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自己高洁品质的诗句有哪些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幽香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陈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李白在什么诗歌中提到月亮这个意向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
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明月在诗人笔下,虽也常表现为自然月的属性,但更多的时候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
因此,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长门怨二首》),“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落户笑床空”(《春怨》),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将其写成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精灵。
通过它来表现宫女、思妇的对月伤怀念人,使诗作更生动活泼,也更见情趣,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
诚如张福庆先生指出的那样:“每当诗人写到明月时,常常是把月当作友人、亲人和恋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倾诉,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毫不掩饰地向它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情感去拥抱明月。
”〔4〕(pp.166-167)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中之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笔者就此略作阐说。
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
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
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
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
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
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
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略此不赘。
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
“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
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
”(《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对明月而思念家乡和亲人,感情深沉。
《静夜思》也正是这样一首留传千古的咏月名作。
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诚挚的关切之情。
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李白的伟大,还在于他常把自己的这种个人之私情推而广之地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感情,特别是月下边地征夫的思家念远之情,如:“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下曲》其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写长安城中的思妇乘着月色,忙着赶制寒衣,以寄送给在边地的丈夫。
她们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好让丈夫早日回到家中,抒发月夜思念丈夫的一腔深情。
诗人表达的正是人民大众的这样一种共同的心声与呼声。
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其诗中也多次以大鹏自喻、自比,他把取得功名看做是轻而易举的事。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其远大志向、抱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
诚然,这也反映了诗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实现人生理想途径的不切实际的虚幻性。
尤其是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的平交王侯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使得他在过了短暂的京城词客的生涯后便被“赐金放还”了,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古人写月亮,多表现其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李白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云乐》),诗人认为,太阳是由火精炼而成,月亮则是由水银铸冶而成,故才显得那么的纯净无瑕。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写水中月若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正直形象;“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要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再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心灵。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诗人用明月来比喻日本僧人晁衡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并以此来纪念其为中日友谊而献出生命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外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
另外,诗人还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的诗句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诗作千古流传,可与日月争辉,而当年曾经不可一世的楚王只不过是留下荒冢古坟而已,褒贬分明。
以月食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
月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们却把它作为一种灾祸的征兆。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古朗月行》),诗人借古代“癞蛤蟆吞吃月亮非好兆”的说法,比喻和暗示唐王朝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下的腐朽本质和寓含动乱之因的深刻危机,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深沉的忧患意识。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古风》其二)此诗和上诗可谓异曲同工,都是象征皇帝为一些奸臣所蒙蔽,或象征国家的衰败。
后来的安史之乱则证实了诗人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诗人“昔是今已非”、“天霜下严威”(同上)的别一种表达。
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
诗人有一首著名的咏月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追问: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朗照,尽情地流泻着无涯际的清辉,它晚升晓没,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顿生,故而停杯问之。
