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以面为韵的诗句

以面为韵的诗句

时间:2014-10-31 21:01

古诗对韵歌的诗句有哪些

一、平  一般来讲,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

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

”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

”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

  律诗中的对仗与对联中的对仗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则属错误。

对联里的对仗面很宽,意思到了就算工整(又称宽对),但律诗就不同了,律诗的对仗在工整方面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比词、曲中的对仗都要严。

因七律诗里对仗比较多,颔联、颈联都要求必须对仗,所以,对仗又多在格律诗中的“七律”体裁上使用,绝句则少用对仗。

词、曲的对仗要求比较松,一般来讲,古典词里出现的五言、七言句子,只要两两相对的出现,均要求使用对仗,词的开篇两句如要求使用对仗,词谱会做专门要求,比如“西江月”、“踏莎行”等词谱的开头两句,都是要求对仗出现的。

好在这些要求不少词谱没有刻意提醒,所以,现在我们在填词时,这方面即使出现错误也多被忽略不提。

  律诗的对仗规则有下面几个重点:  1、句法相同。

  2、不能用相同意思的字相对。

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律诗中则不允许。

  3、词性要相对。

既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仗里不能是同义词。

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

这样的对仗,才叫做工对。

  4、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5、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使用。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

  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非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

  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

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

  除了上面这两点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了。

  关于对仗使用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1、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

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2、流水对---- 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四、古诗、古词用韵的不同点:  古诗的用韵与古词的用韵有一些不同。

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体律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律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2、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3、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齐梁体”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  词的用韵可以在词谱里查,填词时的用韵不象格律诗那样要求一韵到底,在词韵允许范围内可以选择其它韵部使用,这样的做法称为“通押”。

通押的韵部也不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依然还是词韵中规定的部分。

  诗韵、词韵和曲韵都有所不同,可以从网络搜索中找到,这是知识全是古诗词创作时的必备工具,如想写出一首合格合律的古典诗词,就不得不依靠它们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毕竟诗韵的内容太多,我们根本记不住,所以,打印出来放手边,或者是购买一本书籍,还是最佳选择。

  五、其它方面的几个问题:  1、近体诗格律常识记忆诀窍:  从首句,往下推,联内必对联间粘。

一三便,二四定,平勿孤独仄可单。

  尾字平,是韵脚,句后三声调莫同。

中间联,讲对仗,句式尚变字性通。

  截邻联,成绝句,有无对仗各自便。

前加顿,为七言,后面无疑何须颦。

  字再多,理一样,只是格律稍放宽。

诗再长,律无异,中添几联自相安。

  注:  (1).最后三字不得同平或同仄。

  (2).不得犯“孤平”。

即可平可仄处必须为平。

  (3).一三不论,二四不动。

  (4).粘:联间第二字平仄相同。

  (5).对:各联内各字平仄相对。

颔联和颈联各字词性要相同。

  (6).韵:偶句押韵。

首句末句平字,须押韵  2、“孤平”与“拗句”的定义: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

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就叫作“拗句”。

  3、“拗救”的定义: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作些改动,把平仄音作些调整,(如第一个字必须是仄音时,那么,第三个字就换成平音救一下一句诗中平仄的不符),这样就避免了孤平出现。

而这种作法,就叫作“拗救”。

  特别交代:  自救孤平。

非常常见,非常有用。

  拗救万金油。

多用在起句。

  特拗句,合律。

常用于尾联。

赞同  12| 评论(2)

压“合”韵的诗句有哪些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湖光山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以ao为韵脚的古诗词,越多越好

虞美人·春花秋月了朝代:五代作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

往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兵车行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 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西江月·遣兴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著 通:着)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还有几个ang 、ou 之类相似的

以“ai”押韵的诗句,谁能帮我想想或者提供点资料?谢谢

《梅花》 王安石 墙枝梅,凌寒独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武夷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仙人从古栽。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兼并》 王安石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

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

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

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

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

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

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 。

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

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

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

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水仙子》作者: 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挨。

