王母娘娘,为了天下人少受疾病的磨难,命观音娘娘普降圣水。

于是最有灵气的地菜,便充当了这一爱心的使者。

牐牭夭耍是一种绿色的植物,小小巧巧的叶片多贴地而生,学名叫荠菜。

幼苗时期很不起眼,不仔细看很难找到她。

也许是为了方便人们采挖吧,地菜一般长在堤岸和菜地里。

地菜是随了春风春雨来的。

春风过处,你会看到嫩嫩的地菜齐刷刷的钻出地面;春雨滋润后,你会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杆,叶片儿托着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让你感到生机盎然,耳目一新。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地菜即荠菜,在路边或野地裏随处可见,它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著“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

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在中药裏,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