将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引发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对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的人生课题摆在了月亮与读者的面前。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这就给人带来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流水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只有那明月、那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无限的深邃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表现了对人生理想、价值的执著追求。
诗人对月之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学思辨,不是游离或外加于诗篇的,而是通过对月的观察、认识、理解而得到一种思想上的领悟和升华,是一种渗透在全诗中的内在精神与意蕴,尤其是将哲理的思考与对月的形象描绘有机地结合并高度地统一、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诗的主题发轫于情感,净化于审美,升华于哲思,构成其不朽的艺术价值。
另如《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
”《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
梁王已去,六朝风光不再;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
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
在这里,明月已成了目睹梁王、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沧桑巨变、朝代更迭、历史兴亡的见证人。
明月依旧在,而当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吴王除留下其荒坟野丘外,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散去。
这与后来刘禹锡著名的怀古诗《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极为相似,可谓异曲同工,堪称前后相续、相映生辉的咏月怀古诗之杰作。
它们不仅给读者以精美的艺术审美享受与感染,同时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哲理启迪和情感陶冶。
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及意蕴,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诚如袁行霈先生指出的:“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
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一个意象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具有生命力。
以至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
”〔5〕(p.242)诚哉斯言。
若谈到咏月诗词,我们不可能不谈到伟大诗人李白,他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咏月名作经常出现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已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诗人不仅在咏月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且还是个善于博采众长的咏月高手与集大成者,其广泛吸收自《诗经》、曹操、张若虚等人咏月的优秀文化遗产与表现技巧,有时甚至还喜爱化用前人诗句,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达到了咏月诗创作的高峰,对后来刘禹锡、杨万里、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在认识、理解李白诗中诸如“大鹏”、“高山”、“瀑布”、“黄河”等壮伟意象,领略其崇高的壮美诗风的同时,也能认识、理解李白诗中还有着诸如“明月”等许多清丽秀美的玲珑意象和优美诗风,从而,对诗人、诗作、诗风以及诗歌意象等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秋花做茶喝有什么好处
多喝菊花茶对女性有什么好处
一般都活到130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说是“令人长寿”。
深秋,飒飒凉风使青翠欲滴的草木相继枯萎,使万紫千红的鲜花凋零败落。
此时,菊花却傲然挺立,竞相开放,漫山遍野地开着的金色菊花,不禁使人想起《西厢记》的名句:“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
” 菊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礼记》中已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
周文王时代的《致富全书》中,详细地记述了菊花的品种、繁殖、栽培和管理。
公元9世纪前后,菊花经朝鲜传入日本,16世纪末传入欧洲,19世纪初又传到美洲。
今天我国菊花品种已达两千多个,开遍了全世界,成为世界的名花。
古往今来,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菊花作为歌咏描绘的对象,形成了独特的菊文化。
古画里就有“梅、兰、菊、竹”四条屏。
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做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
“黄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征人品质的高洁。
晋代陶渊明写了许多菊花诗,赞美“秋菊有佳色”,描绘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而唐末着名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诗中,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而在我国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菊花的故事,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
谷中水甜美,山上长着许多很大的菊花。
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
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这山泉水。
一般都活到130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
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说是“令人长寿”。
另外,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菊花菜可说是亮点之一。
宋代名菜中就有菊花馈。
火锅中放进菊花瓣,半熟时捞出来吃,会令人满口芳菲。
当今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菊花名菜,如广东的“腊肉菊花饼”、“菊花蛇羹”,杭州的“菊花烩三丝”、“菊花咕老肉”,北京的“菊花色球”、“菊花肉”等。
除此之外,菊花还是一味着名的中药。
菊花入药的历史,可见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
在《神农本草经》中,菊花被列为上品,说它“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沼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荆楚岁时记》上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史正志《菊谱·序》说:“汉俗,九月饮菊酒以拔除不祥。
”而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它更是倍加推崇:“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饱经霜露,备受四时之气,叶枯不落,花槁不谢。
其苗可蔬,叶可嚼,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
”文绉绉的一大篇,其实就是说菊花春生芽,夏叶茂,秋开花,冬结子,不畏风霜,四季常绿。