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带有“韵”字的,有比较好寓意的五言或七言诗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浣溪沙·闺情作者: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作者: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名里带面字的诗词有哪些

题都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冬狩》李世民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

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

兽忙投密树,鸿惊起砾洲。

骑敛原尘静,戈回岭日收。

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滨游。

禽荒非所乐,抚辔更招忧。

《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李隆基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县。

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

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

皓然原隰同,不觉林野变。

北风勇士马,东日华组练。

触地银獐出,连山缟鹿见。

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

既欣盈尺兆,复忆磻溪便。

岁丰将遇贤,俱荷皇天眷。

《春游曲》长孙氏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题金楼子后》李煜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忆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

肠断更无疑。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

愁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虞美人》李煜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题彭州阳平化》徐氏云浮翠辇届阳平,真似骖鸾到上清。

风起半厓闻虎啸,雨来当面见龙行。

晚寻水涧听松韵,夜上星坛看月明。

长恐前身居此境,玉皇教向锦城生。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薛稷九春风景足林泉,四面云霞敞御筵。

花镂黄山绣作苑,草图玄灞锦为川。

飞觞竞醉心回日,走马争先眼著鞭。

喜奉仙游归路远,直言行乐不言旋。

《夏日对雨》裴度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广宣上人以诗贺放榜和谢》王涯延英面奉入春闱,亦选功夫亦选奇。

在冶只求金不耗,用心空学秤无私。

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

独喜至公谁是证,弥天上人与新诗。

《相和歌辞•董逃行》张籍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

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

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牧童词》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吴宫怨》张籍吴宫四面秋江水,江清露白芙蓉死。

吴王醉后欲更衣,座上美人娇不起。

宫中千门复万户,君恩反覆谁能数。

君心与妾既不同,徒向君前作歌舞。

茱萸满宫红实垂,秋风袅袅生繁枝。

姑苏台上夕燕罢,他人侍寝还独归。

白日在天光在地,君今那得长相弃。

《董逃行》张籍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

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

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未得。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寄菖蒲》张籍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

仙人劝我食,令我头青面如雪。

逢人寄君一绛囊,书中不得传此方。

君能来作栖霞侣,与君同入丹玄乡。

《送韦评事归华阴》张籍三峰西面住,出见世人稀。

老大谁相识,恓惶又独归。

扫窗秋菌落,开箧夜蛾飞。

若向云中伴,还应着褐衣。

《宿广德寺寄从舅》张籍古寺客堂空,开帘四面风。

移床动栖鹤,停烛聚飞虫。

闲卧逐凉处,远愁生静中。

林西微月色,思与宁家同。

《酬李仆射晚春见寄》张籍戟户洞初晨,莺声雨后频。

虚庭清气在,众药湿光新。

鱼动芳池面,苔侵老竹身。

教铺尝酒处,自问探花人。

独此长多病,幽居欲过春。

今朝听高韵,忽觉离埃尘。

《太白老人》张籍日观东峰幽客住,竹巾藤带亦逢迎。

暗修黄箓无人见,深种胡麻共犬行。

洞里仙家常独往,壶中灵药自为名。

春泉四面绕茅屋,日日唯闻杵臼声。

《寒食看花》张籍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

颠狂绕树猿离锁,踊跃缘冈马断羁。

酒污衣裳从客笑,醉饶言语觅花知。

老来自喜常无事,仰面西园得咏诗。

古诗押韵规则

什么叫“押韵”

在“韵文”里,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

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指句号,含叹号、问号,为一句),也可以连分句也用韵,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

这叫押韵方式,或称“韵律”。

韵的和谐程度是构成的条件的差异而不同造成的。

如果主要元音与韵尾(指有韵尾的字)完全相同,就是最和谐、最严格的韵;如果主要元音不同,只是接近,那就是较宽的韵(如:“门”men、“心”xin,);如果不同程度更大,连韵尾也不同,那就是“通韵”,也就是更宽的韵(一般用在散文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句子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