它的苗可做菜,叶可生吃,花可做糕饼,根和种子可入药,还可做药枕、酿药酒。
最终归纳起来,可以说菊花从头到脚都是可用之材。
文章出自:奇丽女性网 那么,作为药用的菊花,具有什么样的治疗功效呢? 首先,在我国古代,菊花是延年益寿的保健用药。
汉代的时候,帝宫后妃以菊花酿酒,称之为“长寿酒”。
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曾经给他的好朋友钟繇写了一封谈菊花的信,信上写到,派人送给他一束菊花,因为在秋天万木凋谢的时节,只有菊花绚丽多姿,茂盛地生长,可见它有天地的真气,是使人延年益寿的好东西,因此送来供他研究长生的道理。
诗人陶渊明也在他的诗中常提到菊花,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的说法。
本文出自:奇丽女性网 而实际上,菊花是入肝经的,肝开窍于目,因此最主要的作用是清肝明目的。
《温病条辨》里有个处方叫桑菊饮,就有桑叶与菊花的组合,不仅可以治疗感冒,对眼科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有一本古医学名着叫《冷庐医话》,里面特别提到养护眼睛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菊花、枸杞这两味药做成药丸,叫做杞菊丸。
而唐朝的孙思邈有几本传世的着作,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还有一本眼科专书《银海精微》,里面有许多关于眼疾的讨论。
只要看过此书,相信对菊花在治疗眼科方面疾病的功效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民间,也有“菊花二朵一撮茶,清心明目有寿加”的谚语。
来源:奇丽女性网 正是因为菊花的这种功效,所以我才特别为女性朋友推荐它,因为现代白领女性有两个特点,就是想得多、看得多。
别看我们头脑里想事情,好像不费力气,实际上,它消耗的能量大着呢。
心主神明,肝藏魂,脾主意,肾主志,人一思考起来,意、志、魂、神,都得一块儿动,心、肝、脾、肾都得参与。
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这四脏也都参与人的思考,必然要大量地耗精耗血。
所以,思虑过度往往使人精血不济,形容枯槁。
看得多,就是用眼过多:看书多、看电脑屏幕多,紧张繁忙的现代生活也让人不得不时刻“眼观六路”,过个马路还得左看看,右看看。
《黄帝内经》明言“久视伤血”,而现代人哪有什么时间来闭目养神。
长期这样下去,血就在暗中消耗掉了。
这也是“血的代价”啊!只不过,这些血是看不见的。
要弥补我们为生活付出的“血的代价”,就要养肝。
因为众所周知,肝是造血的。
gabrk1985(小儿脑瘫)中医也讲,肝藏血,要养肝,要明目。
怎么办?多多食用菊花就可以了。
很多女孩子在14岁月经初潮来临后,因月经失血而忽然出现视力下降的现象,我建议她们多吃一些菊花。
另外,菊花另一个显着作用就是治疗中老年人的“老眼昏花”,老眼昏花是由于肝肾两虚,用菊花配以其他的药物滋补肝肾,就是对证的良药。
很多眼病的疑难杂病,看似没有头绪可治,饮菊花茶后往往会有奇效。
由于菊花性味清凉,又能平肝祛风,所以也是治疗头目风热的常用药。
常用于外感风热而发生的头疼目痛,肝阳上升引起的头晕、目眩等症。
去年春天,有个朋友跟我说她头晕得非常厉害,感觉头重脚轻,好像脚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浮于空中。
虽然表面上看是感冒的症状,但我确切地知道不是感冒,而是肝风上扬,于是让她去买来杭白菊一包,一次性放入烧开的水中。
温凉之后喝了一大杯,这位朋友按照我的方法使用之后,头晕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在这里,使用菊花的目的就是用来调理肝气的。
春天肝气向上升发。
一般正常的人,肝气升发会有限度,这属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并不会表现为异常的疾病状态。
而有些人因为先天体质的特殊,往往肝气会升发得失去控制,出现升发太过的情形。
此时使用白菊花,能除头部的燥金之气,并使头部皮肤的毛孔疏松,从而宣泄掉蓄积于头部的过多肝气,解除头重脚轻的症状。
形容高洁的诗句有哪些
您好,形容高洁的诗句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夜思》中李白对月的理解吃什么?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哪些咏颂竹高洁品质的诗句
竹子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
古诗中关于竹的诗句很多: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阁畔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等。
的,画了很多竹子画,并在上面题诗,他在画上题诗:“,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意思是人要有风骨,无论做什么事,没有咬定和坚韧的精神,是难于立根的。
“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赋得阶前嫩竹 (陈 . 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 . )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
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 .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初食笋呈座中 (唐 .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咏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风 (唐.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赋园中所有 (宋.苏辙) 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
斸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
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
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
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
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径。
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咏东湖新竹 (宋.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野竹 (元.吴镇) 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新笋歌 (明.岳岱)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书湖阳先生壁》全诗是什么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⑴,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⑵,暗香浮动月黄昏⑶。
霜禽欲下先偷眼⑷,粉蝶如知合断魂⑸。
幸有微吟可相狎⑹,不须檀板共金樽⑺。
其二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祇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词句注释⑴众芳:百花。
摇落:被风吹落。
暄妍:明媚美丽。
⑵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
⑶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
⑷霜禽:一指“白鹤”;二指“冬天的禽鸟”,与下句中夏天的“粉蝶”相对。
⑸合:应该。
⑹微吟:低声地吟唱。
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⑺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此处指歌唱。
金樽:豪华的酒杯,此处指饮酒。
金樽:金杯。
[2] 其二注释:剪:剪成零碎绡: 1、 生丝。
2、 生丝织物 如:绡巾(丝巾,薄纱巾);绡衣(用绫绡制成的衣裳)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红绡不知数。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紫鹃放下绡帐,移灯掩门而去。
——《红楼梦》点酥:点抹凝酥。
点:点抹酥: 酪,用牛羊奶制成的食物:酥酪。
酥油。
宋 文同 《惜杏》诗:“北园山杏皆高株,新枝放花如点酥。
” 宋 苏轼 《蜡梅赠赵景贶》诗:“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
”日薄: 日色暗淡。
宋 欧阳修 《黄杨树子赋》:“日薄云昏,烟霏露滴,负劲节以谁赏,抱孤心而谁识
”从甘:(网友甲意见)从来情愿。
春至晚,春作早,朝讲。
与下句霜气渐深,应该胆怯文法合,自然现象,拟人出之。
ps:从酣。
甘异体字酣,且形近。
澄鲜: 清新。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忆着:(网友乙意见)神思。
心向往之。
ps.着亦读zhuo,读作昨。
堕吟鞍:(网友乙意见)梅花堕吟鞍。
《山园小梅二首》是宋代诗人林逋的组诗作品。
这是两首咏物诗,其中第一首历来极为读者称道赞赏。
此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
颔联二句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
在这一联诗中,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
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
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与梅花的关系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
全诗着意写意传神,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极富神韵。
赏析一这组诗在《宋诗纪事》里题作“梅花”。
诗一开端就突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它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
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
作者虽是咏梅,实则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其诗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如果说首联是作者对梅花所发的感喟,那么颔联则是进入到对梅花具体形象的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
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
这两句咏梅诗,在艺术上可说臻于极至,故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己《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
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
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
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
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可见林逋点化诗句的才华。
作者写尽梅花姿质后,掉转笔头,从客观上着意泻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霜禽,一作冬鸟,一作白鹤,白鸟。
依据林逋“梅妻鹤子”的情趣,还是当“白鹤”解释为好。
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先偷眼”三字写得何等传神
作者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又是何等细致
后句则变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意味深邃。
而“合断魂”一词更是下得凄苦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这就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
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从而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联中那不为人经意的“霜”、“粉”二字,也实是经诗人精心择取,用来表现他高洁情操和淡远的趣味。
以上三联,作者是把梅当作主体,诗人的感情是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隐曲地体现在咏梅之中。
至尾联主体的梅花转化为客体,成为被欣赏的对象。
而作者则从客体变为主体,他的感情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
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进步。
从第二首诗意来看,林逋是以隐士之心性、视野去观照体悟梅花,视梅花为天酬僧隐的独特风物的,表现了梅花的独特神韵与价值。
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花也因之与闲隐之流结下不解之缘。
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
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
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
林逋这两句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
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
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
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
”可知其言不谬,该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
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
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
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
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
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
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
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
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命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梅妻鹤子的来历: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赏析二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
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
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
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
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
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
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
”可知其言不谬,该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
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
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
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
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
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
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
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
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命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